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壮哉大唐驸马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碧海思云
    “甘罗十二岁拜相,难道我柴令武就不可以书写这本律法”柴令武冷冷的盯着那名官员,道:“我看你不是怀疑我的能力,而是觉得孔颖达先生、虞世南先生他们教不出我这样的学生。”

    众人哑然!

    这小家伙也不是省油的灯啊,直接将祸水引向了弘文馆的孔颖达、虞世南这些德高望重的大儒。

    “我不是这意思!”那名官员汗水涔涔。

    柴令武皱了皱眉,不悦道:“你可以羡慕妒忌我的才华,但你没有证据之前,说出这种话,那就是用心险恶无稽之谈。亏你还是堂堂一个位列朝堂大臣呢,恶心。”

    孔颖达、虞世南等名士点头微笑!

    柴令武最近一段时间的转变,让他们这些弘文馆的先生很是欣慰,不仅仅是心态正了,就连对于世事的看法也更加深邃。便如这一句话,简直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将世人的劣根性看得通透。

    如此稳重聪慧,才是大唐需要的未来大才。

    “柴公子此言差矣,”那名官员尽管心底怒不可遏,脸上却依旧满面春风,俨然一副温润君子的模样:“人生匆匆,宛如白驹过隙,等到百年之后,吾等只剩一抷黄土,还有何物留给后人以供凭吊呢不过是名声而已。若公子当真有真才实学,自当挺身而出,以实实在在的才华为自己辩驳,否则世人皆言其无耻抄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怕是再无更改了。”

    柴令武拱手道:“还没请教尊姓大名”

    那官员傲然道:“荥阳郑元朗。”

    荥阳郑氏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论年代之悠久,郑氏在五姓七望中算是最悠久的家族了。其家庭史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郑国皇族。郑国被灭之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顽强的生活着。

    直到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成为了五姓七望中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

    经过上千前的发展壮大,郑氏如同盘根交错的参天古树,不但枝繁叶茂还根深蒂固,经久不衰。郑家的掌控的人才遍布朝野,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拥有着无比强大的政治基础。

    便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对他们都毫无办法,因为,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年代里,朝廷需要这些名门望族子弟治理地方。

    而柴令武的义务教育是一把捅向世族的软刀子,郑元朗在反对不了的情况下,便打算击毁柴令武的名声,等对方名声败坏,然后,以此为源,纠结一众世族否决‘人品败坏’的柴令武创制的义务教育。

    柴令武笑了,笑得十分冰冷,他静静地看看这个官员良久,才轻启嘴唇,非常清楚的吐出一句话:“元朗大人,其实你姓邓!”

    “哈哈哈……”

    “嘿嘿……”

    一干武将张狂大笑。

    李世民眨眨眼睛,像是明白了什么,也笑吟吟的不说话。

    自己这个外甥,果然“给力”,一张嘴就把郑元朗给羞辱了……

    果然厉害!

    孔颖达似乎也明白了什么,哭笑不得的摇头叹息,心说今日怕是要闹大……

    郑元朗先是茫然不解,可是见大家的神情,顿时明白过来。

    特么的,柴令武居然敢给自己改姓了

    自己明明姓“郑”,你却说我“邓”,你是在说我母亲不守妇道么

    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哇!

    事关自己母子声誉,郑元朗当即大怒道:“汝太过分了!”

    柴令武冷冷一笑,道:“你怎么证明你父亲就是你父亲你怎么证明你母亲没有骗你”

    柴令武这话一出,满朝爆笑。

    是啊!

    怎么证明父亲就是父亲怎么证明母亲没有骗人

    “柴令武!”郑元朗气得浑身颤抖,三个字从牙齿缝里崩了出来。若不是在朝堂之上,就算明知触犯律法也要一拳挥过去。

    “怎么了怎么了生气了,想打我”

    柴令武才不理会郑元朗气成什么样在,当见李世民有阻止闹剧的迹象,赶忙乐不可支道:“哈哈,证明不出了吧!你




第零五八章:微臣五行缺德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搞定了‘义务教育’,大唐君臣接下来对《法律》前三篇的条条款款一一商议。

    这些没有涉及太多世族利益的条例,反而没有柴令武说话的余地了。

    因为对于他的条文,满朝文武来来去去的都是赞叹声,个别有争议的条例还没有等他开口解释。

    房玄龄、长孙无忌、魏征、孔颖达、虞世南、岑文本、于志宁这些名臣干吏就给挡回去了。

    一般来说,每一种新制度的诞生都会引起争论。但是柴令武的制度,已经在历史的实践与辩论中,已经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面对着柴令武编写的《法律》,即便是长孙无忌这种律法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只能沉着脸暗自焦虑,他发现自己研究律法数十载,还比不上柴令武这个自诩是天才的毛头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发现柴令武任何一条制度都比他想象中的高明无数倍,连辩驳的机会也没有。

    李世民见大家议论完前三篇,尤是意尤未尽、干劲十足,高兴之下,索性将另十二篇也拿出来,让人一条一款的念出来,然后依次商议。

    柴令武这个编写《法律》者,全程几乎都沦为局外人。而他也在众人热议之中收获灵感,从而不时的创造出一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条款。

    这些妙手偶得的条款,是对置疑者最有力的回击。人家都现拿现卖了,你们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大唐君臣对这旷世杰作,抱以了极大的热忱,在宫中用膳后接着商议。

    如此足足干了三天时间,这才彻底的议完《法律》。

    当内侍合上最后一册的封底时,李世民哈哈大笑道:“小柴爱卿的《法律》在集汉魏晋、南北朝、前朝之长的基础上创意百出,各种制度简单明了,实乃是一部冠绝古今之高明法典。朕决定将此书作为我大唐今后治世依据,名字就叫做《唐律》吧!”

    于是,流传千余年的律法宝典,震惊中外东方法典,在李世民的这一声号令下正式成名。

    李世民忽然正色利喝道:“柴令武上前听封。”

    迷迷糊糊打盹的柴令武吓了一跳,出列应道:“柴令武听封!”

    他眼巴巴的看着李世民,不知会给自己什么职位。

    李世民一脸肃容:“柴令武以十三之龄创立不世出之法典,古来唯有甘罗可以比之,朕封你为新丰县子,实封永业田四百亩、食邑二百五十户!”

    这项封赏一出,满朝傻眼。

    不是太高,而是太低。

    以柴令武这部《唐律》的精妙程度而论,别说是开国县子,便是封侯也值得。

    李世民如此郑重其事,大家还以为会给柴令武什么样的官,结果居然只是区区一个县子,即便是可以世袭的四百亩永田业也不是什么好玩意。

    因为新丰县位于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紧扼渭水河道,虽然也称得上山清水秀、风水绝佳、富裕一方,但那富裕都是商业带来的,绝对不是农业所致,那里的土地沟壑交错、岩石层层,便是关中最贫瘠的土地也比哪儿强。

    “圣上,我不要二百五,只要两百就行了。”柴令武很不乐意的说道。

    给我一个二百五,这是啥意思嘛还不如不给呢。

    “是吗莫不是小柴爱卿不满朕之封赏不成”李世民虎着脸,不大不小的声音偏偏在大殿回荡,所有的人都静了下来,都感觉到李世民的情绪有了很大的变化。

    柴令武低耸这脑袋,但依然不改初衷,道:“当然不是不满。而是我与二百五八字相冲,一听二百五就起鸡皮疙瘩!若是圣上非要封二百五。那微臣只好告老还乡,以后什么事都不干了。”

    众人见他只有十三岁,居然说什么“告老还乡”,都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

    李世民也觉得好笑,啼笑皆非道:“一百户要不要”

    柴令武立马道:“谢圣上!”

    众人:“……”

    这熊孩子……

    二百五十户的时候愁眉苦脸,一百户欣喜若狂。

    天才的思维,真不是我这苦逼的平常人所能理解的。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柴令武语气萧索,颇有一种看破红尘的味道。

    以众人的智慧,自然听得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以他们的阅历,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哲理。

    但是,但是……

    &nb



第零五九章:补充科举之缺失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听到柴令武自己说自己‘五行缺德’,李世民也是乐了,笑着说道:“既如此,朕就成人之美,封你为礼部检校侍郎,为我大唐效力,也希望你早日把缺失的德补上。”

    柴令武高声领命:“谢圣上!”

    其他人也不说话了。

    礼部侍郎与左卫亲府中郎将官阶相同、工资一样,是礼部尚书的副手,但由于礼部是一个清水衙门,所以完全就是一个只领工资,不干事的职务,而检校侍郎这个职务更是一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

    所以大家没当一回事,若是柴令武真是当了左卫亲府中郎将,怕是要吵翻天。

    柴令武笑着退回了队列,以后如果上朝,就得到文官体系去了。

    他选择礼部,是因为‘五行缺德’吗自然不是。

    他这是抢占先机,而不是自我放逐。

    现在重开科举已成定局,礼部的辉煌已经是近在咫尺,到时候,自然被朝中官员趋之若鹜。但是现在的礼部毫不起眼的被人遗忘,但是到了以后,怕是一些部门的尚书都要眼馋自己这个侍郎的职位。

    散朝后,柴令武本欲回家,却让李世民让人叫到了甘露殿。

    “舅舅!”柴令武走到了近前。

    李世民笑道:“你这小子的治国恪言张开就来,不承认你是天才都不行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说得多好啊!朝中就是有太多的空谈之徒,才使一些利国利民政策迟迟无法落实。”

    “官员窃据要职不作为,也是一种**。舅舅何不将那些空谈、清谈客一刀切了”

    李世民感慨道:“我也想。可这里面牵涉太深了,若是按你所说的做了,那么明天早晨起床,接到的就是天下大乱的急报。”

    “舅舅有最精锐的军队在手,怕他个屁,大不了一家一家的灭了。”

    李世民看着眼前这个小愤青,无奈道:“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虽说义务教育可以为我大唐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但义务教育是改变大唐的未来的教育制度,朝廷需要时间布局、完善,上官学的学子也需要时间去成长,义务教育在头十年,根本无法为朝廷输送人才。

    “而科举虽是可以补充一批人才,但是在寒门人才尚未成熟的前十年里,大多数中举者,还是世家豪门子弟,十人中,能有两三个人是寒门子弟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真要是一家一家的杀完了,这天下各地都需要官员,急切之间,哪有那么多人才补充呢”

    柴令武道:“所以,除了科举之外,还要开辟其他渠道引进一直急须的人才。”

    李世民道:“我也有过想法,但却无从开始,你有什么好的提议”

    “我倒是有一些想法,不知当说不当说”

    “当说,当说,我最喜欢你那些奇思妙想!”李世民来了兴趣。

    “故技重施!”柴令武说了一个成语,然后道:“舅舅还是秦王之时,一手创立了文学馆,从而让长安文士都以入选文学馆为荣,称进入文学馆的学生为登瀛洲,说进了文学馆如同进了海外仙岛。当时,文学馆不仅为舅舅招到‘十八学士’,还有多不胜数的治国良才。舅舅登基之后,这些人分布五湖四海,莫不成为主一方之政的务实干吏。”

    柴令武说道这里,李世民已经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眼中既有兴奋、又有严肃。

    “科举方面,会写的人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会做不会写的,难道就不是人才了吗”

    读懂四书五经的人能治理天下

    做梦!

    你让孔颖达去治理一州试试看,非得把一个富裕的地方治穷不可。

    所以只招会写不做的人,实在要不得……

    李世民道:“会做不会写的,当然是人才。他们比那些会写不会做的难得百倍,”

    “但是科举的取士之道,就把这一批人给刷了下来。所以,我的意思是开创一个类似文学馆的机构,用以吸纳、考核实实在在干实事的人才,以作为科举的一个补充。”

    李世民闻言不禁拍手赞道:“此法的确可行!我却没想到这上面来,不错,科举只能取到会写会做、会写不会做的人,若朝廷只是以科举取士,必将导致会做不会写的大才埋没荒野。”

    “但要知道,这种交给谁去办,都容易导致派系的产生。”



第零六十章:影响教育的根源
    (新书启航,请喜欢本书的朋友们,以推荐票、收藏支持)

    “新丰县乃是天之脚下、近畿之地,紧扼关东进入长安的水道,南来北往商旅不绝,我要在那里打造一个集商业、码头、文化、旅游、住宿、度假为一体的大型休闲区!”

    柴令武说出了自己的用心。

    “折扇坊、造纸坊以后也会搬到那里去,就地生产,然后就地上船!”

    折扇事业越做越大,越大而越火!工匠多了,每天消耗的竹子也多了,但是柴家的折扇追求精致,导致一根竹子要浪费六七成,这些废料本是造纸的最佳料子,可是因为制扇与造纸的地方隔得很远,所以,白白浪费掉!还有就是所用的竹子,有六成是来自骊山,一般都是先去新丰县采购,然后再通过商船运来长安,这过程中又耗费了不少成本。
1...1920212223...5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