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宋朝赵洞庭颖儿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贰蛋
“皇上……”
过好半晌,钟健道:“咱们不妨来分析分析打与不打的利弊再做定夺。若打,咱们满朝文武都需得防范这极境,不管是在皇城的、各大府城的,亦或是在军中的。元朝也有蛛网,咱们以后怕是都不能轻易露面了,这其中麻烦之处难以预估。但若是前线顺利,能够在短时间内就杀到元朝中都,元朝覆灭,那或许这极境在回天乏力的情况下,不会再和咱们较劲,而四大汗国的援军,也定然不会和咱们大宋为敌。”
“再说前线不那么顺利,那咱们便会很是麻烦。纵是咱们刻意躲藏,有中有百密一疏的时候,说不准谁便会比这极境刺杀。依臣看,左侍郎说的不错,咱们不妨先行按下兵锋,将这些吃进肚子的根据地都消化再说。现在咱们在前线的大军还需得后方输送粮食上去,试想,若是到时候咱们根据地内的粮食就能够足够供给前线大军。纵是元朝得到再多休养生息的时间,也不会是咱们大宋的对手。咱们大宋的发展速度,可是他们的无数倍。”
“嗯……”
赵洞庭轻轻点头,“论发展,朕倒是有自信。如你所说,暂且停下前线兵锋着实要稳妥些,但是……”
说着却是话风突转,“树欲静而风不止又该怎么办此人会不会是为四大汗国援军争取时间待四大汗**到,元朝会不会再度奋起反击,以求将我朝禁军赶出他们国土呢”
1748. 命脉所在
钟健眼中有些微厉色划过,“若是如此,咱们自是不能坐以待毙。”
他颇有深意地看着赵洞庭,“这极境代表真金而来,无非是觉得继续拖延下去,他们元国还能有希望延续。待四大汗**到,只要咱们前线大军将之全线击溃,彻底让他们的希望泼灭。臣想,他未必会在杀到皇宫来,即便来了,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皇上不妨赏给他高官厚禄,亦或是任由他自己提要求,是会有希望招揽他的吧!毕竟,普天之下还有谁能比皇上您开出更优厚的条件还能有谁能比皇上您更值得让人效忠呢”
不得不说有的人脑袋就是好用,钟健便是属于这种。
他当初是农业专业出身,虽然是殿试第一,且得赵洞庭御笔亲提,但还是和“军事”、“政治”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赵洞庭将他提拔为兵部尚书,其实未必没有试一试的心态。他急着提拔年轻官员,却是没有几个能适合“兵部尚书”的人选。
现在看来,赵洞庭的这种做法应该是相当正确的。
不管是在国策上,亦或是在实际的运粮、征兵等具体事务上,钟健都处理得有条不紊,且常常有让人眼前发亮的独到见解。
甚至现在连苏刘义都有让钟健接自己班的意思,而不是仅仅再满心想着自己的侄儿苏泉荡。
钟健的这番话,将利弊分析得很清楚了。尤其是最后这句,让赵洞庭都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是啊!
大宋有破敌大炮,怕什么
如果元朝敢在四大汗国到后就主动进攻,便让他们常常破敌大炮的厉害便是!
赵洞庭可以想象,只要有足够的破敌大炮秘密运送到前线去。等到开战时候,必定能够将敌军杀得丢盔弃甲。
到时候元朝连军队都没有了,单凭有个极境强者也是屁用没有。
至于在四大汗国到后,元军会不会主动发起进攻,这点赵洞庭并不担心。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好。他可不相信四大汗国会白白出兵帮助元国。而且,也绝不可能无限制的帮下去。
说到“熬”,元朝是绝对熬不过大宋的。
因为钟健的这番话,他倒是思路完全清晰起来。休战也无妨,无非是改先手为后手而已。
“怎么现在连你也学会拍朕的马屁了”
赵洞庭哈哈笑着,拍拍钟健的肩膀,很明显心情大好。
然后他会议,以军机内阁名义下令,让前线大军按兵不动。”
苏刘义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话,一直都些微出神的状态。
这时候听着赵洞庭这话,却是道:“皇上,您已下过令让前线休兵,只那物件不到前线,咱们不必要再下达命令吧”
他说的那物件就是破敌大炮。
这事在宫中都是绝密。除去当初试炮时的亲历者以外,其后几乎再也没有人得知破敌大炮的事情。
试炮的动静,宫中也只是解释说是轰天雷爆破弄出的动静。
兵部里知道破敌大炮的也就只有钟健。苏刘义就是顾及这个,是以才艺那物件代替,他知道皇上肯定能揣摩到他要说的是什么。
赵洞庭闻言轻轻点头,“倒也的确如此。既然这样,那就免了吧。”
苏刘义又道:“那倭路守备军那边……”
赵洞庭微微皱起眉头。要不是苏刘义提起这茬,他倒还真是忘了。
现在郑益杭和莫里可还率着倭路守备军以及流求军在倭路长门町,而且这已经是个把月前传到长沙的消息,这会儿两人是不是已经率军出征高丽都说不定。高丽怎么说也是元朝属国,也不知道,真金会不会将这视为挑衅。如果因为这样,老太监再杀到宫里来,到时候就真是鱼死网破的局面。
他可不愿意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再度面对老太监。
“派人传旨下去吧!”
稍作思量后,赵洞庭对苏刘义道:“以朕的名义传旨倭路守备军郑总都统,让他停止对高丽用兵,但在倭路练兵不可懈怠。”
“那流求军呢”
苏刘义见赵洞庭没说这个,有些纳闷道。
赵洞庭道:“这个朕会亲自写信给阿星皇国主的。朕并非是流求国主,怎么越俎代庖指挥他的军队”
“是。”
苏刘义答应,不再说什么。
赵洞庭眼神扫过兵部众人,又道:“虽暂且休战,但诸位不得懈怠。征兵、运粮,都不要出现什么纰漏才好。借着这段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将守备军中的优秀将士调拨到前线大军中去,再将守备军中空缺填补完善是必要的事情。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咱们大宋才有足够的能力应付各种突然的变化。”
“臣等领旨!”
以钟健为首,兵部众头脑级别大臣都是拱手领命。
赵洞庭摆摆手,“那诸位爱卿都早些回去休息吧……”
众人徐徐退出御书房去。
赵洞庭看着他们离开,轻轻叹息了声,又坐回到床榻上。
刘公公在旁边磨墨,微笑着道:“除去明镜台大会那几日,皇上可是有些时日没有这般操劳过了。”
赵洞庭失笑道:“没办法啊……刘公公,不瞒你,这元朝老太监的确让朕有点寝食难安的味道。他就像是躲在暗处的毒蛇,随时都可能暴起伤人,若是朝中哪位娘娘或是和朕亲近的人被他……朕想都不敢想。而朕现在却又没办法对付他,只能祈祷他不出来伤人,这实在是憋屈得很呐!主动权完全被别人掌握在手里,朕已经很长时间没体验过这种感觉了。”
“唉……”
刘公公闻言叹息,“谁让皇上您被他捏住命脉了呢!您的命脉,就是宫中诸位娘娘还有皇子、公主们呀……”
赵洞庭摇摇头,不再言语。
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命脉在哪里。因为在他心里,家人是比自己性命更重要的。
若是没有乐婵她们的话,以他真武境的修为,或许都能躲到军中去,亲自指挥大军灭掉元朝再说。
但做人连命脉都没有,岂不无趣岂不悲哀
1749. 兵到高丽
等刘公公磨好墨,赵洞庭提笔给阿星皇写信。再让太监传到军情处去,回到寝宫的时候已经是深夜。
寝宫里只有一间房子还亮着灯。
是柳飘絮的房间。
赵洞庭嘴角勾起些微笑容,对着刘公公摆摆手,示意他下去休息,自己向柳飘絮的房间走去。
如今不管多晚,除非是他交代不回寝宫歇息,便总会有间房间替他亮着灯。
这能让人的心里觉得暖烘烘的。
莫说只是耽误进攻元朝的进程,为她们的性命安危,便就是放弃进攻元朝又有何妨
当初要光复大宋国土,赵洞庭是因为觉得自己承担着全国百姓的期望。而现在,他其实不是非得要覆灭元朝不可。
起码没有当初的那种执念。
因为大宋百姓们心中都没有那么深的执念。
……
满打满算,这会儿距离莫里、郑益杭在长门町集结已经过去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在年后正月下旬,本岛上的两万守军也都赶到长门町。长门町共汇聚有倭路守备军四万,再有流求大军五万。
郑益杭和莫里在这里已经休整多时,在本岛两万守军到后,仅仅休整数日,便就出发前往高丽了。
那时候距离二月还有四天。
出发时有战船两百余艘,可谓是铺天盖地,声势浩荡。
郑益杭当然有传信往长沙,只这个时候,信距离着长沙还有些距离。
在海上,用半个月的时间穿过不熟悉的陌生海峡。于数日前,郑益杭和莫里率着大军终于是在高丽国境的最南边登陆。
不过这里在高丽国属于偏远地区,鲜有人烟。连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只是些被高丽王朝视作蛮族的部族在这样的地方生存。
有些蛮族还裹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要想和他们叫道理无疑是行不通的。但蛮族也有特点,那就是很会“审时度势”。
他们还保留着类似于动物的本能。说是欺软怕硬有些难听,但着实是这样。
在登陆以后,郑益杭和莫里都派遣出斥候去,在两天时间内便将周围百里范围的情况弄清楚了个大概。
其后经过商议,两人决定兵分两路。莫里率领流求五万大军以及全部的海战船沿海路继续向北,往高丽的东来城去。
而郑益杭则率军走陆路,直穿这些高丽蛮族的地境,进攻全州。
最后两军再合围高丽都城开京。
从沿途的城池分布情况来看,郑益杭的倭路大军要面对的高丽军无疑要多得多。要到开京,破掉全州以外,还得连克公州、安南、南东三城才行。而莫里走海路,只需面对安东、东来两城。甚至如果他不想打,完全可以直接绕到高丽北方去,然后再横穿半岛,往开京就成。也没听说高丽有什么厉害的水军,未必会有大军还海上拦下他们的海战船。
这会儿,郑益杭率着倭路四万守备军已经到全州城外。
此前沿途的蛮族都很识趣,在见识到倭路大军的气相后,没敢太岁头上动土。
谁都看得出来这支军队不那么简单。整齐、森严的甲胄,再有背在背上的不知道是什么的武器,都透着幽幽的气息。
或许现在倭路大军还没有太浓的杀气,但这支由郑益杭在福建拉起根基的大军经过这两年的训练,军容军貌肯定是出来了。
四万穿着黑黝黝轻甲的大军齐刷刷摆在全州城的外面,即便是没有任何动静,也能让城内的守军如临大敌。
更莫说,此时此刻军中还有旌旗在飘扬。有战鼓在阵阵响彻。
四万大军看起来已经是很唬人了。
倭路守备军的建制和禁军并没有什么两样,千人为团,百人为营。四万大军便是足足四十个团、四百个营。
大军以营为单位排列开去,能到城外极远的地方。看上去就是黑压压的成片。
郑益杭和几位倭路的将领立在大军的前面。再旁边些还有翻译。
城头可见有高丽的守军,持着长戟,不少人脸色发白。
连那站在城头正中间位置的待藤木头盔的将领都是满脸紧张之色,甚至有点儿畏惧之色在里面。
其实在倭路大军登陆后的第二天,这些全州的守军就已经收到消息。但准备再充分,此时面对如此多大军,也仍然畏惧。
整个高丽国,军队共计也就十余万而已。且分散在各城之中,全州仅仅只有不到万人。
虽有城墙可据,但没谁有底气更说挡得住能征善战的大宋军队。大宋军队的威名,早就传到这高丽来了。
再者高丽国有过太多吃败仗的历史,这导致他们的军队并没有太多的热血和傲气。
看着下面黑压压的守备军,城头主将竟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才好。
最后还是郑益杭先说话,对着城头喊道:“城中守将何人可知道本将是谁”
“本将全州将军李承旭,不知城下是大宋国哪位将军”城头的主将很快答话。
翻译忙将其翻译成汉语给郑益杭听。
郑益杭没忍住嗤笑,“这高丽将军,本将都率军杀到城下,他竟然都还不知道本帅是谁。”
他旁边几个将领也跟着笑。
有人道:“这也怪不得,高丽地处一隅,国境狭小。国内有什么动静很快举国皆知,未必会有可靠的情报衙门。”
郑益杭又对城头喊道:“本将乃是大宋倭路守备军总都统郑益杭!若是识趣,便速速打开城门投降,否则休怪本将率军攻城!到时候伤及无辜,便是作孽了!”
李承旭闻言满脸无措的样子。
他虽然没听过郑益杭的名字,但实在没信心挡住郑益杭的大军。然而,他又没法拿主意是否投降。
恨恨地拍了拍墙垛,李承旭偏头问一文官模样的人道:“郡守大人为何还不到”
那文官却是哼哼两声,斜瞥他道:“本官怎的知道”
他的官职不在李承旭之下。再加上高丽重文轻武的风气很是浓重,是以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怎么把李承旭放在眼里。
这差点没让李承旭跳脚,随即微微眯起了眼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