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警探皇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夜归

    她眼中隐隐含着泪星,微微点点头,道:“是的,家父性情张扬,洒脱不羁,喜欢直来直去,平日豪爽大方,捐资助民,也时有发生。却没有想到,会因一言一语就致了杀身之祸。”

    她又喘了一口气,道:“可惜等到父亲醒悟过来已晚,举家获罪被抄,流放偏远,母亲在长途跋涉中也感染病疾而逝……”

    过了一会儿,她才平静下来,接着讲道:“我们充军云南后,为了能生存下去,便隐姓埋名居于深山蛮林之中。因为父亲一直怀念京都应天柳树胡同,便将我们都改姓蓝,南方的意思,我的名字便叫一柳,实际上忆柳的意思。”

    “父亲常常暗自伤神,道此生再不能回到京都应天,只能将思念寄托在我们的名字上。在云南,后来当地官吏渐渐知道了我们的底细,便对我们时时压榨欺凌,两个哥哥服最重的劳役,家中的田地也是最贫瘠的。我们全家也经常被乡里无赖欺凌,告于官府,官府不仅不公判,而且还助纣为虐。自此,父亲也心灰意冷,便道,我们本是经商发家,也只会做个小生意,只要能行商我们就还能活命。”

    我点点头,当时的沈家的境遇可想而知。

    “……却没想到官府称我们是罪人,不得发路引,不能买卖。我们就还是偷偷做点贩货的小生意,贴补家用,家中田地是山石岩地,根本无法播种粮食,我们无以为继,只好跟着村里山民上山采点药材,偷偷贩运,极为小心,聊以生存。不想即使是

    这样,上次也因有人举告而被抓,幸而偶遇到马大人他们,否则两个哥哥那次就会被活活打死……”

    泪水顺着她苍白瘦弱的脸颊婆娑而下,衣襟前湿了一片。

    哦,就是那次在沐王府中沐王爷曾说“罪人永远都是罪人么”原来指的是她们。

    “幸亏马大人遇见,后因马大人说情,官府才签发路引,两个哥哥才免于牢狱之灾,从牢房出来,但却已被打得遍体鳞伤,大哥被打致残,二哥至今仍不能起床,父亲老迈力衰,只得由我送镖,行走马帮,从云南到北边,一路山高水险,野林丛生,道路艰险,这些还好,主要是自与蒙古开战以来,边境不安,行至这边,沿路荒漠之地一直有蒙古马匪出没。近数年已经很少有货队敢向这边塞外进发了,一不小心,就可能人货俱失,甚至生死不测。但是若能冒险跑一趟,平安运达,至少还有落得数十银两维持家中老少生计。于是父亲咬牙请了数名镖师,铤而走险,侥幸跑货,没想到仍然路遇强匪,若不是遇到你们相救,我们连性命都不保了。”她讲道,又泪如雨下。

    原来是这样,我不由心疼的轻轻抚搂着她瘦弱的肩头,真没有想到一代富豪会沦落到如此的境地……。

    到了傍晚,我轻轻带上房门,抱着小土走出来。

    已是夕阳西下,渺渺瀚海渐渐退去,血色残阳给巍峨关城披上一抹金黄,一会儿又变成桔红,金碧辉煌中现出几分神秘几分庄严。

    我此时站在嘉峪关的内城,城内到处一片嘈杂,耳旁到处响着是叮铛驼铃声,人喊马嘶声,商队络绎不绝,排队进出着城内两头的关卡,队伍绵延不断、杂乱不堪。

    这内城的东西两侧是两个瓮城,城下是关卡。

    我立在内城的东城墙下,迎面是一座高大的城门,高大的木质包铁皮铆铁钉黑漆双扇门外侧,设有一个悬有“稽查府衙”的简易府衙,虽衙府不大,但却衙役肃立,役官威严。我抬头看时,东西城门内均有宽阔马道直通城顶,一侧为坡道,供骑马行走,另一半为台阶,供步行上下。城墙全部由青砖包砌,关楼巍巍高耸,上设望孔、灯槽、射击孔等防御设施,城内外尽收眼底。关口和城上都有披盔戴甲的士兵持戟严守,森严肃




第六十四章 烽火长城
    紧挨着阁楼的还有一座小小的关公庙,木质窗槛里夹着寒风仍似乎有几缕香烟袅袅飘升,后面是隐隐一长排青瓦白墙的房舍,应该就是驿馆,信步走出来时,不知方向,现在才看清应该其中就有我们住的一间。

    在远远的城中偏西北处有一官井,看来是供守城官兵及军马饮用的水源。

    四周一片寂静,到处无声无息,天色黯然,已迅速黑冷下来,寒风吹起我的衣襟有些冰寒彻骨了。

    我百无聊耐,抱着小土正准备走回去,突然远外“军府”阁楼内点燃起一束昏黄的烛光,一个挺拔端坐的影子映在昏黄模糊的窗纸上,有几个似乎是将士的人影正垂手立在旁边,那个坐着的影子一看就是朱棣。

    数个兵卒持戟守立门外。

    我立在外面的冻雪地里,看着那个熟悉的影子,风刮着我的头发,刮着远处那窗棂也在作响。

    我站在墙角下的雪地里,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那个窗纸上的剪影,那个影子没怎么动,只是一直在那儿坐着,一个立着身影又弯腰说了几句什么,只见那坐着的身影又从桌面上持起一根似乎是一柄长箭看了好一会儿,过了半晌,旁立的几个影子似乎准备退出来了。

    我不自觉向前走动了几步。

    阁楼门一开,那个熟悉的身影果然也站立起来,已到门口,一小片灯光映在他侧过去还在吩咐军将什么的半张脸上,仍是那么清冷而英气。

    接着他走下台阶,后面出来的刘山赶紧给他披上一件厚厚的披风,披风角立刻触风高高扬起,他们几人匆匆而下。

    那个英武的身影突然一扭头,猛然间看到立在这边墙角的我。

    那边刘山已经高声喊起:“玉姑娘,风大,你少在外面站。”

    我答应了一声,那人迟疑了片刻,踏着雪地走过来,伸手解下厚厚的披风披到我的身上,道:“蓝姑娘怎么样”

    我道:“三保和军灶的李嫂在那儿,三保让我出来散一下。”

    朱棣点点头,道:“你没事要不就跟我下去查军备库吧。”

    军备库这哪儿来的军备库应该是个小型的仓库吧

    当我莫名的望着他时,他已走开两步转身朝另一个方向而去了,我赶紧跑着跟上。

    我跟着他们一起进入兵营的四合院,进去也只是普通的四合院,周围一圈都是守兵营房,中间有着设有箭靶、刀具架等明显是个军士训练场地而已。

    我随他走入其中一间,只是一间普通的驿房,但却两个披盔戴甲的守兵持戟守候,一见朱棣,立刻行礼让出,守兵身后却是一扇厚重的铁门,竟挂着两把长形黄铜锁。

    朱棣身边的一个将领模样的人立刻上前打开一把铜锁,另一个将领又来打开另一把锁

    ,铁门被吱呀打开,立刻有士兵举起火把,点亮房内门口的几盏大油灯,高举着在前面先行,灯光闪耀,竟照出一个下行的暗道。

    哦!原来嘉峪关的军备库是地下军备库,我还从来没听说过长城各个城关还有地下设施的是后世人不再需要长城作防御工程将各地下道堵了吗还是后世压根就没有发现这些地下军备设施

    我们鱼贯而入,前行的士卒已在前面点亮沿墙的一长串壁上油灯,人影重重,我才发现油灯光闪烁间,一个幽深而宏大的地下军库呈现眼前,偌大的几乎看不到边际的这个地下仓库大得让我心惊,处处是成箱成箱的堆砌,到处都是成包成包的物件,物件成堆,但却堆放得极其严整,井井有条,杂却有序,箱子上清楚标明写着“火铳”、“身甲”等等。

    朱棣不断看着,在成排成排的箱子面前走着,偶尔命令打开查看,里面果然是成箱的锃亮的手铳,还有大量密集叠压的、用扁铜丝连缀的铁质身甲和半身铠甲、护臂,还有水磨锁子护颈头盔、铁盔等等。

    他随手拿出一件铁质铠甲,迎着光看了一下,铠甲的麟片在灯光下闪着冷冷的光,铠甲由前后两片构成,前甲护胸,后甲护背,甲片排列层层叠叠,森然有序。

    他又拿起下面的一件,抖开,晃动的碎碎的小甲片轻碎有声,原来是一幅配套的裙甲,裙甲不仅采用小甲片,而且甲片与甲片之间的间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

    我想这别具匠心的特殊设计,是不是使裙甲上下翻动更加灵活,从而使勇士身着铠甲行军作战不受拘束

    他看后随手将铠甲和裙甲递给旁边的士卒,旁边的士卒接过赶紧细细叠好再放进去。

    他走至另一箱,旁边的士卒赶紧打开,他拿出一件靛蓝色的布袄一样,这是冬天将士们穿的袄子可是四面又钉着钢圆钉。

    朱棣用手指敲了敲,发出钝钝的有钢铁般的声音,旁边的将领赶紧道:“这种棉甲一箱有二十幅,王爷曾说过比铁铠甲保暖轻便,我们又装备了不少。”哦,原来是内里装有铁片的棉袄铠甲。

    再走一处,除了铠甲、头盔,一箱一箱还有披在战马身上的马甲以及和车马配备的马缰索、青铜车马器构件、青铜锛、钢箭头及其他军用装备。

    &n



第六十五章 利箭穿空
    我迎着寒风立着往那夜色里望去,朱棣猛然发现我站住,他抬头看到,道:“那是关外,闭关之后百米之内禁止任何人畜逗留。因此关外驿站、旅店、酒肆、牙行都设在百米之外。没有入关的西域诸地的使者、商队,还有波斯人、天竺等国的使者、商人和驼队,还有出关后暂时息脚的中原内陆商人留宿在那,而那边关内则没有规定,城下有铺户、栈房、茶寮、酒肆、旅店、牙行约千余家,军民数千家,凡仕宦商旅出入关,大多住宿在关内城下,蓝姑娘的货物和受伤的镖师也都被我安排在关内驿站内。嘉峪关,负有镇守、稽查、验证、放行等军事功能,嘉峪关内城驿馆只允许军中官吏及往来公干的中外王公大臣食宿,一切无关人不得留宿关城内城。”

    我点点头,寒风呼啸,此时身披厚厚的披风仍觉得寒冷战战,我突然想起大二时和同学冒着酷暑,挥汗如雨的挤在人山人海里游八达岭长城,怎么也不会想到会穿越几百年顶着严寒来亲手摸一下才建成数十年的明长城的最西关。

    我知道长城的初建只是彼此相望的烽火台,或是连续不断的防御城堡,而后才用城墙把它们连接起来,便成了长城。

    我曾看过长城的纪录史片,知道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后来历经数个朝代修缮加强,到明代是长城修史上最后一个朝代,而且明代是修筑规模最宏大,防御组织最完备,所用建筑材料最坚固。

    这个中国古代的最强有力的军事防御工程中国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达嘉峪关,途经辽宁、甘肃等9个重镇,如同一条蜿蜒巨龙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巅,守护着中华北方边土,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号称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没想到现在竟亲手摸到这明代长城的一砖一垛,我不由自主地心里还是惊叹着。

    朱棣看到我轻轻的伸手抚着冰硬的城砖,他道:“小玉,这长城其实最早作为防御工程是建于春秋战国,后来的历朝历代都在修缮延伸。”

    我点点头。

    他接着道:“修到宋朝时已有千年,可到宋代时却一直为北方游牧民族所挟制,失了地上长城,虽然都说宋代富庶,但虽富却无国防,因此对辽、金、蒙古的侵犯都一直处于劣势,最终为蒙元灭国。”

    哦,这我还不了解,我不由看着他。

    他继续说下去着,

    “所以自大明朝建立,父皇即命我、魏国公前往山西、北平练兵备边,一旦发生战事,‘不必深入追击,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兵力用于加强防卫力筑城池。临行告诫我们要无战事之时,练习军士,修葺长城濠池,严为守备。所以在这十余

    年间,我们修的大明长城已绵延七千余里,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祁连山东麓嘉峪关。倘若无长城的屏障,中原地区一马平川,胡人骑兵就可以驰骋纵横,大明朝就有可能重蹈前朝之鉴。同时为了保障北边军力的供给,父皇又命就藩在山西太原的晋王兄长和我,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以保障军需。”

    哦,我却还不知道这么深刻的历史背景。

    接着朱棣指着关城道:“这嘉峪关是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平定河西之后,在班师凯旋途中,经过多方勘察,选定了嘉峪山和黑山之间最狭窄处修建土城,这里河西走廊西段最狭窄的地方,建在这里能守能攻。始建于洪武五年,比山海关要早建9年。你看它背后是狭窄的山谷,前面是南北山势逐渐敞开的喇叭口,利用有利的地形,防卫也最严密。比处于喇叭口的玉门和阳关的位置更有利。遥远的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靠连绵起伏的马鬃山,地势十分险要,为河西第一隘口。”

    我临风四处观望,果然只见有一面沼泽遍布,沟壑纵横,皑皑白雪覆盖的长城蜿蜒而去,烽燧在皑皑积雪中兀立,千里白雪反射着城墙上的灯光,与关城雄姿交相辉映,两道城外土墙像两只巨大的铁臂,钳挡着峡谷南北两侧,而居其之中的关城就像巨人般扼守在这高山对峙的的峡谷之中,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实可谓“边陲锁钥”。

    我不由双手轻抚着身边覆雪的城砖,不由沉浸在他的讲解之中。

    他又用手指着城墙上的东西两座飞檐高翘的阁楼,阁楼角檐铁铃在寒风里响鸣,他道:“你看,那座东边的阁楼叫光化楼,下面的是东城门‘光化门’,取自‘紫气东升、光华普照’。那西墙上的叫柔远楼,下面的城门叫柔远门,取自‘怀柔致远、安定西陲’的意思。这些都是父皇亲自命名的。”

    哦,原来如此。我不由恍然。

    他伸臂指着下面道:“你看,内城城墙全部用青砖包砌,城高有10余米。这城头外侧女墙上有相间分布的垛口和瞭望孔。内城四隅各有一座角楼,平日作瞭望台,战时作敌楼。(哦,原来这就是我看到的四角角楼的作用)南北墙居中还各增设了这两座敌楼,可以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兵。

    我突然想起那块用铁链围圈起来的长条石,不禁问道:“少年,那块长条石是你们的福石吗为什么会有烧香的?迹”

    没想到身边的帅将明显愣了一下,听见我说福石这个词,不由脸上微笑起来,城墙上的光在风里闪着映上他的脸,他问道:“



第六十六章 茶马互市
    突然想起学的古代兵器中老师曾一略而过的讲过,古代时北方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骑兵很早时就擅长将箭头置于马粪里,让箭头上污染上各种细菌,以提高命中后的感染致死率。

    因此,利用细菌作为生化武器实际上早在古代战场上已无意中使用到了。

    老师虽一句带过,可因为老师讲的那句话却令我印象极深“古代战场中伤口感染致死的概率可达25%-80%,平均病死率近三分之一,这个杀伤力在古代绝是不可忽略的。”

    果然他在风中继续道:“每次交战,我军士卒中箭者虽屡屡金创敷治,无效后甚至伤口拿烙铁烧灼止血却最后仍多有死亡。”

    是的,细菌感染,那种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落后的医术更加剧了这种死亡结果的发生。

    “还有些军医言明系伤口受了风寒,我自在军营中时,也独自翻找过唐代蔺道人所写的《理伤续断方》。其中的确述有:‘不可见风着水,恐成破伤风,则不复可治。’但是受伤的士兵即使不见风寒,也不可救治。所以我们对蒙箭多有忌讳。”

    我听完,却不由脱口而出“这种病症是叫破-伤--风!”

    朱棣扭头认真的看了我一眼,道:“是的,你是不是也在江湖中曾听闻过”

    破-伤--风这三个字可不是江湖传言,而是几百年之后的再普通不过的“小病”,这种小病在医学如此落后的朝代却是大病。

    这种小病是由于破伤风梭菌或者其芽胞感染而导致。在几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一旦得了破伤风,只需要及时去医院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即可,就是先期延误治疗但后期症状明显,高烧不退脊柱反弓,就是这种情况下送医都还能治疗,只是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也不会是致死病症。

    但在这古代明朝,是没有这种特效药,破伤风沾上就必死,而这个时代的人还普遍认为是由于伤口见风引起的。
1...1516171819...3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