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探皇妃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风雪夜归
我说着,眼前不由闪现出那雪漠不眠之夜,那张年轻的脸,那张从不表露什么的冷霜挂满的冷峻的脸而那晚却那样的激昂,那颗从不显露山露水的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激烈跳动的赤诚的心,我的眼中不由泪水都掉出来,
我深深叩头下去,伏地道:“请陛下也不要为小玉担心,小玉虽不是男儿身,但父亲、兄长都是陛下重臣,小玉更不敢言苦,若能一日为陛下、为明国出征效力,小玉也会竭心尽力,死而后已!”
我的泪水滴落下来,溅在明晃晃的水磨石地面上,一袭明黄色的龙袍已缓缓出现在眼前,一双大手伸出来紧紧扶起我,我抬头看见他——这位历史有名的一代悍皇的双眼闪出莹莹的光芒,他缓缓道:“孩子,你不愧是我大明一等功臣之女呀,我的棣儿遇到你果然是天赐的缘分!”
我又深深道了个万福道:“陛下,小玉有幸能得陛下隆恩,有幸能成皇室子孙,小玉已深感皇恩浩荡。也请皇上陛下节劳养身,善保龙体。皇上龙体安康,才是百姓之褔。(这真的是我的真心话)小玉告退。”
明太祖微微闭了一下眼睛,然后慢慢睁开,叹息了一声,道:“玉儿你快去吧。”
我慢慢退后,直出殿门,才慢慢转身。
殿门两侧持刀侍卫头顶兜鍪,甲胄戎装,腰下接着一柄绣春弯刀,铠甲正中佩戴着一枚双龙金徽在斜射过来的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走过殿门,一面铁牌格外醒目,挂在宫门之旁,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在射过来的太阳斜晖里很是刺眼。
我独自慢慢走下宫殿数千阶白玉石阶,一阵暖风吹来,我才徒然惊觉,手心竟是一手的虚汗。
二十一世纪的我早已无忠君愚昧思想,可刚才仅大半天的侍墨已让我时时感觉如头悬利剑,脚履薄冰,心神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一不留神间言语差池,人头就会不保。
不知不觉分秒不敢松懈,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而后面的一时头脑发热,冲口而出的话不知道是福是祸。
风又拂上来,我不觉一抬头,果然看见数百级丹墀之下,一个头上端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身着青、腰系金玉带、脚踏蝶钩皂靴的挺拔身影正站在长阶之下。
他孤自站立着,亲王蟒袍上金丝蟠龙须发张扬,龙腾飞跃,胸前数只遒劲有力的龙爪正抓向一颗圆珠,金丝线也闪着熠熠光芒,更显得他英姿挺拔,清俊无比。
看见我走下长阶,他在微煦的暖风里朝我走过来。
他脸上的含笑也徒然间让我还处于惴惴不安的心不由的一阵落定。
我不由问道:“你怎么在这儿”
他脸上一笑,道:“我在母后那儿时,晌午太子兄长去母后那儿辞行,父皇派他前去安徽赈灾。听他说你还在父皇那儿随侍,我就在这儿等着。”
我笑了一下,和他并肩走在皇宫里的宽阔的青砖路上。风儿吹起我们的衣角和长穗,他腰间配的玉坠在轻风里叮叮作响,一路有太监弓身走过,不时躬身行礼。
宫城内宽阔无垠,除太监和宫女匆匆低头行走而过,很少看到他人。
仅仅老远可见有一队肤色黝黑、长袍拖地的外国朝贡官员模样的人在一青衣太监引导下朝中书省走去。
我们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并肩向宫城外走着。
这时一个身着红衣的小太监弓身从我们身边走过,他照例俯身行了个礼,我看见他脸上低头间绽然一笑
第九十三章 明湖菱香
我独自游走在魏国公府,魏国公府是父亲在京都的府邸,听朱棣说我才知道原来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因父亲长期在外征战,明太祖念其“居无宁所”,便赐予父亲作为在京都的府邸。
我来之前,家仆已单独为我收拾一个闰房,绮罗绣帐,一应俱全,敞净明爽。
清晨起来,我一人转廊越阁,在后花苑行走一阵儿。
哥哥早已去官衙,他是个极勤奋务公的人。
因为父亲长期征战北伐,即使不在北平,也在山西太原行府,只有哥哥独自住此,所以这么大的候爷重宅反而空落落的,只有数个家仆打理。
虽是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前堂,有陡峭峻拔的假山,有奇峰叠嶂的北宋太湖石,还有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但仿佛也都是前吴王府留下,因没有刻意打理。
正是春日,府邸后花园到处芳草萋萋,我游走其间也很是散乱自在。花园内的奇山异石之上自行攀爬着各种绿色藤蔓,浓荫翠华欲滴,奇石阴暗处的片片苔藓还盛开着些许紫色或红色的小花儿,比别处多了几分凉爽之意。
行走其间,时时翠色匝地,灰褐色的石榴花树树干从怪石嶙峋后别出来,娇艳的红花鲜艳夺目,亭台楼阁间木栏古朴,假山异石间流水淙淙作响。
顺着云步石梯上去,假山背荫潮冷之处奇草仙藤肆意攀爬,愈冷愈苍翠,都结了累累小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人一走近,“噗”地飞起一只小鸟,嘴里还衔着一颗黑紫黑紫的小豆儿。
我一人转廊越亭,才发现后面还有好大一片湖,满湖的碧水在清晨的风里轻荡,轻轻拍打湖岸,有青衣斜帽的家丁正坐在一小船内打捞河面上杂草,看来也是最近才奉命清理。
湖岸边的水中盛放着株株紫色水草花,修长的绿叶掩映很是好看。湖面漂着成片成片迎风摇摆的野荷,家丁的长长的竹竿撩起的水草滴落的水珠滚落其上,随着暗绿的风摆荷叶摇摇欲坠,星星点点小荷才露尖角,近处芦苇浮荡,这仿佛就是一个野地公园,一折逶迤曲折的木弯小桥蜿向湖心,心中攒出一个古朴小亭。
我轻轻走上去,家丁看见我连忙施了一礼,喊道:“小姐小心了。”
我点点头。
我低头看见湖中还漂有很多青翠的已结成的青嫩菱角,不觉大乐。
家丁看见,就划过小船来捞起一簇菱角上木桥。
我要他又递与我一个小小的细杆网子,我在晨风的木折栈桥边蹲下来,细细拔寻青菱,清清的水雾气真是好闻,猛然听到不远处的家丁喊了一声:“燕王爷。”
我一回头,却见一个淡青色薄袍的身影已上桥,立在我身后不远处,嘴角含笑。
见我正在水簇簇的菱角藤蔓里拔寻青菱,不禁嘴角翘起,也撩起袍角蹲下来,家丁渐渐划着小舟远去。
我连着寻出几颗,虽小却极苍翠玲珑,我剥去略尖利的菱角,一下子露出白净的菱白,我正高兴,却一不小心有个尖利差点扎进我的手指,禁不住低声叫了一声。
朱棣不禁道:“你不要剥了,我给你剥吧,我们小时也经常吃这,还掉进水里过。”
哈哈!我一听心中顿有同感,我小时在老家乡下经常捞食水塘中的莲蓬、菱角,不知道掉进水中多少次被爷爷奶奶训叨过多少回。
说话间,他竟娴熟的已剥了一个,他细长的手指如同绞花一般好看,湖光闪动,溢在他的脸上和他的手上还有我们的衣服上,我觉得竟是那样的清新动人。
他连剥数颗都是剥得皮肉光洁,没有一点斑驳的青皮粘在上面,然后递给我,我张开手,他轻轻将皎白的菱白置于我的掌心之中。
我拣起一颗,放入嘴中,真的直觉脆嫩鲜爽、满颊清甜。赶不及的又拿起第二颗塞进嘴里。
他看我吃的乐呵,他便继续剥着,嘴里道:“有这么好吃么”
呵,他不知道,和他在一起,我就是喝凉水也觉得甜的呀。
渐渐的,他不断的剥着,我不停的吃着,我将岸上的吃完,他又伸网入水里又打捞了一些,他毫无厌烦的细致入微的低眉剥着,他每一个剥的都那么干净光洁,然后递给我。
他看见我吃的样子,他那总是的冷澈的双眼泛起无边的暖意,不知不觉桥边吃了一堆菱壳,我也吃得异常满足,我不觉将头倚靠着他的肩头,微风拂面,这样的人,这样的景,我觉得再好不过了。
湖面飘来清新的水汽和青菱、水草的淡淡的味道,嘴里的清甜的味道还是小时候的味道,那遥远的小时候只有在爷爷奶奶身边才有的味道,竟然穿越数百年又尝到了。
他看我总算不吃了,笑道:“母后本来要我一大早来找你,带你去应天街头逛逛,哪知道在这吃了半天菱角。”
我不禁也乐,将嘴凑到他的耳边,嘘嘘吹了几口气儿,心里暖嗖嗖的,不禁又将头搁在他肩头道:“这不很好吗要不也给母后带点魏国公府的青青菱角”
耳边人不禁笑乐,“那倒是好,只怕父皇看到了,说只给母后带,却不给他带呢。”
&n
第九十四章 大明科举
我一眼又看到那个穿着宽大浅袍的少年,他晃头晃脑的随着队伍走着,一步三摇,他边走,边到处观望,好象是来贡院旅游观光的,而不是来考试的。
我看见所有考生一进格子间,格子木门马上有官兵关闭上锁,格子间都没有房顶,我心中暗想不知道下雨怎么办会统一发雨具
听见身边的郑御史正同朱棣道:“这应天府贡院共计一万零六百四十四间。是大明贡院规模之大,占地最广的贡院。……这次为防止考生做弊,我们提前半个月清理贡院,统一提供用具,确保不出现夹带……考生就在里面答题,晚上也在里面休息,三天会试时间绝不允许走出考室半步……”
朱棣边听边点头。
我俯看着楼下这密密麻麻如巨大蜂巢的贡院,贡院高墙之上的荆棘明光闪耀,怪不得世人又称贡院为“棘围”,简直就真的是牢房。
我记起很小时,小学老师说过一句话:“秀才遇雨不乱步。”解释说文人的清高。
还说我们高中毕业才能抵得上古代的秀才。
还真是如此,自科举考试盛行,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
在难以忍受的孤寂中,这些书生们满怀着光宗耀祖的理想,为了梦想中的功名利禄,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在那盏孤烛下,用坚强的毅力写出了妙笔生花的文章,实在值得尊敬。每一个经历过这种考试的人就象每个参加高考的人一样都应该获得人生的掌声,不仅是那些成功者,也包括那些失败者。
我耳边又听到郑御史正跟朱棣道:“……历届总有考生将必考的《四书》、《五经》抄在薄纸上,卷起来藏入笔管中,或折迭藏入砚台的底部、鞋子的夹层里带进考场,有的抄写在布条上,塞入腰带,系在腰上,还有的抄写在衣服的夹里上。甚而有的将袖珍的《四书》、《五经》做在馒头里。(如此袖珍,看得清吗我不由疑惑)上一次会试中,竟还有人将夹带藏在特制的蜡烛里,所以我们今年就发蜡烛。在地方上有考生还买通守门人员,事先把夹带藏在考场里。历年来夹带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呀。”
周围的考官还有朱棣都听得笑起来。
御史长叹一声道:“因此,我们在这次考试前,也严格清理了考场,清理的干干净净,不得有一点纸屑,墙上不得有任何一点可疑文字,并确保不出现一纸一图,并将所有考室全部新粉了一遍。考前又将所有角落都检查唉,即使检查如此森严,仍深恐考生有夹带。我们考官也都如履薄冰,深恐有负皇恩啊……”
御史与朱棣交谈着,下面众多格子间里已开始考试,有考生已开始在伏案疾笔,有考生还在慢慢磨着墨,还有考生看看题,
却又抬头望向天空,眼光又扫过来,可想而知楼上有无数双尖利的眼睛回盯他,他赶紧低下头。
我又想起朱棣所说的“八股文”。
我知道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但更知道科举制度却是在明朝发扬光大的。
在隋炀帝时期开始设置进士科,自此科举制诞生,当时的进士科考的主要是考生对时政的认知。
而到唐朝唐玄宗时期进士科主要考的是诗赋,以才选官,特别是对时政有见解和擅长诗词歌赋的人才,因此唐朝诗歌繁荣。而且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之少,一科往往只取数十人而已。
而到了明朝,由于明太祖朱元璋自身出身贫寒,更加注重通过科举,意在天下广揽人才。
他改善了之前的科举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从考试形式到考试内容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使穷苦阶层的有才之士也能登堂入朝,报效朝廷,为其所用。
因此到了明朝,有志之士纷纷以读书为业,借以登朝入官,并成为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也使科举制度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从此延续千年。
但明朝的科举考试则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采用“八股文”题材,不得有半点逾越,主要选择一些墨守成规、忠于统治者的人才,思想极其僵化。
而眼下,这样的芸芸众生们正在如笼的方格内凝神苦思、奋笔疾书,在这漏风漏雨的小格子间,昼写夜伏,要连续奋战七十二个小时,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熬过来,就可能集功名利禄于一身,熬不过来,则是千功伟业一时枯。
我们离了贡院,贡院街旁,香烟缭绕。
原来是祀奉孔子的文庙,因为正是会试,有老妇青孺正在里面为家中的考生烧香祈褔,香烟缭绕。
而文庙又左邻着法性寺睡佛阁,人却稀少,在这香烟缭绕中显得十分幽静。
朱棣引着我很快绕到很多小吃的街面,没有正街上那般宽敞,但市肆极其繁华,红楼画阁,绣户朱门。
街道两旁商贾云集,路边也皆是引车卖浆及负贩之徒,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偶尔有着华盖软轿在人群中摇晃而过,轿边随侍的侍女发鬓上处处闪耀的珠钗银饰的光芒,让人惊觉原来
第九十六章 灿若星辰
但这种紧张感只要一回到魏国公府就会马上消散的无影无踪,我们这些孩子们就会如小土一样自由自在,到处吵闹撒欢。
小土现在已被阿彩还有弟弟妹妹们垄断的眷养着,他们形影不离。
小土看到我,也只是“汪汪”两声,便不再搭理我了。
街上到处棕子飘香,各门户都插头一簇艾蒿。
晚膳是家宴,从未有过的隆重,母亲说这是徐家全府真正在京都围聚的一顿有节日气氛的宴席,因此十分隆重。
大大的楠木圆桌上摆满了珍稀佳肴,家仆家婢们来来去去不断,母亲让家仆们带着家眷在外厅也聚了好几桌,一样的饭菜,毫无分别,到处喜气洋洋。
菜上满后,我们等父母亲先入坐,才一一入座。
父母没动筷,我们也都不敢动筷,母亲看了看父亲,仿佛要他发表领导讲话,可惜这位一家之主总是闲言少语。
母亲只好代为致辞,一家人喜气洋洋,其乐融融。
我看见哥哥端坐于父亲身边,同样沉稳寡言,虽为朝中勋卫署左军都督府要员,却沉稳端庄,英姿非凡。
小土激动的摇着它的小尾巴在大桌下窜进窜出,桌下到处都是长衫围着,倒象是一圈帷幕,它急着出来,放它出来,它又急着窜进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