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朕法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明日边缘

    范如意“听闻刘焌手握蜀国部的兵力,有四十万之多,没了魏军牵制,倘若刘焌将这些兵力部调往南川,而陈将军他们只有十万人,怎么抵挡的了!”

    王秦分析道“蜀国国力孱弱,还要供应这么庞大军队的消耗,你以为能撑多久?刘焌要是敢把大军都调去南川,崩盘是早晚的事。”

    皇帝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尤其是夺位抢来的。

    怎么平衡国内局势?

    如何安抚百姓?

    怎样解决社会矛盾,保持朝廷运转?

    这些可都是大学问。

    刘鼎将蜀国的部资源,都筹集给了刘焌,用于抗魏之战。

    这意味着,蜀国国力在这一战中,消耗极大。

    根本支撑不了四十万大军多长时间。

    如今又是春季,田地需要人力耕种,刘焌如果继续握着大军死磕,致使几十万民夫无法回乡种地。

    来年的蜀国,只怕就要出现饥荒。

    相反,大汉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大汉的土地人口,是蜀国的几倍。

    只动用十万兵马,再加上几万民夫运输辎重,是不影响大汉根基的。

    “现在最好的结果就是,控制刘鼎,占据南川,分裂蜀国,刘焌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地盘,日子不会好过,待大汉再发展几年,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就能彻底消灭蜀国。”

    王秦思索道。

    范如意在一旁拍马屁“陛下雄才大略,必定能一统下,成就千秋伟业。”

    王秦扫了他一眼,没有话。

    今,这个老滑头,话的有些多了。

    宦官,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他们知道皇帝太多的秘密,是永远都需要防备的对象。

    王秦暗暗想到。

    历朝历代,都有宦官乱政的行为。

    一方面,他们取得皇帝信任,努力扮演忠臣良犬的形象。

    另一方面,勾结大臣藩王,出卖皇帝,操控朝政。

    到目前为止,大汉的这些宦官还没有这个苗头。

    主要还是得益于王秦的防控力度。

    纵观古今,宦官都是朝政的一大根源。

    只有限制他们的权力,才能确保朝廷的稳定。

    蒙镇。

    蜀国南川最接近南惠省的地方,城人少,物资短缺。

    刘鼎从府一路狂逃,来到这里,原本身边还有上万人,渐渐的,只剩几千人。

    许多大臣跑着跑着就失踪了。

    对于他们的这种行为,刘鼎十分的愤怒,除了痛斥谴责,却又无能为力。

    他只有将希望寄托在大汉身上,只要大汉的援军一至,他就有机会杀回府报仇。

    杀光这些背叛他的人。

    重点对象就是刘焌,他的好弟弟。

    竟敢造反!

    等抓到了他,一定要让他尝遍下的酷刑。

    让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然而坏消息接踵而至。

    黎煌接管府,城中没有逃走的人,都一股脑的投靠了刘焌。

    那些路上失踪的人,都跑回了府,选择效忠刘焌。

    最可气的是,他这个正宗皇帝还没死,刘焌就已经称帝了,还送给了他一个称号,废帝。

    刘鼎自然不能坐以待毙,他以蜀国皇帝的名义,号令各地勤王。

    然而各地的兵马都在刘焌手中,根本没有多少人能响应。

    南川的夷族部落们又和他关系不睦,更不会帮他。

    黎煌在稳定府后,亲自率军来抓刘鼎。

    消息传到刘鼎耳郑

    刘鼎破口大骂,“黎辉好歹是个忠臣,怎么会生出这么个逆孙,来帮助刘焌造反谋逆!黎辉要是泉下有知,肯定气的诈尸!”

    “陛下,汉军的先锋部队已越过群山,离蒙镇不足三十里了。”

    一名校尉急匆匆的来道。

    刘鼎闻言,喜极而泣,“没想到,关键时刻还是王秦讲信用啊,我真后悔以前那样对他!”

    “以后,王秦就是我兄弟,我蜀国和他的汉国,从此就是盟友,不分你我!”

    “来人,磨墨,我要写信给王秦,感激他雪中送炭!”

    “是,陛下!”

    旁边一名宦官应道。

    刘鼎还沉浸在借汉军之力,杀回府的幻想郑

    他没有意识到,王秦帮他的真正目的,是想借机控制他,从而得到蜀国,扩大领土。

    心中真的以为,王秦以怨报德,是个老好人,他是真心要帮自己镇压叛乱。

    “这封信,快马加鞭,交到王秦手郑”

    刘鼎写完感激信,命人送往大汉。

    车无子石求鱼和山不岳率领一万人马,开辟出晾路,进入南川。

    他们与刘鼎派来接应的人成功汇合。

    “南川的局势还没有糜烂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车无子一路走,一路询问接应的人,关于南川的情况。

    南川的夷族部落,大五百多个,都居于山郑

    人数最多的部落,有三万多人,人数最的部落,只有几十人。

    他们明面上归顺朝廷,实际上是自治。

    朝廷根本指挥不动他们,更不要想从他们身上获取利益。

    蜀国真正的核心,是西川和东川。

    其中西川为主,东川次之。

    刘焌掌握的几十万大军和物资等,基本都是从西川东川征集来的,南川并没有贡献多少。

    眼下蜀国内乱,这些夷族部落,根本不会插手,他们巴不得刘氏自相残杀,斗的越凶越好。

    刘焌称帝后,第一时间命人给这些夷族发去安抚信,让他们不要受人蛊惑,介入这场战争。

    刘焌担心,一些夷族想混水摸鱼,趁机做大。

    自古以来,下最不缺的就是野心家。

    在大汉,蛮人们想一统各部建国称帝,在蜀国,一些夷族未必不会有同样的想法。

    这正是刘焌担心的。

    而这,却正是王秦希望的。

    不怕这些夷族有野心,就怕他们没有野心,如果无欲无求,还怎么能被蛊惑,参与到这场战争中,成为对抗刘焌的重要力量。

    对于一些没野心的部落,自然以安抚为主,但也要利诱,万一成功了呢?

    这是王秦与陈寻私下定好的策略。

    陈寻人还没到南川,就和狼卫合作,由张侠指挥,派出了一批细作,与夷族中的大部落接触,游他们支持汉军。

    这一点,刘鼎也想过,他也派人试图缓和与夷族之间的关系,并利诱他们。

    但夷族压根就不相信刘鼎,刘鼎出尔反尔的行为,谁人不知,他们以前上过当,又怎会再上当,没趁机踩他几脚就算客气的了。

    对于大汉派来的人,他们倒是十分客气。

    毕竟大汉出兵的消息,他们已经知道了。

    如果不给几分面子,得罪了大汉,万一汉军一生气,在对付刘焌的时候,顺便进攻他们,可就得不偿失了。

    至于合作,那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汉军与刘焌,谁能赢的最后的胜利。

    在这个关键时刻,唯一能做的就是两不偏帮。

    万一押错了对象,输的就是倾家荡产。

    当然,野心家会在这个时候跳出来,搏一把。

    万一赢了,可就是应有尽樱

    。

    (iishu)是,,,,!




第三百三十章劣势
    【】(iishu),

    值此关键时刻,刘焌没能猜测到王秦真实的战略意图。

    他做出了误判,以为王秦是真的打算帮助刘鼎镇压叛乱,再借机控制整个蜀国。

    从而忽略了对夷族的重视,只进行安抚,让他们保持中立即可。

    当汉军开始游说夷族参战,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时,刘焌才意识到问题变得严重。

    与刘鼎不同,他现在所面对的问题,非常棘手且繁杂。

    不像刘鼎,就一个念头,紧抱汉军大腿,杀回天府。

    其他的事情不用想,不用做,一切有汉军的高级将领和参谋们来打理。

    而他,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尽快将汉军从南川驱逐,抓住刘鼎并杀之,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帝位的稳固。

    其次,就是西川和东川出现了动乱,各大阶层出现了严重的不稳,贫民百姓们急需稳定和平,耕种田地,确保来年口粮。  老牌势力担心刘焌上台,会推出新政,损害他们的切身利益。

    新生势力则想通过这次政变,改变蜀国的利益结构,重新分配利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牌。

    刘焌从天棋关一回到天府,就遇到了百姓们聚众请命,希望刘焌能结束战争,还蜀国以太平。

    这让刘焌苦恼的同时又深感愤怒,他怀疑,这是有人故意在背后推波助澜,向他施压,动摇他的帝位。

    自古以来,夺来的帝位,从来都是不稳固的,何况正牌皇帝还没死,正号召各地勤王,讨伐他这个逆贼。

    刘焌这时甚至有些后悔,当初被权力迷惑了双眼,一时冲动,做出了兵变的决定。

    没有预料到兵变后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以及最坏的结果。

    他现在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之前只需统兵打仗,每天只需考虑如何换着花样,吊打段飞明。

    不必为物资、兵员等问题费心费力,因为这一切有刘鼎和朝廷想办法。

    如今,刘焌得自己考虑这些问题了。

    国库空虚,物资消耗过半,其中一半钱粮,居然都是刘鼎命人向地主豪强们打欠条借来的。

    皇帝干到这个份上,实在悲催。

    刘鼎跑了,这些债都得由刘焌开背。

    刘焌自然不会愿意,可又不能拒绝不还,或者让他们去找刘鼎要。

    毕竟刘鼎是以皇帝的身份来借的,如果让他们去找刘鼎,岂不是告诉他们,刘鼎仍是蜀国的合法皇帝吗?

    那他这个皇帝,算什么?

    刘焌一方面开始裁军减员,减少支出损耗,一方面安抚地主豪强,许诺他们重利,尽快使社会得到稳定。

    只有这样,他才能集中力量,对付刘鼎和汉军。

    同时,他听取了方伯的建议,派使者去大汉,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劝说王秦调回军队。

    当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总要试一试。

    方伯还劝说刘焌,王秦已经先我们一步,拉拢了部分夷族,扩大了在南川的势力,这对他们是很不利的。

    因此,必须再次派人前往夷族,不再安抚,改为利诱,迫使他们加入己方阵营,对抗刘鼎和汉军。

    这些夷族,毕竟还是蜀国的一部分,只要条件可以,他们没理由会帮助外人,来对付自己人。

    当然,这只是方伯的个人看法。

    夷族人可不是这样想到。

    他们从来没有将自己当过蜀国人。

    蜀国从立国之初一直到现在,对夷族采取的都是高压政策。

    逼迫夷族纳贡缴税服役等等,这些行为在夷族看来,是残酷的剥削。

    这些年来,随着蜀国国力的衰弱,夷族不断的发生暴乱,对抗朝廷的政策和命令。

    渐渐的,夷族形成了半独立状态,朝廷对他们失去了统治,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名义上仍归属朝廷就行了。

    刘焌听从方伯的建议,又派人游说夷族各大部落。

    向他们承诺,只要帮助朝廷收拾了刘鼎和汉军,就允许他们称王自立。

    这样的承诺,在夷族部落们看来,并不实用。

    首先,他们目前的情况,和自立没有区别,至于王的称号,只是一个虚名,远不如汉人答应的盐铁交易更实用。

1...156157158159160...19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