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法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明日边缘
因为只有汉军有这个实力和胆气。
然而留守邕城的兵力太少,汉军又是有备而来。
不到一刻,汉军就攻上了城楼。
混乱中,黎煌拼命杀敌,但他缺少大将临危不乱、稳如泰山的资质,根本打不退骁勇的汉军。
最后,黎煌只能弃城而逃。
当刘焌率兵杀出重围,回到邕城下时,见城上飘扬着汉军旗帜,心里就像是被人泼了一盆冷水。
“完了!”
刘焌嘀咕道。
他及麾下大军,成了汉军的猎物,一切尽在汉军的掌控之中。
从他选择踏进这个包围圈时,就注定了失败。
“陛下,我们该怎么办?”
身边的近臣问道。
刘焌抬头看了眼血色般的残血,哀声道“军退守易城。”
易城,是西川和南川的重要关隘。
刘焌决定退守易城,就意味着放弃南川,从对战状态,转为防守状态。
陈寻不会对刘焌赶尽杀绝,因为刘焌死了,蜀国只会陷入更大的动乱,这并不符合大汉的战略利益。
以大汉当前的实力,还不足以吞下整个蜀国。
大汉需要时间,发展自身实力,为以后的战争奠定坚固的基础。
天亮。
刘焌率残兵败将,仓皇而逃,离开了邕城战场。
李飞奋力突围,侥幸逃的一命。
但他被杨明狂追时,狼狈如家犬的模样,成了无数人的笑柄。
这一战,标志着刘焌退出南川,汉军正式接管南川。 最高兴的人就是刘鼎。
他迅速率领禁军,入驻邕城,以皇帝的身份,再设朝廷,布置百官,并督促陈寻,尽快率军进攻西川,夺回天府。
对刘鼎再设朝廷一事,陈寻没有反对
因为他们出兵的表面目的,就是帮助刘鼎消灭叛军。
刘鼎是正统皇帝,拥有属于自己的朝廷,是理所当然。
只有这样,他们才师出有名。
而刘焌,就将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他的帝位,不会得到认可。
他的统治,亦不会稳固。
邕城大捷的消息传回大明城。
王秦很是高兴,他的战略意图得到实现。
这意味着他对蜀国形成了进取之势,只要时机成熟,消灭蜀国,将不是问题。
在此之前,他要再加把劲,努力发展大汉。
只是传回的消息中,陈寻将有关于杨明的事情,单独叙述并强调了一遍。
杨明,自始至终,都不会让人放心。
他就像是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内心深处,永远不会真心臣服于人。
王秦早就想除掉他,以绝后患,只是爱惜他的勇武,一直不忍心。
这次,果然差点闹出大祸。
许平再次成为王秦的蛔虫,这些日子,他学会了低调做人,在王秦面前,表现的像是个老好人,和同僚之间,努力打好关系。
但王秦和姚中书等人知道,许平是在惦记首辅的位置。
因为太勤于政务,王秦的身体差了好多,好几次陷入昏厥。
这让他意识到,仅靠他一人拼命,是无济于事的。
该放权的时候,还是得选择放权。
因此,内阁到了发挥重要作用的时候。
而内阁首辅的人选,一直没有确立。
这个相当于大汉丞相的首辅,成了许平日思夜想的职位。
王秦眼明心亮,清楚许平的小心思。
只是他不明白,许平对权势的执着,为何如此痴迷。
王秦看过陈寻来信,便将信件递给许平。
许平如获至宝般,看了一遍,道“杨明有反骨,只有陛下才可镇的住他,一旦他脱离了陛下掌控,就会如脱缰的野马,我认为,应尽早铲除!”
王秦摇头道“魏国的五狼将,个个骁勇善战,其中冉云,更是名震天下的武将,而我大汉,能与之匹敌的武将,就只有杨明,如果我杀了杨明,对我汉军的声势是极为不利的。”
许平道“龙治、韩德,都是一等一的大将,陛下又何必执着于一个杨明。”
王秦摇摇头,龙治、韩德与杨明相比,具有能性,并非杨明这样的单一武将。
排兵布阵,统筹局,杨明与龙治、韩德毫无可比性。
冲锋陷阵,攻城拔寨,龙治、韩德比杨明还是要稍逊一筹。
这一次,陈寻很好的控制了杨明,没有让他酿成大祸。
但下一次,谁又能确保杨明不会被人蛊惑,脑袋发热,做出不利于大汉的事情?
王秦很是忧虑,他是爱惜人才的。
杀与不杀,是一件令人矛盾的事情。
许平对杨明向来没有好感,王秦是知道的,他认为应除掉杨明,更多的是出于私心。
王秦反复深思,最终还是心软,再观察观察吧。
邕城之战结束,陈寻率大军陆续清除南川各地的反抗势力,基本稳定了南川局势。
那些最早同意与汉军合作,并真正出了力气的夷族部落,对于答应他们的条件。
王秦都一一满足,这让各大部落非常满意。
打下了南川,如何治理,就成了困扰汉廷的棘手问题。
毕竟在名义上,南川属于蜀国,属于刘鼎的。
但是其中四分之三的地盘、人口,实际上都在夷族部落们的手中。
汉廷干预多了,容易造成夷族的不满,甚至可能引起暴乱。
如果放任不管,时间越久,汉廷的影响力就越弱,以后再想治理,就没那么容易了。
。
(iishu)是,,,,!
第三百三十九章大仓
【】(iishu),
自上次大败,刘焌狼狈逃回西川,便放弃了进取南川的念头。
让他稍稍有些安慰的是,汉军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留在南川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情。
比如以卑劣的手段,挑起夷族内讧。
刘焌心里明白,汉廷是想消耗夷族各个部落的实力,待这些部落元气大伤,再用对付蛮人的那一套,来对付夷人。
他们为何不以雷霆之势,彻底摧毁自己?
反而给他喘息之机。
就不怕他卷土重来?
对于这一点,方伯看的很通透。
他已经多次对刘焌提及,以大汉当前的实力,不敢吞下整个蜀国,这样做,就像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只会便宜了魏国。
倒不如留着刘焌,作为大汉与魏国之间的缓冲地带。
等到大汉实力增强,有信心与魏国争锋时,那时将是蜀国的噩梦。
因此,经营南川,将南川纳入大汉体系,就成了汉廷的当务之急。
所以,短时间内,汉军不会进攻西川。
刘焌看着蜀国的地图。
心中五味陈杂,在这个时候,他很是羞愧,他为了一己私欲,害的蜀国分崩离析,成了他国的砧板之肉。
死后下了地府,有何颜面去见刘氏的列祖列宗啊!
恍惚间,刘焌仿佛看到了老祖宗们指着他的鼻子痛骂。
方伯抱拳道“陛下,既然汉军暂时不会进攻,我们就应该力发展西川和东川,整顿军备,增强实力,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与汉廷抗争。”
刘焌回过神,点头道“言之有理,只有自己强大了,才能傲视列国,使他们不敢欺负我蜀国。”
“陛下,丁宁先生还被囚禁于天牢,此人是个人才,上次判断失误,纯属意外,我认为,陛下应该再给他个机会。”
方伯劝道。
刘焌一听,顿时火冒三丈,“他说能劝杨明倒戈,结果害的我十几万大军损失惨重,被迫退出南川,不杀他算是客气的了,你居然劝我再给他个机会?”
“让将士们,知道了,我这个皇帝还怎么当!”
邕城之败,刘焌将责任一股脑推在了丁宁身上。
毕竟战争失利,总得有人背锅。
“丁宁在进攻前,也意识到了不对劲,极力劝阻陛下,只是敌人太可恶,故意派人迷惑我们。”
方伯替丁宁开脱。
“好了,再过段时间,待事情淡了,我会找个机会,放他出来。”
刘焌松口道。
大汉占据蜀国南川一事,引起了魏国的注意。
他们此前在天棋关下,损兵折将,却一无所获,最终只能退兵。
反倒是他们极力相劝出兵夹击的大汉,得了大便宜。
这让成水华非常不舒服。
他的心情很是郁闷。
不仅是因为大汉得了蜀国一川之地之事让他不高兴,还有在云国的进展,也陷入了僵局。
冉云大破黑志泽、李成金后,与聂正邦一起,进剿武军和鲜丽族。
黑志泽、李成金一路败逃,一直退到济州城。
济州城的东面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他们无路可退了。
黑志泽和李成金收拾残余兵马,决定死守济州城。
同时,黑志泽向武国本土求援。
济州城是最后的立足点。
一旦被魏军攻破,则意味着鲜丽族将成为历史。
武国将失去在陆地上的支撑点。
赵国和大汉,都对武国充满敌意,已经不允许武国人从他们境内上岸。
若是济州城再没了,武国将会被列国封锁在孤海上。
东英海考虑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将老帅宁中次从明珠岛调回,并调了一支五万人的军队,让他火速增援济州城。
宁中次很是不情愿。
他老了,真的老了,在明珠岛的这段时间,又染了风湿,连走路都成了问题。
可就是死不掉。
东英海可不会因宁中次的身体状况而放弃征调他。
在他看来,这是宁中次将功赎罪的大好机会。
宁中次应该感激。
哪怕还有一口气,也要撑着去打完这一仗。
济州城背靠大海,退无可退。
守卫城池的将士们在黑志泽的激励下,纷纷振作精神,决心要以死捍卫这一战。
冉云、聂正邦来到济州城下,望着城高墙固的济州城,感到无比的头痛。
他们率领的基本都是骑兵,只擅长平原冲锋,可若是换成攻城拔寨,骑兵就不行了。
如果用骑兵强行攻城,很可能得不偿失。
冉云于是率军驻扎在济州城外,向云国皇室成云部请援。
希望成云部能派步卒,携带攻城器械,进攻济州城。
成云部此时已逃到了云国的最西境,接到冉云获胜的消息,开始返回昔日的栖息地。
并组织兵马,支援冉云。
成水华知道,不攻下济州城,此战就不能算是胜。
如果撤退,就会给李成金、黑志泽卷土重来的机会。
甚至之前的胜利和付出,都将化为乌有。
可继续作战,补给线太长,辎重的消耗日益增加,即使是他们这般强大的国家,负担起来也感到吃力。
成水华想让云国来承担这笔辎重,可云国人什么都有,就是没粮,否则也不用一到秋天就去赵国边境劫掠。
他娘的,连续打了两仗,都是吃力不讨好。
成水华腹诽道。
唯一让他有些欣慰的是,成云部向他表示效忠,只要成水华称帝,他们立即上表,做魏国的藩属国。
当皇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