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王者降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黄牛道人

    打完了,王允死了,吕布跑了。长安城中混乱动荡几个月。而且天气最热的夏、秋两季不好动,再向长安城的亲朋故旧辞行,再挑个日子。这拖来拖去,这不就拖到了现在

    古代人就是死在万里之外,只要有可能,也会想着叶落归根。长安到陈留,并不是太远。蔡氏族人自然不想蔡邕一个人孤零零的葬在长安这个地方。

    这蔡邕要葬回陈留,蔡家人自然也得回去。而蔡文姬这个小寡妇,自然也得跟着家人一起走。

    这一走,李利的心就不平静了。舍不得蔡文姬是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是他是穿越者,他很清楚的知道,就是这几年,四处流窜的於夫罗,掠夺陈留,把蔡文姬给抢走了。从此蔡文姬在胡人部落中一共生活了十几年,直到历史上的建安十一年(西元207年),曹操这才用重金把蔡文姬给赎回来。

    这么好的一个妹子,李利他怎么能忍心让她沉沦在胡人之中如此之久那些胡人,无礼仪廉耻,生活条件又艰苦,水灵灵、满身仙气的姑娘,去了那里,还不得立马变成个劳动大妈啊。

    后世文姬归汉、胡笳十八拍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故事。但这却并不美好,而是一个莫大的悲剧。李利心想,来都来了,难道还要眼睁睁的看着这一幕悲剧上演不成没能力拯救世界,总能拯救个弱女子吧

    只是李利想来想去,头发都抓下来几根了,却还是没有想到合适的理由。人家父亲要归葬乡梓,你怎么拦着难道说你们其他人都走,蔡文姬给我留下不被天下人喷得满身口水那才怪。

    左思右想之下,李利想到了贾诩。这些日子,李利天天在脑海里呼唤游戏界面,然后天天给自己的几个“好友”赠送金币。一天2个,蚊子再小也是肉。所以贾诩等人的好感度,也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上涨。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贾诩等几个,一定是李利的铁杆心腹,不离不弃的那种。就像关二爷、张三爷对待刘皇叔那样。同甘共苦。

    贾诩素来足智多谋,那就问问他呗,看看他有什么好办法没有。于是李利便着人去请贾诩。贾诩到后,听李利把这事一说,贾诩脸上就似笑非笑起来,贾诩道:“惠民这是知慕少艾啊。哈哈,这是好事。”

    贾诩也年轻过,二十来岁的年纪,看到貌美的女子,心动那是必然。李利这个猴急的表现,那是再正常不过。只是要留下蔡文姬么,却真的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天大地大,孝道最大。汉朝以孝治国。人家父亲要归葬老家,你用什么理由都不可能把人留下来。

    贾诩皱着眉头七想八想,心里面却是转悠开了。于是便道:“惠民,你想留蔡氏女,意欲何为”

    李利啊的一声,却是没反应过来。

    贾诩见了,就正色道:“惠民,你可得想好了,蔡家女郎虽然是寡妇,但要想让她做妾,却是不太可能。”

    汉朝民间有不少妇人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不嫁,但朝廷却大力鼓励寡妇再嫁,为了人口的增长也必须这么做。要是寡妇都去守节不嫁了,这汉朝得少多少人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和匈奴打了几十年的仗。一年青壮都不知道要死多少。

    汉朝上至士大夫,下至庶民,对再嫁的妇人,并无什么特别的看法。再嫁的妇人过得生活滋润如意的不在少数。汉武帝的老妈王皇后就是个二婚女,和前夫生娃了又再入皇宫,服侍汉景帝。

    &nb




第五十七章 议定婚嫁
    接到侄儿李利的来信。李傕表示感到有些羞愧。兄嫂都已经过世,只剩李利这根独苗,到了这般年纪,早就该开枝散叶了。可惜自己还没有把他的亲事安排好。

    李傕早就想过李利的婚姻大事了。一是想着侄儿早点成家,然后延续长房血脉。二是想着通过婚姻,能不能绑定个靠谱的政治盟友。

    结果杨家、马家、王家、赵家等家中有适龄女郎的世家纷纷婉拒了他,搞得李傕好没面子。只是现在他做为四府大臣之一,正是要竖立威望,收拢人心的时候。总不好用些强逼的手段。而且,有几家,你还真不好对他用强。

    像马日磾家,像杨彪家,这些人只能拉拢,哪里能翻脸……最关键的是,强娶了人家的女郎,却得罪了一家人,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并不是李傕所需要的结果。

    现在侄儿写了封信来,却似乎看了上蔡家的小寡妇嗯,李傕摸着满脸的胡茬,觉得若是蔡家能同意,小寡妇就小寡妇吧。

    于是李傕就派人去打听,没多久消息就回来了。蔡文姬熹平四年(西元175年)生的,和侄儿李利同年,只是要小月份,前年嫁给河东卫家卫仲道,没多久卫仲道就去世了,蔡文姬因夫亡且无子,遂又回到了蔡家。董卓征蔡邕入朝,蔡文姬遂随其父到了洛阳,而后又到了长安,一直至今。

    董太师以前对蔡邕很好,蔡邕的声望也很不错。要是能娶蔡邕的女儿,对侄儿李利来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还好侄儿来信来得快,不然蔡家就要走了。李傕为了表示重视和诚意,亲自登门拜访。蔡邕没有儿子,只有两个女儿。“臣年四十有六,孤特一身,得托名忠臣,死有余荣。”这是蔡邕熹平六年上奏时说的话;而曹操后来赎回蔡文姬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心痛蔡邕无嗣。

    蔡邕也是考虑到后事问题,遂过继了堂兄弟蔡谷一子为嗣。也就是前番李利上门祭拜蔡邕时见到的蔡三郎。

    也幸好过继了蔡三郎,不然蔡邕一死,长女蔡文姬是个寡妇,次女更是还未成年,连个撑孝子棍的都没有,那才是惨。

    蔡三郎见李傕亲自登门,心中就是一个咯噔,夜猫子进宅必无好事,李傕身份何等贵重,他跑来想要干什么转念一想,又觉得现在家里没有什么是李傕可图的。于是又放下心来。

    李傕寒暄了几句,见蔡府门庭冷落,不禁叹道:“伯喈当日音容,仍历历在目。想不到就突遭横祸,如今想来,真是令人泫然。”

    认真算起来,李傕还是蔡三郎的恩人。因为他逼死了王允啊。蔡三郎在一旁执礼甚恭,唯唯称是。最后耐不住就问道:“将军纡尊降贵,来小子寒舍,可有事吩咐”

    李傕就道:“伯喈与我,素有交情。故友离世,我不胜感慨,也自当关照他的家人一二。”

    蔡三郎心中不禁就想道,我父与你这个家伙,能有什么交情只是以李傕的身份说出这番话来,蔡三郎也只能低头听着,然后还得装出一副感激不尽的模样来。毕竟这也是人家的一片好心好意。

    蔡三郎在谢过李傕的盛情之后就摇摇头正要开口说他马上就要扶柩回老家,然后在家里居父丧不出来了。并没有什么需要李傕帮忙的地方。

    话还没说出口,就听得李傕道:“我知伯喈有一女曰文姬,吾亦有一侄,两人年龄相近,正好互为婚姻。如此两家结为秦晋之好,未来蔡氏若有事,我李家也能照拂一二,岂不是好”

    蔡三郎又气又怒,谁想要和你们李家攀亲了



第五十八章 一年春耕
    婚期定在了三年之后,蔡文姬还是得回陈留。这是谁也没有办法阻止的事情。李利当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未婚妻将来出事,于是就从自己的亲卫当中选了百人出来,随蔡府车驾一道东归,然后留在陈留,保护蔡府的安全。蔡三郎只以为李利有监视看管之意,一路上心中却是不知道把李利、李傕两人骂了几百遍。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场春雨之后,春耕开始了。在东汉的时候,水稻就已经向北方开始扩散了。尤其是黄河以南的土地肥沃的地区。河东郡也有种植水稻。但主要种植的还是粟和小麦。

    长安那边,天子与公卿们一齐出动,哪怕是李傕等武将们,也全部出席。汉朝以孝治国,以农为本。这是汉朝毫不动摇的两项基本国策。

    长安那边起了祭坛,写了祭文向上天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面八方赶来的百姓们,把祭坛围了个水泄不通。祭祀仪式结束之后,朝廷和百姓们还要拜用泥制成的五色神牛。关中去年没怎么安生过,希望今年不要再出什么祸事了。安安稳稳的,让大家过点舒坦日子就好。

    百姓们很多时候也无所谓是董卓执政还是李傕执政。绝大部分时候,他们都是在人云亦云,乡间阖里的三老和读书人在骂谁,他们也跟着骂谁。而这些年,他们都已经没有力气去愤怒了。

    以前灵帝在位的时候,他们日子不好过跟着人骂宦官;后来又骂黄巾贼;接着又骂董卓;再又骂李傕等人。怨来怨去的,日子过得却是越来越紧巴。兵荒马乱的,就算是天公开眼,这地也没法好好种啊。现在他们只希望能够填饱肚子,养活一家老小,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而在去年,朝廷有了旨意下来,恢复口赋为二十钱,并免征7岁以下童子口赋钱。这让很多百姓看到了希望。朝廷开始有好政策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听说这个政策是河东郡太守李利最先提出并施行的。李府君真是好人呐,希望他长命百岁,封侯挂印。

    百姓口中的好人李府君,此时也正带着一帮人,在农田里视察。现在军队他交给了张辽和徐晃,因为有系统的存在,所以他比较放心。

    但对于河东郡的政事,他实在是心里没底。贾诩对他讲出过一个很骇人听闻的事,就是汉朝的地方官,也会数据造假的。

    在汉朝,因为朝廷没有经济发展的概念,所以政绩考察从来不会有gdp这么一个项目。朝廷有上计、考课还有监察等一系列制度来限制官员的**。但自从郡县制实施以来,庞大的官僚体系应运而生。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皇帝和朝廷爱民如子,那符合他们的长远利益。但官员和他治下的这块土地,缘分只有几年,所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这些禁忌渐渐地就不再是禁忌了。

    既然有政绩考核,自然相对应的就会有政绩造假。因为有了考核才有成绩,有了成绩才有政绩,有了政绩,官员才能进步。

    这会的考核,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官员的道德;二是官员的政绩。道德问题主要就是忠孝节义。你做为官员,有没有失德的地方

    至于这会的政绩,主要是看人口有没有增长、田地有没有增加,教化百姓和社会治安方面做得好不好

    人口和田地增加的话,人头税和田租就会收得多。朝廷的收入也会变多。但汉朝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占了主流。儒家又倡



第五十九章 曹操遣使
    关中各地忙于春耕的时候。曹操在兖州经过一番艰苦战斗,在济北大破黄巾,为前任刺史刘岱和曹操的好友鲍信报了仇。这一战,曹操得戎卒数十万,男女百余万,又选其中精锐,因其籍贯多是青州,遂号称青州兵。其余人等,则全部编为民户,安置于兖州各郡国。

    经过这一次的大战,曹操的威望空前高涨。各路豪杰纷纷来投。陈留平丘人毛玠,因汝、颖之间战乱频发,就打算南奔荆州去那里避祸。

    南奔荆州,这是当时中原士大夫们很流行的一种行为。一是因为刘表本身就是士大夫名流,与其他几个号称八俊。在士林之中很有号召力。二是刘表现在是荆州带头大哥,在他的统治下,孙坚败亡,袁术遁走。袁术一走,荆州基本上就安静了。很多人觉得刘表非常有能力,荆州也是一个很安全的地方。所以纷纷离开战乱之地,奔向荆州。

    荆州在这些年间,简直成了大汉朝唯一的灯塔,照亮、指引无数人们涌向荆州。有些人到了荆州,就在刘表麾下出仕。有些人到了荆州,觉得刘表虚有其表,就在荆州隐居,过着悠哉的田园生活。比如后来的**师诸葛亮,他一家子就是从徐州迁到荆州来避乱的。

    话说毛玠行至半途,忽然有消息传来说曹操入主兖州,还大破黄巾百余万众。毛玠就止住了脚步,心想老家来了这么个强人,还去荆州干什么。曹操要是真的厉害,他就一定会征召我。果然没多久,曹操使者前来,征毛玠为治中从事。

    毛玠一到兖州,就向曹操提出了条建议:“今天下分崩,乘舆播荡,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意思是,天下大多数诸侯都不甩天子和朝廷了。你不如反其道而行,对朝廷要保持名义上的恭敬,并向朝廷效忠,在兖州则多种田来积蓄粮食。然后,就可以成就大事了。

    曹操一听,哦哟,这个操作可以。可以打着朝廷的名义行事,还能标榜自己是汉室的忠臣。或许还能让朝廷把自己兖州牧的这个身份给确认下来呢。

    于是就遣使往西前往朝廷。到了河内,却被张杨给拦住了。张杨是当年大将军何进的部属,又与王允、吕布等同为并州老乡。当年还起兵响应袁绍反董。现在王允被杀,吕布出奔,李傕、郭汜这些人摇身一变,站到了朝廷的最上层。这让张杨心中如何舒服。

    有使者要去觐见天子和朝廷休想!此路不通!

    曹操的使者正在河内进退不得的时候,却又惹出一个人来。此人正是董昭。董昭是兖州济阴人,原来跟着袁绍混,后来因为董昭之弟在张邈军中,袁绍与张邈又关系不好,于是听信谗言欲治董昭之罪,董昭无奈之下只好投奔张杨。这会董昭听说兖州曹操强势入主,就动了几分心思。

    做为一个兖州人,怎么能不支持兖州牧的工作呢于是董昭就出面去说服张杨:“袁、曹虽为一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况今有缘,宜通其上事,并表荐之,若事有成,永为深分。”

    多个朋友多条路,曹操这人很不错的,现在能有机会帮他,是种缘分,事情办成了,曹操也会记住你的情分啊。

    张杨还是很听劝的,他和曹操也没什么恩怨,甚至当年还当过一段时间的



第六十章 河东剿匪
    河东杨县,左依汾水,右靠大山,往东边不远,就是并州的上党郡。因为地形的得天独厚,这里就盘踞了一支匪徒。也不知道是黄巾军的余孽,还是白波军的残党。

    杨县后世改了名,苏三从这里起解,京剧里有句唱腔是这样唱的,某某县里没好人,哈哈。就是现在的杨县没错了。

    因为徐晃就是杨县人,所以这次来的汉军,由徐晃率领。队伍中的凉州老兵们一脸淡然,对于这次去砍谁,他们心中毫无波澜。

    新兵们却是一脸兴奋激动,都知道打仗会死人,但又一点都不害怕,好像觉得死的那个一定不会是自己似的。

    徐晃训诫了几句看没啥效果,就翻身上马,带领部队出发了。心想,等你们上了战场,见了血就知道冷静了。

    临出发时,徐晃并没有走通往杨县的方向,而是绕了一个圈子,行军一日之后,再绕向杨县。这也是最大程度的避免贼子的眼线。

    霍山,一处山峰很是突兀,峰前是一片坡田,有山泉自深山里汩汩流出。上山的道路陡峭难行不说,在半山腰里,还设了一处亭障。没错了,这就是杨县匪徒的老巢。

    说起这处地方,杨县百姓无人不知。杨县的县令也曾组织过兵马去清剿过,但无一不是失败而归。

    山上的这伙匪徒,人数具体不知道有多少,但总体来说,数百人是有的。他们平日里也不下山祸害杨县百姓,但却是把汾水和沁水给盯得死死的。一旦有商旅在这两条河水附近被抢,那必定是这伙匪徒无疑了。

    他们是如何获得的情报,从哪里下的山,杨县本地吏民一无所知。徐晃来了,军队往城外一扎,自己却是先奔回家,家里人笑脸相迎,却正遇徐晃铁青着脸走了进来。

    徐晃回了家,也不绕圈子,直接单刀直入:“我问你们,霍山匪,你们没牵扯到其中吧”徐家不是什么大地主,但在杨县也算叫得上字号。

    徐晃的堂兄现在当家,闻言就是一愣,就叫屈道:“公明,我徐家耕读传家,怎么会与那等凶人勾连”

    徐晃此时在李利那里的好感度已经突破了四百,忠诚度一天比一天高。见堂兄如此回答,心中也是一宽,便道:“最好不要有任何牵连,此番我过来剿匪,必灭霍山贼而回。到时县中与之有牵连者,必一查到底。若查出来徐家有事,我回郡中,如何向府君交代”

    徐晃的堂兄再三保证,徐晃这才放下心来。徐晃不是什么圣人君子,徐家在杨县能够一直不倒,自然也不是什么白莲花。所以徐晃才急匆匆的赶回家问个清楚。真有什么事,赶紧处理干净,大不了自己回郡中之后向太守李利请罪好了。
1...1112131415...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