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王者降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黄牛道人
李蒙和王方,比郭汜、樊稠的实力还要弱,也不希望看到李傕一家独大。郭汜找了过来把意思这么一说,两人就忙不迭的答应了下来。
两人也不是没想过去找李傕告密。只是告诉了李傕,李傕赢了郭汜等人又会如何呢自己还不是得在李傕的羽翼之下瑟瑟发抖弄倒了李傕,自己则可以通过吞并他的部众来获得壮大的机会。何乐而不为!
张济在得知樊稠来意之后,心中就轻叹了一口气,终于还是要翻脸了么。张济其实不想插入这种纷争之中。四将之中,他的势力最弱,所以李傕等人得以管朝政,而他只能被冠以监视段煨的名义,出镇弘农。
现在樊稠找上门来,说实话,张济哪边也不想站。他想保持中立最好。虽然他站李傕那边,李傕会赢;站郭汜、樊稠这边,郭、樊会胜。但要是这几人打了个两败俱伤,那最后他岂不是就成了凉州派系里最强大的一支力量了
当然,这种美事,他也只能在心里面想一想。不管是李傕还是郭汜,这两边都不会给他站在岸上隔岸观火、趁火打劫的机会的。
不过,没有足够的好处,张济也不会随便表态。想要我出兵,就得拿出诚意来。于是便敷衍樊稠:“此大事也,兄且让吾思量几日。”
张济私下就和张绣商量。张绣也在李利的好友名单中,好感度每天以2点的速度累积。现在数值也不低了。闻说要和樊稠等人一起攻打李傕,心中顿时就是一愣。便道:“关中才太平几日,怎的又要起争端”
张济也叹道:“郭、樊诸人不欲见稚然一家独大,且因朝政又多生嫌隙。如今河东那边声势又起,现在郭、樊等人只怕是不会再等下去,欲先下手为强了。”
张绣低头想了想,就道:“如此,叔父欲助何人”
张济脱口道:“我谁也不想帮,只是李、郭等人又岂肯我安坐弘农其等必来迫我。”
张济叔侄这边头疼不已的同时,钟繇在长安城,也查了个明白。发觉这事不是李利所为,而是种劭等人暗中指使之后,钟繇立马就察觉到了其中的诡异。
钟繇是何等人物,一眼就看穿了种劭等人的谋划,再想着近来长安附近的紧张气氛,于是他一边写信给李利示警,
第七十一章 关中风云(二)
杨彪和钟繇压根就不知道种劭、刘范还暗中勾结了马腾来善后。要是他们知道的话,指不定也会同意。反正,哪种方案能减少对三辅、关中地区的伤害,他们就会选哪种。
如果马腾联合郭汜等人,在第一时间就能把李傕给弄死,而不是两边打成拉锯战,那朝廷这边也只会鼓掌欢迎。
古话说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朝廷现在名与器俱在,却是失去了守护名与器的力量了。所以这些让朝廷头疼的军阀们,最好都死个精光。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
杨彪等人在头疼的同时,李利这边接到钟繇的信,不禁大吃一惊。他万万没想到,现在不是李傕想着要灭了郭汜、樊稠,而是郭、樊联合起来,要对叔父李傕动手了。理由竟然是长安那边盛传自己即将崛起,郭、樊二人生怕自己力量壮大之后不可制,于是选择了先下手为强。
李利不禁也是哭笑不得。尼玛的,搞来搞去还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李利的反应很快,忙派了心腹亲卫去李傕那里送信,让他做好准备不要被人给偷袭了。然后这边又忙请了贾诩和徐晃、张辽三人过来。
等三人到了,李利就忙把自己知道的情况一说。贾诩听了,心中琢磨了下,便道;“以郭汜、樊稠之力,敢向我们动手,必引外援。别处兵马我不担心,自有李将军应付,弘农与河东隔河相望,张济、段煨等兵马与我相临,若这两部心怀歹意,我河东危矣。”
徐晃和张辽互视一眼,便沉声道:“若敌来犯,河东兵马将决死一战,守住河东。”
李利这时候不禁就有些后悔起来,搞什么精兵制度嘛,现在手里几千人马,捉襟见肘的,咋办要是手里有个几万人充数,吓吓敌人也好啊。指不定把几万人往渡口一摆,敌人就不敢来犯了呢
哎呀呀,要是我会造炸药多好,几个炸药包扔过去,炸不死你们!李利正在胡思乱想的时候,就见贾诩道:“不用着急,弘农兵马不一定会来河东,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先行做好准备吧。我决定去段忠明那里走上一遭,试探其口风如何。”
李利一听就急了,这个时候你跑去敌人那里,搞不好人家就把你扣了。这要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那我岂不是亏大了于是便忙开口相劝,贾诩笑着摆手道:“无妨,忠明与我有同乡之谊,必不会为难于我。真若有事,我也有方法脱身。”
李利见贾诩态度坚决,心想那就让他去吧。贾文和一肚子主意,难道还玩不过一个段煨。贾诩又看着李利道:“惠民,你与文锦颇有交情,不如去信问问他,其叔父张济是何态度”
李利穿越过来后,张绣是他最早刻意结交的人之一,过去了这么久,张绣自然也在李利的好友名单当中,只是这好感度,却是没有自己身边的一文二武那么高罢了。
李利听了,不假思索的道:“我这便去信,只是若张世叔拿定了主意,文锦那里只怕是帮不上什么忙。”
张济还在骑墙,在李、郭两家没有正式开打之前,他哪里会站出来表态。万一开了口,自己力挺的那个却打不赢,那岂不是要遭。先观望一番再作决定,这才是老成持重之道。
张绣得了李利的来信,心中也觉得很不好意思,他与李利意气相投。近来李利在河东折腾出好大的声势来,他又是羡慕又是自愧不如,认为自己若是去镇守一方,只怕是比不过李利。
&
第七十二章 关中风云(三)
李利所的,极有可能发生。现在李傕和郭汜翻脸在即,两边这一开打,不知道要打到什么时候。但到了战争停止的时候,凉州集团的实力大损,那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函谷关外,关东诸将没有立即打过来,一是自己忙着抢地盘;二是也有些畏惧抱团的凉州势力。但要是凉州军都开始自相残杀,实力大损了,他们难道还会坐得住吗
更不用说,近在咫尺的还有马腾和韩遂在虎视眈眈了。
想了一夜,没想出个头绪的张绣,早上一大早起来,就顶着两个黑眼圈,去见张济。张济见了张绣,不禁惊道:“文锦为何精神如此不济”
张绣就拿出李利的信来,然后把自己所思所虑向张济一说。张济听完之后,又接过李利的信,拿在手里仔细的看了起来。
看完之后,张济不禁一声冷笑:“李利这小子,倒是挺会蛊惑人心。嘿,他叔父危在旦夕,他不担忧,却来打我的鬼主意。”
想了想,张济就对张绣道:“李利虽然心怀鬼胎,但他所言也不无道理。凉州诸将,不能自相攻伐,否则,外敌来攻,我等危矣。我自当前往长安,和解诸将。”
历史上,李傕与杨奉交战的时候,张济就干过劝和的活。到了张济的位置,起码的大局观还是有的。之前是没人提醒,现在看了李利的信,张济也觉得李利不是在危言耸听。
关东诸将与他们凉州一系,天生对立。如果关中大乱,关东诸将难道就不想着收复关中,迎回天子
而且马腾和韩遂这两个老狐狸,怎么可能甘心一直待在凉州那个鬼地方,关中有变,他们不带着兵马来插一脚,那就来了鬼。说一千道一万,张济还是不想凉州集团的实力受到损失的。因为他也是凉州集团的一员。背靠大树好乘凉,李傕和郭汜要是两败俱伤了,朝廷换了马腾和韩遂上台,自己的日子还会有现在这般潇洒自在
想到这里,张济就决定李傕和郭汜真打起来了,自己就带兵去和解。
这会,李傕得到李利的提醒,半信半疑,于是派了大量人手去打探情报。果然得知郭汜和樊稠这会已经在调动兵马,四处串联了。李傕不禁大怒,他心想,老子心存仁义,忍住了无数次,放了你们一马。现在你们竟然还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真是不知死活了。于是李利也就开始暗暗准备起来。准备寻机打郭汜、樊稠一个措手不及。
两家一动,长安城的气氛顿时就是无比紧张。刘范和种劭等人却是又惊又喜。想不到一条谣言,有这么大的效果。真是太好了。
于是刘范又前去见马腾,以坚其心。马腾兵马就在郿县,离长安并不远。他得知李傕、郭汜动手在即,当下便向刘范保证,自己一定会出兵。刘范得了马腾保证,喜滋滋的回长安去了。
马腾看着刘范的背影,不禁一声冷笑。想让我出兵,慢慢等吧。李傕和郭汜不打个你死我活,我是断然不会出兵的。
各方势力,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而正欲远行,离开长安这是非之地的荀攸,却住进了钟繇府邸。
荀攸出狱之后,在家中调养身体,没多久,尚书台的尚书又举荐荀攸出仕。这么个人材,朝廷也不会错失,于是公府皆辟荀攸。荀攸一一推辞不就。但他都以身体不好而辞官了,所以也只好一直在家里做
第七十三章 河东整风
三辅风云卷动,河东也没闲着。兵马调动频繁,华阴的对面渡口蒲坂津驻防了部队以监视段煨。弘农对面的茅津,一队精卒也随之入驻,监视弘农的张济所部。
与此同时,河东境内各大关隘城池,都有临时征召的民夫守城。河东地面上,气氛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农户却告到了官府,说军队行军时践踏了他的农田而无人过问。李利闻信,赶到了官衙。
安邑令见李利到了,立即站了起来,而阶下拘谨站在一旁的老农,见太守到了,又忙伏地拜了下去。
李利疾步上前,扶起老农,温声问道:“老丈,可是我的军队,毁坏了你的田地”
老农一辈子城都没进过几次,这次田地遭殃,数月心血被毁,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才受人指点前来告官。此时见这个年轻大官来问话,心中紧张,手脚都有些不知道如何摆放了。
嘴唇蠕动几下,想到了家里的情况,终究是一狠心,豁了出去:“是哩,大把的苗子都糟践了,可惜哩。家里吃饭的人多,遭不住哩。”
李利曾经也是个农民,虽然21世纪以后,他们家也不种地了。但是九几年的时候,李利还是经常帮家里干农活的。插秧,放水,拔草,施肥,再到收割,晒谷。农民那是真的苦。育苗还好,插秧的时候腰酸背痛不说,还要被蚂蟥叮咬。到了夏日里又要冒着烈日在外面劳作,稗子和秧苗一起成长,得随时清除。还要去看渠放水。因为你不盯着,可能人家就把你的水给断了。有时候甚至因为争水还要相骂打架。再到秋收双抢,最后晒干谷子入仓。这一年忙下来,累死累活,去掉化肥钱,人工钱,还有上缴给国家的,自己也剩不了什么了。
李利清楚的记得,自己一家六口人,五个劳力(李利和弟弟加起来算一个),在农村里想尽了一切办法,上山砍柴,挖笋,捕鱼逮黄鳝泥鳅,也赚不够全家人的花销。李利和弟弟小时候读书的时候,学费都经常拖欠晚交。农民的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农村的人都不种地,全都一窝蜂出去打工的原因。那会的农村真的苦,真的穷。
现代社会的农民都那么苦了,就别说这里的农民了。李利也是吃过苦的,特别能理解这个老农的心情。于是就安慰道:“老丈不要慌,我一定会给你个交待。”
于是忙唤了人来,让去查清事情始末。太守亲自下令,下面跑腿的人特别殷勤。不到半天事情就搞清楚了。
前几天,因为兵马调动,行军之时,一支部队因为惊了马,遂不慎踏入了农田。因为军情紧急,而带队的又是两个凉州出身的小校,凉州军的黑历史不要太多,踩踏块农田又有甚要紧的,他们也没当回事,就大摇大摆的跑了。
李利听了,心中就是大怒,他再三强调军法,想不到还是有人公然藐视。于是便唤来左右,问道:“士卒践踏农田,如何处之”
左右对道:“军法规定,损坏农田,当罚其双倍赔偿,并重责军棍二十。”
李利做不到曹操割发代首那般来收买人心,也不想随便砍掉犯事军人的脑袋。但他觉得惩罚还是太轻,得竖立个典型来让三军明白,他所强调的军法,不是摆设。
于是就道:“传令,所过农田部队之军官全部夺职,降为士卒,重打五十军棍;其余普通士卒,各打二十军棍。通报全郡军民,悉以知之。”
&nb
第七十四章 河东整风(二)
接到消息后,除了前线的军官,其余各县的主官和郡中诸文武,都赶了过来。河东郡第一次整风大会召开了。
改善工作作风,反对官僚主义,进行思想统一,这是李利召开河东官员会议的根本目的。任何时代,只要官僚阶级仍然存在,就一定会有官僚主义,李利没想过自己开次会,就能够消灭官僚主义,这不现实。
但他仍然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官员们去动起来。工作的主观积级性要是发挥出来了,那比起推一下动一下的工作效率来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当官,倒底是为了什么李利提出了这个问题来让大家仔细思考。是求权势,求威风,还是求发财一切无非是名与利而已。
名与利,我可以给你,但前提是你得把事情给做好了。当前河东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全心全意的为广大河东百姓服务,为他们谋福利,求发展。从而夯实李利在河东的统治基础。
李利道:“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朝廷多次诏告天下以农为本,对待农民、农业问题,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种田的百姓都跑了,剩下我们这些官吏有什么用没了粮食我们吃什么,军队吃什么”
后世的农民还能搞点副业,汉朝这里经济手段单一,农民除了地里刨食,还真没有什么创收的机会。剥削得狠了,就会导致官逼民反。
很多道理,其实在座的很多人都懂,只要读过经书的,自然就会明白。古代的圣贤们早就对君(剥削阶级)与民(被剥削阶级)的关系,作出了重要的阐述。民贵君轻,得民心者得天下,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水可覆舟,这些观点,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被记录下来流传至今。只是把这些观点真正记在心里并认真施行的,并没有几个。
按照先秦时的观点,李利现在就是河东的封君,百姓有奉养他的义务,他自然也有保护百姓的义务。他对百姓越好,他的封地就会越发兴旺,百姓就会越发的拥护他。
在汉朝李利虽然是个有任期的太守,可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把河东给让出去。好不容易有块地盘,自然要死死抓在手里。所以李利和以往的太守们格外不一样。
历任河东太守,有追求的就折腾下,没追求的那就打酱油。反正过几年,自己也要调走,河东变成什么样子,关自己什么事。而李利则是把河东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地盘来打理。这能一样吗
李利道:“我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要主动去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百姓交不起租赋了,地方官员是不是得上门了解下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缓一缓,免一免非得逼着人家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地方不治理好,几十万百姓不安抚好,这河东岂不是就要乱了套,到时还有我们的好日子过吗河东一乱,盗匪并起,到时你们又要去剿匪,刀枪可不长眼睛,提着脑袋上战场,你们哪个愿意的,说”
李利在会议的最后,声色俱厉的再次强调:“河东境内,有胆敢祸害百姓的,不管是谁,决不轻饶!”
绝大多数官员听了,心头震动无比。大家都是读书人,谁就还没点情怀了真要按照太守李利的指示来搞,说不定上古圣人所说的大同之世,小康社会,会在河东出现
李利没去管这些人的胡思乱想,散会后,他就直奔军队,去看望受罚被打军棍的将士们。到了营中,只见一堆人正伏在榻上,哎哟哎哟的直叫唤。为首
第七十五章 关中风云(四)
回去后,李利口述,贾诩执笔,一份类似于大白话的邸报被制作出来了。邸报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秦始皇一统**,废分封而行郡县。汉承秦制,于是各郡国就在京城设立办事处,专门抄送朝廷公文比如天子诏令、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给郡国和负责郡国公文递送给朝廷的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