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之王者降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黄牛道人

    既然有这个规定,李利也只能悻悻作罢。他倒也明白,现在凉州军上台,掌控朝廷,他也是既得利益体系中的一员,自然要以身作则,维护朝廷威严和规矩,不然你自己都屡次踏线的话,还怎么用规则去约束天下人

    李利想要在河东打开局面,但各大家族却又对他心生抵触。想了想,李利就对贾诩道:“行,暂且先不去管,先把家底摸一摸再说。”

    府库、册簿都在那里,就算里面的记载有水分,是假的,那也比没有的好。几天之后,各县的县令、县长都带着各种册簿赶了过来拜见新的上官。李利把东西大致一看,心里基本上就是冰凉一片了。

    汉朝的赋税分成几大块,田租、人头税(口赋、算赋)和工商税等等。田租从汉景帝时开始,就固定在三十税一的基础上了。逢灾年还会视情况减免。口赋是向7-14岁的儿童征收的,规定一年出钱20个,汉武帝时为了打仗,从3岁小孩开始收,每人收23钱。汉武帝之后,又恢复旧制。到了汉灵帝时,他为了捞钱,规定从1岁开始收。搞得民间民怨四起,甚至有些出不起钱的人家,生子辄杀。算赋则是向15岁-56岁的人收的,一年120钱为一算。

    另外,还有力役钱,汉朝规定男子到了23岁(这个年龄有时候可能是17,有时候可能是20)就要傅籍,然后要当正卒、更卒。那你没空去戍边,那就出钱给朝廷,朝廷拿这钱请别人去。这个钱,一年是300钱。而朝廷拿了钱,经常就发七科谪,让那些犯人去。这样朝廷就不用给钱了。

    手工业税、关税、车船税,盐铁税,酒税,林林种种一大堆,但李利却只看到了账面上的数字,而府库里的钱粮却是少之又少。再一看地方上的各项支出,大得吓人。这些钱粮,各级官员的俸禄开支就去了一半,然后这里兴修水利,那里灾年减免,嘿,最后剩下的数字倒是和府库里的对得上。

    李利越看越生气,把账本一扔,尼玛的,老子就算是个穿越客,也不是你们能欺负的。真把老子当傻子么。

    这几年天下大乱,到处都是造反的草头军,你河东被黄巾军和白波军反复的犁了多少遍了,你们这些官员还会去兴修水利,还会去修桥铺路

    灾年减免这个我可以信,毕竟这几年是不是灾年,以朝廷公文为准。你们在赈灾中搞的鬼我也懒得追究了。但我倒是要看一看,你们在哪里修了渠,又在哪里修了桥

    李利仔细的算了下,一户普通人家,只在家里种田的话,就要负担田租,刍稿税,人头税,更赋钱,还有献费这是什么玩意儿

    生




第三十八章 恢复口赋
    李利、贾诩和徐晃三人身上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就是都在军队中待过,做起事情来,从不拖拉,雷厉风行。

    李利这边话一出口,贾诩就马上拉了徐晃在一起商量。麾下的兵马分成二十支,交待清楚之后,就拿了李利盖了太守大印的公文,分赴河东各地去宣读。

    李利这边开始动作的时候,各大世家的子弟们也都回了家中。他们和自己的族人汇报、商讨这一次的会见。

    贾逵见了他爷爷贾习,把事情细细一说,而后就道:“大父,孙儿观那李利,非是常人。年未弱冠而官居太是其一。凉州军中将校无数,何以偏只有他能为太守就算他是李傕之侄,莫非郭汜、张济等人便没子侄其中必有隐情。

    李利年纪轻轻,麾下却有贾诩、徐晃。此二人一文一武,皆非俗流,却甘居李利之下。足见李利笼络人心的本事。此其二也。”

    贾习听完之后,微闭的眼皮抬起,看了贾逵一眼,笑眯眯的道:“说得不错,那李利让贾诩来试探你等,欲拉拢你们出仕河东,你怎么想”

    贾逵想了想,便道:“凉州军先有董卓,废帝迁都,声名狼藉。后有李郭诸将,反攻长安,残害忠良。其与董卓一脉相承,一丘之貉。在天下人心中,只怕是避之不及,又岂会为之所用”

    贾习便道:“逵儿,董卓是董卓,诸将是诸将,不可混为一谈。凉州诸将起兵攻打长安,那是王允方寸自乱,空有煌煌大势却没把李、郭等人安抚好,因此才招祸上门。至于后来之事,凉州诸将立足未稳为了把持朝政不得不如此。只要接下来,凉州诸将不如董卓一般胡来,名义上,这天下事,就都由他们说了算,你可懂得这个道理”

    见贾逵若有所思,贾习又接着道:“你既然说那李利非是常人,为何不提前结交贾家到我父、祖一辈时衰落下来,想要翻身,只能寄托在你们小辈一代身上。就算凉州诸将不得人心而败亡,将来也清算不到你的头上。本地士族辅佐太守治理地方,又有什么错”

    其实贾习想向孙儿贾逵传达的意思就是,这天下终究是讲实力的,现在凉州系站在台上,管他名声如何,你就只能听他们的。当年董卓上台,朝廷这些大佬们不也只能屈服在他的淫威之下。贾氏家小业小,没有这份能耐去与李利对着干。就算是有掀翻凉州系的后来者,他们也无法去计较贾氏的举动。给李利效力就要清算,那这朝廷、这天下给凉州系效力的多了去了,能清算得过来

    至于凉州系的名声,嘿,那玩意儿还真对贾家没影响。蔡邕被董卓所征,最后还因董卓而死,也没见损他名声半分。贾家只要持身以正,秉心以公,自然可以安然无事。

    但倘若这李利或者是凉州系真的成了事,那贾家跟着发达,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只要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汉家天下,已经病入膏肓没得救了。虽然有许多忠直之士在想着还要抢救一下,但更多的人却是在旁边冷眼旁观,就看朝廷什么时候咽下最后一口气。

    贾逵听完之后,就对爷爷贾习道:“那大父,孙儿这就去和贾文和联系”

    贾习暗叹,逵儿还是太年轻,不够老练:“不,等贾诩主动上门时再应允他。”自己去和别人上门来请,份量自然不一样。上竿子的事情,贾习还不想让贾逵去做。

    不过,



第三十九章 世家出仕
    之前河东世家的态度让李利心里比较恼火,只是他知道轻重缓急,所以先没有计较。不过心里却是记下这笔帐了,本打算等过完这一阵,再出手寻个理由来收拾他们。

    谁曾想,先是卫觊,这家伙仗着就是安邑人,第一个到太守府邸。接着是裴潜,然后才是贾逵和柳孚。

    裴潜老爹裴茂就在朝廷任职,裴潜之前对贾诩的回应也是最积极的一个,他虽然以要在家读书婉拒了贾诩的好意,但也留了话头,说是家中诸事,要父亲裴茂作主,所以是否出仕河东,他要去信长安,问过其父裴茂之意才能确定。

    这一手确实玩得漂亮,让裴氏能够进退自如。而其他几家,或许是朝中无人的原因,在这方面,手腕就还是差了那么一丝丝火候。

    卫觊第一个到,寻到贾诩,就直接开门见山的道:“吾在家中,闻李太守德政,此真郡中百姓之福也。卫觊不才,愿为太守尽绵薄之力。”

    李利出手就是恢复口赋,这事不但惠及普通百姓,也惠及了他们士族。虽然他们眼里不在乎这点钱。但李利这种关注民生的行为,似乎与凉州军阀的一贯行径不符。而看李利的动静,只怕不是个甘于寂寞的人。接下来,河东发生的任何事,卫家都不能错过。

    贾诩笑吟吟的回道:“伯觎能有此心,亦是郡中百姓之福。太守闻知,必定欢喜,倒履相迎。”

    倒履相迎是去年的一个典故。话说去年,也就是初平二年(191年),董卓西迁长安后,蔡邕因为才学显著而受朝廷贵重,家里时常车马填巷,宾客盈坐。有一天,王粲在门外求见,蔡邕听说是他来了,忙忙出迎,着急之间,鞋子都穿反了。

    大家都在想,这是哪位贵客来了结果王粲一进门,大家一看,却是个小小年纪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童子。由是满坐侧目,一屋皆惊。蔡邕解释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他有异才让我自愧不如。我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应该全部送给他。”这就是倒履相迎的由来。

    王粲出自名门,其曾祖父王龚,曾为太尉;祖父王畅,曾为司空;其父王谦,大将军何进的长史。王粲年少便以文名著称,蔡邕也没有瞎夸他。王粲在史书上名列建安七子,与曹植并称曹王,刘勰说他是七子之冠冕。确实是一大才子。

    说到王粲,还有个故事。史上他因为关中之乱,逃到了荆州,去老乡刘表那里避祸。刘表见王粲长得不好,就不重用。直到曹操南征荆州,刘琮投降,王粲这才归了曹操。结果在曹操那里,以文会友,与曹丕、曹植关系都处得十分相好。

    王粲英年早逝,曹丕亲自带人给他送葬,到了墓前拜别之后,曹丕说王仲宣生前最爱听驴叫,现在我们一起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在曹丕的带领下,王粲坟前一片驴鸣之声。这就是流传千古的佳话驴鸣送葬。

    看着让人喷饭捧腹,忍不住笑。但静下心来,却又不得不为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而感动,而心向往之。

    卫觊表了态之后,裴潜也到了。裴潜进门,见卫觊也在,心中一愣,旋又反应过来,卫觊的目的肯定也和自己一样,只是他借着地利的优势,先拔头筹了。

    念头一闪而过,裴潜就朝贾诩深躬一礼,道:“家父乃朝廷命官,昨日来信,命小子在河东听从太守驱使。小子得命,遂奔驰而来。”

    裴潜比卫觊年轻一大截,刚刚二十出头,面对贾诩,自称小子毫无不妥。人家



第四十章 后续反应
    朝廷收到李利的奏表,李傕等人那是毫不关心。这口赋钱,别说州郡现在多半押解不上来。就算是押解上来了,按照惯例,这也是天子的个人收入,归少府管。和国库没一毛钱关系。李傕、郭汜等人再是胡来,也不可能去抢天子的私房钱吧。

    既然这钱和自己没关系,李利又是因为要扑灭动乱才这样做。自然是毫无过错,大有功劳了。

    而杨彪、士孙瑞等大臣,却看出了一丝不一样来。前任河东太守王邑就在长安,河东什么状况一问便知。河东不说太平无事,但要说民怨沸腾那也绝无可能。

    既然这样,那李利出手,就是有意为之。嘿,这就有意思了。凉州诸将,素来残暴无行,无法无天,现在出了个小字辈却知道存抚百姓,爱恤民力。诸臣觉得,这凉州军中,也并不是都无好人,或许,似乎,仿佛还能抢救一下

    自灵帝驾崩后,董卓擅权,又是废帝又是迁都,一通乱搞,搞得天下诸侯纷纷起兵抵抗。那些起兵反董的就不说了,哪怕是保持中立的,也在骑墙观望,再没一家诸侯把收到的租税赋解押至朝廷。

    而凉、幽、并等诸州,别说收租了,朝廷每年还要倒贴。这会公孙瓒为什么在幽州和上司刘虞闹得不可开交,还越境攻打冀、青等州,还不是没钱闹的。以前青、冀两州赋税会调拨到幽州去填幽州的坑,现在袁绍到了那里,又岂会如公孙瓒的意。公孙瓒麾下几万兵马嗷嗷待哺的,没钱没粮只好抢了。本来只想抢下胡人,结果刘虞还不让。人家要怀柔。本来这政策也没错,可也不看看现在是啥时候了。天下都乱套了,还对胡人怀柔,公孙瓒哪里肯干

    话说回来,既然这人头税钱是少府的,收不收得回来都是皇帝的私人钱,那朝廷自然也会赞同李利的做法,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荀子.哀公》里早就有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点,朝廷的公卿们绝对是深信不疑的,毕竟黄巾之乱就是前车之鉴。

    杨彪等人一商量,索性就找上了李傕,对他说道:“李将军,吾观河东之政甚佳,宜当推行关中,以恤百姓。”也只能在关中推行了,因为朝廷能控制的也只有关中了。其他地方,早就不睬朝廷了。

    今年兖州刺史刘岱和黄巾叛军交战不利,战死沙场。结果兖州地方派系就直接迎了曹操来当这个兖州牧。朝廷得知刘岱之死,遂任命京兆金尚为兖州刺史,金尚到了兖州,曹操占了地盘,哪里肯让,就率兵驱赶金尚,逼得金尚无路可走,只能南奔袁术。

    这还是曾经心心念念想着要做大汉忠臣征西将军的曹操。其他心怀鬼胎的各路诸侯,就更不用说了。眼里只有自己的地盘和别人的地盘,哪里还会想着关中还有个朝廷。袁绍早就想另立中央了,要不是袁术暗中想自己当皇帝,和袁绍撕破脸两兄弟搞分裂,这事就真让袁绍办成了。

    李傕对政事不太精通,但基本的道理还是懂的。这放养百姓也不能涸泽而渔,焚林而猎,猪养肥了才能宰。既然侄儿李利和杨彪都觉得这么干有好处,那就这么干呗。

    于是便点头同意。天子制书遂便下达关中各郡,着诸郡口钱恢复旧制。消息传出,百姓一片欢腾。

    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其实很容易满足的,你只要不把他压迫得没有一点办法了,他就会任劳任怨的受你剥削一辈子。你稍微对他好一点,他心里面也会感恩戴德一辈子。

    很快,又有消息传出,是河东太守李



第四十一章 河东盐业
    严格说起来,张辽和吕布,并不是绝对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有限合作的并州军事联合体。张辽最早在雁门郡当郡吏,后来丁原到并州去当刺史,闻张辽武勇之名,就征召张辽到他麾下为并州从事。

    何进与士人密谋诛除宦官,召集天下志同道合者相助。丁原见朝廷暗潮阵阵,甚不太平,怕何进吃亏,就派了张辽进京听从何进的调遣。到了洛阳之后,何进就派张杨、鲍信、张辽等人到地方去募兵。

    张杨去了并州,结果在上党那里遇到了山贼,就带着兵马与山贼打得不亦乐乎。鲍信去了泰山,张辽去了冀州,等他们带着兵马赶回来的时候,何进已经凉了,而董卓也进了京控制了朝廷。

    此时洛阳大乱,何进、宦官、丁原皆死。鲍信见状就去劝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之时攻灭董卓,袁绍不敢,鲍信遂引兵还兖州老家;张辽在洛阳没什么人脉,无所依存之下,作为大将军的部曲,他的部队被董卓给吞并了。张杨来得最晚,等他得到消息后,不禁勃然大怒,刚好袁绍逃到东方,号召大家一起起兵反董。于是张杨便也起兵响应袁绍。只是张杨命不好,与滞留于河内的匈奴单于於夫罗搅和在了一起,内部乱成了一团遭。你打我,我打你的,没过一天安生日子。最后张杨和董卓不知道达成了什么协议,董卓遂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在董卓的势力中,张辽、张杨、吕布都是并州老乡,尤其是他们都有共同的一个纽带就是都在丁原麾下任过职。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三个走得比较近。董卓没过上几天好日子,又被王允、吕布给干死了。理所当然的,张辽又率着部队,归了吕布。

    所以说,张辽、张杨、吕布这三个,其实是董卓凉州派系里相对独立、互相抱团的一个并州山头。

    张辽并没有把自己的一辈子捆绑在吕布身上的意思。毕竟吕布不是他的举主,也不是他的故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张辽就愿意听到这种流言蜚语。

    这乱七八糟的要是传出去了,传到吕布耳里,让吕布和别人都当了真,以为他张辽在吕布失败后就出口伤人,那他张辽成什么人了,在天下人眼中岂不是成了见风使舵的小人

    汉朝尤重名声,张辽自然也不例外。他听了一圈,最后阴沉着脸,分开众人,就抓住那个说得口沫四溅的卖嘴之人,而后沉声问道:“你这话从哪里听来的。”

    那人正说得起劲,摇头晃脑的,陡然被人扯住前襟,心中怒气腾的一下就起来了,正欲发作,抬眼一看,却见是个身形魁梧的大汉,话到嘴边,声音却不由自主的小了几分:“你这人好生无礼,且把手放开!”

    城中禁止斗殴,违者会被捉去服力役。所以那人也不怕张辽。张辽一听便也撒了手,心中暗笑,自己与这人计较作甚。那人见张辽松手,便干脆的说道:“我也是从市井中听来的,有人说吕布先弃丁原,后叛董卓,实在可耻。长安一战而败也是他的报应。又有人说吕布仓皇逃窜,麾下大将张辽却陷在长安,也不知如何了。又有人说张辽虽是吕布乡党,但他故主乃是丁原,吕布害了丁原,张辽只怕也不会为吕布所用,此番只怕是有意留在长安,好借机会脱离吕布……”

    听到这里,张辽就不想再听下去了。他曾为郡吏,对于郡县的民情了如指掌。这些街坊百姓,平日里闲来无事,就最爱聚在一处,卖弄嘴舌,说些家长里短,也会谈古论今。有些事情,他们接触不到,只听了些风言风语,就自行脑



第四十二章 河东盐业(二)
    河东盐池真的很重要。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离河东盐池很近,而后世这里曾经出土百多万年前人类大规模生活过的遗址。华夏先祖一直围绕着盐池生活,直到河东一地满足不了日益壮大的部落。直到井盐、海盐开始大规模的产出。河东盐池才不再独领风骚。
1...789101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