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当贤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别予安
不过他做了决定以后,尝试询问,才知道这个世界的唐国,李治还没有成为大唐的太子。
李承乾,李泰那群家伙,还为了皇位继承人的位置进行着明争暗斗。
而那个大名鼎鼎的女帝武则天,就是流转于他们的斗争之中,并且借他们的手,把婉儿的家族给灭掉的。
“李义府那块看起来有些敏感。要用李义府这个一次性用品,我还是得等到下次。这次的话,就先不接触了。”
接着,萧文又把目光投向了傅游艺。
通过超级图书馆的资料,萧文知道,这个傅游艺在历史上,被史学家排入酷吏和奸臣之列,可见对人物生平言行明确贬抑的总体评价。
《旧唐书》本传行文精短,此照录于后,以便参研对读:“傅游艺,卫州汲(今卫辉市)
第326章 杜易简
第326章 杜易简
刚刚的会谈让萧文明白自己在短时间内到底要做什么。因此,他的眼睛顿时充满了明朗。
一旁,无论是缄默不言,读着萧文给自己的书籍的杨修个诸葛亮,还是离开座位,做着运动准备,打算开始一天健身的关羽,孙尚香,都充满着朝气,郁闷积在胸口让人不觉要大喊,要狂吼,要纵马狂奔的压力,顿时烟消云散。
吴管事把茶递了上来,唐国的茶和历史其他时期的茶有所不同,并不是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得到的清茶,而是将茶叶研磨成粉末形成的抹茶。
不过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传播到日本的抹茶已经传回中国,萧文对抹茶也没有什么不适应的。
不过根据吴管事的说法,唐国人喝抹茶的时候,可能会有加桂皮,八角,花椒之类的香料,甚至是生姜,大蒜,羊油之类奇奇怪怪的东西。
只是他担心萧文一个外国人喝不惯,只加了一点。
听到这话,萧文沉默了片刻,他用一种义正言辞的语气,行使了自己作为封建贵族的特权,殴打了这个吴管事。并警告他以后不允许给抹茶加料了。
讲真,如果说给抹茶加点奶盖,萧文或许能够接受。但是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萧文只觉得一阵恶心。
很奇怪,在萧文殴打这个管事的时候,旁边的众人都一脸淡然。只有婉儿小天使的脸上闪过一丝担忧。
不过很快,这份担忧就被他掩饰了起来。一切仿佛归于平静,只剩下管事的惨叫声。
然而当他看到这个唯唯诺诺的吴管事,一点反抗的样子都没有的时候,萧文却突然停手了。
他有些痛恨自己心头的那一丝漠然。
曾几何时,他也有过热血,也曾慷慨激昂过,想着如何去推翻这个万恶的旧社会。然而现在,他还是在这,作为一个封建贵族作威作福了。
尽管很多时候,萧文都会保持克制。但是萧文毕竟是人类,他不可能长期保持冷静。而一旦他失去冷静,他的怒火倾泻到小老百姓身上,他们可无法反抗。
摇了摇头,萧文甩开了那些想法,暗暗安慰自己道:“只有小孩才纠结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
唐国的时间线很混乱,因此萧文现在已经停止了对超级图书馆的查询,而是询问起旁边的人。
单论对这个世界现状的了解,哪怕一个正常人,或许都比超级图书馆要强。萧文直接询问这个国家如今存在什么大诗人大学者,效率比他干查找超级图书馆要方便许多。
被萧文问到这个问题,吴管事一下子从地上爬了起来。他就像一个没事的人一样,仿佛刚才揍他的是某个不死者之王的一生之敌——空气,而不是萧文一样。
他站起来后,还是那样毕恭毕敬。稍微想了下,他说道:“如果大人想结交洛阳的文人墨客,可以从杜御史入手。”
“杜御史”萧文愣了一下,问道:“杜甫吗”
不对!历史上的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
从头到尾,他就没有当过御史大夫的职务。
果然,听到萧文说起杜甫,那个吴管事的表情变得茫然。他说道:“小人不知道大人所说的杜甫是何许人也。小人其实想介绍的是殿中侍御史,杜易简,杜大人。”
听到这话,萧文立刻闭上眼睛,脑海里闪过对方的资料。
襄州襄阳人。约卒于唐高宗咸亨末年。
大约是唐朝第一个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开州,并死在开州的倒霉人物。
杜易简本来也是一位少年才俊。《旧唐书》里说他九岁能文,年龄稍长,便“博学有高名”。
他的姨兄岑文本又是当朝中书令,于是顺利考中进士,并担任了殿中侍御史之职。
到唐高宗咸亨四年,杜易简已官至考功员外郎。
在他担任考官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中,一共有79人进士及第。
倘若杜易简在官场老是这么顺风顺水,想必就和开州无缘了。
赶巧的是唐高宗李治身边冒出了那个被
第327章 唐装与“唐装”
第327章 唐装与“唐装”
孙尚香不愧是交友广泛。当她发现萧文看着自己的时候,立刻站起来说道:“先生,没问题。襄阳杜家是吧我认识他们。说起来,他们家族的人还巴不得抱上我爹爹的大腿呢!”
听到这话,萧文满意地点点头。
他不怀疑孙尚香这么说,因为从历史的角度上看,孙尚香的家族可是已经有称王实力的大家族。而杜家,如果只是论体量,不过是一个二三流的家族而已。
“想想也对!毕竟杜甫后来可是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从里面那穷困潦倒的样子看,杜甫的家族的确不是什么强大兴盛的家族。”萧文想道。
两个家族对比起来,一个是天,一个是地。如果不是这个家族后来出现杜甫这个诗圣,萧文甚至连这个家族的存在都不会知道。
因为这层体量对比,萧文并没有担心孙尚香作为引见人有什么麻烦。
如果对方是一流的家族,例如袁绍的家族,让孙尚香当第三方的引见人,肯定是很失礼。
可如果对方只是一个三流家族,孙尚香这个孙家嫡长女身份,却已经算给足杜家面子了。
“对了,先生。”这个时候,诸葛亮突然说道:“既然先生是出去进行……”他想了想,用了一个萧文教授的外交术语,说道:“既然先生是出去进行社交活动,那是不是应该换身衣服”
听到这话,萧文的目光一转,看向了自己穿的衣服。
此时的他,正穿着一件丝绸汉服。因为用料顶级的关系,这件衣服的触感甚至比萧文前世穿的那些涤纶衣服还要好上许多。
前世萧文所接触过的面料当中,唯一能够和这种顶级丝绸做的衣服相提并论的,也就是他买的二次元等身抱枕了。
可想而知,萧文这衣服的质量应该有多好。
不过这种款式类似后世浴衣的宽容服装,穿在家里还好,要是穿出去见人,恐怕就不太礼貌了。
这时候,孙尚香眨巴了下眼睛,问道:“先生可是要准备一件唐装”
唐装
萧文一愣,脑海里瞬间回忆起后世唐装的样子。
不过他随即摇摇头,为了避免笑话,他已经提前查阅过大唐的很多资料。因此,他清楚,后世的唐装,与古代的唐装,是有所不同的存在。
后世的唐装,与其说是唐装,倒不如说是根据马褂为雏形,加入立领和西式立体裁剪所设计的服饰。
由于唐朝对海外的巨大影响,在宋代时,“唐”就已经成了东南海外诸国对中国的代称。
历宋、元至明,外国将中国或与中国有关的物事称之为“唐”。
不仅以“唐”作为“中国”之地的代称,而且称中国人为“唐人”。中国人的历史情结很深。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
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
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1673年,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1875年,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称唐人街为“唐人城”,其通英语,英语称唐人街为chinatown。
唐人街的历史比英语名称chinatown要早几个世纪所以外国人遍把中国的一切文化冠以唐,中式服装叫做“唐装”。
这种“唐装”,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这种“唐装”不是唐代的服装,而是改良过的马褂。
新唐装是指2001年apec(亚太经合)会议20位中外领导人服装,实则为结合满族马褂立领和西式剪裁的一种时装。
根据apec会议的标准,男性唐装应该是一种立领、对襟,领口与门襟止口处用镶色料滚边;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门襟处钉一排七粒葡萄纽扣,后衣片二片、背缝拼缝,二片袖装袖,肩部处内装垫肩,左右摆缝处开摆叉的衣服。
因此,后世的所谓唐装,其实并不是汉服,而是一种满人服装。讲真,如果萧文穿这种服装出去,在唐国还好,顶多遭到异样的目光。
可如果是在明国这个和鞑子有矛盾的汉人国家里,他穿着这种服装出去,只怕是会引起别人的敌意。
&
第328章 萧文的训令
第328章 萧文的训令
想是这么想,但是萧文知道,自己并没有准备合适的圆领袍唐装。
毕竟虽然尺寸适合自己的圆领袍唐装在他住的地方,唐国官方长期就准备着。但其实唐国官方并没有准备严格意义上,合乎萧文大良造的地位,汉国使臣身份以及南唐人出身的衣服。
要是穿错了衣服,虽然也不会导致太明显的不良后果,但多少还是会有失体面。
萧文是一个体面人,以他的性格,可不会忽视这种小的细节。
不过还好,萧文虽然没有体面的衣服,却有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钞能力。
他转向上官婉儿,看着小天使问道:“婉儿,你知道洛阳城里哪个裁缝手艺最好吗”
“洛阳城啊”婉儿仔细想了想,说道:“几年前的话,应该是东市的王裁缝了。他帮过很多贵族制作衣服。我小时候的衣服,也是他做的。”
“好。”萧文点点头。
他知道,历史上的唐代长安城有百万人口,需要大量的商品供应。
根据前代都城将工商业店肆集中在固定地区的制度,唐长安城在外郭中的东西两侧设置了两市。
东市与西市一样,都是唐长安城的商业区,二者从功能定位上来说别无二致。
作为唐长安城规模最大的商业区,无论在对外商贸,还是满足城中居民日常生活、生产需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东市和西市各在朱雀街两侧相同的位置,左右对称,各处在皇城外的东南方和西南方,占地面积大致相等。东、西两市搭建起了唐长安城的商业格局。
“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这是史书中对唐长安城东市繁荣景象的记载。
文献中记载东市内不仅有笔行、酒肆、铁行、肉行、雕版印刷行等还有赁驴人、买胡琴者、杂戏、琵琶名手、货锦绣财帛者……
东市是长安城中手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中心地之一。
这里店铺毗连,商贾云集,工商业十分繁荣发达。市内生产和出售同类货物的店铺,分别集中排列在同一区域,叫做行。
堆放商货的客栈,叫做邸,邸既为商人存放货物,又替他们代办大宗的批发交易。
东市的工商业不仅分门别类,更多达二百二十行,而且各行业的经营,都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史料记载,东市内当时除了店铺外,最中间的地方还设有管理机构和中央派驻机构。
唐代律法严明,中央为了管控市场秩序,不仅在东市内设立了市署这样的管理机构,还设置了常平仓、平准署这样隶属于中央的派驻机构。
唐代实行坊市制度,唐中期前政府不允许在市以外的地方开办商店和作坊,因此东市和西市是唐代比较集中的商业区。唐律严明,政府为了保证市场秩序和买卖公平,在东西两市均设有常平仓和平准署。平准署是物价机构,国家通过它掌握市场上关于民生类商品的价格杠杆,通过政府买卖不断调节着生产、流通、消费之间的关系,推动着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其他国家机构不能代替的作用。
而常平仓的功能较平准署则更加具体,常平仓是国家用以调节粮价的粮库。政府在市场以雄厚的粮食、食盐储备作为后盾,随时用以平准粮价,从而进一步稳定市场物价,打击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
不过这两个市场虽然在法律上看起来差不多,可还是有一些小小的区别。
因为古人以左为尊,而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因此,在长安城中,大多数达官显贵都集中住在长安城东。
而商人,因为重农抑商的原因,一直处于地位地下的地步。这也让长安城西,成为商人的聚集地。
而顾客的分类,也导致了东西市之间的分化。
在东市当中,商人们大多贩卖奢侈品,高质量日用品。并且其价格相对于其他地方,要高上不少。
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
第329章 黑心店铺
第329章 黑心店铺
一路来到东市,萧文发现这个市场比他想象中的要繁华许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