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古代当贤圣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别予安
如果李世民无法选择这些人加入自己的团队,那么他就无法赢得最终的胜利。
而第三点,则是他的谦虚。
他善于听取手下的意见,而这也是他成功的关键法宝。
就像他评价魏征那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他还记得,当年自己如果没有听取手下的意见,早就死在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手下。
历史上,武德九年六月初一丁巳日(626年6月29日),太白金星在白天出现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
按照古人的看法,这是“变天”的象征,是暴发革命或当权者更迭的前兆,代表要发生大事了。
适逢突厥郁射设带领数万骑兵驻扎在黄河以南,突入长城边塞,包围乌城,太子李建成便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秦王李世民都督各路军马北征以抵抗突厥入侵。
李渊听从了他的建议,命令李元吉督率右武卫大将军李艺、天纪将军张瑾等人援救乌城。
李元吉乘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以及秦王府右三统军秦琼等人与自己一同前往,检阅并挑选秦王帐下精锐的兵士以增强自己军队的实力。
不过在太子的东宫中担任率更丞(主管计时的官员)职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买,成为李世民在东宫的眼线,他悄悄告诉李世民:“太子对齐王说:‘现在,你已经得到秦王骁勇的将领和精锐的士兵,拥有兵马数万之多了。我与秦王在昆明池为你饯行,让勇士在帐幕里将秦王杀死,上奏父皇时就说他暴病身亡,父皇应该不会不相信。我自当让人进言,逼父皇将国家大事交给我处理。尉迟恭等人已经落到了你的手中,应该将他们悉数坑杀,谁敢不服!’”
李世民将王姓官员的话告诉了长孙无忌等人,长孙无忌等人劝李世民先发制人。
李世民叹息道:“骨肉相残,是古往今来的大罪恶。我当然知道祸事即将来临,但我打算在祸事发生以后,再举义讨伐他们,这不也是可以的吗!”
尉迟恭说:“作为人之常情,有谁能够舍得去死!现在大家誓死侍奉大王,这是上天所授。祸事马上就要发生,大王却仍旧神态自若,毫不担忧。即使大王把自己看轻,又怎么对得起宗庙社稷呢!如果大王不肯采用我的主张,
第320章 唐国重臣(上)
第320章 唐国重臣(上)
很快,当年天策府的一群谋臣,就来到了皇帝的太极宫中。
“陛下,臣听说您昨晚一夜未眠,不知所谓何事可以的话,臣愿意为陛下分忧。”一众臣子在太极宫门前短暂聚集后,便一起进入了太极宫中。而首先开口的,不是别人,正是杜如晦。
杜如晦在历史上出生于公元585年,字克明,汉族,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长安)人。
他是唐朝初年名相。
杜如晦早年曾在隋朝任滏阳尉。
隋朝末年,成为秦王李世民帐下重要参谋。
当年,李世民在与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人的作战中,杜如晦为其筹谋划策,运筹帷幄,深为时人所敬服,给李世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时,用杜如晦为从事中郎,为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杜如晦与房玄龄参与策划,事成之后,二人功居首位。
李世民即位后,杜如晦获封蔡国公,累迁尚书仆射,与房玄龄同心辅政,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二人因此被称为“房谋杜断”。
后世将杜如晦与房玄龄作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此时的他,看着李世民,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
虽然李世民如今登基不到两年,但是在这两年里,他可从来没有因为一件事烦恼到彻夜未眠。
也只有在当上皇帝之前,才会出现让他烦恼的事。
“是什么事,能让如今的陛下如此烦恼呢”不仅杜如晦,其他臣子也是十分好奇。
李世民看了杜如晦一眼,微微笑着,摆出了一副处事不惊的态度。
这是皇帝的基本修养。哪怕外面传闻皇帝为了一件事彻夜未眠,但是皇帝的风度,他还是要有所保留的。
他拍了拍手,让侍从将昨晚从萧文的礼物中找到的那把杠杆弩拿出来,交给众人查看。
看到是武器,第一个上来查看的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和在场的汉族臣子,多多少少长得不一样,因为他是鲜卑人——事实上,在经历五胡乱华以后,华夏的很多复姓,其实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所以说,后世的很多人觉得复姓有逼格,其实不然。那些人祖上,或许就是一群比汉族要落后的蛮族罢了。
当然,历史上的长孙无忌还是挺有水平的。
历史上的长孙无忌,生于公元594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
他与李世民的关系,并非宰相与皇帝这么简单。
事实上,他还是一个外戚。
皇帝如今的皇后,昨晚陪着皇帝一起燃烧脑细胞那位,正是长孙无忌的妹妹。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为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不过长孙无忌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
唐高祖李渊起兵后,长孙无忌前往投奔,并随李世民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长孙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
不过他的下场不太好,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因为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在显庆四年(659年),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直到上元年间,他和其他被武则天弄死的人,才得以平反。
不过此时,他还是皇帝最信任的外戚大臣。
他拿过了盒子里面的杠杆弩,发现这弩身上用于保养的油竟然还没有擦干净,显然是制作出来后,就没有怎么使用过。可能唯一一次使用,就是皇帝昨天试射那次,
摆弄了许久,长孙无忌觉得自己实在没有机械方面的天赋,只能叹了口气,重新看向李世民。
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失礼了。
原来,就在他刚才观察杠杆弩的时候,李世民已经递给了他一根弩箭。
而在埋头专研的他,却没有任何察觉。
他连忙拜道:“臣失礼了。”
&n
第321章 大唐重臣(下)
第321章 大唐重臣(下)
太极宫内,看着程咬金的样子,尉迟敬德突然冷哼一声,说道:“既然没有想法,那就安分一点。都一把年纪了,还这副模样,说出去不怕被人笑话”
看着尉迟敬德那张稳重老成,不怒自威的脸,程咬金却不在意。
他大声说道:“俺就是这么做了,你能把我怎么样”
“你……”看着程咬金那副鸟样,尉迟敬德也是无语。
一旁的李世民苦笑一声,无奈地劝说他们两个停止斗嘴。
毕竟,无论是程咬金,还是尉迟恭,都是他的心腹大臣。
他还记得,当年鉴于秦王府多骁将,李建成、李元吉欲收买诸将,以为已用。
由于尉迟敬德是自己手下大将,所以他们便先向尉迟敬德下手,他们秘密递信叫去尉迟敬德说:“要委屈您给予我们父兄般的照看,同您做一个真诚亲密的朋友,希望您答应我们的要求。”
接着赠送给他一车金银器物。
尉迟敬德却说:“我出身低下,遇上隋朝衰亡,天下四分五裂,自己无处藏身,长期陷入叛乱队伍,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结果承蒙秦王给我生命,如今还在秦王府供职,只应以生命报答他的恩情。我对您没有功劳,不敢错受重赏。如果私自答应为您效劳,就是背叛,一个为了私利忘掉忠诚的人,您又用他干什么呢”
这下却把李建成给惹火了,此后就断绝了交往。
尉迟敬德很快报告了这事,李世民当时就说道:“您纯洁的思想,高于山岳,就是堆起一斗黄金,我知道您也不会改变气节。他送东西您就接着,不必顾虑。不这样,恐怕您不安全。并且了解他们的阴谋,也可以帮助想出好的对策。”
不过李元吉等人还是非常忌恨尉迟敬德,派刺客去暗杀他。
只是尉迟敬德知道他们的阴谋,却大开重重门户,若无其事地睡觉,很多次,刺客都已经走进他家厅堂,终究不敢走进卧室。
无奈,李元吉就在李渊面前诬陷尉迟敬德,
李渊下令囚禁审讯,准备杀掉他。如果不是李世民坚决劝谏,才让获得释放,恐怕他就会成为自己和自己的兄弟之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了。
不过李世民知道,尉迟敬德虽然忠诚,但是脾气却不太好。
事实上,历史上由于尉迟敬德性情憨直,居功自傲,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厉言争辩,于是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此后,尉迟敬德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
贞观三年(629年),尉迟敬德出任襄州(治今湖北襄阳)都督。
贞观五年(631年),因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是元勋,各封一子为郡公。
贞观六年(632年,两《唐书》记载为贞观八年,但据《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记载,尉迟敬德在贞观六年时已为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刺史,故将任同州刺史的时间定为贞观六年),迁同州刺史。
贞观六年(632年)九月二十九日,李世民大摆酒宴,已是同州刺史的尉迟敬德也回京赴宴。席间,尉迟敬德见到有人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不已,说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
任城王李道宗坐在他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释。尉迟敬德竟然勃然大怒,殴打李道宗,李道宗猝不及防,一只眼睛几乎被打瞎。
这事闹到了李世民那里,让李世民非常不高兴。
无奈,他规劝尉迟敬德道:“我读《汉书》,发现汉高祖的功臣能够保全自己的很少,心里常常责怪高祖。到了登基以后,一直想保全功臣,让他们子孙平安。但是你做了高官之后不断触犯国法,才明白韩信、彭越遭到杀戮,不是汉高祖的过失。治理国家的重要事情,只有奖赏与处罚。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得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后悔不及的事。”
尉迟敬德听完这一席语重心长的话,忙磕头谢罪,从此才约束自己的行为。
当然,这些事情都还没有在这个世界发生。尉迟
第322章 什么样的人?
第322章 什么样的人
带着期待房玄龄能够分析出什么情况的心理,李世民将原本昨晚自己召集大匠们研究杠杆弩的情况告诉了房玄龄。
房玄龄低着头,说道:“也许我已经猜到这个汉皇想要做什么了。”
“做什么”看着房玄龄,李世民问道。
不过房玄龄并没有立刻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朝着这个皇帝拱拱手,反问道:“在陛下眼里,这个汉皇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什么样的人
虽然李世民和刘邦并没有见过面,他也只是在去年登基的时候,和刘邦有过一份比较公式化的书信往来。
而这种信件,他也同样发给了与自己不熟悉的秦始皇嬴政,宋皇赵匡胤,明皇朱元璋。
不过对于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世民还是通过一些传闻,了解过一二的。
历史上的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今徐州丰县)中阳里。
而在这个世界当中,刘邦同样生于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12月28日),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只不过这个世界的沛县属于秦国,而刘邦出生的那个五十九年,也非原本周赧王五十九年,而是秦昭襄王五十九年。
这点,是两个世界的一些偏差。
据说,刘邦长得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看起来宽厚仁爱,性格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
不过这种话,李世民听了也就当做放屁。
毕竟这种拍马屁的话,就算放到他的身上,效果也差不多。
华夏之民,无论汉唐,拍马屁都是差不多的样子。
不过李世民听说,年龄稍长后,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
在汉建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二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讲真,李世民还多多少少有些羡慕刘邦的生活。
毕竟刘邦和自己一样,是通过双手争取到的皇位。但是刘邦,虽然对自己父亲的态度有些恶劣,却还在别人的理解范围内。
毕竟一登九五,六亲情绝。以刘邦的声望,他也不可能把皇位让给自己的老爹。
然而李世民就不一样了。
虽然他也很优秀,优秀到武器永远不会生锈,洗手液用的是蒂花之秀,但是他的父亲,当年却是唐国公,一个有着强大社会地位和名望的人。
姨妈,哪怕李世民再雄才大略,他都不可能如同刘邦一样,轻松地获得皇位。
不过,这个刘邦的冷血无情,却还是连李世民也感觉有些毛骨悚然。
当年楚汉之争,楚兵围汉王三重。
狂风从西北卷来,树折房破,飞走石,白昼如同黑夜, 楚军一时大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