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枭途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任鸟飞
蔡绦不服气道:“那是官家被他蒙蔽了!”
蔡绦一向不服只会吃喝玩乐的大哥蔡攸,认为蔡攸能有今日,全是因为蔡京和赵佶对蔡攸的宠爱,不是凭蔡攸的本事。
其实,不只蔡绦这么认为,很多自负有才学的人都认为蔡攸懵不知学,心中鄙薄蔡攸,不服气蔡攸担任重臣、常伴赵佶左右。
“住嘴!”蔡翛呵道。
不等蔡绦辩驳,蔡翛就又道:“大兄虽然不擅长文武、治国、安邦,但这并不代表大兄无术,他早在二十几年前就断定当时还是端王的官家最终能得到大宋江山,然后义无反顾的将宝压在官家身上,这是何等的眼光和魄力,就连父亲都常叹不如大兄,你有什么资格诋毁他”
宋哲宗元符年间,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监守,当时不过二十二、三岁,已颇知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的前程架桥铺路。
当时蔡攸每次上裁造院时都能赶上朝臣退朝,他就算计好时辰出来,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赵佶相遇。
于是,赵佶每次下朝都能看见一个比自己略长几岁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马拱手立在一边,谦恭有礼,观之可亲。
赵佶就问左右仆隶:“这少年是哪家的公子”
左右说:“是蔡承旨(蔡京)的儿子。”
赵佶便在心中暗记其人。
等到宋哲宗驾崩赵佶即位了之后,赵佶立即就赐鸿胪丞蔡攸进士出身,拜为秘书郎、以直秘阁、集贤殿修撰,编修《国朝会要》。
从那以后,蔡攸的仕途,就跟开了挂似的,一直升到了现在的宣和殿大学士、淮康军节度使,正二品大员。
虽然同是正二品,但若论权势之重,蔡翛现在拍马也追不上蔡攸。
关键是,蔡攸一直受赵佶宠爱,前途不可限量,兴许将来他能取蔡京而代之也不一定。
这些,蔡绦其实不是不知道,可他依旧看不起蔡攸,他觉得蔡攸只是一个会陪吃、陪玩、陪疯、带坏了赵佶的弄臣,与有真材实料的蔡京根本无法相比,更别提将来取蔡京而代之了。
关于蔡攸,蔡翛与蔡绦不知争论了多少次,可始终都没有一个结果,两人都固执己见。
因此,蔡绦知道,这次他们也争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而这次,蔡绦是有事而来,不可能跟蔡翛争论不休,耽误大事、耽误好友。
所以,蔡绦道:“好了,我这次是为六弟而来,不是来跟你吵架的,六弟想弃文从武,你觉得如何”
蔡翛根本就不愿意跟蔡绦讨论蔡攸的事,因此,见蔡绦先绕开这个话题,他也就坡下驴道:“六弟真想弃文从武”
&n
第十五章 从零开始
…
蔡京与童贯,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套用后世的一个词就是:相爱相杀。
童贯的出身并不好(好也不能去当太监),虽然他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当了神宗时期著名军事太监李宪的徒弟,但李宪其实并未给童贯铺什么路。
当然,因为李宪的关系,童贯对西北地区非常了解,这也是他之后能飞黄腾达的原因之一。
童贯之所以能从一堆普通太监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结识了蔡京。
那一年,也就是建中靖国元年秋,四十八岁的童贯以内廷供奉官之职来到杭州,主持明金局,为赵佶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玩字画。
而蔡京,则遭到台谏大臣弹劾,被曾布排挤出朝廷,闲居于杭州。
在杭州,蔡京开始了与童贯之间的交往。
蔡京除了是有名的政治家以外,还是有名的书法家,他在赵佶即位之初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时,就是满朝公认的大才子。
听说有机会见到赵佶的童贯来到了杭州,蔡京立即前去拜访。
二人一见如故,从那以后便成为了密友。
蔡京在文化上的素养,的确是高人一等,有他帮童贯出谋划策、帮童贯收集鉴定文玩字画,童贯屡屡得到赵佶的嘉奖,尤其是蔡京帮童贯搜罗到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一画,让赵佶当成天下至宝,爱不释手。
童贯对蔡京很感激,作为对蔡京的回报,童贯也经常把蔡京的一些书法精品呈送给赵佶,并替蔡京说些好话。
不久,朝廷政局发生变化,蔡京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又过不久,蔡京打败韩忠彦和曾布,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
这时,青唐羌政权发生变乱,蔡京觉得这是个积极拓边的好机会,于是向赵佶建议趁机出兵西征,收复青唐羌,恢复西北故疆。
当时,蔡仍的父亲蔡卞任知枢密院,赵佶问蔡卞:“鄯州、湟州可复否”
蔡卞认为可以,并推荐王韶之子王厚为大将。
蔡京则大力推荐童贯出任监军,理由是,童贯在宋神宗时期曾跟随监军李宪十多次出入西北前线,对边境地区山川地形和西北军各将帅的才能与特点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公平说,蔡京推荐童贯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从公心来说,蔡京推荐的理由是成立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童贯担任监军的确很适合。
从私心来说,蔡京这也是还童贯一个人情。
去西北前线担任监军,这是童贯人生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此,童贯终于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崇宁二年四月,童贯以本路勾当公事职衔离开东京,来到熙州(后世甘肃临洮)。
六月初,王厚踏着父亲王韶的足迹,童贯踏着师傅李宪的足迹,他们亲领大军出发了——他们此次作战目标是收复湟州。
宋军兵分两路向湟州进发,沿途不断遭遇羌军抵抗,但大军所向披靡。
兵临湟州城下后,王厚和童贯下令两路大军合兵进击,要求一鼓作气拿下湟州。
经过昼夜激战,黎明时分,大军挺进城内。
不久,湟州地区面积约一千五百余里,人口约有十余万,城寨约有十几座,全都在宋军掌控之中。
赵佶闻讯大喜,厚赏百官,童贯也被提升为入内皇城使。
崇宁三年三月,童贯和王厚又发起收复青唐战役,他们率十万大军从熙州出发,兵分三路,继续西征。
宋军在宗哥城(后世青海平安)附近与羌军展开激战,羌军大败。
宋军攻占宗哥城并乘胜前进,直奔鄯州城下。
唃厮啰国主溪赊罗撒孤身单骑逃跑,其母龟兹公主以及其他大首领开城门投降。
消息传回京师,举国欢腾,朝野轰动,童贯与王厚威名远扬。
朝廷诏令改鄯州为西宁,取西方安宁之意。
自中唐以来,陷入吐蕃之手已达三百年之久的青唐地区,终于被宋朝收复。
此次开边幅员广阔达三千余里,招降将领两千七百余人,户口七十余万,宋朝边境西过青海,直至龟兹国界。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件事让童贯在军中名声大噪。
事情发生在西征青唐的行军路上。
一天,大军行进到湟川时,童贯忽然接到快马传来的赵佶御笔手诏,令其回师,起因是太乙宫失火,赵佶担心出师不利。
童贯看后,不动声色地将手诏折叠起来塞进靴筒。
王厚问:“官家有何旨意”
童贯笑了笑回答说:“官家敦促咱们速取成功罢了。”
占领青唐城后,在庆功宴席上,童贯慢悠悠地将那份御笔手诏拿出来,给诸位将领传看。
王厚一看大惊,道:“要是这次出兵失败了,怎么办”
童贯微微一笑,道:“我已算计好,肯定大获全胜。万一失败,当然由我童贯一人承担罪责,与诸位无关。”
对童贯的胆量和胸怀,众将领无不感叹佩服。
童贯抗旨,不仅没被赵佶怪罪,反而深受赏识,破例将童贯晋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这件事,不仅让童贯在军中树立了形象,也在赵佶心里树立了形象。
两年后,王厚病逝。
从那以后,宋朝西北边疆军事局面,主要依靠童贯来支撑。
童贯也成为北宋王朝不可缺少且无可替代的军事柱石。
童贯之所以在西北军队中威望很高,除了职务因素,还有两点也很重要:
一是童贯舍得花钱,他给阵亡将士发的抚恤金很丰厚。
二是童贯很重情义,他把阵亡将领的儿子收为义子,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安排合适的工作。
另外,童贯也很舍得给自己铺路——他性格很豪爽,为人很有度量,能仗义疏财,出手慷慨大方,无论是后宫嫔妃、宫女宦官,还是道士近臣,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好处,他从不吝啬。
更关键的是,童贯心细如发,极具洞察力,很善于揣摩赵佶的兴趣和意图,因此,他干事情总能干到点子上去,让赵佶对他很满意。
慢慢的,童贯羽翼逐渐丰满。
四年前,西夏又挑起事端,赵佶决定予以狠狠打击。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亲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
刘法在古骨龙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赵佶大喜,继而下诏,任命童贯总领宋朝西北边疆的环庆、秦风、泾原、河西、永兴、鄜庆等六路经略安抚使,统一指挥西北边防军队,伺机灭掉西夏,收复故土。
经略安抚使,是因与西夏作战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置的,是路一级的帅臣即军区司令长官。
赵佶将西北这六个军区委任童贯总管,目的是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同时也体现出对童贯的高度信任。
从那以后,宋朝整个西北地区的精锐之师尽在童贯的掌控之中。
童贯也开始摆脱蔡京对他的控制。
童贯开始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奏明赵佶。
这既伤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因而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后来,赵佶念及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
第十六章 能跟自己去造反的军队
…
听完蔡绦转达的蔡翛的话之后,蔡仍久久不能平静,哪怕他已经离开了蔡绦的住处,都依然如此。
蔡仍要求的高吗
当然高。
欧阳修对五代十国有过一个统计:“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也就是说,在五代十国这五十三年间,换了五个家族十三位皇帝,而被杀的皇帝有八个,其中大的不过十来岁,小的甚至三四岁就死于非命。
换而言之,在五代十四期间,不但老百姓流离失所,就连皇帝都是高危的职业。
战争决定一切的世界,实在太让人绝望了,费尽心机得来的荣华,转眼间就又成了泡影,在这样的世界里,可以说没有胜利者。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五代十国时期,他深知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什么。
面对如此频繁的皇帝更替,赵匡胤也害怕自己或自己的后代步他们的后尘。
所以,开国不久,赵匡胤就“杯酒释兵权”,然后在武将统兵的过程当中,给武将设置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牵制。
就以他当时最为信任的中央禁军为例:
他把中央禁军的最高统帅权一分为三,变成殿前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三帅”三足鼎立,谁也无法独立掌握禁军。
他又把军事指挥权和军队调动权分开,就是说,这“三帅”平时可以训练和指挥禁军,但是没有权力调动禁军,调动权归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没有枢密院的正式文件,任何人别想调动一兵一卒。
在赵匡胤后面的北宋皇帝,全都深受赵匡胤熏陶,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化对武将统兵的限制。
因此,要想独统一军,尤其这军还是自己建的,几乎就不可能。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军队总归要有人统领的,所以,想当一军的主帅,对于那些手握大权的人来说,其实也不难。
但仅仅当一军主帅,并不是蔡仍想要的,他想要的是一支完全听自己的军队,甚至能跟自己去造反的军队。
这样的军队,只能够是自己去建造,否则根本无法去统一他们的思想。
另外,就是一军的数量了。
在宋朝,五人为一伍(五人),五伍为一押(二十五人),两押为一队(五十人),两队为一都(一百人),五都为一营(五百人),五营为一军(两千五百人)。
蔡翛答应的是让蔡仍独领一军,也就是让蔡仍直接就独领两千五百人马!
这要是放在后世,那可就是一个加强团的团长!
这样的高级军官,绝对是以前的蔡仍当一辈子兵都无法达到的高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