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小雨非非
看着头也不回离开的大臣们,李倧顿生悲凉之感。莫看平日这些人一口一个大王喊得亲热,出事了跑得比兔子都快,要不是李元翼留了下来,自己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
等大臣们都离去后,陈雨命令大部分士兵也退到大殿之外,保持警戒,并派人与入城的几千农兵联系,扼守汉城各处城门、要害街道,防止朝鲜人可能的反扑。虽然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孱弱的朝鲜军队无法对几千火器化部队构成实质威胁,但是毕竟在人家的京城腹心之地,必要的防备还是要有的。
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后,陈雨说:“大王,百官都退下了,也不用担心你在他们面前失去国君的尊严和威仪,咱们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
李倧小心翼翼地问:“既然陈将军逼退鞑子大军的功绩属实,那么就按照崔判书带回来的口头协议履行如何”
李元翼看了崔鸣吉一眼,崔鸣吉老老实实上前,恭敬地说:“大王,陈将军,之前的口头协议是:允许陈将军在铁山自行招纳辽东逃亡的汉民垦荒耕种,屯田练兵,并颁发田契,免除十年赋税徭役;另外,将本国与东瀛对马藩的贸易线路交给陈将军代管三年。”
君臣三人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陈雨,希望他能点头同意。比起眼前的危机,这两个条件可以说得上微不足道了。尤其对于李倧而言,王位的稳固比什么都重要。
可是陈雨却缓缓摇头,让三人心里一沉,冒出一种不祥的预感。
陈雨看着三人说:“那是之前的价码。现在你们不讲信用,自己作死,就不能怪我坐地起价。”
李倧急切地问:“难道这样还不够吗陈将军到底想要什么”
陈雨似笑非笑,伸出食指,悠悠地说
:“第一:在铁山屯田练兵的基础上,将免除十年赋税徭役的期限变更为三十年,而且铁山境内的屯田由我派遣专人管理,地方官府不得干涉。”
李倧一时没反应过来,眼神有些茫然,可是老练的李元翼却听明白了。十年也好
第二百七十九章 盟约
陈雨打朝贡的主意,想把朝鲜使团自发的、零散的商业行为变成有组织的大规模贸易活动。这种行为,用本时空的话来说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用现代的术语来描述,叫做“逆向收购”,或者沿用一个更通俗的形容词——借壳上市。
古代没有现代开放的商业环境,从事任何大宗的货物买卖的商人背后都有不俗的背景和靠山,尤其是生丝这样垄断性极强的行业。作为一个外来者,陈雨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大量吃进生丝等紧俏货物,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得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势力遍布朝野,不是一个武官能轻易撼动的,比起相对松散、各自为营的海商难对付的多,针对惠世扬的那些招数,对付庞大的垄断行业未必能奏效。在这样的情况下,借助朝鲜朝贡体系的名义,利用皇帝“万国来朝”的虚荣心,打着使团的幌子涉足这些垄断行业就要容易的多。
陈雨在铁山呆的时候也没闲着,通过顾彪的介绍,以及向朝鲜官员打听,大致弄清了中朝日贸易的基本规律,发现了自己插足釜山-对马藩这条线路并将其做大的契机。
这个时候的明朝实施海禁,日本幕府则开始锁国,朝鲜也效仿明朝,东亚的三个主要国家都不约而同地关上了公开海贸的大门。明朝除了放开福建月港等少数港口,海贸基本靠走私(陈雨正是靠着这个大环境实施“禁海缉私”的计划,日进斗金);日本幕府则封锁了大部分港口,只开放了长崎,而且只允许明朝、荷兰等少数国家的商船进出。如此狭小的交易渠道显然无法满足东亚大陆的商贸需求,于是除了走私活动日益壮大之外,朝鲜通过对马藩成为中日贸易的通道也就变得愈发重要起来。
朝鲜海峡的对马岛像一座“桥梁”,联系着日本与欧亚大陆。对马岛民坐收这样的地理优势,依靠对朝贸易为生。对马岛领主宗氏一族在14世纪期间取得对该岛的政治控制。接着,从15世纪早期起,宗氏就在日朝之间的外交、经济联系方面一手遮天。这样的局面曾于16世纪90年代被万历朝鲜之役打断,但又在17世纪得以恢复。这都要归功于1609年时宗氏自行与朝鲜交换了外交文书(注1:已酉条约或称庆长条约)。
由于朝鲜也从万历朝鲜之役之后强化了锁国的政策,为了更方便进行海贸,对马藩宗氏接受了朝鲜假授的官职,并向朝鲜国王名义上称臣,这样就能在朝鲜和幕府之间左右逢源,谋取最大的利益。而陈雨想做的,就是成为朝鲜方面的总代理,把控明朝生丝和朝鲜人参的货源,在对日贸易中占据主动,把每年流入朝鲜(明国)数以吨计的白银攫取到自己的手中。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涉及明、朝、日三个国家,李倧君臣三人的眼界跳不出古人的局限,以为陈雨只是贪图釜山倭馆每年三十万两白银的进账,思来想去,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便倾向于答应。三人小声商议了一番,崔鸣吉提醒:“大王、领相,代管之后,他答应每年按三十万两补偿,这样一来,咱们进账上没有损失,而且不用得罪他,臣认为可以答应。”
李元翼也说:“钱财若能换来平安,这倒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李倧便转头对陈雨说:“
第二百八十章 水军佥节制使
朝鲜给外国人封官并不是新鲜事。和对马藩签订了庆长条约后,为了不与禁海锁国的政策冲突,朝鲜任命对马宗氏为太守,双方的贸易模式也是效仿朝鲜向明朝进贡的方式,由对马“太守”派船队来釜山,完成了使团迎接仪式的流程后,再“顺便”在倭馆进行两国商人的互市,达到贸易往来的目的。
李元翼的提议得到了崔鸣吉的赞同。他说:“大王,领相说的很有道理。既然本国能授予对马宗氏太守官职,那么为何不能授予陈氏官职呢只要有了这层名义上的君臣关系,不管是自行任命官员管理铁山,还是大肆修建船厂,都有了合法合理的名义,面子上也好看一些。”
李倧见两位重臣都这么说,便从善如流。虽然为了王位的稳固,他可以放弃部分国土的主权,但是能够粉饰太平、挽回颜面,他又怎么会拒绝毕竟他的王位本就是抢来的,颇有些得位不正的味道,李氏王族之中,觊觎这个位置的人不在少数,要是失去了民心,被人效仿当年的行为,再来一次类似“仁祖反正”的兵变,自己就万劫不复了。
“既然两位爱卿都认为可行,那就这么决定了。只是该给陈氏什么官职才好呢”
李元翼提议:“对马宗氏是倭国大名,自有领土,所以封为太守,而陈氏却是武将,不宜授予文职。他手中有兵,而且听闻有水师,还要修建船厂,显然是要扩大水师规模,那么不如封一个武职,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如何”
水军佥节制使是朝鲜武职中从三品的官职,著名的水师将领李舜臣在出任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之前,也曾任职加里浦水军佥节制使。表面上看水军佥节制使品级不算低,也符合陈雨坐拥水师的特点。但是朝鲜的水师几乎全部集中在南部的忠清、全罗、庆尚三道,铁山所在的黄海道连水师的一条舢板都没有,所以这个所谓的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只是个空架子,特意为陈雨创设的官职。
李倧听明白了这个官职的用意,点头赞同:“领相这个提议甚好,便这么定了。”
陈雨在外面等得有些不耐烦了,正准备让张富贵进去催促,这时候三人出来了,手里拿着草拟的盟约。李元翼谨慎地说:“陈将军,我们想再加一条内容。”
听了对方的陈述后,陈雨睁大了眼睛,非常意外。
“授予我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的官职”
崔鸣吉怕陈雨嫌弃官职品级,或者不愿向李倧称臣,连忙解释:“水军佥节制使是从三品,与将军您现有的官职品级一致,没有超过大明皇帝赐予的品级,不算僭逾。”
陈雨沉默了片刻,问道:“铁山以前有水师的建制吗”
崔鸣吉尴尬地回答:“没有。”
陈雨穿越前在办公室混迹多年,穿越后又混古代官场,体制内的经验何其丰富,一下就明白了对方的用意。这个凭空出现的铁山浦水军佥节制使,就是李倧的遮羞布,用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来掩饰自己在铁山的强势,以及插手釜山倭馆的贸易的行为,避免被人攻讦丧权辱国。
对方的用意弄明白了,接下来就是自己是否接受这个“好意”了。
陈雨心中权衡了一番,立刻就做了决定,接受这个官职。
以大明卫所指挥同知、海防游击的身份同时接受朝鲜国君授予的官职,对自己并没有坏处,朝鲜君臣可以将这个官职作为遮羞布,自己同样可以利用这个官职名正言顺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披上一层朝鲜官军的皮,能避免许多来自
第二百八十一章 凯旋
陈雨率领军队满载而归,浩浩荡荡从陆路返回铁山。
这一趟汉城之行,陈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同时也在朝鲜君臣面前成功立威,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称得上大获成功。而麾下的士兵们,也是高兴不已。
从威海卫跟来的老兵经在异乡扬威,固然是兴高采烈,那些加入不久的农兵更是洋洋得意。他们在几个月前,还只是饭都吃不饱的难民,挂着“辽东逃人”的标签,低人一等,现在居然可以大摇大摆冲入朝鲜的王城,从大臣到官兵屁都不敢放一个,最后还在国君和满朝文武的恭送下离开,这样的感觉实在太美妙,宛如梦中。
虽然几千人的队伍在规模上无法与清军十万人大军相提并论,但是得到的待遇却天差地远。皇太极撤军时,沿途军民如见瘟疫,避之不及,陈雨凯旋时,接到了汉城命令的地方官府打起十二分精神接待,沿途的汉城府判尹、黄海道观察使、开城府留守、海州牧使均出城十里相迎,以猪羊酒肉劳军,唯恐招待不周,以至于从汉城到铁山两百多里的路程,居然没有动用一粒军粮,一路吃吃喝喝回到了目的地。
回到铁山后,陈雨召集手下开会,总结消化这次汉城之行的成果。
“诸位,这一次鞑子入侵,对朝鲜来说是兵灾,对于咱们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陈雨意气风发地说,“从现在起,咱们在铁山就可以大展拳脚,不必再顾忌当地官府和朝鲜朝廷,光明正大招纳辽东汉人,屯田扩军,把铁山彻底变成自己的地盘。”
邓范很高兴:“这样一来,打造数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
“银子咱们不缺,而且拿下釜山倭馆的贸易线后更是金山银海一般,加上屯田可得的粮食,十万大军我也养得起。”陈雨傲然说,“并且我和朝鲜国王签订的盟约中,约定在铁山可以自行委派专人管理屯田和农庄,其实就相当于自治,铁山郡守、海州牧使甚至黄海道观察使都无法干涉,咱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邓范负责农兵的训练和农庄的管理,知道日渐扩大的农庄体量之巨大,朝鲜的原住民已经成了少数民族,如果自行委任官员管理,那就彻底架空了当地官府,铁山就成了国中之国。他笑道:“比起咱们的农兵和屯丁,当地百姓才多……多少人这样一来,朴郡守他们还能管什么”
陈雨说:“官府就管一管朝鲜的百姓好了,咱们的人和事,他们无权指手画脚。”
张富贵说:“其实有一点俺不太明白,反正都已经把队伍开进汉城了,为什么还要接受朝鲜的官职,向那个怂包大王称臣照俺说,想要什么,一路打过去便是。”
陈雨解释:“其实说起来,我的目的和鞑子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丁口和财富,只不过他们是靠抢劫,我是靠恩威并施、逐渐蚕食。虽然目前朝鲜的军队孱弱,挡不住我这几千军队,但要是一味靠蛮力,与整个朝鲜为敌,那就得不偿失了。毕竟是一个国家,惹得天怒人怨,处处是敌
第二百八十二章 船厂
对于陈雨的决定,无人表示不同意见。
虽然古人没有百年海军的概念,古代的风帆船也不像现代海军战舰一样是吞金兽,但内行的人都知道一支上规模的水师比起陆师更费银子:船匠的工钱、适合造船的木材、招募水手、铸造舰炮……无论哪一样都花费不菲,换做其他人根本撑不起这样的消耗。
但是陈雨有这个底气。现在刘公岛那边有源源不断的银子进账,等到釜山倭馆运作起来之后,收入会更多,完全有足够的财力在支撑大规模招纳移民的前提下建造大型战船。所以,建造船厂,自行建造适合自己的战船,以应付将来可能出现的海上冲突,是非常有必要的。
苏大牙站在一个资深海寇的角度提出了技术方面的建议:“朝鲜的船匠属下没有见识过是什么水准,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朝鲜水师的主力船型是板屋船,这玩意听说出自咱们的大明的楼船,可是楼船这种船型已经淘汰了,平低高楼、吃水浅、重心高、禁不起风浪,江湖里转转还成,出了海,一见大风就容易沉。如果是这种船,还不如用咱们自己的沙船呢,要想出远海,买些福船也行啊。”
陈雨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我也听说朝鲜人吹嘘的龟船就是从板屋船改造而来,航行速度慢、成本偏高,碰到重炮就是活靶子,这样的船显然不是咱们想要的。但是招纳朝鲜的船匠,只是用他们的手艺,建造什么样的船,并非听他们的,而是咱们自己说了算,所以你不必担心招纳朝鲜船匠就会造出一堆板屋船来。”
苏大牙好奇地问:“那么大人想要造什么船,沙船、广船还是福船”
陈雨皱眉道:“你说的这些船都有各自的缺陷。沙船远洋不如福船,福船近海不如沙船,等到船厂建起来,船匠到位后,你帮着我斟酌一下,看看如何在现有的船型基础上进行改良。改良的目的,既要保证不错的航速和机动性,还要确保重炮能上船。”
“属下遵命。”
“建造船厂需要一些时日,船匠的调拨也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所以这事不急于一时片刻。”陈雨说,“当务之急,除了做好接手釜山倭馆的准备,另外就是向皇帝请功了。”
众人纷纷说:“那是,杀了这么多鞑子,总得把大人的官职提一提。”
陈雨最后做了总结:“诸位,现在咱们要银子有银子,要人有人,要地盘有地盘,前途一片光明,大伙好好干,用自己的双手博一个远大前程。”
众人心头火热,大声说:“唯大人马首是瞻。”
众人散去后,陈雨对张富贵说:“猴子,你替我去把朴郡守找来,有些事情要交代他。”
“是。”
强龙召唤,朴昌永这个地头蛇却丝毫不敢怠慢,麻溜地来到了农庄议事厅,熟练地给陈雨请安。
“不知大人找下官来,有何事吩咐”
陈雨笑眯眯地说:“找朴郡守前来,一来是知会你一件事情,二来是有事请你帮忙。”
朴昌永受宠若惊:“下官担不起一个请字,有什么要做的,请大人交代便是。”
“这第一件事嘛,本官此次去汉城,大王承认了我们的功绩,允许我们在铁山自由招纳汉人屯田练兵,免三十年赋税徭役,而且可以自行委派专人管理相应事宜。特意知会郡守一声。”
&nbs
第二百八十三章 专业人才
过不多时,朴昌永带着一名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来到议事厅,介绍道:“大人,这就是下官说的那个人,现在是铁山的一名从九品渡丞。”
陈雨好奇地问:“渡丞这是什么官职,做什么的”
男子有些羞愧,嘴巴嚅嗫了几下,但是没听清说什么。朴昌永解释:“是负责管理码头装卸、治安等诸般事宜的小吏。”
陈雨哦了一声,没有再追问下去。原来就是个管码头的低级杂官,难怪对方不好意思回答。从对方的表情来看,他很耻于提起这份职务,那么很有可能是被贬下来的,以前曾经有过一份相对体面的官职。毕竟有过朴昌永口中的履历,不可能一直是个最底层的杂官。
既然可能是能用得上的人才,陈雨绝不会因为对方的职务看低他。在体制内,陈雨见过太多怀才不遇的人,只是因为不会拍须溜马,才会碌碌无为,只要慧眼识人,将其放在合适的位置,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个道理,在二十一世纪的天朝管用,到了十七世纪的古代,照样管用。
陈雨和善地问:“你叫什么名字,可会造船来来,先坐下,再说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