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之工匠大师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九个栗子
这完全就是个模子嘛,动要怎么动?
应轩拿了根棍子,照着他们的说明书解析,往龙头上捅了一下。
哐当!
龙嘴张开,铜丸落下,正正落进下方的蟾蜍嘴里。
应轩看得一脸无奈,甚至还给它鼓鼓掌,那你很棒棒哦!
这跟他们给的图纸根本不是一个玩意儿嘛!纯粹的一玩具,啧。
哎,真是浪费感情,亏他还这么兴冲冲地赶回来。
应轩带着无限的失望,收拾收拾东西回了宾馆。
睡觉之前,他把今天的事情写了下来,发了封邮件给陆子安。
安静的夜里,陆子安一个人坐在桌前作画。
听到手机的提示音,他头也没抬,继续将这根线条画完了才轻轻搁下笔吁了口气。
揉了揉手腕,陆子安看着草图满意地点点头。
总算有点样子了。
喝水的时候,他拿起手机看了一眼,见是应轩发来的邮件,他便晃动了一下与他这张桌子呈7字型的另一侧的桌子上的鼠标。
屏幕亮起,登陆之后,陆子安权当休闲地看了起来。
看着邹凯他们之间的闹腾,他都忍不住唇角微翘。
当他看到了与地动仪有关的事情之后,他的神情才逐渐严肃起来。
但是当看到最后,那玩闹一般的模型,陆子安嘴角抽了抽。
这实在太儿戏了,偏偏这玩意儿,形象传播非常广泛。
不仅成功被印到了1953年伟大的祖国系列邮票上面,而且还成为了我国地震学会的徽记。
它的内部设计,是源自傀国1937年复原地动仪的直立杆原理,外形则参照了傀国在1875年绘制的外形。
二者相结合,才有了今天众所周知的地动仪模型。
但是最可笑的是,这版内外皆从傀国学来的地动仪根本动不起来。
更尴尬的是,就像应轩看到的说明书一样,这版地动仪要拿木棍捅龙口,铜丸才会掉下来。
用华夏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的话来说就是:房梁下吊块肉都比你那个模型强。
话是刻薄了点儿,但话糙理不糙。
不过呢,输给一块肉也不要紧,因为别人不见得更强。
据陆子安所知的是,19世纪后期以来,华夏傀国鹰国很多学者都对历史记载的地动仪进行了复原讨论,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假想。
仅在近几十年,就有许许多多比1951年这个玩具一样的模型复杂很多的设计虽然无非是一块肉和两块肉的区别。
陆子安将这些事实都写了下来,回了一封言语简洁,但并不短的信件。
其中尤其针对两种设想进行了探讨:一种是傀国提出的直立杆原理,另一种则是垂直摆结构。
内容详尽,有些记不起来的地方他更是查了又查,确认之后才写了下来。
全部写完以后,他又陆续收到了另几个徒弟发来的邮件。
有些是遇到了关卡,有些是收到别人的请求,问他能不能答应的。
陆子安一一针对这些事情进行回应,最后在看方毅的邮件时顿了顿。
修拔步床?
因为方毅没看到照片,所以陆子安也没办法确定。
但是拔步床,如今在华夏甚为少见,有的,一般也都有些年头了。
更何况愿意出大价钱来修,甚至有可能是古董。
方毅性情沉稳,极擅木雕,一众师兄弟里,也就他的木雕技艺与应轩不相上下。
只可惜他不喜玉雕,还不如师弟赵崇杉的玉雕做的好。
话说回来,既然方毅都跟他开口了,应该心里还是有一定把握的。
既然是这样,陆子安想了想,还是回复了四个字:【尽力而为。】
贵就贵吧,年轻人总要给点机会锻炼锻炼,要是方毅实在修不好,他到时回去了再想想法子好了。
陆子安浑然不觉,他这种作法,就是传说中的护犊子。
回复完所有信件之后,陆子安才打了个呵欠,刚拉开门,守在门口的警卫立即立正。
不用紧张。陆子安微微一笑,将手里的图纸递了过去:麻烦你拿去给主任,窑炉就按我这个做吧,尺寸和规格都标示了的,另外工具就不用他出了,工具我自己做。
好的,陆先生。警卫是个年轻小伙子,见陆子安很温和,便也放松了些:您还有别的吩咐吗?
陆子安笑了笑:没有了。
好的。警卫员犹豫了一下,鼓起勇气朝他敬了个礼:陆大师,您早点休息吧!
从起床到现在,陆大师就没停过,一直在忙碌。
陆子安略讶异地看了他一眼,笑着点点头:好的,谢谢,晚安。
晚安!警卫员很高兴地和同伴打了声招呼,小心翼翼地捧着图纸离开了。
关上门,陆子安再次清点了一下所有的工具。
很好,全都没有错乱。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带着对钧瓷的美好期待,陆子安进入了梦乡。
一夜无梦,第二天一早,陆子安照常在闹钟响之前起了床。
他刚洗漱完,果然就收到了一个好消息:窑炉昨晚就已经开始做了。
各专家加了一晚上班,各项数据严格按照他的尺寸来的,陆子安吃完早餐过去,就听说窑炉即将完工。
见到他来,许多人纷纷跟他打招呼。
陆大师早。
陆大师好。
陆子安笑着点点头,并不能认全所有人,但众人并不介意,纷纷拥着他上前。
有人神色难掩疲倦,却神情激动地看着他:陆大师,这窑炉马上就做好了,是不是就能马上开始做钧瓷了?
站他旁边的人忍不住暗暗扯他衣袖,他却全然不顾,只目光灼灼地盯着陆子安。
陆子安摇摇头,泼了一盆冷水:没这么容易,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钧瓷的奇妙,则在于窑变,我以前并未接触过瓷工艺,只能慢慢来。
不急不急,您这么快就弄出窑炉已经很厉害了。
是啊,也不能争这一朝一夕的。
钧瓷可难呢
众人议论纷纷,先前问话那人有些讪讪:对不起,陆大师,是我太急切了。
没事。对他们这种情绪,陆子安还是能够理解的。
虽然窑炉没完成,但陆子安也没回房,就跟着一起继续忙活起来。
有了他的加入,速度更快了。
在午饭之前,窑炉终于完成了。
老式的窑炉,其实很多地方都不再使用了。
但陆子安依然坚持做了这种古旧的柴窑,因为液化气高温窑和烤炉虽好,温度却太过稳定,不适合钧瓷。
陆子安满意地拍了拍这复古窑炉,笑容非常真诚:谢谢大家,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众人明明累得一脸汗,却都笑得一脸兴奋。
知道他们在期待什么,陆子安也没磨蹭,袖子一捋,就在桌前坐了下来。
第616章 心中有型,徒手成型
一看他陆子安这架势,所有人都来了兴致。
上料喽!有人大声吆喝着,轰隆隆推着一个大木架朝这边走过来。
自从华夏决定恢复钧瓷以来,调动了许多人手,从相关的矿产中挑选各种合适的矿物。
他们派出专家亲自下矿,寻找性能可靠,质量稳定,宜于钧瓷产生窑变的原材料,并精心进行挑选。
仅挑选还不够,还需要把原材料进行必要的精细处理。
各种瓷土堆分门别类,铺放于露天料场,进行长期的循环不断的风吹日晒雨淋冰冻,使其自然风化润酥,改善性能。
而各类矿石料,则需入轮碾,进行碾碎,反复操作后,使其磨成砂粒状或粉状。
在这些初步的处理过后,还需根据这些瓷土和矿料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的安置。
有的需遮阴防雨,有的则需要防尘,等等等等。
日复一日,却始终等不到一个结果。
以至于进行这项工艺的他们,甚至曾经以为自己在做一件无用功。
因为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汴梁)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
当年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有多热烈,越对比出如今瓷工艺有多惨淡。
哪怕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钧瓷要领。
对钧瓷的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
可是,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
直到陆子安的出现,才让已经麻木的众人,仿佛又有了新的期待。
可能真的只有如此鬼才,才能够研究出钧瓷这种奇诡的工艺吧!
一堆堆经过了精细处理后的瓷土矿料,分门别类,各自装在小瓮中,缓缓推到陆子安面前。
整整齐齐的料瓮,上边都贴了它们的名字。
陆子安打开一个瓮,便立即有经手的工匠上前解释它的处理方法及用途。
瓷土多数采于禹州市,它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
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
钧瓷名镇神垕(hou),则位于禹州市西南部。
这里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
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光是了解和熟悉这些原材料,陆子安就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
但哪怕是这样,也足以令人惊叹了。
就像学中医的小学徒,入门就是记草药名字。
如果能够将它们背得滚瓜烂熟,并且了然于胸,闻到味就知道它是什么药,在脑海中迅速找到相对应的搭配和可治疗的疾病
做到这一步,师傅一般会和你说:能出师了。
在这里,陆子安也如这小学徒一般,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强悍记忆力。
一个星期过后,他已经能自如地挑选他所需要的原材料,并且将它们按配比装入球磨机中转动。
这一步骤,在钧瓷工艺中被称为细磨。
细磨需要耐心,更对原材料有严格的要求。
陆子安调配了许多种,最终才选出几堆符合质量要求的泥料。
因为只是初步尝试,所以他没有选择太过奇怪的形状。
造型一般偏简单的盘钵碗等器皿为主,因为不想用现成的模子,所以他采用的是拉坯成形的办法。
拉坯成形,说白了,就是在转动的轮盘上放一泥团,用手拉制成各种圆形的坯体。
只是陆子安做起来,总比其他人多了一丝韵味。
轮船的转速其实很快,他的手指却总能恰到好处地将泥团拉成形。
食指微微探入,很快中心便有了一个空洞。
指腹轻轻内勾,坯体便有了圆滑的弧度。
他的动作甚至是非常轻巧的,仿佛有过几年的沉淀一般轻巧自如。
就连不少旁观的老师傅,也不得不摇头叹息:陆大师有这等手上功夫,怎地还叫我们来教他塑坯?
完全不需要嘛!
我倒是觉得,他这种手法挺有意思的。有人皱着眉,看得分外仔细:你瞧见没,他每次塑造弧度时,总是两只手指操作的。
内外同时进行调整,而不是每次只调整一面。
这样的结果,能使整个坯体光滑而完整,不会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发生。
如此做了两三件以后,陆子安把原坯摆在一侧,洗手后,拿起了另一泥团。
他想了想,竟关掉轮盘,直接在工作台上徒手操作起来。
哎?这是怎么
众人面面相觑。
难道,陆大师竟然是在徒手成型?
有人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陆子安倒也坦然,点了点头:轮盘虽好,但却对时长有着严格的控制,反而不利于我塑型。
好吧,你是大佬你说了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