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重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周硕
这种设备白叔叔准备需要多少研发资金?
五不,三万块吧。白石咬咬牙,临时砍去了小一半的预算。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胡文海这样一个孩子,他竟然有种面对投资人的心虚感觉。
好,那就算三万块。胡文海不以为意,干脆就认了他这个说法:那白叔叔考虑过没有,项目如果成功,你的利润是多少?后续业务从哪里来?项目如果不成功,这三万块的亏空你打算怎么弥补,公司的发展是否会受到影响?
做事业哪有想那么多的时候,车到山前必有路呗。白石说是这么说,似乎话语非常洒脱,但他的表情却出卖了他。
这是一个已经走投无路,准备孤注一掷的人。所谓车到山前必有路,只是对他来说,失败和保持原状已经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何不甩开枷锁去拼搏一个成功呢?
白家的小女儿需要的大笔医药费,对如今的白石来说是绝对拿不出来的。而在无资产的情况下,变成负资产其结果也是一样,什么都不做就无法挽救女儿的性命。
胡文海深深的看了他一眼,这是一个可敬的父亲。但正因如此,他更要让他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商言商。
这种二十年后不言而喻的社会准则,对八十年代的中国人来说仍然是极其别扭的。在这个时代,人情社会才是普遍现象。羞于谈钱耻于谈利,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现实的大多数。
白叔叔,请恕我直言。有句话叫做只看贼吃肉没看贼挨打,你就是这种人。下海确实是条快速致富的道路,但如果一开始就选错了前进方向,那也不用最后,你的计划就一定会失败。
出乎意料,白石闻言不仅没有气恼反驳,反而深深的低下了头。
呵呵,我是不是很没用?胡文海看不到白石的脸,但能从他的声音里听到浓浓的挫败:连一个孩子都知道,我根本什么都做不好。我其实也知道,这样做生意是不行的,但有什么办法?我念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实验,根本不知道生意是怎么做的。但靠所里那点工资,家里已经连肉都吃不起了
胡文海不知道白石是不是在哭,但显然生活的重担已经让这个男人濒临崩溃。正常情况,在第一次见面的人面前如此失态,这对成年人来说是绝不可能的。
这有什么好自责的,白叔叔你不是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很多人望尘莫及的成就?胡文海拍了拍他的肩膀,叹道:做生意说难也难,其实说容易也容易。归根结底,白叔叔你并不比谁笨或者傻不是吗?对你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扭转你的观念。
观念?白石默念了一遍,摇头道:什么观念?我都已经要砸了铁饭碗下海了,这观念扭转的还不够吗?
胡文海当头棒喝,厉声道:有这种想法,那就说明你这只是被逼无奈而已。骨子里,你自己就还是看不起下海做生意!
白石被说的一愣,半晌这才点点头,苦笑道:不错,你这么一说我才意识到,我的心里确实在抗拒。
所以你还在用出卖劳动力的思路,来思考怎么做生意。你心里的抗拒,导致你不想去仔细思考,怎么才能把生意做好。对你来说,只要出卖劳动力智力能够养活家人,支付医药费就可以了。
白石抬起头,仔细的重新打量了胡文海一眼,默然摇头道:不错,你这孩子真不像一个孩子,对人心简直洞若观火。
胡文海笑笑,这并非他对人心有多么深刻的理解,而是在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真的懂怎么做生意的人确实太少了。大多数中国人能吃苦,也认为只要吃苦就能获得回报。就好像我们的学校教育学生一样,只要认真学习就能取得好成绩——可有些学生,偏偏不是那么认真学习,但仍然能够取得好成绩。而有些学生,学的吐血也还是没有好成绩。
其实原因很简单,大家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态度决定一切。
将学习视为乐趣,则学习好不吃力。把学习当成负担,哪怕天天做一百张卷子,那也只是个做题机器而已。
话说回来吧,白叔叔你觉得自己真的适合下海创业吗?而你的家庭,能允许你这样孤注一掷?
那——
胡文海抿抿嘴,干脆道:给我工作吧。
啊?
儿子你
妈,你说过这件事都听我的。胡文海先把萧野芹的话堵住了,然后转过来对白石说道:你要下海无非是赚钱,但说实话你的能力和心态,在商场上是走不远的。经商说到底,是追求利润的事情。做一个老板和做工人不同,工人只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不论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好,自然会有钱赚。但老板要做的却是发现商机,找到这个社会运转能够产生价值的方向,白叔叔你确定自己能行吗?
我知道了,就按你说的办吧。白石也是干脆,他抬起头来,认真的说道:但是首先,你得证明自己比我更适合做老板吧?
如果有能拿高工资而不用冒风险的办法当然最好,胡文海说的也都是事实。白石自家知道自家事,确实不是做生意的材料。但反过来说,不过十八岁的胡文海呢,他就比自己更适合吗?如果从64所辞职,结果陪他玩个过家家一样,最后公司还是倒闭了,那还不如一开始就自己干呢。
胡文海想收服白石,还得看他究竟能拿出什么真材实料来。白石的年纪不小,早就已经过了三两句话热血沸腾,就不管不顾把自己卖给别人的时候。
胡文海笑了,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不错,那我就给白叔叔说说我的想法。
说着,他从自己的书架上抽出一个笔记本,翻找了一阵之后,将打开的笔记本摆在了白石的面前。
白叔叔在64所是做光学研究的吧?胡文海问道。
64所是光电研究所,我对光学有些研究。白石谦虚一番,低头看向笔记本上记录的内容,问道:这是什么?
胡文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指了指窗户外面的太阳,说道:白叔叔应该知道,为什么人类不论走到地球的哪个角度,太阳的位置只和经度与时间有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体积也太大。从太阳射来的光线可以视为是平衡于人眼的。白石熟稔的答道:也就是说,经度相同时间相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就相同。
对,简单来说,只要光线平衡与人眼,那么观察角度的改变就不会影响影像的位置对吧?
白石想了想,点头道:不错,确实如此。
这就对了。胡文海笑笑,说道:如果我们通过折射使得一个光点平衡与人眼,而这个光点又平行于步枪的弹道,那射击的人是否不需要将视线三点一线也能在其他角度就进行瞄准呢?
(所谓光线平衡人眼,简单的说表现出的形式就是人眼往左光线往右,人眼往右光线往左,人眼往上它往下人眼往下它往上。当然,实际上光线是没有变动的,只是通过光线的折射,使得入眼的这个光点的虚像处于无限远处,模仿出类似太阳的位置效果。而太阳不论怎么观察,角度改变都不影响它在天空中的位置。)
第九章 盛京
胡文海说的这个东西,其实就是后世的反射式瞄准镜,也就是俗称红点瞄准镜快速瞄准镜的东西。
它能够固定在枪支的瞄准线上,甚至是取代过去三点一线的机械式瞄具。具有快速瞄准快速射击,能够不必把眼睛和瞄具形成直线,所见即所得的优势。
美军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大规模的装备这种反射式红点瞄准镜。甚至其带有放大倍数的版本,还是美国先进战斗步枪——acr计划的其中一部分。而世界上其他国家,乃至于中国也陆续引进了这种技术,用于装备常规军队,甚至是快速反应和特种部队。
到二十一世纪,红点瞄准镜的全球市场甚至能够达到百亿美元的规模。不过当然,这东西主要还是各**队采购,留给民间企业的利润空间不大。但即使如此,仍然是个动人心弦的市场。
反射式瞄准镜的制造难点有两个,一个是它的瞄准镜片,这直接决定了它的瞄准精度。而另一个则是它的镜片镀膜,可以将光源反射到人的眼中。
这其中瞄准镜片的制造不需要胡文海担心,还是那句话,谁叫咱有八级工大触胡世武老先生呢?镜片加工使用的模具,由他老人家开模的话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而反射镀膜的问题就更好解决了,和后世的车用抬头显示器材料相同,主要是使用一氧化硅。这种材料的折射率在198,远大于普通的玻璃折射率。
这样在经过几次光干涉之后,就能得到无限远处的虚像光点了。
然而不论是hud折射技术也好,还是一氧化硅材料,亦或者是反射镜片,全!都!不!是!什!么!高!科!技!
这才是胡文海最为看重的地方,后世有专利限制,所以红点瞄准镜的价格才会居高不下。否则一票中国山寨工厂虎视眈眈,tb上又不是没有白菜价的玩具在卖。哪怕是八十年代的中国,这些材料也都是现成可用的。只要能够采购到原材料,就能生产出质量还算过得去的产品。
红点瞄准镜这个东西,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层窗户纸。原理和战斗机上的hud没多大差别。只不过潜意识里会觉得,战斗机上用的高科技,步枪用不上而已。
胡文海他爹胡解放就是军工厂厂长,64所作为光电研究所也不是没做过军工项目。白石哪怕再怎么不了解军事,这种浅显的道理总是一听就懂的。
毕竟两点成线的瞄准方式肯定比三点成线要优越,这里面的市场是毋庸置疑的。
咣当咣当的火车车轮压过铁轨声有规律的响起,在这有着八十年代风格的绿皮闷罐车里,胡文海有些百无聊赖的拿着一本书在读。
皮皮鲁和鲁西西?你怎么会看这个?司谷新有些讶异的看着胡文海手里的书封面,一个穿着背带裤的傻小子正在挠头。内容如何不说,起码这个封面设计的实在是有些低幼向。
胡文海却半点没有不好意思,笑着抖抖书,说道:司爷爷可别小看郑渊洁,他写的虽然是童话,但绝对比中国90的文学作家更有思想。这东西说实话给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孩子看可惜了,成年人拿来受受教育是再好不过。
胡文海正说着话,突然就听车厢里的广播开始播报起来。两人静下来仔细听了听,原来是渤海省的省城盛京站就要到了。
听到目的地即将到达,胡文海和司谷新也就没有了交谈的。两人把一路上吃的食物和书本都收起来,然后早早就将行礼从行李架上拿下来。
2015年绣城到盛京不过两三个小时,放到八十年代这段旅程就要跑足足八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窝在空气混浊的绿皮车厢里,这对没怎么吃过苦的胡文海,和年纪已经有些大的司谷新,都是不怎么美好的体验。
所以当火车刚一停稳,两人便已经拿起行礼顺着人流快速的走了出去。
盛京作为一座重工业城市,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就是这里。即使是八十年代,盛京市区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五六百万。这么多的人口聚集在一座计划经济工业城市里,可想而知这座城市拥有多少工厂。
胡文海和司谷新刚从火车站出来,就看到有人打着牌子等在出站口。一个留着两撇胡子头发好像鸟窝,穿了一身肥大的藏青色西服的干瘦中年人,有些慵懒的靠在一根电线杆的下面。
小姜啊,我们在这!司谷新摆摆手,冲着那中年人大声的喊道。
司校长好,王主任让我来接您。小姜有些不情愿的从司谷新手里接过行礼,老头都是半截入土的人了,拎着个起码一米多长的帆布包,好多人都在往这边瞄着。
小姜带着两人走了一段路,穿过了火车站前的广场,到了路边一辆破破烂烂的面包车钱,它看起来就属于那种除了喇叭不响,哪里都响类型的。但就算如此,在这遍地自行车海洋的时代,也算是鹤立鸡群了。
这是您家孩子?哎,怎么没听您提过?小姜熟练的跳上车,拧了几下钥匙才把车发动起来。面包车发出吭哧吭哧的声音,喘着粗气艰难的向前挪动着。
我那孙子,要是有文海十分之一的本事,我睡觉都能笑醒咯!司谷新摆摆手,笑道: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孙子,这次带他来601所谈合作的事情。
这么大就带出来见世面?怎么,上大学了没有?小姜话里透着一股骄傲和自豪,仿佛如果没有上大学,连601的大门都不能进似的。
今年高二,上大学估计是不成问题的。对吧?司谷新转过头,看向胡文海问道:对了文海,还没问过你,明年准备考哪所大学?
还没想过呢,不过我觉得,大概不是国防科技大,就是中科大吧。
咦,不准备考清华北大吗?司谷新一愣,下意识的就问道。
哈哈,司校长说的好像清华北大是他家开的似的,想考就能考上么?小姜摇摇头,不相信的说道:别说清华北大了,就是国防大和中科大,能考上那也很了不起咯!
呵呵,别人家孩子不好说,不过如果是文海的话,我看国内的大学想去哪个都没问题!
司校长你这可真是挺看重他的。小姜有些不置可否的笑笑,转头专心开车去了。
一路无话,面包车在盛京成立穿街过巷,开了足足小一个小时,这才到了一道大门前。
胡文海从车上跳下来,入目的第一眼就看到了门边上挂着的不起眼的牌匾,上面用黑色的油漆写着:盛京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字样。
这里就是沈霍伊啊
在未来,围绕着这座大院互联网上的军坛里可没少喷口水。沈霍伊这个名字胡文海也总是挂在嘴上的,但这并不代表他对沈霍伊有什么偏见。
不论如何,如果吃透苏霍伊的技术能够保卫祖国的天空,那按照苏联的技术路线走又有什么关系呢?从su27到歼11,中国完成从国土防空军到战略空军的转变,沈霍伊可谓是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说到底,只是大家一直以来对它的期待太高,以至于在四代机竞争中沈霍伊没有担当的怒其不争恨其不为罢了。但是也要想想,人力有时而穷,哪个研究所又能在研发三代重型机的同时还两线作战呢?
说到底,这里毕竟是中国战斗机研发的圣地,是有大功于国的一群人抛洒青春和热血的地方。
站在这座门前,胡文海不自觉的就有些神情肃穆了起来。
在门前经过一阵繁琐的核对过程,胡文海和司谷新跟着小姜总算走进了601所。
大门里面的空间有些出乎意料的大,在小姜的面包车里又坐了十多分钟时间,胡文海和司谷新这才真正到了地方。
这是一栋两层高四四方方的小楼,楼前有些点缀的花草树木,但打理的显然不太精心,盛夏草木的旺盛生长让这里有些杂乱的感觉。
楼门口已经早早就有人等在那里,一个穿着白大褂头发半白的中老年人急匆匆的在台阶上走下来,二话不说的就握住了司谷新的手。
司老哥,好久不见了!
有两年多了吧,想死我了!
两个头发见白的男人激动的拥抱了一下,互相问候了一番,这才来得及给胡文海介绍起来。司谷新指着那穿白大褂的人说的:这是你王爷爷,某实验室主任。具体的身份我就不和你说了,你爹管的军工厂,你对保密条例也不陌生。
说完,司谷新转身又给那王主任说的:老王,这就是我给你说的,那款小型涡喷发动机的发明者,胡文海。
什么,那款发动机是他设计的!王主任和他身边的小姜,闻言不由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