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最年轻的好莱坞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英联邦

    在雷曼兄弟破产当天,这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aig被美联储收购,本来只是三家公司的事务,却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9月16日,金融市场上一家大型的共同基金因为披露其持有雷




第401章金融海啸
    就在9月15日当天,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宣布以近500亿美元的总价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

    美林,“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世界最大的证券经纪商”,而今也成为全球信贷危机下的又一受害者。

    在接连倒下的“华尔街巨人”里,美林公司的经历显得“与众不同”:论危机它来得最早,而美林却因此赢得了清理债务负担的宝贵时间。

    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林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以图自保,包括筹集巨额资本、清除问题资产、出售所持大笔股权资产等。

    在这种情况下,美林与美银突然达成了收购协议。在一场闪电般的并购中,美林和美国银行以每股29美元的收购价达成一致,美林以换股方式将公司以500亿美元出让给美国银行。在并购成交后,美林股价随即暴跌21.3%。

    当真正的金融风暴袭来时,不被看好的美林公司反而琅踉跄跄地爬上岸来。

    然而,52岁的豪斯,素有“华尔街救火队长”之誉的他,心情却并不轻松。在美林前任ceo斯坦利奥尼尔黯然离职后,他继任才十个月,就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头发又添斑白,年初时为清理不良资产,连汤尼他们都敢坑,最后闹得灰头土脸,沦为笑柄,不过也给其它人一个信号,美林清理不良资产的决心。

    汤尼当时公开扬言说:“华尔街的所有公司都是‘裸泳者’。”只是这一回,美林好歹爬上了岸,没有淹死在水里。

    这是一场充满“戏剧性”味道的交易。本来,人们正在密切关注着深陷困境的雷曼兄弟公司,很少有人料到美林会采取这么快速、突然的行动。这充分表明了美林对这场金融风暴的恐慌。面对雷曼兄弟的绝望,美林显然担心自己将是下一个次贷危机的牺牲品。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争得一个好些的收购价,总要强过破产清算。

    然而,这种想法充其量只能算作一种自我安慰。94年的历史、1.6万人组成的金融经纪人大军、“雷电部落”的美誉……这一切都未能躲过信贷风暴的袭击。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随着金融危机的日益严重,在危机面前时间就是生命,五大投行中硕果仅存的最后两家银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后者很快于9月21晚宣布批准这两家投资银行的请求。

    这是一个快速的被迫“变身”。此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既可设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存款,也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有望借此渡过的难关。

    至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雷曼兄弟破产,美林公司和贝尔斯登公司被收购(贝尔斯登于2008年5月被收购),转型。

    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格局天翻地覆。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世界金融核心地位的华尔街,正面临着空前的严峻考验。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沉痛宣示,这轮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百年难遇,意味着二战以后形成的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式金融梦想破碎。虽然这难以说是美式强国梦想的轰然倒塌,但给全世界敲响了美式金融体制急需更新转型的警钟。

    许多人愤怒的指出,为什么不救雷曼,为什么不救雷曼,那么多人都救了,独剩雷曼,让它恐慌、让他绝望,最后切腹自尽。

    自2007年2月次贷问题显现出来到12月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面临倒闭为止,次贷危机其实已经持续了10个月的时间。作为整个金融体系的领导者,美联储必然在这10个月里做了大量政策储备和风险预估工作。因此救助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的行动可以认为是美联储储备政策的第一次应用。

    那时的美联储一定认为形势还不算太糟,2008年1月11日美国银行宣布以换股18.22%的方式整体并购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涉及交易价格约40亿美元。这样一来无论美国国家金融服务的股东还是债权人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这一行动具备很强的合理性。毕竟让一个银行倒闭会造成深远的社会影响,除非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批准。这也是从美联储的角度分析并默认隐形合约合法性的依据。

    随后救助贝尔斯登时美联储想问题的出发点与救助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时如出一辙:都是为了避免银行倒闭造成社会恐慌。唯一不同的是相较于拯救美国国家金融服各公司时的政策,美联储这一次明显收紧了隐形合约。实际策略是提供290亿美元,自筹10亿美元以现金方式收购贝尔斯登。尽管贝尔斯登的股价从最高点的96.38美元/股跌到了被收购时的1.85美元/股,股东损失殊为惨重,但是贝尔斯登的债权人权益却得到了全额的保护。

    然而到了9月,形势突然恶化



第402章鸡肋产业
    汤尼回来的作用,自然是稳定人心,作为定海神针的存在。

    所以他以董事局主席的名义给全体员工发了一份电子邮件,这份电子邮件一再声称:“因为收购nbc环球和组建世界中文台,他几乎抽空了所有的用于金融业上的投资,有人问,投资金融业不是更加暴利来钱更快吗我要告诉他的是,我们是做影视传媒行业的,拥有nbc环球比拥有更多钱重要!我可以自豪的向每一位员工保证,母公司没有任何亏损的投资、它不会成为tse+nbc环球的绊脚石,还会成为其变得更强大的发动机,集团下一步的战略计划,就是寻求支持,全面收购nbc环球,使之成子我们tse的全资子公司。”

    这一份声明,相当的强而有力,在鹤唳风声的好莱坞,这是如此的强大而与众不同。

    这两年,好莱坞开始大量的接受华尔街拼盘投资,弄得好不红火,但是现在华尔街都没有钱了,后续资金只是一个空话,比如相对伦传媒的卡瓦诺,这位在好莱坞风光之极的10亿制片人现在是相当的弱鸡了,作为好莱坞与华尔街之间的纽带,现在华尔街没有钱了,他这是相当的无奈,没有钱,做啥事都不成。

    又如这梦工厂,己是公开声明,合约到期后不会与派拉蒙续约,他们己找好下家,这个印度电信巨头信实将会与他们成立一家公司,每年向这公司注资10亿,用于拍片,这样的条件,在好莱坞无人开得出。

    但这金融海啸一来,一切都变了。

    这印度信实在南亚相当有名,穆可什与阿尼尔的父亲、信实集团创始人德鲁拜阿巴尼1958年创建信实日用品贸易出口公司,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2002年7月去世,没有留下遗嘱。

    两兄弟接管家族企业后,信实在能源生产、金融、生物科技的地位不仅得以巩固,而且成为印度电信业的主力之一。据《时代》周刊报道,2003年,信实收入为168亿美元,占印度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5%。四分之一的印度股民持有其股票。

    不过这与所有的豪门一样,信实两位继续承人安尼尔.安巴尼和他的哥哥穆克什.安巴尼在2002年父亲去世后经过一场激烈的继承权大战分割了他留下的信实帝国。

    根据2005年达成的“分家”协议,穆克什得到了信实工业、印度石化和信实工业基础设施公司,阿尼尔得到信实电信、信实资产和信实能源。协议还规定,兄弟两人10年之内不得在同一行业竞争,但二人均有权使用信实的商标和品牌。

    这确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兄弟的资产分占福布斯第五位第六位,合起来则是福布斯第一。

    老二阿尼尔以电信、能源、金融为主,他相当欣赏斯皮尔伯格,千方百计拉拢,许出了每年10亿美金的投资,旨在将宝莱坞升级至好莱坞,谁知金融海啸来袭,这个以金融服务业为主体的集团缩水35%以上,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也无力拿出10亿给梦工厂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大变,以斯皮尔伯格和格芬相当无奈,我都离了婚洗干净在床上等你了,你居然告诉我你不行了,这是什么意思也让他们处于相当尴尬的地位,因为他们己和派拉蒙闹翻了。

    现在更尴尬的是阿三哥不接手,在本地找对象,相当困难了,金融海啸袭来,六大的日子都不好过,一下子失去了华尔街的资金支持,他们都吃不消,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裁员减产计划。

    六大之中,表现最好的当属华纳、迪士尼、nbc环球、二十世纪福克斯、至于前两年风光无限的索尼,能否自保都成问题。

    华纳、nbc环球、二十世纪福克斯都有超强的制作团队,对于只剩一个牌子和斯皮尔伯格的梦工厂兴趣不大,而且华纳和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母公司在金融海啸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唯一没有受到冲击的tse则嫌制作部门过于臃肿和庞大,正在重组和整顿。

    很尴尬,他们只选择不多了,除了迪士尼和狮门,他们的选择不多了,狮门的势头倒是不错,初生代90后的小强,不过现在与电信巨头康卡斯特为争夺米高梅,斗个你死我活,打到狗脑子都出来了,陷入最惨烈的收购拉锯战中。

    连梦工厂的日子都不好过,其它的电影公司更加不好过了。

    霍恩父女本来一直与银行洽谈贷款的问题,他们在为收购ge手中的49%股份作准备,但因为金融海啸的问题,银行们纷纷停止了谈判,在他们业务没有完成重组之前,他们是不敢放贷的。

    连米兰达都道:“除非让汤尼出马,否则是不可能获得贷款了。”

    艾伦道:“汤尼他好像缺乏与银行家打交道的的经验。”

    米兰达道:“没有汤尼搞不掂的女人,花旗银行的副总裁不是老在谈汤尼吗”

    艾伦道:“汤尼这样对你,如果……,我可以为你出头!”



第403章对换
    但在汤尼己控制了奈飞35%股份,而这hulu则是业务上有些重叠了,这huiu的发展前景十分的好,他们本来就是内容制作方,有的是内容,所以投资1500多万,才一年多就成为了优兔的竞争对手之一,更重要的是优兔亏本,而他是盈利的。

    而且它的估值8亿左右,几家发起公司是赚了不少。

    这公司创办的初衷,是传统视频公司的自我救赎。

    之所以痛下决心重起炉灶建立专业视频网站,最大的动力源自于在线视频网站发展太快,对传统影视的冲击影响太大。各种数据表明传统影视市场正被在线视频网站以惊人速度蚕食,受众尤其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非常习惯在线观看视频节目。设若传统视频公司不顺应潮流,开拓新兴媒体业务,即使像nbc、fox、abc等这样的老牌广播公司也会面临着被淘汰。

    二是在线视频网站市场潜力巨大。

    但是这个hulu带来的收入却并不符合预期,它虽然号和三大视频网站之一,但因为它是收费的,并不受市场追捧,更重要的是它是号称拥有三大电视公司的节目,但是他们是同行是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合伙开公司,并不是明智的事。

    原来从事视频网站的技术门槛较高,许多技术都处于研发阶段,如带宽增容问题、视频分辨增高问题,使得投资方常常需要砸很多资金。现今,这些皆不成为问题。这便为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擅长的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削低了技术门槛,既然花钱不多却可以搞自己的,我为什么要与其它人玩

    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将这内容反复的卖、多家的卖,广撒网,多种树,这才是生存之道,在一家吊死,收入不高,远不及预期。

    所以他们认为是到了见好就收的时侯了,所以他们都考虑卖掉。

    汤尼也决定卖,这hulu的市值远不能和奈飞相比,之只是奈飞的百分之几,相当鸡肋。

    huiu的内容是由三大投资方自身所拥有的视频节目,即nbc、fox、abc三大公司所拥有新闻、访谈、连续剧、音乐、演唱会、电影等视频节目。

    另外是与其它大的传统媒体内容商合作。hulu的合作伙伴现有索尼、米高梅、华纳兄弟、狮门影业及nba在内的超过220家大传统媒体内容商。

    还有就是是小众频道的内容提供商,包括圣丹斯频道以及pbs这样的小众频道和网络内容提供商。包括电视频道官方网站商、一些娱乐网站等等。

    这也是它的估价不能一飞冲天的原因,收购hulu就像是在伦敦买一个房契,你可以住在这里,但是这个房子不属于你,它能有多贵

    hulu公司的出售消息吸引了美国卫星电视运营商dish、亚马逊、谷歌以及雅虎等公司的注意力。这些公司提交的收购价格都在15至20亿美元之间,谷歌的报价最高,但是谷歌特别要求的是寻求hulu的内容授权,而对此,新闻集团以及迪士尼并不情愿。当时,hulu竞购方在资金方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还有一方面原因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买家以及满意的购买方案。这些问题现在仍然存在,并且随着新一轮的竞购变得越来越明显。

    现在所有想要收购hulu的买家面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他们能够从hulu那里获得哪些内容版权以及授权时限。

    自创立以来,hulu便拥有多家渠道,它能够从美国四家主要电视网络公司中的三家获得内容。但现在,市场越来越清楚的看到,独家版权对于fox,abbc而言,已经不是最好的选择。

    与广告营收相比,hulu为电视网络公司带来的收益可以说是微乎其微,而且向hulu给予独家在线播放版权看起来就像是在话费电视网络公司的额外增量收入,因为如果电视网络公司将版权向诸如奈飞、亚马逊视频服务,甚至优兔等在线视频服务开放竞购,其获取能够获得更多的增量收入。

    硅谷对于hulu是相当感兴趣的,但它的股东们对于内容版权卡得很死。

    雅虎有意以20亿美元竞购视频网站hulu。雅虎的前提是hulu投资方迪斯尼、新闻集团、nbc承诺,赋予hulu对其当前电视节目和老电影为期四年或五年的独家访问权。

    然而hulu投资方只愿意赋予hulu新东家五年的内容访问权,但其中只有两年为独家访问权。

    如果不能获得电视节目和电影的独家访问权,谷歌和亚马逊将会放弃竞购hulu。

    在所有收购方中,雅虎竞购是最积极的,它出的的价格在6亿美元至8亿美元。据悉,与其它大多数hulu的竞购者一样,雅虎依据不同的形势制定出了不同的收购价格,这其中包括了获得内容授权的时间长度等。

    hulu的三大股东有意思卖,但他们这网站是冲着优兔去的,价格低于优兔免谈。

    在版权方面,独家访问权免谈,内容访问权年限为四年,以后就要付款了,这个还不包括新推出的,新推出的要付钱。

    想得是挺美,只是这与其它公司的心理底线相差极大,几位热心人士相继退出,据汤尼所知,好像是十年后,也卖不出去。

    这



第404各取所需
    从2005年,雅虎将雅虎华夏置换阿里巴巴的40%股票,雅虎华夏将旗下的邮箱和网站等业务交由阿里巴巴负责,在华夏的战略部署改变,这时雅虎就已经退出华夏市场。

    其后雅虎在09年关闭了空间服务,取消了相册功能;并关闭了雅虎邮箱,将邮箱迁至阿里云,至此,雅虎关闭了在华夏的所有主要业务。

    雅虎选择关闭华夏的剩余业务,并非受政府施压或审查关系影响,而是为了削减全球营运成本。

    这家伙,说他没有眼光,他创立了雅虎,成为巨富,说他眼光超前,他偏偏又错过了谷歌和fb。

    雅虎和谷歌的关系,恰恰印证了现在社会上很流行的一句话:昨天的我你爱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早在1997年,那时,谷歌还只是拉里.佩奇在斯坦福大学创办的一个名叫“backrub”的研究项目,当时的拉里.佩奇想要以100万美元卖掉它,以继续自己的博士学业,然后当一名教授。为此,拉里.佩奇找到雅虎创始人杨致远与戴维.费罗,表达了自己想出售“backrub”项目的意愿,但是雅虎方面并没有收购的意思。
1...123124125126127...13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