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白广恩和马科用手下军兵的性命完美的完成了‘投名状’任务!
天亮了,雨继续下……
一骑快马冒着大雨奔向了京师,郝摇旗的奏报送到了,白马俩个都那么卖力了,这仗还打吗
李自成手执着奏折,边看便是满意的点着头,砍了郑芝龙,活捉朱皇帝,可以了,白广恩和马科在朱明那里已经没办法回头了。
“让他们不用打杨村了,也甭去津门了。向永平府开去,把滦州拿下来。这个吴三桂就是属乌龟的,要逼一逼才会动。”
李自成进京城的第二天就把张若麒从大牢里提了出来,或许有人已经忘了这张若麒是谁,这人就是陈新甲的心腹,原兵部职方司郎中,松锦大战时被崇祯帝和陈新甲派去敦促洪承畴的人之一。
战后,张若麒为崇祯帝和自己的上司背了黑锅,以负有战败之责为名,被捕下狱。李自成面前他极力申诉自己的督战之功,并表示愿意投效大顺。李自成当即授他为山海关防御史,最直接的工作就是做好对吴三桂的“劝降”。
因为吴三桂称张若麒为“老师”,二人关系密切,由他出面劝降,对敦促吴三桂投效大顺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张若麒已经携带着犒师银五万两,前去山海关赏赐辽兵。同时,他带着的还有白银万两、黄金千两、锦币千端,乃是李自成赏赐吴三桂的,另有敕书一通,李自成要封吴三桂为侯。
这对吴三桂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也。
随着崇祯帝的外逃,南明的出现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这吴三桂的份量较之历史同期可就重要多了。
李自成的战略考量之中,是还没怎么顾及到关外满清,可吴三桂却绝对是一个重要角色。
可是叫李自成意想不到的是,自己对吴三桂的一片真心都像是赋了汪洋大海,张若麒也好,金银犒赏也罢,一去山海关就像石沉大海,再听不到一丝儿的回音。
武英殿内,李自成与一干大顺文武重臣齐聚一堂。相比起文华殿,李自成是更喜欢‘武英’二字的。同时这俩字也有着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他大顺天子虽然坐了龙椅,但天下依旧未平。
哪怕他这一路上义旗东指,一路迎降,大军势如破竹,唾手而克燕京,取朱明的半壁江山如拾草芥,但现在依旧不是上下欢腾,如醉春风,刀枪入库,偃武修文的时候。
文武们还要掐灭自己心中的骄傲之气,什么时候大军过江攻入江南了再欢喜不迟。
因为崇祯帝的逃走,局势上与历史同期已经有了大变,李自成自然不会一如历史上那般的盲目自大。对吴三桂简直是那啥了。
“额看那吴三桂就是不识好歹。不若就叫额领一支人马杀去山海关,看吴三桂敢不敢来战!”刘宗敏暴躁的叫道。
大顺军进京师之前可以说是兵锋所向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利,没道理说打进燕京城了,反倒是束手束脚了
吴三桂一直矫情,仗的不就是手下的几万兵马么。打垮了它也就省事了。
刘宗敏对于燕京城内的大顺军信心十足,这可是百万大军中的精华,以李自成的老营为基础的队伍,不可能打不过军心慌乱的吴三桂军的。
李自成把手一挥,“山海关险要着呢,能不打还是不要打的好。劝降为上!”
自己的本钱自己心疼。如果有可能,李自成甚至都不愿意叫自己手下的御营将士(中权亲军)再损伤一人一马。因为天下还没有太平呢。
但吴三桂的事儿终究没个结论,这也不成啊。
宋献策看了一眼眉头暗皱的李自成,心知道他对刘宗敏的提议是不乐意听的。后者进京城这几日里是甚样的情形,他可一清二楚。
歌功颂德、夸耀武功,赞襄真龙创业的奏折,雪片一样飞上了李自成的桌头。
李自成自从破了燕京后,这几日时间虽
第一百八十六章 李自成说东虏(求订阅)
李自成勉强笑说:“你们是额的亲信谋臣,历年来赞襄帷幄,到底眼光长远,不同于一班文臣。说到鞑子南犯的事,额何曾不在心中想过在东征的路上也想过多次。不过……”
趁着李自成片刻沉吟,宋献策迅速向李岩递上一个眼神。皇帝脸上的笑容消失,似乎不同意他们对满清鞑子的顾虑。再有之前汝侯提议对吴三桂动手也不被皇帝接受,看来这皇帝心中早有定计。事情若有不妙的话,千万别硬上。
“不过,”李自成接着说,“以额想来,鞑子内部还没消停,我大顺兵锋劲锐,将士们连战连胜士气正旺,这个时候他们未必敢在南犯入塞。”
新朝要有新气象,如果是大顺朝坐天下了,鞑子入塞,还能风卷残云一样连破数十州县,连胜数十阵,那新朝与旧朝还有什么区别
李自成是绝对不认同的,也绝对不会退缩的。鞑子要是入塞,等来的就必然是与大顺兵的倾力一战。
鞑子真就那么狂妄,敢来南犯吗李自成觉得那是不可能的。
宋献策看李自成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赶快说道:“陛下英明,比臣料事深远。愿闻陛下睿见,以释愚臣杞人之忧。”
这话叫李自成听得舒服,脸上终于又露出了微笑。胸有成竹地说:“崇祯这十七年中,乃是因为朝政**,粮饷匮乏,以至于兵无斗志,更见兵力空虚,才使得鞑子几次入犯,攻破城寨,饱掠而归。而目前我大顺兵破北都,鼎立新朝。正值兵强马壮,军威旺盛之际,鞑子又非想不到,如何会来触这个霉头”
“陈演就曾上过一道奏疏,言语建奴人少而兵精。数次入塞,虽然威逼燕京,马踏畿辅,深入冀南,横扫齐鲁,俘获众多人口,掠去粮食财物,皆全师而归。似乎如入无人之境,无人能抵。其实则有不然。鞑子每每能够得手,皆是因为中原广大,朱明可在一处轻易集结上十万大军,却没办法在所有的大小州县府城内全都布置上五七千人。
鞑子兵锋劲锐不假,但攻城拔寨看似都能拿下,实则却是在避实击虚,这才能屡屡破城得手。如有一二城池,官民同心固守,鞑子为避免死伤,也就舍而不攻了。
而如津门卫城,漕粮重地,驻有重兵,防备森严,鞑子根本就不会去攻打。还有上次鞑子入塞,在鲁南的兖州城下也吃了大亏,然后就也是不打了。
因为坚持打下去他们会死掉更多的人。便是能拿下兖州城池,最后也是得不偿失!
可惜如此城池何其至少朱明上下暮气沉沉,军纪败坏,士兵从来不练,见敌即溃,加上文武不和,各自一心,既不能战,也不能守。遂成了鞑虏满万不可敌之声名。
泱泱华夏竟任由区区鞑虏肆虐逞凶,朱明焉能还敢称呼天子,代天牧民
陈演说的很有道理。这鞑子是凶蛮,但他们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少,兵将虽精锐,但死一个就少一个。鞑子死不起人的。
一个娃娃落地,从婴幼长成年,少说也要有十五年,能真正上阵杀敌,刀枪弓马都使唤的纯熟,那少说也要到二十岁。
鞑子就那点人口,要是年年都死个大几千人,他们等不到小娃娃长大,自家的男人就早死光了。
久而久之,鞑子也就养成了趋利避害的习性。
不然那锦州一战怎么就围而不打,直耗了两年多光景,叫祖大寿一粒粮食也没有了,只能开城投降,这才得手
就是因为鞑子的人太少。他们拼不起。
而眼下额大顺新立,精兵猛将额都应有尽有,战力远非朱明的熊兵孬将可比。
鞑子若是此时南下进犯来,与额的大顺军一战,就算是胜利了,他们自己的死伤岂会小了那八旗内部的掌权者可不又要闹腾了么
最后便是在京畿得到再多的钱财粮秣都是得不偿失。
且要知道,吴三桂是从宁远南下了,可宁远城近海的觉华岛上,郑芝龙还有一支兵马守在那呢。”
吴三桂都南下撤退了,郑军却还坚持不动摇,谁都明白郑芝龙的打算是什么。郑军与满清的战争并不会以朱明尽弃关外之地而结束,相反,二者的战争还将继续进行。
这直让李自成想到了郧阳,小小一个郧阳,就因为高斗枢这个硬骨头,那在荆襄牵制了他多少兵马
白旺手下足有七八万大军,在弹压地方,看住左良玉之余,还有一个重要人物就是用来看住郧阳的。但高斗枢真的是一个人物啊,靠着小小郧阳,靠着贫瘠的郧阳,几年来多艰苦的局面都硬是支撑了下来。再加上左良玉的闹腾,白旺军虽然屡次击败左军,却还并不能真正的给之重创。反而被其牵扯了注意力,让高斗枢看到机会,把均州又夺回去了。以至于李自成都不得不让前营制将军袁宗第在西北战事平静后即可率军南下。
这觉华岛对于满清,与郧阳对于李自成,那是何其相似。
有了觉华岛上的这支郑军存在,满清想大举进关也不能啊。不然,郑军还不趁机把他们的老家给搅翻天啊
根本不知道郑芝豹已经带军去了朝鲜的李自成如此的想着。
你不能说他想的没有道理,只是有些想当然了。
这番话还是有
第一百八十七章 崇祯帝不学小明王(求订阅,1/3)
“驾,驾……”
一群马军飞到,通过运河上的桥梁,直抵津门城下。
“孩儿见过父亲。”郑森上前接住了郑芝龙的马鞭,一手拉住了郑芝龙胯下的黑虎。
一身如锦缎一样黑亮的皮毛,这匹马是天方马,是闽地海商特意送给郑芝龙的礼物,极得他喜爱。
加上这马脾气大,不仅要独占一个食槽,就连一个马棚的其他马匹都有被它咬伤过,郑芝龙便给它起了如此个名字。
“中葆公别来无恙啊。”郑芝龙向门前的蒋德璟抱拳道。随着陈演的投敌,蒋德璟再度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
而且崇祯帝对魏藻德的感观不是太好,因为随着人在津门落脚,有了存身之地,那随驾的官员们就又起了幺蛾子。有人已经弹劾魏藻德,说他尸餐素位,碌碌无为。于国无丁点用处,反阻碍调兵勤王,以至于京师有失,天下震荡。
魏藻德已经称病不出了。
而首辅周延儒呢则是真神慌意乱,受了风寒,现如今已卧床不起了。
故而,蒋德璟这位内阁的新成员反而成了内阁的老大,简单的说,就是崇祯帝御驾前的文臣之首了。
“非是有安南伯断后御敌,老夫岂能安居于此。安南伯且受老夫一拜……”
“休要躲避。此一拜不止为老夫,也是为城内的百官勋戚,也是为了陛下太子,更是为了天下。”
城门口前,蒋德璟的一番话将郑芝龙架的好高啊。
“此乃人臣子本分,郑某岂敢居功”
再是好一番客套,郑芝龙这才与蒋德璟携手共入城中。
“中葆公乃群臣领袖,陛下亲睐之人,敢问一声,郑某所求事,此番可能如愿以偿”
“安南伯莫不是太急切了此遭事变,北地神器易主,天下板荡,风云具动,正是伯爷这般人物大显身手的良机,怎的一心……”
蒋德璟拿眼紧紧地看着郑芝龙,拿不准郑芝龙是在试探,亦或是出自真心。
“中葆公是读书人,岂不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我郑一官可不愿拿自己的小命来试一试今上的胸襟。所以啊,还是及时抽身的好。”郑芝龙一脸坦然的说着,因为他知道自己所说的话,最终都会传进崇祯帝的耳朵中。
“郑某是不会去金陵朝堂站班的,更不会在朝中弄权,掺和朝堂事宜。虽然依旧会在觉华岛、津门、齐鲁据沿海险要之地,牵制李贼一二,但实话对中葆公说,俺这水师主力已经准备南下了。南洋之地不得安稳,我这心中也是不宁啊。”
蒋德璟嘴巴都不可抑制的张大了,他都怀疑自己年老耳聋,听错了郑芝龙的意思。如此的局面之下,郑芝龙竟然不准备去金陵
“此话当真”
“当然是真,乃芝龙肺腑之言。”
接下来的局势如何,郑芝龙都看不清楚了,那才不愿意一头扎进来呢。
只在北地沿海保留一处桥头堡,为以后插手北地提供便易。
而对于金陵,他是望而却步。
“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安南伯果然非是凡人。”蒋德璟眼睛里全是赞叹。要知道,这两日崇祯帝烦恼的一大原因就是日后如何安置郑芝龙。
他的实力已经很强了,他的名头已经很大了。那是文臣安置不是,武将安置也不成,崇祯皇帝都烦恼的紧。
然而现在,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哈哈,中葆公先莫要高兴的。郑某虽不愿意入朝,却也不意味着俺就彻底退出大陆了。别的不说,只说泉州府,那无论是军是政,俺可就都当仁不让了。”
蒋德璟明白了郑芝龙的意思,他就是想向崇祯帝讨一个封赏,然后还要割下泉州府当自家的自留地。
“他真是这么说的”一脸抑制不住的兴奋,崇祯帝自觉的自己现今欢喜的胸口都要炸了。
没有想到,万万没有想到,郑芝龙所求的竟是如此的低廉。
封赏算什么,就郑芝龙立下的救驾之功,给个国公也不差。而泉州,一个府罢了,他之前可都担忧郑芝龙一口要去他一个省呢。
“陛下,还有那定海、海坛、南澳诸地……”
郑芝龙要的这几个岛屿可不简单,一旦被他掌控在手,整个东南沿海都尽被其把握了。
“给他。不过是几个岛屿罢了。”崇祯帝不在乎的道。
“可这几个岛屿虽不大,却都地处要害,一旦被其把握,则东南万里海疆尽在其手啊。更能被其作为私贸所在。靠着海贸,则其人虽不在江南,而影响却无处不在……”
“那又如何”崇祯帝觉得自己想的很明白,“朝廷当务之急是什么是组建水陆,守住江淮湖广。那些个岛屿便是还握在朝廷手中,又有何用能安抚着郑氏,尽数舍去又如何”
“还是说你以为朝廷握着了这些个岛屿,就能限制私贸”
崇祯帝倒是想学前宋玩船舶司,可是他有心而无力啊。朝廷初到江南,正是以来彼处之士绅的时候,船舶司岂能开的起
这眼前都火烧眉毛了,谁还会在乎自己后脚踩进了水沟里么
崇祯帝当然知道这其中的利弊了,长久来说,对大明甚是不利。可现在他所面临的危局并非是海上。安抚了郑氏才是第一。
没有了郑芝龙在朝堂掺和,那等于是从崇祯帝肩头移走了一座大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