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第一百八十八章 郑家的板刀面没人愿意吃(求订阅,2/3)
    “陛下放心,臣敢保证此番收益会较之先前更为丰厚。”

    与崇祯皇帝达成了最后的约定,郑芝龙心里全是欢喜。崇祯皇帝南迁,但却把满朝的重臣勋戚都留在了津门(带走少数人),那他们可不就要任由郑芝龙来宰割了么。

    看哪个人敢不交钱,一直拖在津门不动弹

    不怕南明朝堂上的位置都被他人抢先了啊。

    那金陵本身可就有一套行政班子的。一个萝卜一个坑,坑数就这么多,要是被人都抢先占完了,他们自己可就惨了。

    崇祯皇帝脸上也全是畅快!能再宰那些个国之蛀虫们一刀,此是大大喜事也。

    虽然这次两边是五五分成,又因为主导权都操于郑芝龙手中,崇祯皇帝已经想到了自己的实际收益会远远少于应得收益,但只要能狠狠的宰上满朝勋贵重臣一刀,他心中就有一种歇斯底里的痛快。

    旁边站着的王承恩低着个头,脸上全是复杂的表情。

    我的万岁唉,你要是早这么不要脸,大明朝何止于此啊。

    在王承恩眼中,崇祯帝勤劳、俭省,忧心忧国,自然是半点都没有错的。错的都是底下的那些个光吃饭不干正事的大臣。

    就跟归庄的《万古愁》里写的一样,我恨恨恨,恨只恨这些左班官,平日里受皇恩,沾青诰,乌纱罩首,金带横腰。今日里,一个个稽首贼廷,还揣着几篇儿劝进表。更有那叫做识字文人,还草几句儿登极诏。那些不管事的蠢公侯,如羊如豕,多押在东城奥。夹拶着追金宝。娇滴滴的女妖娆,白日里姿瘾嬲。俊翩翩的缙绅儿,多牵去做供奉龙阳料。更可恨九衢万姓悲无主,三殿千官庆早朝,万劫也难逃。

    所以,他一个字都不会劝说,心中只有一样的畅快。

    这般来,事情就给敲定了。消息很快就传出了行在,三日后,良辰吉日,皇帝就要乘船南下了。

    又因为船只紧张,故而随行人员有限,除了皇家的一班子人,剩下的就是几个亲信勋戚重臣,如果把宁家也归入皇戚中的话。

    “这么快郑芝龙昨儿才回到的津门啊”原毓宗惊叫着道。

    他对面的不是别人,正是与魏藻德一样抱病的兵部尚书张缙彦,因为李自成觉得现在这时候已经没必要继续藏着掖着了,就给二人都暗中通了信,也两人明白在明廷内还有自己的战友。

    “郑芝龙是昨日辰时正点左右到的津门,先跟蒋德璟一会,然后就面见了皇帝,今日清晨又见了第二回,满打满算一整天,两人就敲定好了”

    原毓宗不敢置信。这南迁是多大的事儿啊,这是郑芝龙与崇祯帝讨价还价的最大本钱啊。竟然就这么三言两语的便谈妥了

    “这位闽海王难不成真就是大忠臣了”原毓宗满脸的自嘲。

    张缙彦默默无语,他是兵部尚书啊,跟原毓宗可不一样,此次皇帝南下,必然是有他随驾的。这般一来啊,他几时才能光明正大的回到京师

    这时间拖得越久,与他就越是不利啊。拖得久了,不仅自己的功勋见轻,京城朝堂上的位置也都被人占满了,他又能落个什么好呢

    张缙彦此时此刻就满肚愁肠。

    不过就在张缙彦满肚愁肠的时候,内阁大学士魏藻德家中、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漕运、屯田、练兵诸务方岳贡家中,吏部尚书李遇知家中,工部尚书陈必谦家中,中军都督府左都督田弘遇家中、国丈嘉定侯周奎家中、成国公朱纯臣家中、定国公许允桢家中,等等,津门城内一个个在逼仄的居室内暂住的皇亲国戚、公侯勋贵,朝中大臣,却都吃惊的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得到皇帝随驾南迁的旨意。

    一个个高门贵仆奔出来打探消息,结果发现,勋戚中就英国公张世泽、新乐侯刘文炳、驸马都尉巩永固,以及准皇戚翰林编修宁浤四家随驾南迁。连国丈周奎一家都留下津门了。大臣里呢,蒋德璟是一个,李明睿是一个,另外还有李邦华、王家彦、倪元璐、范景文、施邦曜等寥寥数人。首辅周延儒卧病难起,皇帝特颁下旨意,待其病愈后,快船立发金陵。

    而再细察之,就会发现勋戚皆皇帝死忠,而朝堂大臣虽皆皇帝心腹,或是当初力荐南迁者,却也多是江南之人。

    崇祯帝选定的这名单,可不是轻率的就定下的啊。

    消息超级快的就在算盘城里传扬了开来,毕竟有郑芝龙特意使人透出的口风么。那嘉定伯周奎和太康伯张国纪立刻就跑去求见自己的闺女。

    沈廷扬不知道那两位会得到甚样的答复,他现在正在算盘城的东城楼上陪着郑芝龙喝酒。

    周边没有外人,沈廷扬说话也甚是大胆,“伯爷早前在京城便已经开罪了不少人,现在又要来一遭,今后岂不是满目仇敌”而且得罪了那么多达官显贵,郑芝龙还想融入其中,想鬼的不是

    “我人都不去金陵,那些人再仇再恨,又奈我何”郑芝龙脸上风轻云淡。这可是以‘百万两’为单位的收益,捞上一笔都够他几年养军的了。

    今后连崇祯帝他都不想鸟了,宰这些个肥羊,他心里半点无压力。

    沈廷扬张大了嘴巴,就跟昨天的蒋德璟一样,第一次听到郑芝龙如此直白的想法,叫他很吃惊。

    “不过今后这朝堂之上,还要靠季明(沈廷扬字)兄多多照料一二啊。”

    沈廷扬摇头苦笑,“我虽然颇得陛下亲睐,但毕竟不是正经出身,眼下位卑职低,便是朝堂站班的资格都无,那里有此资格。”

    “季明兄说笑了不是这朝廷南下,今后最重的就是江淮河防,正是要倚重沙船帮的时候。你老兄这官儿要想升上去还不是易如反掌便是借口都是有的,救驾之功不是”

    此番送崇祯



第一百八十九章 借师助剿吴三桂,太后床上多尔衮(求订阅,3/3)
    五千年来谁著史明末闽海王第一百八十九章借师助剿吴三桂,太后床上多尔衮山海关里,一干关宁军将领汇聚一处,吴三桂召集他们来就是要议一议投降事宜。

    当然,他没说要投降满清。关宁军诸将一个个还都以为是要投降李自成呢。

    张若麒来的时候他们可都见到了,李自成出手大方,对待吴三桂也礼遇有加,给出的条件可以说是再优厚不过了。

    不过大家都是要脸面的,这大明还在,他们这支受大明集天下财力供养出的精兵却转头就投了大明朝的敌人李自成,这叫很多人都感到了羞耻。

    可是,京师已经易主,不说神器就此姓李,至少在这北地,李自成的大顺如旭日东升,不可阻挡。

    怎么看大明王朝北地的统治的覆灭都已成定局,李自成的大顺朝将取朱氏王朝而代之,成为北地万里河山的新主宰,只有依附于这个新政权,才有他们关宁军的出路。

    不然,到了秋后他们关宁军就饷尽粮绝,不战自败。

    何况从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待遇来看,那是很看重他们关宁军的,大家也不用再动家当了,今后大军就驻扎彼处,为新朝守御东虏即可。

    而吴三桂有嘉赏,他们一个个也不会少了。对于他们这些军汉们来说,大家追求的不就是这个么

    只要投效了新朝,一朝追求就全到手了,想着就让他们心里美美的。再则,如此一来他们的前途就不说了,一家人的生命财产也都有了保障,这简直两全其美。

    没人知道吴三桂经过深思熟虑,已有投降满清的定见,但他不能明说。因为他顾虑部下的想法能否跟他一致,特别是在当前政局激烈动荡的时候,人心正混乱,还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打算。所以,他要先试探部下的思想动向。他故意问诸将官:“都城失守,先帝行至津门,不日就将南下,山海关已成一孤岛也。三桂受国厚恩,宜以死报国。然数万将士又当何去何从,如今将若之何”

    诸将官默默无语,谁也不答。否则保不准就要被青史记上一笔,那就太坏名声了。虽然他们武人不像文人那样在乎青史的盖棺定论,可谁也不愿意冒险。

    这投效新朝,你吴三桂占的便宜更大,事儿自然就也要由你吴三桂来起头。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吴三桂连问三次,还是没有一个人敢表示意见。旋即他就以逼人的目光环视了每个将官的脸,语调沉重地说:“新朝势大,唐通、姜瓖、王承允等均皆降,我孤军不能自立。”说到这里,再提高了声音,斩钉截铁地问道:“今大顺天使已至,其斩之乎,抑迎之乎”

    吴三桂咄咄逼人的追问,让诸将官心中不由得一惊,就好像如梦初醒,不约而同地发出了一个声音:“今日死生惟将军命!”

    就是表态一切惟吴三桂之命是听。

    吴三桂由是大喜。这才宣布决定:正式接待来使,要投降农民军。

    要断绝关宁军投效李自成的希望,这话不能从吴三桂口中讲出来,而只能出自张若麒之口。同时他还请了顺天巡抚王永吉列席。

    后者在昌平失守后没有逃回京师,而是直接奔去山海关。这跟吏部右侍郎李建泰在太原失守后,没有奔回京城,而径直跑去保定是一个道理。

    山海关张灯结彩,总兵府喜气洋洋,大开中门迎接了出去溜达一圈又回来了的张若麒。

    然后张若麒这个很多辽东军将都认识的主儿,就张口在堂上放出了一个大炸弹。

    总的来说就是一些张冠李戴子虚乌有的事儿。人李自成现如今还是仁义之师呢,可没有拷掠追赃,肆意的抄检百姓,激anyin掳掠。

    张若麒这话换做流寇版的李自成还成,或是历史版的李自成也说得过去。但独独不能用来说现在的李自成。

    满堂的关宁军军将都懵逼了,这咋回事

    是张若麒发烧烧糊了还是吴三桂不投李自成啦

    谁不知道张若麒与吴三桂关系亲密,之前更已经在总兵府上住了多日。那他现在口中说的话,所表达出的意思,只能是吴三桂的主张。

    后者一个字不发,只向一旁列坐的王永吉使了个眼色。

    后者登场亮相,也放出了一个大炸弹——借师助剿。

    借谁家的‘师’呢自然是满清了。

    “莫若请北兵进关,共歼‘李贼’,事成则重酬之。”

    消息迅速的席卷山海关,张乐书的嘴巴都张大了,这吴三桂要是投降李自成,他还能理解。但这鸟人竟然要投降满清鞑子

    还借师助剿,说的好听,不就是为自己披了一层遮羞布么。

    中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内战中其中一方引入外藩势力最终逆转战争结果的情况,比如唐朝借回纥势力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洛阳;石敬瑭引契丹势力助战,击败后唐。但这两者的主脑人物都是谁那可不是区区一介边将身份的吴三桂。

    没有朝廷的旨意,吴三桂凭什么借师助剿

    但张乐书的愤慨半点也阻挡不了大势,甚至于他都急忙使人收拾行李,要登船去海,向觉华岛奔去。

    吴三桂则还一本真经的发布檄文,说俺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逆贼受万世唾骂

    ……

    盛京,多尔衮拿到了吴三桂的降书后欢欢喜喜的进宫了。

    永福宫内一片素净,布木布泰还在为黄台吉服孝期间呢,宫中自然是没有花花绿绿的了。

    &nb



第一百九十章 郑李友谊靠三桂(求订阅)
    吴三桂‘借师助剿’的消息传到津门郑芝龙手中时候,崇祯帝已经启程南下了。带着郑芝龙送上的第一笔银子,高高兴兴的南下了。

    留下了数以百计如死了亲娘舅的文武官员勋戚在码头上哭爹喊娘。

    不然,郑芝龙觉得自己就又能看一回崇祯帝玩大变脸了。

    大明江山之所以落到眼下的地步,满清的作用可半点也不次于李自成。辽饷才是三大征里时间最久,摊派最大,民愤也越深的一项。

    明廷大臣早就有言语:天下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复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远者二十余年,近者十余年,天下嗷嗷,朝不及夕……

    这话当然有些不尽公平合理,可也算是一针见血了。

    结果这加派辽饷,惹来天下民怨四起而供养出的关宁边军,最后竟然成了他们的第一死敌满清入关南下的引路人,崇祯帝知道这一消息后怕是会吐血的。

    郑芝龙不理会这个,他只知道自己与李自成达成停战协议的时间到了。

    “你去跟李自成说,鞑子一定会入关的,这是他们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多尔衮不会因为他李自成的大军兵锋而就按兵不动的。吴三桂的关宁军有四万人,加上高第的兵马就是五万人,鞑子则轻易的能凑出十万人来,觉华岛的水陆师已经开去朝鲜了,叫他甭指望老子会在关外替他拖住多少鞑子。李自成他能不能在燕京城坐稳龙椅,就看他接下的这一关能不能过去了。”

    郑芝龙很清楚,不管是真多吴三桂,还是针对清军,李自成都不能坐在燕京城下等着的。不然,吴三桂的起兵会引得他手下诸多前明文武们的骚动;鞑子深入北直隶数百里,铁骑一样是蹂躏汉家山河,也会叫李自成颜面扫地。

    都是深入关内,鞭挞中原,那他的大顺新朝与朱明旧朝又有屁的两样啊

    郑芝龙心理都不指望李自成能打赢这关乎命运的一战的,李自成手下的实力太差,他只是希望李自成能给鞑子造成更多更大的杀伤。

    因为就他记忆里的一片石之战,满清赢得真的是太轻松轻易了。

    苦战血战都是吴三桂带领关宁军给他们打了,多尔衮就是趁着两边都杀得筋疲力尽时候,轻骑而出,遂不费吹灰之力就一举大败李自成。

    两边可不就是打的越惨越好么。

    火人阵、火马阵、手榴弹,郑芝龙相信李自成手下还是有一批不怕死的汉子的,到时候准备充分了,真未必不能叫满清吃个大亏。虽然李自成打赢的希望还是不大!

    武清县城里,郝摇旗、张鼐俩人看着眼前的郑芝龙使者,脑子都晕乎乎的。崇祯帝这前脚才走,一副忠肝义胆的郑芝龙后脚就要同李自成‘议和’了

    这种骤然剧变实在出乎两人的预料,要是罗虎还在,可能还能表现的沉稳一点,但现在罗虎被派去督导白马二将攻打滦州了。

    不过郝摇旗和张鼐虽然有些晕乎乎的,但话他们还听得懂的。

    郑芝龙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特地给李自成送上了一份厚礼。告诉他们一个特利消息,吴三桂投降满清了,人家要‘借师助剿’,引鞑子入关来打李自成了。

    然后自然李自成能打赢他的条件,两边暂且歇兵停战,他会把就近,就是京畿周遭,几处存粮之地告诉李自成。内中粮食至少能上十万石,还有不少其他的物质。

    郝摇旗、张鼐回过神之后,脸色全都剧变。

    那一边是派人快马报知京师,另一边就是与来使继续详谈。而谈着谈着,这郑芝龙的打算他俩也全是看清楚了。
1...6364656667...2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