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来谁著史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风雄烈
当郑芝龙踏入镇子的时候,那都是次日天亮了。
半个镇子都已经化作了废墟,倒塌的房屋似乎比立着的还要多。
那家大户人家门前尽是血迹,李率泰手下的戈什哈都在,清军在这儿的抵抗还很激烈的。
五阶的青石条阶上,鲜血完全染满了阶面,一具具尸体已经在被清理,暗红的鲜血在朝阳的光耀下也很是显眼。
半塌陷的大堂上,郑芝龙看到了已举刀自尽的李率泰,人已经死透了,但身上的武将戎服整齐的不染一尘。
“砍了他脑袋,送去金陵请功!”自己虽然苟了一波,可好歹灭敌上万,也能对外吹嘘一翻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年不见……
时隔一年,鲍里斯约翰逊再次率领船队来到了新州。这次他依旧带来了诸多的硝石和棉花,但更重要的还是那数量比早前多出许多的白银。
从银条银锭到大批的银元。
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真身体会过了新州的美好,这里不仅有丝绸和瓷器,还有美妙的大黄。
对于中国人而言,大黄自始至终都是一种药材,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但是在欧罗巴,大黄却是诸多上层权贵们所梦寐以求的宝贝。
利玛窦曾有记载:“中国的药草丰富,而在别处则只有进口才行。大黄和麝香最初是撒拉逊人从西方带进来的,在传遍整个亚洲以后,又以几乎难以置信的利润出口到欧洲。在这里买一磅大黄只要一角钱,而在欧洲却要花六七倍之多的金块。”这大黄和麝香最初是不是撒拉逊人从西方带进来的且不说,只说这超高的利润却是绝对的。
而且欧洲人食用大黄的历史也不是近来才有,那悠久的时间是可以追溯到西汉。自从张骞凿空西域,西汉政府控制了河西走廊,丝路上的商人便忙碌了起来,从中亚和西亚往东方运来各类香料、宝石、黄金、毛皮和羊毛织物,从中国往波斯运丝绸、瓷器以及药物,而药物里头就有炮制过的大黄。商队经过小亚细亚到达眼下的奥斯曼帝国,乘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欧洲,当时的欧洲人便把从天方运来的大黄叫天方大黄。宋以后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的货物生丝、绸缎、瓷器、药物等由商船运至南洋再运往天竺,然后从天竺流入天方再进入欧洲,走这条路的大黄被命名为天竺大黄,而中国则从这条海上丝绸之路上得到了犀角、象牙、沉香、宝石等贵重物品。
何况需要大黄的又何止是欧洲人天竺和天方世界的贵人们一样需要大黄来叫自己排泄通畅。
在所有的食肉民族那里,在可以喝茶解腻补充维生素之前,大黄是他们的主要滋补剂和清肠去火治牙痛通便解毒的最好药物。
新州港除了丝绸和瓷器外,对欧洲人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大黄,一担一担的大黄,虽然价值高额的让人心疼,可想想一下它们被运去西方后的利润吧,那也是能叫人疯狂的。
但即便是郑芝龙也没办法向欧洲人敞开了提供大黄,因为眼下这个环境里,他每年能拿出三万斤的大黄都是很辛苦的了,又如何能敞开了供应
尤其是质量上等的川地大黄和西北大黄,明明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却只能看着眼馋。
现在张献忠在川蜀打的一塌糊涂,虽然明面上掌控了大半个川蜀,但州县多有起事者,他在川中的投资并不安稳。而李自成呢,这位爷的眼中怕根本就没有大黄。
郑芝龙现在就打算对外退出茶叶,先把茶叶与大黄绑在一块,让欧洲人明白什么是——嗜食肉、酪,不得茶以病。
然后就慢慢的打开市场么。
欧洲人从接触茶叶到英国人大规模的需求茶叶,中间也有好几十年光景呢。
而且郑芝龙前世就有一个遗憾,怎么说呢那就是欧洲人喜欢喝茶的,似只有约翰牛。他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就是觉得如此的一面,完全是因为中国对欧洲施加的影响力太弱了。
如果这个时空里,他能早早的把手伸进欧洲,他的子孙后代也一步步在全球范围内加深自己的烙印和自身的影响力,茶叶完全可以碾压了咖啡。
毕竟欧洲人接触咖啡的时间还要比茶叶更晚(是不是很惊讶)。
鲍里斯约翰逊从天竺带来的硝石和棉花根本不值钱,一大包棉花也换不来一匹丝绸,一担生丝更可以轻易的将一船舱的棉花硝石给干掉。
为了赚钱,英国人只能拿出更多的贵金属来购买中国的商货。
“先生,你的货物我们已经清点完毕,这是所有的货物清单,你请过目。如果没有问题,就请签字。我公司好进行后续的安排。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货物的装卸、运输、仓储、理货、托运、报关、报检等工作。”
来人说着一口不怎么流利的拉丁话,约翰逊勉强听明白了他的意思。审阅了货物清单后,痛快的在委托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来人收好了委托书,对约翰逊报以一个亲和的笑容,接着转头而去。
他接下的事儿还多着呢。
但也正是因为他忙碌的这些事情,英国人才愿意付出大价钱来请他们公司做事不是
“这就是委托公司”
“是的,就是这种一体式的委托公司,它们由中国人经营,与新州港官方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帮我们处理完所有的事情。”在过去的一年里,这种公司从初生到壮大,到现在的垄断接近七成的报关业务,那简直是在野蛮生长。
英国东印度公司驻新州商馆的大班揆一这般说着。揆一本来是巴达维亚的高级商务,现在跳槽到英国人这边,出任商馆大班也是顺理成章的。毕竟他不是荷兰人,而是瑞典人。
随着新州头期工程的完工,小牛牛们也花了大价钱从新州拿到了两间店面,合成了现下的商馆。
在孟买在天竺大名鼎鼎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现如今寄身在新州港乙区的第一大道上,那简直半点也不起眼。周遭全是一块块招牌幌子,把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招牌都恨不得湮没了。
鲍里斯约翰逊并不心疼支出去的开销,那里头的每一分钱都是值得的。想到去年他进入新州港后的遭遇,又是找翻译,又是找仓储,还要去排队等官方人员,忙的是头都大了。但现在他却不仅能直接进入新州港,而不需要继续停留在西塞群岛,还完全摆脱了那些个复杂的事情,可以直接投入到对商品的选购和挑拣,乃至与商家的讨价还价中,那真的有一种解脱的感觉!
从码头上岸,早有马车在等候,约翰逊与揆一乘坐着马车很快就行驶到了商馆。
新州港真的非常热闹,但这里还是一如既往的整洁,一如既往的守序。
街道上纵然人头攒动,却也没人会去跑到车道上秀存在感,所以马车一路上行驶还是很通畅的。
下了马车,走进商馆的约翰逊一眼就看到了玻璃,一块一块的玻璃,闪闪发光的玻璃,把他眼睛都要给闪瞎了。
他这辈子似乎都没见过这么多的玻璃。
“真的是一个杰作,更是一个奇迹不是么”短短时间里中国人从玻璃器皿的进口者,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出口者,天主才会知道其中发生了什么。
在二楼的工作室,约翰逊看着一个西式边框的落地镜,照应的他毫发毕现,由衷的发出了赞美。
“是啊,这个奇迹就发生在了我们的面前。”
就揆一所知,就是在新州,中国人生产玻璃器皿的工厂就在新州。可他不敢有半分阴暗里的小动作,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那地方肯定会被中国人盯得紧紧地。
吃不到羊肉不是灾难,反而惹了一身骚才是灾难。
“对比我们,中国人的售价相当便宜,虽然才在市场上出现了不到半年,但它们已为郑芝龙赚取了大把的银子。南洋的那些土王和贵族们简直疯了一样购买它。尤其是这种大型的全身镜、落地镜,真不知道中国人是怎么做出来的。”
时间进入到十七世纪,玻璃镜早就不是威尼斯人的专利了。在本世纪初,英国人用煤炭代替了木材作为烧制玻璃的燃料,然后又用燧石作为原料引入氧化铅,制成折射率高、色散大、容易刻磨的铅晶玻璃。但是像这么大,这么平的镜身,则还是不常见的。
“这就是绿茶,真是漂亮。”
约翰逊看着眼前的玻璃杯,绿色的茶叶此起彼伏,在水中翻腾着。
“是的,中国人认为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该喝绿茶。那样可以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去腻减肥,反正很多的好处。而红茶是在冬天时候喝的,除了消疲提神,还可以暖胃。”本世纪初,荷兰人最先把武夷红茶最先运到欧洲,并在几年前把红茶传到英国。可是这种贸易量很少。
欧洲商船回国只是捎带一些茶叶,所以在欧洲茶叶价格异常昂贵,有“掷三银块饮茶一盅”之说法,他们的消费群体也主要集中在皇室、贵族等上层人物之间。乃至在红茶初传入英国时,还有一些学者和医生反对饮茶,也影响了普及。
揆一说话中就又有人来为他递上了一壶奶茶,“但是说真的,我还是更喜欢奶茶。”
这种用鲜奶、茶叶和砂糖为主材料的饮品比绿茶、红茶更合揆一的胃口。
“要不要来一杯,冰镇的,透心凉。非常适合这个时候饮用。”
“如果再加入一些珍珠粉圆和椰果肉粒,那滋味就更美了。”
约翰逊端起玻璃杯,看起来想要品尝一下绿茶,断翻腾的热气叫他迟疑了瞬间就又放下了被子。
然后接过了冰镇奶茶,一口气喝了大半,舒爽的叹一口气,“这味道真不错。现在我都渴望能早点见到珍珠粉圆和椰果肉粒了。”
“这么说你同意了”
“为什么不同意有了奶茶,我相信茶叶能很快就在欧洲流行开来。我们现在继续观望,就是把金币往荷兰人怀里推。”
第二百四十四章 南洋大会盟(求订阅)
五千年来谁著史明末闽海王第二百四十四章南洋大会盟次日,约翰逊从揆一手中接过一个红色的硬皮本,这东西他听人说过,中国人管这东西叫“红卡”。实则就是一个暂住证。
如果没有这个本子,当他身在新州十天时间后,在外出上大街逛荡时被巡警、城管等逮住了,那最好的结局是礼送出境,还会被记录在案,日后可能都会被拒绝入境。而最坏的结局,就可能被关进新州的劳改营,未来几年时间就会在工地里辛苦度日。
而且正常的出关也不能走了,只能私渡。那时候要被水警给抓住了,就更糟糕了。都已经不是被拒绝入境的事儿了,而是要不要在劳改营里渡过终生的事儿了。
递来一个红本的同时,揆一还从约翰逊手中拿回了一个绿本。
这就是“绿卡”了,为临时居住证,只有十天的期效。
这东西你可以随意丢掉,但也能交还回船舶司的入境人员管理处。交还回去后会有个累计,当你规规矩矩的交还绿卡次数达到了一定数额后,你就可以在船舶司直接拿到红卡了。
这对于约翰逊这样的人而言没什么大的意义,因为这些事儿都有他人为自己代劳。但对普通的中小商人言却是一种方便。哪怕这绿卡只要中断一次就会全部清空。
“已经有了确切的消息,在中国年之前,郑芝龙会带人前来新州,与南洋诸国的土王们会面。想必那个时候肯定会有震撼性的消息发布吧。”
揆一又为约翰逊送上了一个眼下时候已经不算是秘密的秘密,郑芝龙要来新州与南洋各国土王会面的消息早就在新州有流传,可是他能说出一个大致的时间,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这也是孟买非常关心的事情。”约翰逊觉得在新州这种炎热的地方,冰奶茶是不能少的。捧着一杯冰奶茶的他眉头皱的死死地。
中国人在南洋地区有着远超他们欧洲人的影响力,别看他们进入东方的时候,中国势力已经从南洋退出了,可现在中国人一旦卷土重来,那之前漫长时光中夯实的基础,它的作用似乎就显而易见了。
随着荷兰人在南洋各国的频频碰壁,郑芝龙轻而易举的撷取了南洋各国土王们信任至少是明面上的信任的原因也被他们探索了出来。
郑芝龙也不得不感谢永乐大帝打下的好基础。不是二百多年前,朱棣用一次次下西洋在南洋地区铸就了一块铁打不坏的金字招牌,他现在要立足南洋还真没那么容易。
而眼下这个时候,真的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候。
欧洲人闯进来了,可他们也才站稳根脚没多久,他们依旧被南洋诸国反感着、警惕着,甚至是对抗战斗着。他们还没有在武力上彻底的碾压南洋诸国,后者还没有彻底的被西方人征服。
而也恰恰是西方人的种种蛮横不友好的行为,叫他们心底里更加怀念大明当年的好。
于是,郑芝龙顶着大明的招牌站出来的时候,自然就能起到欧洲人所意想不到的影响力了。尤其是他也在释放着善意和一个个许诺的时候。
现在郑芝龙就要亲来新州了,还要跟那么多的土著王公们会面,天知道要搞出什么事儿来。这不止是荷兰人担心的,也是英国人担心,还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担心的。
可惜,任凭他们多方的打探,那都是找不到一丝儿有用的信息。
陈铭文家中,黄德江正跟他对面相坐,一口一口的闷着酒水。俩人心里都不快活啊。
尤其是黄德江,这都已经跳出巴达维亚了,但族里的招呼都打过来了,那他是听还是不听呢
“一条路走到黑,黄家是真要把一条路走到黑啊。”
他这么聪明的人,竟然会有这么笨的舅家,陈铭文都要怀疑自己老娘是不是黄家的血脉了。
“德江啊,当断则断,不然啊,必受其乱。”陈铭文似都有些喝多了。
黄德江苦笑“断断个屁啊。血浓于水的,你叫我怎么断”还劝他当断则断呢,也不看看自己断没有断。
“再不好断也要断。你看我”陈铭文拍着胸脯,“我是黄家的外甥,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可我就要跟他断亲。我陈铭文说到做到。就是我老娘再不愿意,那也要断亲。我不能把我陈家搭进去给黄家做垫背啊”
“你要是不干脆点,那就索性回巴达维亚。不然啊,人在新州更危险。早晚被黄家给拖进沟里去。”
陈铭文在六月里接到黄家传来的那个消息时候,他对自己的舅舅家就彻底死心了。
让他去刺探新州的玻璃厂,陈铭文疯了还是疯了,才会自己去找死
六月的时候,新州的玻璃器皿已经名满南洋,每天都有大群的土著挥舞着真金白银来抢购,陈铭文作为一个新州的落地户,最能知道玻璃器皿的利益有多么巨大。黄家竟然让自己去刺探新州玻璃的机密,这还是自己的亲舅舅吗这是让他去死啊。
陈铭文自当没看到,理会都没理会。
到了七月末,黄家就又对郑芝龙来新州会见土著王公的事儿感兴趣了,陈铭文索性中秋节都没让人去送礼。而现在他才知道,原来受此搅扰的还不止自己一个,还有黄德江这个难兄难弟。
“我是不会跟黄家再有半点联系了。就当没外家了,都死光光了。”陈铭文满饮了一杯酒。“现在多好的时候啊有着郑家撑腰,红毛鬼子也不敢吆五喝六了,你看那狗日的的番鬼们还敢不敢再开杀戒了商机又满地都是,老老实实的做买卖不好么怎么就非要往死路路钻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