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皇宫当侍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文墨金名
理由很简单,匪患未除,主将不可离。
理由是非正确,可是却有些不近人情。
丁峰最近这一年来,南征北战,几乎达到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境地。此时的他,甚至不知道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尤其是自己的家书,已
正文卷 第215章 壮士断腕
西宁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加强。
葛岩此时点兵一百二十万,这些军队以千人为一组,设立千户各一名。
这一次点兵点将,目的很明确,就是奔着粮食而去的。如今整个西宁那么多的人口,光西宁国内的粮食,还有一两成的欠缺。若是用来豢养更多的战马,粮食却是有着较大的缺口。
军队集结完成以后,大军一声令下,顿时海量的大军,犹如潮水一般,朝着四面八方倾泻而出。
他们背着麻袋,带着镰刀,运粮车全部用马儿拉着,分成无数的小队,朝着大辽国的田间地头涌去。
大辽国似乎也早有防备,可是挨不住西宁的前锋西宁军的冲击。葛岩带着十万铁骑军,一路沿着官道疾驰,轻装上阵,长枪迅猛,深入地方,一路上挑开了敌军无数的哨岗。
紧随其后的抢粮大军,立刻涌入田间地头,疯狂的收割。
早就有大量的运粮车队,源源不断的将粮食运往西宁。
葛岩又让孙平海带领左翼护卫军十万,向西南杀去,右翼却是窦均为主将,带领十万大军向着东南杀去。
三支军队横冲直撞,不攻打城池,之进行四处的劫杀哨岗。
没有城墙等防御工事,三支军队的路线也没有计划,可以随着主将的意思,随便调度。
如此左冲右突,外加上全是骑兵,来去如风,大辽国根本无法围堵。
顿时大辽国的部署的防御部队,陷入了大乱。乱中取栗,葛岩将粮食来了个清仓。
只要葛岩扫过的地方,犹如蝗虫过境,颗粒无存。
葛岩的大军,一直持续了十天的时间,从西宁边境一直扫到了大辽国的中部。
葛岩大军所扫过的面积,已经达到了大辽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关键是葛岩专门进攻那些防守薄弱的地方,产量水平不是最高,但却是中上水准。
葛岩这一下子,洗劫了足足五千万石粮食。这么多的粮食,足够上千万人吃上一整年了。
对于西宁来说,这个斩获已经足够了。
葛岩的大军,疯狂的撤退之后,留下了一地鸡毛等着大辽国来收拾。
几乎是葛岩大军劫掠的同时,大魏国还有大琻还有蒙古,几乎同时发难。
他们从四个方向一起对大辽国进行洗劫。
四国同时掠夺了整个大辽国足足四分之三的粮食。
这一下子,整个大辽国还没等到敌人进攻,就已经崩溃了。纸是包不住火的,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刚过去的那一年,是饿殍满地。即将到来的一年,将更加艰难。
于是乎,那些沉默已久,不愿意走上暴徒道路的老实人,也纷纷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加入到了起义的队伍当中。他们的粮食收成没有了,要么战斗抢杀别人,要么死。
整个大辽国的文武百官,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他们都满是惊恐。
所有人都知道,大辽国是完了。没想到偌大一个大辽国,居然会败在一场粮食战争上。
周边四个大国,并未急于进攻大辽国,因为他们都在等一个机会,那就是等大辽国彻底的没落之后,再来捡现成的。
如今这个局面,似乎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捞到大好处。
如今的大辽国朝堂上,正在激烈的讨论着对策。
无论如何,这些朝堂上位高权重的高官,暂时还是和大辽国一条心的。
经过激烈的讨论,一条计策再次被搬上朝堂。
这个建议非常精辟,那就是总结为四个字:壮士断腕!
大辽国如今任何的灾难,都是因为国土太大,百姓太多。如今既然四分之三的面积粮食被劫掠了,那么剩下的
正文卷 第216章 四国分羹
在葛岩看来,自己并不是入侵,而是解救那些受苦受难的人。葛岩的二百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直奔西南方而来。
在北方,蒙古出兵五十万,大琻出兵七十万。在正南方,大魏国更是癫狂,足足三百万大军朝着西北方向横扫而来。
军队其实并不在多,而在精。葛岩一直奉行这个政策,所以军队的扩张始终有所节制。若非如此,依照西宁国的财力,扩张到军队五百万也不在话下。
葛岩的大军一共兵分三路,姜炎窦均带着归顺的护龙堂卫将领一路,孙平海以及众位长老一路,葛岩带着小方以及天机阁一种年轻后起之秀一路。
三路大军一路上是极为顺利,外加上葛岩传授了防御瘟疫的办法,一路上也顺便用火烧,或者是清理传染源,瘟疫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关键是,葛岩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留下驻守军队,顺便还会留下大量的粮食,进行赈灾。
老百姓只要不会被饿死,他们立刻就会安定下来。
因为不断占领还要留下驻防的兵力,葛岩的前线军队自然是越来越少。
一直占领了一百座城池以后,面积已经比之前足足扩张了五倍之多,这个时候葛岩的前线兵力已经不足三十万了。
葛岩并不是一个贪婪的人,他知道如果继续扩张,将会对自己不利。一口气吃成大胖子,要么被人欺辱,要么就是被自己撑死。
葛岩停止了扩张的脚步,此时西宁的已经北面据太行山脉,南临武当山脉,西临川西山脉,东临涛涛黄河。
足足一百二十七座城池,俨然成了一个四面屏障的天府之国。
葛岩止步不前了,并不代表别人会止步,北面的蒙古一路南扫,一直兵临燕京城。失去援军,失去信念的大辽国燕京城守军,没有坚持五天,就举旗投降了。
蒙古顺路南下,一直到了黄河边,这时候黄河曲向南下的西面是西宁,再往东南面就是大辽国地界,正南面却正好是大魏国北上的止步界限。
大琻的南下脚步同样止步于黄河,五国居然桥面的汇聚,交汇点正好是古城洛阳城。
此时的洛阳城正好处于大魏国的境内,看起来大魏国似乎占了些便宜。
如果论起面积来说,这一次的大战,正好将大辽国腾出来的面积分成了大小相差无几的四份。
其实论起出兵的数量,大魏国和西宁出兵最多,照理可以占据更多的面积,可是葛岩有意放慢了脚步,大魏国却是因为惧怕与蒙古和大琻对峙,所以据守黄河天险,而未曾北上。
蒙古和大琻作为死对头,谁也不让谁,居然靠着远低于西宁和大魏的兵力,占据了两块肥沃的巨大领土。
可是蒙古和大琻却是有一个致命的局限性,那就是两国都是缺粮食,即便上次劫掠了大辽国,可是所得的粮食,想要填补新占领土地的窟窿,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大魏国毕竟占据着南方的鱼米之乡,南方的粮食流往北方,就可以填补窟窿。
至于西宁,那更是有钱、有粮。葛岩占据了这些地方之后,立刻借着武当山脉、太行山脉、黄河,开始大规模的修建防御关隘和工事。
葛岩的西宁有的是钱,外加上原本西宁的人口就已经爆表,此时的西宁又开始了大规模的赈灾,也是最快控制了瘟疫蔓延,恢复了生产的国家。
老百姓有饭吃有衣服穿,然后葛岩又将土地重新丈量,按每户每个刃口均分一亩地的原则,剩下的土地全部收归国有,采取了兵力屯田制度,让农业不至于因为战乱和瘟疫的人口减少而荒废。
如今整个西宁国,每一处土地都被火热的翻种起来。农耕既然恢复
正文卷 第217章 四国博弈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小作坊创业者,整个西宁的商业氛围变得更为浓烈,商业行动的爆炸,让这里涌入了大量的手工从业人员。
葛岩的西宁新城区,也在不断的投入使用。因为有大量的建设人员加入,这个新城区的建设速度足足提高了十倍。
新城区一切都是高规格的,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几乎每一片区域投入使用,都能够立刻涌入大量的人口,让这个地方瞬间火爆起来。
等一个月后,西宁新城全部投入使用以后,整个西宁都城里面已经有接近一千二百万的人口了。
整个西宁国,人口也是达到了三千六百万之多。
人口如此海量,西宁都城的管理也成了一个大难题。
西宁城的繁荣,也开始带动了周边几座城市的繁荣,这些城市因为毗邻西宁城,与西宁城交相辉映,成了一个城市群。
整个西宁都城附近的城市群,总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万,几乎占了总人口的一多半。
这对于一个皇朝而,简直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人口如此集中带来了一种名叫分工协作的体系。
分工协作,是提高整体社会生产力最迅捷的手段。
只有强大的分工协作体系,才能有可能孕育工坊业的繁荣。
一切朝着葛岩预想的事情发展着。
如今葛岩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保护着整个西宁,让西宁国借着如今辽阔的土地,快速的繁荣起来。
葛岩占据的这片西南西北地界,原本就属于较为贫瘠的地区,有了葛岩的英明领导,修水渠,挖河道,种果林,修驰道,建驿站,筑城墙……
一系列的建设火热的进行着,与此同时,在靠近边境的地方,防御城墙,火炮阵地,各种防御性的兵营,被建设了起来。
葛岩组织了足足一百五十万的边防部队,据守着各个有可能被入侵的关口。
葛岩强大的工坊体系,能够保证西宁军始终都拥有强大的防御力量。正是有了这些防御力量,西宁才能保证安宁。
葛岩一心主管边境防务建设,孙平海主管国内的防务和练兵,张帮昌主管政务已经经济发展。
如今这三人组合,已经是极为融洽的将西宁管理得条理分明,极为顺畅。
从四国瓜分天下之后,才不过短短半年时间,西宁就走出了泥潭,因为有了秋收,整个西宁一片欣欣向荣。
可是大魏国却因为花费了大量的力气治理瘟疫,好不容易才从混乱中回过神来。可惜即便回过神来,他这个大魏国的人口密度,也是远远低于西宁国的。
缺乏人口就一定缺乏商业活力,缺乏了活力,想要快速的发展,将是一场空想而已。
大魏国都如此惨兮兮,那么人口大量流失,又没有经济实力补贴的蒙古和大琻,却是进入了人间炼狱的模式。
这里不仅仅是缺衣少食,还要随时准备被蒙古和大琻这些外族人凌辱。
为了让蒙古和大琻的血脉,能够更快的在这个世界繁衍,于是乎大辽国制定和执行了一场极为荒唐的法令。也就是所有汉人结婚,必须将媳妇的初夜权,给予蒙古或者大琻的贵胄们。
这些所谓的贵胄,也被分派到各个地方,担任起了地方官,维持稳定。除此之外,还要每天辛劳的繁衍。
当然了,这个权力在执行的时候,自然是被所有人反对,可是野蛮的外族,自然是谁拳头大就要听谁的。
很快,那些不服从的汉人就被修理掉了,剩下的人久而久之,被磨去了菱角,也就屈服了。
对于汉人的屈服,蒙古和大琻也早就在预料之中。这里是如此强势的领导,外加上天灾,整个蒙古和大琻,都进入了严重的萧条。
经济实力的快速下降,让这两块原本是物产丰富的地方,彻底成了荒凉之地,与隔河相望的西宁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些原
正文卷 第218章 西京城的发展
作战英勇的,战法精湛的大魏国守军,守住了大琻看似凶猛的进攻,大琻在这次渡河大战之中居然损失了足足五万人。
这让大琻很受伤,当然了大魏国其实也损失很大,可是相比起体量来,大魏国的人员和军力财力,十倍于大琻不止。
大琻的失败,也同样给予了蒙古教训。剩下那个大辽国,虽然看似很落寞,但是浓缩之后的大辽国,几乎集合了大辽国之前所有的精华,此时的战斗力比之前更是强大很多了。
之前大辽国,都能和大琻还有蒙古周旋那么多年,现在的大辽国,一样不是好惹的。
这么一来五个国家,寻求一个精妙的平衡,互相之间都不再针锋相对,蛰伏着,蓄力着,希望能够给予对方致命一击。五国的平衡只是暂时的,起码在葛岩看来,这个平衡过不了太久。
五国之中,若是论军事实力,五国其实相差无几,可是论起经济实力,那就天差地远了。
经济实力里面,葛岩的西宁国最强,大魏国次之,大辽国第三,蒙古和大琻的占领区不分伯仲。
葛岩仔细一分析,目前能够做生意的地区,也只有大辽和大魏了。葛岩和大辽已经崩了,目前看来只有和大魏国做生意,是比较靠谱的。
不过如今西宁的国土面积扩大了,在西部和西南部,又多了两个国家接壤,他们分别是回鹘和吐蕃,吐蕃的南面正好是大理国,那里物产也算是丰富,不过需要借道吐蕃,才能进入大理。
五国此时难得安静下来,葛岩如今回到了西宁城,目睹着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商业帝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因为国土面积的变化,商业的中心开始南移,国土面积扩大,想要更好的管理这些领土,南边也需要一个军政的中心城市。葛岩仔细的分析之后,最终选定了南方的西京城为南方的中心城市。
西宁河,顺流而下汇聚黄河一路南下,正好可婉转借道向西南最终到达西京城。
如今的西京城,也算是一个大城市,人口大约百万人左右,可是放在西宁都城面前,还是有些不够看。
葛岩既然把西京城作为了下一个发展中心,那么首当其中的五大部门分舵,自然是先行开了过去。与此同时,葛岩让商会散播出去消息,说西宁要大规模开发西京城。
一瞬间,西宁几乎所有的资本商人,都朝着西京城蜂拥过去,都是去抢滩投资去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