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按照年龄算,这些浙军到现在,最少也四五十岁了,小的估计也快要四十了,早就打不动了。
现在蓟辽由戚继光统帅的蓟辽军,实际上是隆庆元年,给事中吴时来上疏,建议让戚继光俞大猷等人训练蓟门一带的士兵,但是朝议后决定只任命戚继光即可。
于是朝廷任戚继光为神机营副将,当时谭纶刚刚在辽蓟一带募集了三万步兵,又在浙江招募了三千士兵,朝廷便把这些人交给了戚继光训练。
后来朝廷又任命戚继光为蓟辽总兵,加衔有都督,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现在的蓟辽军,虽然大部分是戚继光整训的,但是却称不上戚家军。如果非要说,那也就是从浙江来的那三千人,剩下的全都是蓟辽军。
不过这也是臣佩服戚继光的地方,他现在越来越像名将了。
朱翊钧一愣,看着徐文长,笑着问道:此话何解?
当年戚继光去东南平定倭寇,那可是吃了败仗的,最后没办法了,只能跑去招募义务兵。再看现在的戚继光,给什么人,用什么人,而且一样能打。
那些蓟辽军当初什么德行,现在是什么样子,简直天壤之别啊!
朱翊钧笑着点了点头,不过还是反驳徐文长道:戚继光却有进步,但是他当年在东南,可没时间给他整训,那时候需要的是拉出去就能打的。
戚继光去了蓟辽,那可真的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在整训了。
徐文长也赞同的点了点头:当然了,也有朝廷的关系,那个时候朝廷可没钱给,现在朝廷有钱了。不说其他的,那几年张阁老在的时候,戚继光的军饷可是从没拖欠过。
功劳赏赐,那是一点折扣都不打,甚至还多给,这天下也就戚继光能做到了。
朱翊钧能听出徐文长语气之中的悲凉,显然他又想到了胡宗宪。与戚继光一样,胡宗宪也是靠着巴结权贵来做事的,只不过一个人巴结的是严嵩,一个巴结的是张居正。
事实上这件事情朱翊钧也很不舒服,可是有些时候,有些事情,真的就让你这么无奈。
以后都不会了!朱翊钧看了一眼徐文长,笑着说道:绝对不会在出现这种事情了。
徐文长看了一眼朱翊钧,也跟着笑了,而且越笑越大声。
虽然话题聊着聊着就跑偏了,可是朱翊钧知道,调戚继光进京的事情,也算是定下来了。圣旨很快就发了出去,戚继光调任京营西营提督。
至于戚继光的接任者,用徐文长的话来说,在戚继光手下找一个人也就可以了。
现在辽东虽然乱,但是李成梁应付起来还是可以的,自从戚继光平定了董狐狸之后,蓟辽之地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威胁了。现在的问题是西北的瓦剌,自己册封了三娘子的儿子卜他失礼。
瓦剌那边会乱,势必会影响到西北,马芳如果在,那可以派马芳去,现在马芳死了,那西北就需要一个强人过去了。
这个强人是谁?当然是戚继光啊!
下旨调戚继光入京,朱翊钧也就松了一口气,京营的西大营也算能安稳下来了。
到了正月十五,朝廷恢复了办公,事实上还是没什么事情。虽然朱翊钧去年搞了不少事情的,但是实际上的大政策,也就是养士银,私盐案都算不上什么。
无非是查了一个私盐案子,杀了一些人,连兵部武库司的案子都比不上。
武库司那边虽然拆分开了,但是事实上只不过是是朝廷机构的变动,加上潘季驯的能力,现在一切已经进入了正轨了。听说最近正在研究水利冲压机,好像要成功了。
养士银虽然是大事情,税务司也立起来了,可是没到征收田税的时候,现在也看不出什么来。
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让朱翊钧头疼的,那就是自己的那个弟弟朱翊鏐。
朱翊鏐的爵位是潞王,这个早就定下来了,可是他今年不小了,到了开府的时候了。这个朱翊钧倒是不关心,而是一旦开府,那就需要赏赐田地和钱财了。
加上最近李太后正在张罗着给儿子筹备大婚,肯定又是一笔大开销。
朱翊钧最近一直在琢磨,怎么让他少花一点,自己存点钱不容易啊!
第七十章 公私合营
过了正月十五,朝廷开始正常的上班了,在这个时代被称为开衙,朱翊钧也上了一个早朝,不过也没说什么正经事,基本上都是过年的吉祥话。
国人的传统了,过年不添堵,不然一整年都不会顺利。
下了朝,朱翊钧回到乾清宫,看到了等在这里的李中行。此时的李中行已经换上了官服,不再是一副山西商人的打扮了,不过看起来总是缺少一点气度。
眼珠子转来转去的,总给人一种在算账的既视感。
朱翊钧以前听说过关于晋商的传说,什么有钱了一样抠门,不但对别人抠门,对自己也抠门。很多晋商富裕了,也不会像徽商一样,大宅大院的养女人,招摇过市。
虽然晋商也有大院,但是看起来却并不奢华,很多晋商一样带着皮帽子,揣着袖管,骑着驴或者赶着板车。
原本朱翊钧是不怎么相信这种说法的,可是看到李中行,朱翊钧有点信了。打量了一番李中行,朱翊钧笑着说道:看起来还不错,有点官的样子。
李中行则是笑了笑说道:这都是托了陛下的洪福。
摆了摆手,朱翊钧笑着说道:行了,咱们别说这些了,说说内务府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吧!
朕一直觉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想法是对的,毕竟这些东西才当地人的根本。晋商的确很富有,但是他们靠的是盐,说白了,他们除了赚钱,并没有关中百姓带去什么。
这一点是于国无益的,或许商屯的时候还好一些,可是现在,呵呵!
看了一眼李中行,朱翊钧又笑着说道:当然了,这也不能怪你们,朝廷的盐政就是如此了,你们也没作奸犯科,如此做法朕也能理解。
不过在朕看来,商人也要有自己的操守,要知道经商的同时,做一个于国有益的人,于百姓有益的人,你觉得呢?
李中行躬身听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听了朱翊钧的问题,连忙说道:皇上之言震耳发聩,臣如醍醐灌顶,皇上之言,为天下商人指明了前路,臣谨记。
朱翊钧不管李中行怎么理解,怎么想的,但是他以后都需要按照这个准则去做,同时也用这个准则去要求其他人。当这条准则得到认同的时候,朱翊钧相信会出现很多的爱国商人。
朕设立内务府,其实就是想引导商人走上这条路,要有儒家的操守,有爱国的情操,最后才是追逐利益的经营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读书人,也应该适用于商人。
既然你是山西人,那内务府的第一个单就放在山西。
你要时刻记着,内务府是引导商人的,内务府自己不参与经营,但是可以入股,可以制定规则。朱翊钧笑着将一本册子拿了起来,笑着说道:这是朕写的,你可以拿回去看看。
李中行恭敬的接过了那本册子:臣一定用心研读。
朱翊钧点了点头:朕和你说说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朕也知道山西陕西的事情,当地物产并不丰饶,这也是为什么晋商遍天下的原因。
虽然这话朱翊钧自己说着都觉得亏心,山西陕西物产是不丰饶,可是矿产丰富啊!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开采和运输都是问题,朱翊钧暂时也就不想了。关于晋商的事情,朱翊钧也听说过,他们是商人之中最吃苦耐劳的,后世也有大名鼎鼎的走西口。
要知道关中之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童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晋商所处的位置,注定了他们的经营困难,一旦边境不宁,他们的生意就不好做了。
这个时候很多人会选择走私,从大明向关外走私货品,毕竟这里面的利润实在是太丰厚了。马克思不是说过,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晋商所处的位置,注定了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不是杀一批就能解决问题的。这个需要朝廷的引导,当他们有自己的生意,有自己的利润点,大部分商人是不会去冒这杀头的风险走私的。
当然了,世界上永远不缺贪钱的亡命徒,但是拉住大部分人,在去打击一小部分,那会变得容易很多。
李中行听到朱翊钧这样的说法,这才松了一口气,皇上还是知道山西和陕西的情况了,这就好。李中行真的很怕朱翊钧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再让他去做,那就麻烦了。
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要学会在不可能之中寻找可能,这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作为一个晋商,你需要充分的了解当地的情况,比如产出什么东西,利润如何。陕西和山西的优点是什么?靠近边镇,可以和瓦剌贸易。
这是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所以就要在这上面找突破口。
朱翊钧之所以费尽力气的和李中行说这些,其实是在转变他的思想,让他学会如何从大局去看问题。不要死盯着土地,死盯着盐,这是不行的。
虽然现在他不会觉得有什么,可是等到山西和陕西那边成功了,那就会彻底改变他的思维。
李中行是一个聪明人,这一点朱翊钧一早就知道的,他相信李中行能够领悟的很快。
这几年边镇的贸易做的很大,朕也知道,可是朕还知道,这里面有利润的全都被很多商人把持了。那么如何找到新的生意,并且是大生意,这就是关键了。
所谓三百六十行,但是却都离不开四个字,那就是衣食住行。
在衣食住行之中,衣排在了第一位,朕要说的就是衣。
从古至今,丝绸麻布,现在又有棉布,衣服的材料在增加。不知道别人发现没有,但是朕发现了,羊毛也是可以用来纺线织布的。
听了朱翊钧的话,李中行一愣,随即猛地抬起头看着朱翊钧。
不相信?朱翊钧看了一眼李中行,然后开口说道:朕已经让人去搜集了,在嘉峪关外的羌人那里找到了这种技法。只不过他们的技法并不娴熟,不过朕觉得没关系。
咱们大明有能工巧匠,可以尝试制造新的织机,专门用来纺毛线,然后织布。
羊毛啊!
朱翊钧看了一眼李中行,开口说道:你知道瓦剌有多少羊吗?你知道羊毛多少钱吗?一旦羊毛能够纺羊毛线,能够织布,你知道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吗?
作为一个商人,李中行当然知道这里面的利润有多大。
种桑养蚕,然后织布,这里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何其多,连麻也一样,那也是需要种植收割的。如果羊毛能仿线,那成本肯定非常的低。
毕竟羊毛剪下来就能用,羊毛本身也没什么成本啊!
朱翊钧看着李中行,笑着说道:那本册子里面,朕写了如何建立一个大的作坊,你可以去晋商之中找合伙人,但是要记住,内务府要占七成股。
关于羊毛的买卖,朕也写在上面了,等到毛线纺织出来,还可以制作成成衣去瓦剌换战马牛羊等等。
李中行听着朱翊钧的话,下意识的咽了咽口水,他觉得如果皇上去经商,那一定是天下最成功的商人了。不过想到皇上让自己去找合作的商人,他的心里面瞬间火热。
事实上朱翊钧也想过官办,可是官办的弊病太多了。
贪污,官僚主义,这些东西会严重的拖慢整个产业的发展,不如干脆就采取公私合营好了。内务府直接入股,招募商人来做,这样的效率会好很多。
这样的做法,也可以保证内务府的利润,缩减前期的投入。
朱翊钧可没钱投入到西北去见纺织厂,让晋商把钱拿出来,在合适不过了,省着埋在土地里面发黑。
臣遵旨!李中行连忙躬身道:一定把纺织厂办好。
朱翊钧点了点头,随后笑着说道:你也别太急切了,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找人弄织机,怎么能把羊毛快速的纺织成毛线,而且要产量高,这才是关键。
臣明白!李忠行点了点头,恭敬的说道:臣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好好干,这几件事情干好了,朕不会亏待你,也不会亏待李家的!朱翊钧看着李中行,笑着说道。
李中行斗志昂扬的走了,朱翊钧叹了一口气,果然还是金钱有力量。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晋商还好,主要是边关是有榷场的,可以茶马互市。大明与瓦剌的关系自从封贡之后,相处的也很好,没有到走私的地步。
大家可以合法的交易,走私的生存空间很小。
当然,这也不是说没有,毕竟走私盐铁等违禁品,那利润可是很大的。不过朱翊钧却知道,能干这个买卖的,基本上都是在边军有关系的。
或者干脆就是边将的家人在干,御马监那边送过来不少情报,其中就有关于走私违禁品的。
第七十一章 张四维的不甘心
正月二十一,内阁。
虽然开衙好几天了,可是内阁还不算忙,毕竟现在的朝局还算是稳定,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事情发生。内阁这边也就不太忙碌,一些日常的事情,也不会太耗费时间。
朝廷办事都是有规矩的,一件事情按照前面规矩办,基本上不会出问题。
加上现在内阁有五位大学士,倒也不担心忙不过来。
内阁值班房里面,气氛还算不错,没了年前的紧张,斗争这种东西都是某一个时段的,过了之后,没人会揪着不放。或许心里面不服气,也想找机会在斗,但是上一次的过去就过去了。
张四维正在翻看一份折子,这份奏折是巡按陕西御史韩应庚上的,里面的内容也很简单,陕西今年又要闹灾了。
从去年冬天开始,陕西便没下雪,陕西的官员担心会闹蝗灾,或者会闹春旱。一旦春旱了,肯定会耽误今年的春耕,春耕不好,那就代表着整年的收成不好。
看到这样的奏折,张四维的心情就不好了,历来赈灾都是一个大窟窿。
朝廷现在虽然薄有积蓄,可是真的遇到大灾,肯定是杯水车薪。一旦闹出大灾,又有要担心瘟疫和民变,关中之地一旦闹出这些事情,麻烦会很大。
揉了揉额头,张四维在奏折上拟定自己的意见,准备派员去陕西和陕西实地勘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