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回王妃,这一次开藩禁,是朝廷商议的,也奏请了皇上。

    朝廷的意思是将晋王府一脉迁回到京城,在太原的产业和田地,可以留人打理,也可以兑换为京城的田地和产业。

    为了安顿晋王一脉,皇上愿意拿出皇庄的土地来安顿。

    事实上朱翊钧的皇庄很大,只不过现在的朱翊钧已经过了依赖皇庄出产弄钱的阶段了,把皇庄的土地脱手也没什么好可惜的。

    以皇庄的土地置换藩王的土地,也算不上什么大事情。

    另外就是京城内外有很多的官田,也可以用来安置他们。

    新作物开始推广,粮食必然会大收,接下来的几年或者十几年,土地的价格绝对会下跌的很厉害。除非人口暴增,土地的价格才会涨回来。

    可是朱翊钧很有信心,十几年后大明的百姓绝对不再是土里刨食。

    听了王锡爵的话,老王妃李氏微微一愣,倒不是因为她不满意,而是这个条件给的太好了吧?迟疑的看着王锡爵,李氏开口问道:此言当真?

    一边的晋王朱敏淳也抬起了头,宫里的那位居然愿意用皇庄来换自己的太原的田地?

    那可是皇庄的田地,要知道皇庄的土地,那就没一块是荒芜的土地,全都是上好的良田,岂是太原这边的土地能比的?

    当然!王锡爵笑着说道:陛下金口玉言,怎么会是假的呢?

    事实上朱翊钧准备拿到晋王府的土地之后就卖了,至于卖给谁,当然是那些晋商。反正他们爱囤地,那就让他们屯好了。

    趁着现在把这些地变现才是王道,把土地留在手里面,呵呵,迟早有他们后悔那一天。

    不过这兑换比例可不是一亩换一亩,而是三亩换一亩。王锡爵又补充了一句说道:这可是陛下对晋王府的照顾。

    要知道陛下的皇庄也有限,天下的宗亲这么多,一旦皇庄分完了,那就只能用官田了。

    这也是王锡爵想出来的损招,先到先得,过期不候。

    这个倒是没有出乎老王妃的预料,三亩换一亩也在他们的预料之中。要是一亩换一亩,那才是怪了,这个倒是能接受。

    那店铺呢?老王妃李氏再一次开口问道。

    可以折银,也可以兑换京城的铺户。王锡爵再一次开口说道:王府要觉得不合适,自己卖掉也可以。

    朱翊钧准备的店铺在哪里呢?

    在西郊,未来的皇族聚集区,也就是朱翊钧准备开发的西郊皇族新城。在那里将会建起亲王府邸郡王府邸镇国将军府邸等等,这些人可都是有钱人,你不建造一个商业街对得起自己?

    这个地方,朱翊钧是准备花大力气搞得,将来必然是寸土寸金的。

    按照朱翊钧的计划,先把藩王的店铺收上来,然后卖给当地的商人,银子拿到手,然后在西郊开建。开建的同时,开卖店铺。

    这些店铺的主要销售对象就是京城的勋贵勋戚以及各地的豪商,朱翊钧不相信这些人会意识不到那个地方的商机,那里必然成为京城顶级奢华的地方。

    这样流动资金就有了,这个项目如果操作得到,必然能大赚一笔。

    这要是放在后世,一个地产项目,还没开建就预定了这个国家顶级的存在入住,那周围的地皮得炒成什么价格?打造顶级奢华皇家社区。

    朱翊钧都准备在那里给自己弄一座行宫,目地就是提升那里的格调。至于亲王们会不会亏本,那就看新城的商铺将来会是什么价了。

    要是炒得高了,估计他们都能大赚一笔,地方上的商铺,那能和京城顶级cbd相比?别开玩笑了。这也是朱翊钧给他们的最后一点香火情。

    当然了,这也不是白给的,而是需要他们支持自己的一项重要决议。

    老王妃李氏和晋王朱敏淳当然不知道王锡爵说的商铺现在还是一片荒地,听到王锡爵这么说,心里面都有些感觉不真实,真的是这样?

    那朝廷不需要我们晋王府做什么吗?老王妃李氏还是感觉有些不妥,这么好的条件,还不在有藩禁,能做官,能读书,这待遇是不是太好了一点?心里不踏实。




第二百二十五章 降等袭爵
    王锡爵看了一眼晋王朱敏淳,又看了看老王妃李氏,笑着说道:做什么?陛下不但是天下的天子,也是朱家的族长,怎么会让晋王府做什么。

    在臣来太原之前,陛下还亲自召见了臣。

    陛下对臣说,晋王府有什么要求都可以提,陛下愿意尽全力满足晋王府的要求。大家都是太祖皇帝后裔,陛下能做的肯定要做。

    无论是晋王朱敏淳还是老王妃李氏都没把这话当真,谁当真谁傻子。

    我们都是大明的臣子,也是陛下的臣子,怎么会有要求,陛下的话就是旨意。老王妃李氏连忙开口说道,神态严肃而认真。

    虽然这是一些没必要的废话,双方心里面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是这话是必须说的,以后这都是要上史书的,这是基调。

    对外宣传也是这个基调,皇上仁慈,藩王本分,君臣和谐。

    这里面不允许有质疑,也不允许有差池,王锡爵听老王妃李氏如此说,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说道:朝廷有人向陛下提出了降等袭爵。

    来了!

    一听到这个话,无论是老王妃李氏还是晋王朱敏淳都知道,戏肉来了。

    这才是关键点!

    虽然要整饬皇室,但是朱翊钧也不会把藩王给一竿子弄死。事实上朱翊钧的策略是亲远宗,用远宗,限制亲王爵。

    唐朝的藩王政策从某种程度上是有借鉴意义的,亲王限制,但是远宗是可以用的。

    如果大明被一个远宗得了皇位,那大明估计也完蛋了,就像汉光武中兴一样,只有出现天下大乱的情况,远宗才能够拿到皇位。

    真的到了那一步,其实也就无所谓了。

    历史上夺嫡很多,但是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就很少,当然了,五代十国那种乱七八糟的时期就不算了。限制藩王,也要用藩王。

    现在勋贵糜烂,自己需要一些人为自己撑场面,皇族远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虽然废物居多,可是架不住人多,矬子里面拔将军,怎么也能有两个堪用的。一代不行就两代,总能培养出几个像样的了。

    降等袭爵,朱翊钧准备在除亲王以外的爵位上使用。

    现在大明还有世袭罔替的国公,如果一刀把所有的宗亲都变成了降等袭爵,那会出乱子。先把开藩禁的事情摆平了,后面可以慢慢收拾,一步一步来。

    不能出乱子是前提,朱翊钧对于这点想的很清楚。

    等到开藩禁完成,朱翊钧会搭配其他的制度限制亲王。藩王宗亲要限制,要开藩禁,但是却不能彻底的废掉。这是一个礼法时代,虽然很多人私底下干的事情很龌龊,但是礼法确实是这个时代表面上人人都要遵从的东西。

    朱翊钧不光是大明的天子,同时也是朱家的族长。

    如果对宗亲过于苛责,那真的会被人戳脊梁骨的,李世民虽然杀兄囚父,但是对自己其他的兄弟还是很好的,待遇什么的也给的足。

    因为这不光是你的家事,也不光是政事,这还是礼法的问题。

    比如后世的美国,家庭永远是主基调,爱家顾家是政治正确。在大明,你既然是族长,担负家族众人,照顾家族亲属后辈,这也是政治正确。

    别说皇上,哪怕是普通百姓家,长房苛责其他房,那都是要被戳脊梁骨的。

    朱翊钧身为天子,天下之主,那就更应该做出表率。当年朱允炆削藩手段那么激烈,使他大失人心,与这一点是有很大关系的。

    当然了,如果藩王造反或者有罪,那就是另外一码事情了。

    降等袭爵,可以实行,但是却不能对藩王实行,尤其是太祖皇帝留下的这几个藩王。那可是太祖亲封,你把人家爵位给降了,你想做什么?

    王锡爵在来之前,与朱翊钧详谈过,这个锅朱翊钧背不起,他王锡爵就更背不起了。

    陛下的意思是亲王爵不降等,自亲王爵以下,全部降等袭爵。王锡爵看着晋王朱敏淳,沉声说道:不知道晋王意下如何?

    亲王爵不降等,说白了就是告诉这些藩王,你们别担心,你们的爵位不会降等。

    可是你们的支脉就要降等了,儿子除了一人承袭亲王爵以外,其他儿子封郡王,孙子就要封镇国将军,一代一代降等。

    六世之后,与百姓无异。

    现在的大明宗室采用的是降等袭封,虽然都是降等,可是这里面却大不一样。如果朱敏淳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承袭晋王爵位。

    那么剩下的两个儿子,封两个郡王,这两个郡王的爵位就存在了。

    到了孙子那一代,除了继承两个晋王的爵位,还要封出去一大堆镇国将军。每一代晋王的儿子都会封郡王,基本上生多少就会增加多少郡王的爵位。

    郡王在封镇国将军,开枝散叶之后,每个亲王府都是爵位生产机。

    如果改成降等袭爵,虽然朱敏淳的儿子依旧是封郡王,可是孙子承袭的就不是郡王爵,而是镇国将军的爵位,六世之后,这个爵位就消失了。

    虽然每年都会产生,但是每年也都会消失掉一批,能够使大明的宗室维持一个恒定的数值。或许这些年生的多,会多一些,生的少一些,那就少一些,但是总会维持一个恒定的量。

    降等袭爵一旦推出,现在爵位最底层的奉国中尉,马上就会有一大批在承袭的时候为庶民。

    大明立国百多年,那可真的是积攒了无数的奉国中尉。光是晋王一系,郡王几十个,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更是一大堆,如果现在不收拾,那宗室人口大爆炸马上就要到了。

    当然了,朱翊钧给亲王不降等袭爵的待遇,未尝没有利用他们压制其他宗室的想法。

    比如晋王一系,必然得有一个人统领,如果晋王降等袭爵了,那朱敏淳拿什么震慑其他人?到时候你有这样的想法,我有这样的想法,不一定闹出什么乱子。

    保住亲王的爵位,能够震慑这些人,也能够压制他们,这个很关键。

    听到王锡爵说降等袭爵,晋王朱敏淳和老王妃李氏都是心头一紧,听到亲王爵位不在降等袭爵的范围之内,让他们松了一口气。

    同时也听出这话里面的意思了,这是要晋王府支持降等袭爵,并且帮着压制其他的晋王一系宗室。比如那些郡王府,那些镇国将军府等等。

    这个决定不好下啊!

    一方面是自己的利益,一方面是所有宗室的利益,或者说是晋王一系的利益。同时因为自己是第一家,这样为其他的藩王开了一个头。

    晋王朱敏淳和老王妃李氏都在心里面叫苦了,前面还觉得条件不错,现在看来真的是大坑了。

    要知道朱敏淳的年纪不大,那些郡王有不少都是他的叔叔大爷,朱敏淳如果真的答应下来了,估计那些人敢指着朱敏淳的鼻子骂。

    要说这里面没有宫里那位的险恶用心,晋王朱敏淳是不相信的。

    王锡爵也不着急,端起茶杯喝了一口,事实上事情到了这一步,不是晋王府答应或者不答应的问题,而是晋王府必须得答应。

    开藩禁的第一刀就在晋王府,如果这一刀砍不下去,以后怎么办?

    这边气氛陷入了沉寂,在晋王府的另外一个房间里面,张朝看着面前的两个太监,淡淡的说道:宫里面的意思咱家都说清楚了。

    干爹那边有话交代,这一次把事情办好了,可以给你们一个机会。

    这两个太监正是晋王府的两个管事太监,一个是内务府总杨奇,另外一个则是外事总管苗晟,两个人的年纪都不小了,五十多了。

    虽然年纪不小了,可是面对张朝,两个人依然不敢造次。张朝坐着,他们站着,张朝说着,他们听着。

    你们这些年在晋王府做事,拿了多少,干爹那边会帮你们遮掩,不会追究你们这些,但是前提事情办得漂亮。张朝继续说道:事情完了,宫里面可以准许你们回乡养老。

    对于老太监来说,回乡养老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待遇。

    除非是像张鲸徐德这样的大太监,否则能够回乡养老,在从宗亲处过继一个儿子继承香火,颐养天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尤其是像杨奇和苗晟这样的太监,好处拿了不少,平安落地回乡,也算是善终了。

    杨奇和苗晟也明白,京城不是太原,一旦藩王进京,京城那边肯定要重新安排人手,他们这些老人得不到京城那边的信任。

    回张公公,我们知道怎么做!两个人连忙躬身道。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不知进退,那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了,东厂这杯罚酒可不好吃。加上张朝说这是宫里的意思,这个就得深思了,宫里面谁的意思?

    无论是谁的意思,两个人都不敢作死,听话是最好的选择。

    张朝点了点头,然后笑着说道:尽快把王府的产业整理一份,咱家到时候要用。

    当然了,整理出一份不是为了贪污,这个银子他们可不敢拿。藩王虽然不受皇爷待见,但是也绝对不是他们这些太监惹得起了。

    尤其是在开藩禁这么大的事情上,贪污藩王的财产,那就真的是不知道怎么死的了。

    张朝这边没有起丝毫的波澜,礼部侍郎宗申这边的谈话也没有花费太大的力气。王府的这些属官也不傻,有些东北该撒手就得撒手。

    在得到宗申的保证之后,他们也表示顺从的接受了。

    晚上,三个人从新回到一起商议,王锡爵把晋王朱敏淳的态度说给了两个人听。晋王朱敏淳表示事关重大,需要仔细考虑一下。

    王锡爵一点都不担心晋王的考虑结果,他知道晋王朱敏淳没得选。

    在我王府的后宅,晋王朱敏淳苦笑着喝掉了杯中酒,看着自己的母亲李氏说道:娘,我们该怎么办?答应还是不答应?

    到了这个时候,朱敏淳也没有其他人可是商量这些事情。

    府里面的那些属官师傅,或者那些太监侍从,到了这个时候,一个可以相信的都没有。事实上朱敏淳心中还是气愤的,难道真的只能如此了?
1...203204205206207...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