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万历驾到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青橘白衫

    “同宗联谊,彰显亲厚,宫中气氛太过肃穆,臣以为不合适。”

    “在西郊皇族之城建造一座行宫,臣以为极为妥当,可彰显陛下亲爱藩王宗室,不使其感觉冷落,是以臣面陈陛下,当在西郊建造一座行宫。”

    朱翊钧诧异看着王用汲,实在是没想到王用汲还有这一面。

    不过看到王用汲一副严肃认真的模样,倒是让朱翊钧有了深深的感触,这个世界上只要找,肯定能够找到正当理由。

    王用汲的这个正当理由找的是真好,这拿出去都没人敢反对。

    谁反对,直接上去就是一句“你欲离间天家亲情乎”,这个大帽子没人敢戴。是否真的修一个园子,朱翊钧还真是挺迟疑的。

    在朱翊钧的心里面,其实并不想修,一来靡费钱粮,自己的钱都留着往北打。

    二来修建园子,或许会给大明留下一个不好的开端,都说大明皇帝奢靡,事实上有明一代,也没几个皇帝大兴土木的,穷的裤衩子都丢了。

    唯一一个修的比较




第二百六十五章 野心勃勃申时行
    ?

    虽然心里面对海瑞不忿,可是大家也没人会去找海瑞的麻烦,一来声名太盛,找海瑞的麻烦很容易被钉在耻辱柱上。

    二来皇上对海瑞的态度,傻子都看得出来,何况是他们。

    现在的问题也不是海瑞引起的,去和海瑞交涉,得不偿失。大家全都看向了申时行,有些不明白,这个时候申时行把海瑞的奏折拿出来是何意思。

    申时行见众人都看向自己,将海瑞的奏折放到一边,开口说道:“现在舆情汹汹,百官惊慌,恐现酷吏之祸,我等为内阁大学士,此事不得不查。”

    众人脸上的神情顿时就怪异了起来,谁都知道怎么回事,您老还在这里唱什么高调。

    还酷吏之祸,你去和陛下说,看看陛下怎么回答你。

    申时行做足了架势,这才开口说道:“百官之惊慌,惊慌在量刑过重,洪武年间大案频发,我等不能让洪武旧事现于当朝。”

    这话一出来,大家都吓了一跳,申时行什么时候这么敢说了

    胆子这么大疯了吗

    要知道申时行给大家的印象,基本上就是和稀泥的和事佬,对皇上恭谨有加,说白了就是没底线的附和皇上,什么时候这么敢说话了。

    洪武大案,那是身为臣子可以指摘的你难道想说太祖皇帝做错了事

    余有丁就差拦着申时行了,这话要是传到皇上的耳朵里面,申时行被斥责一顿都是轻的。余有丁甚至都怀疑,申时行难道是急糊涂了

    申时行自己倒是不以为意,继续说道:“陛下圣明烛照,严令各衙门遵守大明律,使得各衙门有法可依,不使政令不通,人情反复。”

    “然大明律经行有年,是否真的合当下时宜,诸君可思否”

    众人都是一愣,终于听明白了申时行的意思,这是要对大明律开刀啊!

    大明律制定的非常详细,自然也不是一日之功,也曾有过几次修订,但是大多是补充和增加,从未改过。八十贯绞刑尚在,何论其他。

    听申时行这话的意思,这是要修改大明律的量刑啊!

    乍听之下,似乎有些惊人,可是仔细想一想,似乎是另外一条捷径啊!

    现在官员害怕,是害怕朝廷查贪腐吗当然不是,朝廷哪年不查贪腐,哪时不查贪腐,这一次虽然有法纪司查贪腐,也查的确实挺厉害,但是以前也不是没查过。

    只不过这一次不同的是依照大明律量刑,这个就受不了了。

    贪污八十贯绞刑,这谁受得了,所以此事的根子就在按照大明律量刑上。可是皇上坚持以大明律量刑,为臣子能说什么

    难道反对以大明律量刑,那你置大明律于何地

    现在申时行的做法就简单了,那就是修改大明律。

    听起来是挺简单,可是事实上却不那么简单,文官经常喊的口号就是遵祖制,以此制衡皇上的事情不在少数。大明律比起祖制可要严重多了,如果群臣倡议修改大明律,那以后就没办法喊什么遵祖制了。

    虽然这些年很多祖制都被破开了,尤其是隆庆开关之后。

    可是有这个名义和没这个名义是不一样的,有这个名义,想用的时候就能用,没有这个名义,想用的时候可就没了。

    一旦倡议修改大明律,必然打出的口号就是“时移世易”,一旦喊出这个口号,那必然会滋生出很多新的问题,自己家的这位皇帝,可不是安于现状的主。

    事实上朱翊钧要的就是修改大明律,要的就是打破束缚。

    有这个束缚在,朱翊钧无论要做什么,必然会有一大堆人反对,比如改商税改户籍等等。这些人会聚集在祖制的大旗之下,横拦竖挡。

    朱翊钧要的就是打破这个藩篱,给自己要做的事情腾出空间。

    不然祖制大旗一出,很多想要支持朱翊钧大臣都不敢说话,唯恐坏了自己的名声。打开这个藩篱之后,会使得很多见风使舵之辈,胆气变得壮大起来。

    有了这些人给自己摇旗呐喊,必然能够使的自己有大量的人支持。

    这件事情不能由上推下,不然阻力太大,需要由下推上,朱翊钧借坡下驴,勉为其难,如此方为上策。法纪司成立之初,朱翊钧已经在布局谋划今日之事了。

    法纪司清查官场,以严苛的大明律倒逼文官,使他们倡议修订大明律。

    即便是无人倡议,朱翊钧也会自己安排人倡议,借此来推动大明律的修订。一旦以大明律大开杀戒,朱翊钧相信必然是百官惊惧。

    这个时候,贪腐之人,或者底子不干净的文官,必然是如坐针毡。

    修改大明律这条解决的办法一旦被抛出来,必然被这些人视为救命稻草。至于其他的事情,已然顾不得那么多了,保命要紧。

    在如此态势之下,大明律必然会重新修订。

    朱翊钧在派人大肆鼓吹时移世易,世上无万世之法,或者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是有利于自己改革的思想,全都可以抛出去。

    借此推出新的思维,新的学说,以李贽开始鼓吹儒门心学,大赞公羊学派,玩一把大明的文艺复兴,直追汉唐。

    以此打下制度改革和思想改革的基础,这是一个长久的大布局。

    朱翊钧亲政五年来,一直在打破藩篱,各种离经叛道的事情没少做,这也是朱翊钧为什么留下张居正所用大臣的原因。

    这些人已经被骂为离经叛道了,在被骂一次也无所谓,破罐子破摔就是此理。

    作为服侍朱翊钧这么多年的内阁首辅大学士,申时行虽然开始没反应过来,可是没用太久他就反应过来了,思考几天之后,顿时觉得这是一次大机会。

    旷世名臣,必有旷世之举,自己如何才能有

    申时行一直没找到机会,张居正在世之时,何等风光,自己为张居正之后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必然被其光芒笼罩,如果没有惊天动地之举,如何成名

    自己已经做到内阁首辅大学士为位子上了,追求自然不同,名留青史才是自己想要的。

    只不过申时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突破口,这一次他找到了。皇上既然想做,自己为何不能为皇上前驱,此举不但能开先河以扬名,还能够在陛下面前固宠,何乐不为

    至于名声,申时行不太在意,何况此时如此应对,名声会差

    百官一日三惊,自己拿出这样的办法,他们会不赞同会不为自己扬名他们不想要命了对于自己来说,这只是一次动议,可是对他们来说,这是保命之法。

    些许反对声音,根本不必在意,自己又不是没人帮忙鼓吹。

    申时行相信,一旦此举成行,自己必然名声大震,既然如此,为何不能行险一搏即便不成,也不过是一个倡议罢了,有何损之有

    可是一旦成了,上能结陛下欢心,下能扬名宇内,一箭双雕。

    话已经说到这里了,申时行自然不畏惧在说透彻一点,索性直言道:“大明立过百余年,时移世易,很多事情已经不合大明当下了。”

    &n



第二百六十六章 天子剑
    皇上下旨申斥内阁,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将事情推上了风口浪尖。百官更加疯狂的上书,全都是请修大明律的。

    一时间京城内外,百官空前的一致,即便偶有反对之声,也很快被淹没了。

    这使得内阁首辅大学士申时行风头无量,一扫泥塑首辅的称号,被文官共推,声势大涨。贤相之名已经被喊出来了,只不过不知道是申时行自己喊的,还是别人给他喊出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宫里面却没了声音,朱翊钧甚至连早朝都不上了。

    传出来的旨意也很简单,朕偶感风寒,需要静养,一时之间事情就那么僵持到那里了。这是朱翊钧亲政以来,第一次大事件。

    因为是内阁倡议,百官附和,使得无数官员都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变着花的写奏折,这等刷声望的好机会,怎么能放过。

    躲在文华殿的朱翊钧这几天倒是很清闲,反正关于请修大明律的奏折,朱翊钧是一律不看。现在朱翊钧要做的就是等,等到整件事情被推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现在事情被推得越厉害,将来就越没有转圜的余地。

    一旦自己被文官集体压服,等到自己做事情的时候,他们就越没办法拿出祖制压制自己。这一点朱翊钧非常的有信心,如果还想强压自己,自己就可以公然翻脸了。

    与其关心这些,朱翊钧还不如关心点别的,比如西郊的事情,王用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入宫的。

    “陛下,臣已经把人手给抽调好了。”王用汲躬身说道:“六部那边也都打了招呼,只不过有一点臣有些担心,那就是人手不够。”

    能在西郊修园子的,没有一个好相与的,那些寺庙也一样。

    这一次皇上可不是光收拾修园子的大臣或者勋贵勋戚,而是要连那些寺庙也要动。除非是正经的皇家寺庙,也就历代大明皇帝让人修建的。

    那样的寺庙唯一的做法就是要颁发地契,把不合法变成合法。

    那是大明皇帝赐予的,这个朱翊钧不敢往回收。一旦将其他皇帝赐予的赏赐收回,必然天下大哗,会让天下心惊。

    这种利益不大,但是臭名远扬的事情,朱翊钧是不会做的。

    “好好干,西郊弄完了就把整个顺天府给朕查一遍。”朱翊钧看着淡淡的对王用汲说道。

    事实上现在大明的商业虽然很发达,可是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等地,北方并没有泛滥开。在北方,依旧是以地主士绅为主的经济类型。

    朱翊钧做这一切,捞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目的是另外一个。

    这个目的就是立规矩,敲打所有官商,为的就是商税。商税不收,工商业发展的越繁盛,对这个国家的伤害就越深。

    南方海贸走私严重,每年从海外留人大明的白银无法计数。

    根据后世的统计,从明中叶开始,海外流向大明的白银达到了两万万两之多。占到了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殖民收入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欧洲国家使劲的殖民赚钱,但是财富却流进了大明的腰包。

    这种情况哪怕到了近代都没有改变,直到鸦片泛滥,这种情况才被逆转。

    大量的白银流入,使得大明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用钱荒,但是作为一个后世人,朱翊钧知道的很清楚,这种情况对大明百害一利,弊端远远大于利益。

    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富商巨贾的财富大增,流入的白银基本上垄断在他们手里面。

    这样一来,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阶级固化的也更严重,寒门别说出贵子,你连生存都变异常艰难。

    如此大规模的白银流入,会造成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普通百姓的日子就更加艰难了。大明社会的割裂也变得更严重,如此下去,烽烟四起已经是可见的事情了。

    一旦稍有天灾,脆弱的大明必然会淹没在起义的浪潮里面。

    后世的人即便没学过也都知道,超发货币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大明虽然没有超发货币,可是大量白银的流入,大量物资的外流,比超发货币更严重。

    如果生产力高,工商业发达,大量的贸易顺差会使得国力大幅度的增强。

    可是现实却是现在大明虽然有了工商业,但是却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生产力远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通货膨胀,货币上涨,加上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小农经济的崩溃。

    作为小农经济的主体,大明的普通百姓必然会损失惨重,一句话就是活不下去了。

    如果这里面有国家调控,收白银于国,大力修建基础工程,把这些钱还给百姓,促使他们完成小农经济到工商业的转变,那么大明的国力必然会腾飞。

    国家有钱,也可以把钱花在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不但能够缓解危机,而且还是大明的机会,腾飞的机会。

    现在问题就在于,朝廷没钱,巨大的商业利益没朝廷的份,想做什么都做不到。

    朱翊钧要做的收田地于国,下一步就是收矿山于国,你们占着国家的矿山,挖着国家的矿脉,但是却连税都不交,想得美。

    一句话,不交出钱,那就把脑袋交上来。

    以前朱翊钧没这个信心,但是现在朱翊钧有。

    西北荡平,辽东无事,京城三十万大军如臂使指,朱翊钧现在无惧任何人。剑锋所指,所向披靡,以前的隐忍和退让,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只要打破了祖制的藩篱,朱翊钧就可以行王霸之道,一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从新修订大明律,确定土地国有和土地私有两大块,要从法律层面分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想象以前一样占地,想都别想。

    山林湖泽田地矿产,全都是朕的,想要可以,那得朕卖。

    当然了,对于普通百姓开荒拓地,不但予以承认土地私有,而且朝廷会颁发地契,予以减免田税。普通百姓那里,朱翊钧但不要,还会大贿天下。

1...208209210211212...2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