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这样蹩脚的借口武媚听的太多了,说这句话的古人根本就是无病呻吟,故作清高。明明就是自己舍不得朝堂之上的权力,不甘心辞官退隐,才用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众人。没想到居然有人信,还流传甚广,成为那些想出来做官之人最好的借口。

    别人也就罢了,妖月如果相信,就太让武媚失望了,最终对妖月的评价,可能也就是一个胸大无脑的花瓶而已。

    “你相信”

    “不信。说这句话的人野心太大,我若为帝,必斩之。”

    我若为帝

    如果刚才武媚觉得妖月在说大话,那么现在,妖月的话可就并不仅仅是大话了,而是失心疯。

    你若为帝

    你怎么想出来的啊且不说这句话被有心人听到会不会借着机会弄出一个造反的案子来请功,就你这个女儿身就注定了帝王与你无缘。

    自古以来,男尊女卑,男为帝,女为后,千年不变。

    你妖月得了什么失心疯,居然说出你若为帝这样不着边际的话来。

    你果然是个疯子!

    已经年愈三十的武媚突然童心大发,想调戏一下妖月:“你若为帝可知这万里江山,向来都是男子的天下,女子只能依附在男子身后。自三皇五帝至本朝,帝王轮转不休,何曾有女子为帝之事!妖月啊妖月,你到底读过书没有如果没有读过,我可以找本《史记》给你读读。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无知呀!”

    “武才人家世渊源,读过的书自然远超众人。然书中之事又能道尽世间万物于万一小女不才,也曾踏足西域之地,远赴蛮夷之邦。女子为王为帝者数不胜数,男子甘为驱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且不说大秦之地,大唐西南之地,土蛮部众不可胜数,女子为王者并不罕见。武才人久在宫中,难道未曾听说”

    武媚一时语塞。

    她确实没听说过。

    不过这又不能怨她,后宫不得干政,连提都不能提。朝堂之上吵的再凶,和她们后宫没有一点关系。

    尊贵如王皇后者也不敢逾越半步。

    &nb




第七十二章李二的自信
    今天是武媚的大日子,同样是感业寺的大日子。

    从昨夜起整个感业寺上下没有一个人能睡着。灯火通明的感业寺正在进行最后一遍的排练。

    皇帝前来上香是大事,有很多规矩需要遵守,有很多流程需要走完。

    礼部的官员来了一波又一波,反复核对着所有的流程,确保不出差错。礼部尚书于志宁亲自察看感业寺内的仪仗,反复三次,生怕有所遗漏。

    曹仁来了,带着千骑司八十人,一路驾马狂奔,隆隆的马蹄声震天响,皆玄甲黑衣,在夜色下犹如一道黑色的洪流。黑色洪流在距离感业寺一里路程之时四下散去,隐没在黑暗里。

    羽林卫右将军薛仁贵站在禁苑的土坡之上,将整个感业寺收在眼底。这里的地形他玩就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知道哪棵树上有鸟窝,哪个地方能藏人。

    羽林卫难得能出长安城,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象着能发生行刺这样的惊天之事来,好让他们饥渴的横刀能够砍杀几人沾上点血性。生锈的身体也能活动活动,毕竟每天除了在营地操练就是在皇城值守,实在没意思透了。

    听说陛下要去感业寺上香,羽林卫的几个偏将已经疯了,叫嚷着要为国捐躯,护陛下周全云云。一群没读过几本书的混蛋,说的驴头不对马嘴。

    被选中前去护送的人一个个兴奋的涨红了脸,举止癫狂,在校场拎着百斤石锁狂奔,以示自己勇猛过人。

    底下看不过去的大有人在,不就是去禁苑嘛,又不是上阵杀敌,兴奋个屁。就你手里的石锁,老子能拎二百斤重的。

    还有人把横刀放在磨刀石上来回磨拭,说万一遇到几个匪人也好动手,不至于兵器不利。

    还有一个家伙把自家珍藏的两百斤重甲都搬出来了,准备披挂上阵。

    被薛仁贵一巴掌呼过去,才悻悻的放了回去。

    你们这群混蛋听好了,这次陛下是去上香,不是御驾亲征,把那些甲胄都给我收起来。看看你们那点出息,连八牛弩都运过来了,这是护驾还是攻城

    所有人听好,一人一马,横刀在身,长矛在手,弓弩兵十矢,身披软甲。

    皇城到感业寺不过几十里路程,快的话一个时辰就能走到。杀人这种事你们估计赶不上,有这等好事千骑司早就解决了,哪里轮得到你们。

    曹仁已经提前去了,偷偷的感业寺察看了个底朝天,连带点刺的木柴都拿走了,至于匪人,现在感业寺五里之内,估计连个活物都没有。

    他的脾气你们还不知道

    为了确保陛下身安,一般都是全面清除,连一只野鸡都不放过。指望从他的眼皮底下漏点什么,基本没可能。

    下面的羽林卫一阵哀嚎,曹仁这个变态不能这样,总要给他们羽林卫留点活路吧!不然真的就成了仪仗队了。

    还不如金吾卫。

    起码人家能在城外晃悠,闲来无事猎杀几只野物,也算练练手,总好过他们天天值守皇城。

    李治已经很久没有出宫了,好像自从他登基以来,这还是第一次进宫。

    一年以来李治过的十分辛苦,虽然他是皇帝,可是一直活在父皇的阴影下。

    所有的事情父皇都已经替他安排好,托孤重臣就有好几个,长孙无忌,李绩,褚遂良,程知节,文臣武将,一个不少。

    父皇的苦心他能理解,就像任何父亲一样,李二也担心自己死后李治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帝王,害怕大唐的万里江山不能万代相传。

    李治在他的眼里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需要他的不断教导,可是他要死了,为了有人能够保护他,李二给了李治最强的班子。

    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足以和任何一朝的肱骨之臣相媲美。

    &nbs



第七十三章翻身的群臣
    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的追随,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一起起兵,为的是荣华富贵,为的是位极人臣,为的是光宗耀祖,为的是子孙万代。

    现在这些他李二都帮他们实现了,那么造反的意义何在

    做皇帝

    李二对自己的臣子看的很清楚,他们是有些本事,可是皇帝这个位置他们还没有胆量去想。

    好像除了侯君集,李二的臣子们并没有造反的念头。即使是侯君集,他的造反过程也很奇怪,与其说是他造反,不是说是李二在诱惑他走向不归路。

    我很怀疑侯君集之所以造反完全是李二一手的导演。

    因为侯君集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去造反。

    他什么都不缺,要权有权,要钱有钱,要人有人,位高权重,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天下皆知。该有的他都有。他所有的**都得到了满足。实在没有什么理由再去造反。

    放眼几千年的中华历史,造反的原因很简单粗暴,因为不造反就会死。但凡能够好好的活下去,谁没事吃饱撑的去干杀人的买卖,太危险了,而且成功的概率好小,稍有不慎就会脑袋落地。

    大多数的功臣,不是因为有了造反之心而死,而是因为帝王的猜疑被戮,实在让人心寒。

    可是每当乱世,有揭竿而起者,依然从者甚众,犹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期待着能够活下去,期待着有一碗饭吃,期待着能做上高官,期待着能封将拜相。

    有的人成功了,但是更多的人依然没有成功。或者默默的死去,或者依然为生计奔波。

    封将拜相者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只要不作死,子孙衣食无忧是没问题的。

    造反的成本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几个功成名就之人愿意去尝试。

    李二很好的把握了臣子这样的心态,靠着这些人打造出了贞观之治。

    他就要死去,可是他的那些臣子依然健硕,都是一群可爱的人啊,李二在弥留之际看着床下的众人。我要死了,我的儿子李治,你们要尽心辅佐,就像你们辅佐我一样。

    一帮老臣眼泪汪汪,心里五味扎陈。

    他们也有自己的私心,但是在保护大唐江山这点上,意见是一致的。毕竟说到底,只有大唐江山稳固,他们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

    李二恋恋不舍的走了,给李治留下了一个大难题。

    贞观的老臣不仅都送了一口气。陛下啊陛下,你就安心的死去吧。大唐的江山自有我们保驾护航。

    可是我们也都累了,也想换个活法。你在位的这些年,同志们真的很辛苦,每天连觉都睡不好,干活战战兢兢,操不完的心,做不完的事。还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闷头干活。

    我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机器啊,老牛耕地累了的时候还能叫唤两声呢,你总得容我们喘口气。

    李二的作风很硬朗,虽然有魏征这样的千年铜镜在,但朝中大事基本上是李二乾纲独断,别人只有赞同山呼万岁的份,想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是算了。

    这种政治生态看上去很和谐其实蛮压抑人性的。

    干工作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希望受制于人。你在干活的时候也不希望有人跳出来指手画脚。

    现在李二驾鹤神游,贞观的老臣们终于松了一口气,耳根子终于清静了,终于能安安稳稳的睡个好觉了。

    他们坚信,此刻的休息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工作。毕竟工作也需要一个好身体。谁不希望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这种悲壮的事情发生。

    压抑了多年的个人情感终于爆发,这些人对工作是热情的,李治一上台他们就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多年的思想转化为语



第七十四章包办婚姻的好处
    让李治更加郁闷的,是后宫之中的烦心事。

    自己的这个皇后似乎并没有母仪天下的资格,与其说是皇后,不如说是悍妇更加贴切。

    当年选为太子妃李治就颇为不满,奈何这是父皇和母后亲自选定之人,他根本就没有拒绝的权力。

    作为太子,他自然知道父皇的苦心。太子妃的人选非同小可,闹不好就是一场天大的风波。

    与其说是给他选老婆,不如说是给他找帮手更合适。

    王皇后身出名门,无论是名望还是在朝中地位,都是数一数二。得到她家的助力,将来李治的位子会更加的稳固,在面对朝廷里面的大臣时会更有话语权。

    皇帝和大臣身处弹簧的两端,大臣强则皇帝弱,皇帝强则大臣衰,只有两者都把握好一个度,朝堂才会达到稳定。

    李二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他把的皇后位子给了长孙一家。现在长孙家在大唐权势滔天,需要另外一个与之相当的勋贵来制衡。

    千挑万选,看遍满堂,最后才选中了柳氏一门。

    柳奭是王皇后的亲舅舅,到时候肯定会站在李氏一边,成为朝堂中的一大助力。

    身处李治这样的地位,婚姻大事绝不是个人之事,而是权力博弈的一次结果。

    门当户对这四个字并不是没有道理,相反,它体现了古人超长的智慧。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李二脑子一热,觉得恋爱自由也挺好,同意让李治寻找自己的爱情,那么很大的概率是李治最后找了美貌无双但是地位卑微的女子。

    毕竟那个时候都李治年轻气盛,对女子的感官还仅仅停留在外表这肤浅的认识。以为美貌就是爱情。

    那么朝中的一干大臣会怎么想

    哦,我们为了大唐流了那么多血,遭了那么多罪,到头来还不如一个地位卑微之人。不过是因为有一副好皮囊,就能当上皇后,她的那些粗鄙不堪的家人居然一夜升天,从贱民成为大唐新贵。

    凭什么

    一旦有了这样的念头,那么怒火就会越积越多,最后变得不可收拾,犹如滔天大火烧火草原。到时候江山易人也未可知。

    嫉妒是人的本能,这点自人类出现之后就一直伴随我们,并有越来越强烈的趋势。

    羡慕也是人的本能,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

    嫉妒和羡慕的界限异常的模糊,时常互相转换。

    柳氏一门名门望族,诗书传家,世代为官,长孙这样的新崛起的勋贵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在面对柳家之时总是不自觉的自惭形秽。

    在柳家面前,长孙无忌这个政治上的暴发户总是觉得少了点底蕴。

    这种底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代两代人就能够完成积累的。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产生。

    所以皇后这样尊贵的位子给了别人长孙无忌也只是羡慕,没有嫉妒之心在里面。

    他并非没有想过从自家的后辈之中挑选一个才貌双绝的送进宫里去,可是被长孙皇后劝阻了。

    现在的长孙家在大唐已经位极人臣,论权势,放眼满大唐,没有一个勋贵可比。

    长孙家已经出了一个皇后,如果再出一个皇后,难免不为陛下猜疑。

    该舍就要舍,为官之道第一要义,懂进退,才能走长远。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久浸官场,可是他的智慧还是比长孙皇后差的一截。

    久处深宫的长孙皇后更懂得李二的心思,也更懂得皇家的忌讳。

    况且她虽时长孙家的代表之一,但是她更是李治的母亲。如果让她做一个选择,她一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的儿子。

    &



第七十五章发疯的李承乾
    他并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很容易得到满足。

    她的母亲说过,他是一个好孩子,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他适合做一个快乐无忧的王子,而不适合做一个帝王。

    这样的评价让他很开心,从他开启心智开始,就对皇帝大位没有什么兴趣。

    而且他也不是长子,做皇帝这种苦差事,还是让给他的那些哥哥们好了。
1...2728293031...10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