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绕大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大东南
他的哥哥李承乾似乎是皇帝的好苗子,从小就被立为太子。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父皇母后,都对他很满意。
进学中他总是学的最快,夫子教的文章他只要看过一遍就能背诵下来。
礼仪课也学的极好,同一个动作做一百遍啊,李治视之为洪水猛兽,提起来都害怕。可是李承乾学的津津有味。
从走路到坐姿,从笑容到吃饭,从穿衣到睡觉,每一样都有严格的要求。为的就是日后做一个合格的帝王。
听说连和女子的鱼欢之事也有宦官在窗外监督,让李治惊叹不已。
他好奇的问过承乾好几次,结果都被打了脑袋。
承乾义正言辞的说这些都不是他该知道的事,可是看他涨红的脸就能猜到八分,估计是真的。
没人性,太没人性了!
李治同情的看着承乾,可怜的哥哥啊,当皇帝这种累人的活还是你来做好的,我就好好的做我的晋王,只要年纪一到,就去我的封地。到时候做什么都没人管,多惬意!
李治的梦想出人意料的得到了李二的夸奖,说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母后也摸着他的脑袋说雉奴长大了。
这和他想的不一样啊!
承乾如果有这样的想法会被狠狠的训斥,一天不允许吃饭,要抄写一百遍书法。
可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下去,就在李治做着自己的春秋大梦,畅想着做一个伟大的懒人时,承乾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被侯君集蛊惑造反。
这是有多蠢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啊!
李治百思不得其解,承乾是太子啊,将来他就是大唐的皇帝,顺理成章,别人谁都不能和他争。只要他安心的做太子,做好自己的事,皇帝的大位就是他的。
为何他会造反
最大的可能就是被侯君集给蛊惑了,因为所有人都有可能造反,唯独他没可能造反。
李二大发雷霆,暴虐的脾气无处发泄,只能仰天长啸,惊的太极宫里的臣子瑟瑟发抖。
侯君集被处死,没有人为他说话。他纯属死有余辜。可是他不该拉着李承乾啊,长孙皇后泪流满面,恨不能把侯君集生吞活剥。
长孙无忌一脸漠然,不可置否。
只是他的内心在狂喜,侯君集啊侯君集,你这个蠢货,老夫不过几句话而已,你就真的要造反。亏你还是跟随太宗皇帝打江山的猛将,怎么脑子如此蠢笨
怂恿太子造反,好大的气魄啊!
只是你能得到什么好处
拥立之功
现在你不就是么玄武门之变,也有你的一份功劳哇!你抓着指头算算,凌烟阁上能有一副画像的不过区区二十四人,你就是其中之一。
已经到了权力的顶峰了,没有再高的山顶了。
实在没有想到老夫不过是试探着想让你把位子让出来,好提拔一下自己人。没想到你居然被吓破了胆,头令智昏,裹挟着太子造反。
天底下没有比你更蠢之人了。
李二就是造反的行家,他跟随着李渊造杨广的反,又带人造李渊的反。自然对造反这种事十分敏感,深恶痛绝。
他开了一个不好的头,玄武门之变犹如一个梦魇萦绕在他心头,所以他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不能让他们步自己的后尘。
骨肉相残的感觉真的很心痛,李二体验过一次,他不想自己的孩子再体
第七十六章皇帝永远是英明的
承乾的死给了李治巨大的打击,让他幼小的心灵难以接受。
那是自己的亲哥哥啊,说死就真的死了,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李承乾这个人。他的身体埋在腐朽的泥里,四周有蝼蚁在爬,左右是无尽的黑暗和绝对的虚无,他就这么孤零零的躺在冰冷的泥土里。没有人和他说话,他的嘶吼也不会有人再听到。
他曾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受人瞩目的人之一啊,曾经有多少人围着他,露出谄媚的神色,又有多少人做梦都想接近他,以求能荣华富贵,位极人臣。
曾经他是大唐以后的希望,大唐未来的帝王,他的前途无限光明,他的道路平坦宽广。
可是他就这么死了,死的如此容易,一根白色的绸缎就结束了他的生命。
李治从未距离死亡如此之近。
死亡这样宏大的命题他还从未思考过,他所有的思想,都是今日该如何,明日又该如何。
宫里的生活虽然枯燥,但是李治是个乖孩子,所以他并没有做过什么出格的行为。
课业很吃力,李治每次都是最后一名,夫子总是看着他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李治很内疚,夫子已经被他气过很多次,对这个皇子已经失去了信心。
可是明明我也是很聪明的哇,我比长孙冲他们这些人聪明多了,为何夫子总是不满意
夫子叫李纲,一个名震天下的饱学之士,给好几个皇帝做过老师。
大名鼎鼎的杨广就是他的学生。
后来他成了李家众皇子的老师。
做老师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功成名就了。李纲脾气很暴躁,向来不给人好脸。可能是他见过的少年天才太多了,所以要求甚是严格,近乎苛刻。
李治在他手里从来没过过三招,每次的课业都把李治折磨的死去活来。
三更起,五更眠啊,他们这些皇子比别人还要刻苦,如果他们也去考科举,位列三甲绝对没问题。
即使是这样,李治也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李泰总是想着办法逃跑,他的脑子里总是有新奇的思想,能把李纲问的瞠目结舌。
李承乾最让李纲满意,觉得未来的皇帝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现在承乾死了,李纲失魂落魄,再也无心教授众人。
一代名儒把自己关在家里,谁也不见。承乾的死让他无比痛心,泪流满面。
他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杨广聪慧至极,他本以为会是一代明君,为此悉心教导,不敢有怠。可是杨广最终却成为一个昏君,荒淫无道,杀兄弑父,为千夫所指,万人唾弃。
李承乾同样人中之龙,具有所有优秀帝王的潜质,他费尽心思传道授业,希望他成为像李二那样的英明之主。可是他却愚蠢的去造反,最终自尽于东宫。
何其相似的场面!
李纲老了,经不起这样的打击。
为帝王师又如何
看看他的这两个学生,李纲老泪纵横,是自己运气不好还是自己的学问导致他们走上了歧途
他对自己的学问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李二并没有责怪他的意思,反而上门来探望。
让李纲羞愧不已。
其实承乾的死打击最大的就是李二,那是他的孩子,他的希望,他的未来。李二在承乾身上倾注了极大的感情。
对于李二来说,不仅仅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么简单。
李承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李二对未来的
第七十七章暗流涌动的朝堂
李承乾死了,侯君集死了,还有很多没有名字的人死了。
朝堂异乎寻常的安静,大家都伸长了脖子,充满了好奇,想知道接下来,伟大的李二要做什么。
昔日不足夸,往日不可追,虽然这次事件让大家都备感意外,心有余悸,但是日子该过还得过。
因噎废食这种事不应该发生李二身上,也不能发生在李二身上。因为他是大唐的皇帝,如果他被击垮了,那天就真的变了。
最焦急的当然是长孙无忌,虽然李承乾是他的外甥,但是他并不在乎,他的外甥不少,不是还有李泰和李治嘛。
现在他急切的想知道李二接下来会立谁为太子,李泰还是李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关乎到长孙家。
对于外人来说这或许没什么区别,不管是李泰还是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你长孙无忌都是他们两个人的舅舅。他们做了皇帝,你长孙无忌的地位只会更加稳固,有什么好焦急的。
英明的长孙无忌很想狠狠的吐槽他们的愚昧无知,你们知道个屁!这其中的利弊也是你们能够看出来的
他已经旁敲侧击的问过自己的妹妹好几次,但是都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
此刻的长孙皇后正处于丧子的巨大悲痛中,自然无心去管李二会立谁为太子。反正都是她的儿子,太子的位子跑不掉。
而且她也知道,承乾的死给了李二巨大的打击,现在的李二,根本就无心考虑立谁为太子。
但是朝中的大臣已经蠢蠢欲动,开始了重新站队。
李承乾的死换来了权力的重新洗牌,原来蛋糕分的小的想分的大一点,原来分的大的想分的更大一点。
太子确定的时候大家都无话可说,都积极的向未来的皇帝靠拢,以求以后能有个好前程。
现在太子之位空着,有资格入主东宫的只有李泰和李治两个人,所以想要站队的话请趁早,晚了就没地方了。
可是站队是个技术活儿,不是说随便挑一个凑过去就可以的。这可是关乎着前途命运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万劫不复的可能。
所以大家虽然蠢蠢欲动,但是谁都想再等一等,等到局势明朗之后再行动也不迟。
你看人家长孙无忌都没慌呢,你们慌个屁。
所有的目光都望向了长孙无忌,希望他这个文臣表率能给大家一点内部消息。
可是长孙无忌有苦难言,不知道皇帝的心思,谁敢随便议论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虽然心里苦,但是他并没有闲着,只不过所有人都没到他忙碌的身影罢了。
他真的很忙,忙的不可开交。因为他的内心正在进行激烈的交锋。
是支持李泰还是支持李治
长孙无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于公来说,李泰立为太子再合适不过,这个年轻的孩子比李承乾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小年纪已经初露峥嵘,不管是对兵事还是农事,不管是内政还是外交,都能说的头头是道,分析的偏僻入里,比一些臣子还要有眼光,考虑的还要周全。
可是于私来说,这个孩子聪明的让人害怕啊!其心思之缜密,处世之圆滑,虽不及李二,但也差不了多少。这样的孩子以后做了皇帝,还能有他们这些老臣的好
一个李二已经够他们受了,小心的伺候了李二十年,真的是太累了。
长孙无忌虽然位居高位,朝中大臣无人可比,但手中的权力总是差了点意思。李二对权力的分配十分的敏感。不管是谁,只要想伸手从他那里拿一点,就会得到暴风雨般的报复。
&n
第七十八章等不及的李泰
李泰在勤快的争取李二的宠爱,幻想着自己的孝心能够打动李二,从而入主东宫。他对此有很大的把握,毕竟承乾死了,能和他争太子之位的几乎没有人,算来算去,也就自己的弟弟李治堪堪够格。
可是自己的这个弟弟胸无大志,从来没有想过太子之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懒人,混吃等死,最好所有的事都不要来烦他。
这种没有理想抱负的中二孩子是做不了皇帝的,只能安安静静的做他的晋王,那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李泰甚至在想着,等到自己做了皇帝之后,要不要找机会干掉这个弟弟,毕竟他也是潜在的威胁。虽然这个威胁并不大,但是父皇曾经说过,任何的威胁都是威胁,不管大小,都必须彻底铲除才能让人放心。
只是不知为何,父皇好像对他并不是很热心,虽然时不时的夸赞几句,但是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让他安心做事。
有大臣和他分析过当前的局势,认为立他为太子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晋王李治,怎么看都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可是半年过去了,父皇的态度依然暧昧,谁都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李泰很焦急,也很郁闷,他真的很想拉住父皇的衣袖,问问他到底在想什么。在他的众多皇子里,还有谁能和他李泰相比他有什么好犹豫的
他问过母后,却被母后狠狠的斥责,并告诉他这种事以后都不要再提起,否则只会引火烧身。
李泰自然知道母后的意思,她的斥责是为了让他记住,这种事只能在心里想,万不可说出口,否则祸害无穷。
毕竟不管你是谁,皇权这种事只能李二自己说出来,其他任何人说出来都是对他至高无上权威的一种挑战。
况且李泰乃是皇子,更加不能提及,否则你让李二怎么想想早点做皇帝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二对这种事极为敏感。
长孙皇后作为李治的枕边人,最信任的人,自然知道李治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他必须警告李泰,皇帝的忌讳千万去触碰。
即使他李泰是皇子也不可以。
李二不着急,李泰着急,朝中的很多大臣更着急。
毕竟关乎到他们以后的前程,老是这么悬着,他们都不好做选择。
于是终于有人按耐不住了,这个人说出来十分的让人意外。因为虽然他是名副其实的勋贵,但是存在感真的很弱。
这个人就是薛万彻。
严格意义上来说薛万彻也是一个强悍之人,玄武门之变时敢于带兵攻打秦王府,差点让李二谋划已久的计划破产。
后来被李二封为右武卫大将军,武安郡公,还娶了李二的妹妹丹阳公主,成为了李二的妹夫。
按道理说这样的一个人是绝对不应该掺合到立太子这样的问题上来的。毕竟他是武将,一个弄不好就有造反的嫌疑。
可是他偏偏旗帜鲜明的支持李泰,让李二十分不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