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野小子
“就算无法攻克冀州,豫州也没有问题。”皇甫嵩胸有成竹的笑了笑:“不过,我们可说好了。兖豫青徐四州尚在战时,所有的赋税都要由当地镇守的将领控制。直到彻底平定袁氏的叛乱,相关驻军撤离,这几个州才会交给朝廷。你们……没意见吧?”
荀彧的脸色一黯。他明白了皇甫嵩的用意,也许就是刘辩的用意。他们并不急着彻底结束山东的战事,他们要利用战时这个最合适不过的理由,对山东进行清洗。进行压榨。山东人搞出这么大的事,朝廷不可能不对他们进行报复。
荀彧企求的看着杨彪。皇甫嵩是凉州人,对山东人一向没好感,和儒门也没什么真正的交情。当年党锢时,皇甫嵩也自称党人。想借机加入儒门阵营,结果被儒门人有意无意的排斥了。现在情况不同了,皇甫嵩没落井下石就不错了,指望他对儒门施以援手,无疑是痴心妄想。
他只能指望杨彪,希望杨彪顾全大局,不要让事态扩大。
“义真,陛下有意西征,你也是知道的。西征万里,需要大量的粮赋,就需要尽快平定山东。如果山东受创严重,我怕会延误陛下的西征大计啊。”
皇甫嵩笑了,指指杨彪。“文先,西征战事能否成行,陛下尚未有定论。你现在拿出来做理由,是不是有些太急了?再者,司徒府插手战事安排,是不是有越权的嫌疑?”
“我虽然不负责战事,可是西征这么重要的事,我岂能不预闻?”
“你放心,如果西征,不会从洛阳调拨粮草,这件事会由长公主和贾诩负责。”皇甫嵩收起了笑容,言语中有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陛下从来没有指望过山东的世家能够支持他的西征大业。”
杨彪哑口无言,只得长叹一声。荀彧心头也飘过一朵乌云,沉甸甸的。刘辩不指望山东的世家能够支持他的西征大业,有两种解释:一是刘辩要从荆益凉并四州筹集物资,一是刘辩要将山东的世家连根拔起。在他看来,显然是后一种解释可能性更大。
如此一来,山东儒门将遭受重创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事。要想保住最后的元气,就只能指望那些从各地赶来参加议政的贤良文学了。他忽然在想,天子召开这个会议,会不会就是为了甄别山东儒门中人,愿意来参加议政,与朝廷合作的,尚有一线生机,拒绝参加会议,不肯与朝廷合作的,自然是杀无赦?
果然是一举两得的妙计。
……
龙亢。
袁术站在营前,看着随风飘拂的战旗,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睢阳一战,他和袁绍联手,不仅未能攻克睢阳,反被徐晃、曹操击败。袁绍已经退回冀州,而他却无处可去。陆康在寿春,曹操在铚县,陶谦在准阴,徐晃步步紧逼,正从西面追来,四路大军即将合围,他无路可去。
再向东,就是垓下。他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徐晃等人的阴谋,要把他逼到垓下,让他步项羽的后尘。
项羽曾经是刘邦的劲敌,而且也是汝南人——项家的祖籍就是汝南郡的项县。
桥蕤走了过来,静静的站在袁术身后。
“我们怎么会走到这一步?”袁术突然问道:“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登高一呼,天下响应。眼看着只要攻进洛阳,江山就可以易姓,为什么反倒落得如此下场?”
桥蕤不吭声。他知道这里面的原因,但是他无法解释给袁术听。袁术是个豪杰,但是他先入为主,个人意气太浓,根本不是逐鹿天下的最佳人选。连自家兄弟都无法相容,又怎么可能容得下其他人呢。
见桥蕤不吭声,袁术又自言自语道:“我知道,你们都觉得是刘辩太强悍。可是,他有龙,我袁家何尝没有凤?只是那个庶生子不争气,只知沽名钓誉,却不思进取。凤卵在他手中这么久,还是看不到凤鸟出世的一点征兆。如果凤鸟现世,刘辩的龙尚且不足惧,又怎么会被曹操的龙打得落花流水。”
他长叹一声:“说一千,道一万,我们还是被自己骗了。什么仁义道德,什么诗书文章,都是空的,只有实力才是真的。只可惜,叔父将袁家的希望寄托在那个庶子的身上,却从来没有想过我。我才是袁家的嫡子啊。”
桥蕤皱起了眉头,不知如何解释。他觉得袁术说得不对。袁隗不将希望寄托在袁术身上,不是对袁术有什么歧视,恰恰是因为袁术自己不争气。细想起来,从洛阳的兵权争权开始,最初的失误不就是在袁术身上吗?如果他不轻视吕布,天子又怎么可能控制洛阳,又怎么能力挽狂澜?
可见,袁术根本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败,他只会埋怨别人。如今走投无路,也是他应得的下场。
桥家要跟着袁术一条道走到黑吗?为这样一个蠢人陪葬,是不是值得?
为什么四世三公的袁家居然生出这样的败家子,难道也是命中注定?
桥蕤一时思绪万千。
……
益州,广汉郡,雒县西北。
刘辩缓步走上了一个大土堆,看着不远处的河水,又看看四周金黄金黄的油菜花,心情很不错。
“阿琰,这里也许就藏着你想知道的秘密。”刘辩笑眯眯的对蔡琰说道:“不过,我并不希望你将时间浪费在这上面。毕竟,这里只是一个中转,绝不会是源头。”
蔡琰笑嘻嘻的说道:“那陛下又何必带我来这里,还告诉我那个带有预示的梦境?”
刘辩无奈的笑了笑。“是的,我也很矛盾,我希望你能直接找到源头,可是我又知道,如果不逐级追溯,最后得出的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似是而非。这条路也许是一条正确的路,却不是一代人两代人能够完成的,也许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的积累。”
刘协走了过来,神情疑惑:“皇兄说的路,究竟是什么路?”
“追求大道的路。”刘辩扶着刘协的肩膀,轻轻捏了捏。“就和你的修行一样,这是一个民族的修行,不能急。欲速则不达,更不可能指望别人代劳。自己的命运,终究还是应该抓在自己的手里。”(未完待续。。)
神话三国 第448章 立功心切
“民族?”刘协疑惑不解:“是指百姓的家族么?”
刘辩愣了一下,这才想起民族这个词有些超前。∈↗頂∈↗点∈↗小∈↗说,他思索片刻,点了点头:“你说得对。天下一家,不过这一家不仅仅是我刘家,还包括天下百姓万民,所有的炎黄后裔。”
刘协似懂非懂,但他还是点了点头。天下一家的概念并不新鲜,儒家一直有大一统的信念,《礼记》中就有类似的话。他虽然觉得刘辩说的和书上的意思有些不一样,却也没有深究。他知道刘辩书读得少,万一答不上来,未免难堪。
诸葛亮却上前一步,拱手问道:“陛下以天下为一家,那家长当是如人?”
刘辩诧异的看着诸葛亮。诸葛亮很谨慎,奉诏伴读之后,诸葛亮经常出现在他的面前,但是很少说话,更不会主动提问。今天的情况有些特殊,似乎对他有所触动。他想了想,没有直接回答。诸葛亮虽然年幼,却是被陈纪看中的下一代儒门领袖,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的确常人无法企求。这样一个早慧的天才绝不会随便发问的。
“你觉得呢?”刘辩反问道。
诸葛亮迟疑了一下,还是鼓起勇气说道:“臣以为,朝廷当是家长,不知陛下以为然否?”
周围的气氛一下子有些凝固。这句话看起来轻飘飘的,里面却大有深义。刘辩说天下一家,那么便自然的涉及到谁是家长的问题。按照通常的理解,刘家当然是家长,只有如此,刘家才能名正言顺的占据最顶层,享受最丰厚的待遇。可是,诸葛亮说。朝廷才应该是家长,刘家不是。
对不对?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刘家是家长,那就是家天下。朝廷是家长,那就是天下为公,只有天子是家长一员。而刘家其他人都不是。因为汉代已经形成惯例,皇室近亲可以封王侯,却不能担任朝廷要职,反倒是那些血源比较远的宗室可以在朝中任职。不过,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以士大夫自居,而不是皇室成员。所以,把诸葛亮的意思换成一句更通俗的话,就是与士大夫共天下。
诸葛亮低着头。拱着手,神态谦卑而坚持。
刘辩打量着四周神色各异的面孔,笑了起来。“没错,朝廷当是家长。那么,孔明,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家长,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
“保持家族和谐,人人互敬互爱。”
“不对。”刘辩摇了摇头:“作为一个家长。保持家族和谐,人人互敬互爱固然重要。但首要的任务就不是这个。”
“敢请陛下指教。”
“如果没有安全,朝不保夕,互敬互爱又有什么意义?”
诸葛亮一愣:“那陛下以为,家长的首要任务是训练武士,时刻准备与人战斗?”
“忘战必危,你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强大。并不仅仅需要武士,更需要智慧。这个智慧也不仅仅是合纵连横,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如何变得强大。只有能提升家族实力的人,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同样,只有能富国强兵的士大夫。才适合成为朝廷的重臣。外强内壮,并不冲突,一味用兵,难免会穷兵黩武,一味用仁,同样也会沦为一厢情愿,自欺欺人。你说是不是?”
诸葛亮躬身一拜:“陛下圣明,臣自愧不如。”
刘辩笑了。他知道诸葛亮会同意他的看法,因为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那种迂腐的书生,相反,他最讨厌那种空谈误国的书生,他是一个实干家——虽然有些擅权。
“孔明,你智慧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不过,朕还要提醒你一句,这条民族的修行之路,不是一个人能走得完的。要做一个明智的家长,不仅自己要有高明的境界,还要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将这个事业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否则,人亡政息,又怎么能保证万年太平呢。”
诸葛亮眉毛一挑,若有所思,转头看了刘协一眼。
刘辩没有再和他争论这些问题,他让蔡琰给蔡邕写信,在洛阳召集一些对古文字、古史有研究,又能够自甘寂寞,潜心学问的人来益州,一起研究即将发掘的这个大墓。蔡琰觉得刘辩有些小题大作,区区一座墓而已,何必兴师动众。
刘辩却不这么觉得。他凭自己前世的经验,凭自己过人的六识,知道脚下这三个土堆里掩埋着什么。说得严重一点,一旦出现,只怕是秦始皇陵里藏的那些历代典籍都未必比这墓里的东西复杂。对于中原的读书人来说,这很可能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
他们也许能从里面找到凤系文明的渊源,将探寻的脚步向前推进一步。
因为这里是三星堆,一个曾引起无数猜测的文明遗址。
……
六月末,征西将军张辽回到凉州,立刻拜见了凉州刺史卢植,向他通报了即将出兵西域的消息。
卢植大吃一惊:“不是说平定山东之后才出师吗,怎么现在就出兵?”
张辽笑了,将刘辩的意思转述了一遍。“山东虽然未平,可是大局已定。卫将军徐晃已经兵临汝南,即将围歼袁术所部,袁绍南逃之路被截断,现在只剩下入海一条路可走,他还能坚持到几时?陛下很快就会回关中,收荆益之粮,并凉之马,全力供应西域战事。”
卢植沉默不语。
“眼下的条件的确不是很成熟,可是,鲜卑人入侵贵霜,势如破竹,如果我们不抢紧时间收复西域,做好与鲜卑人再战的准备,将来鲜卑人坐大,侵入西域,我们会更加被动。与其如此,不如先下手为强,在鲜卑人控制贵霜之前,先将西域纳入大汉疆域,拒敌于国门之外。”
卢植苦笑一声:“依我看,这鲜卑人才是陛下西征的先锋吧。”
张辽笑而不语。
卢植无奈,知道刘辩处心积虑,势在难免,便问道:“将军西征,准备召集多少人马?”
“三千精骑,民伕五千,再加上随行的商旅,万人足矣。”
卢植大吃一惊:“三千精骑就想收复西域?”
张辽点点头:“西域不比中原,粮赋供应困难,大军数量太多,准备时间就长,凉州转运的负担也重,所以我们必须以精兵出征,尽可能的减少转运中的浪费。带上商旅,也是为了能以商税供应军饷,同时利诱西域诸国,减少阻力。”
卢植松了一口气。凉州人口不多,如果出兵的数量太多,万里转运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麻烦。现在张辽打算以精兵入西域,负担就小得多了,还在凉州能够承担的范围以内,不需要再调用其他州的支援。看来刘辩为了减少出兵的阻力,也是做了不少准备。现在,只需要他这个凉州刺史的同意,张辽就可以成行了。
“好吧。”卢植点了点头。
张辽和赵云、麹义交换了一个眼神,会心而笑。
……
刘辩回师关中,在汉中和牛辅会师。
见礼之后,吕布就抱怨开了。对刘辩将狼骑、豹骑这样的精锐放在关中不用,将他和关羽这样的神级猛将置闲,他表示非常不理解。这次益州之战,张辽从武都突入蜀郡,兵锋几乎直抵成都城下,刘辩从东线强攻,一鼓而下扞关,威镇天下,唯独北线的牛辅大军没有建功,实际上这一路大军的实力是最强的。
刘辩笑笑:“下令出征的诏书可是很早就发出来了,又没人拦着你,不让你出兵,你走得慢,怪谁?”
吕布埋怨道:“陛下,关中与益州之间更是栈道千里,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走到汉中,已经很尽力了。只是没想到陛下这么快就平定益州,所以白跑了一趟。”
“好啦,你就别埋怨了。征西将军即将出征西域,你有没有兴趣跑一趟?”
吕布的眼睛顿时亮了,喜不自胜。“陛下,真能让臣等出兵西域?”
“当然。”刘辩笑道:“西域万里,必须速战速决,只有坚忍能战的狼骑才能适应这样的战事。征西将军麾下虽然有不少善战的羌人,可是我总不能将这样的战事全寄托在羌人身上,所以要调狼骑西征。不过,文远曾经是你的旧部,你愿意听他的指挥吗?”
吕布顿时傻眼了。刘辩说得没错,张辽曾经是他的旧部,现在一跃成为征西将军,反成了他的上官。这可怎么办?
“你如果不愿意去,朕也能理解,可以让你留在关中,届时随朕一起出征,就让云长率领一千狼骑出征。”刘辩顿了顿,见吕布松了一口气,又说道:“不过,朕又担心,万一云长在西域立了功,升了职……”
吕布顿时急了,连忙说道:“陛下,臣愿意受文远统属,出征西域,在战场上建功。”
“你能和文远和睦相处吗?”
“臣……”吕布咬牙切齿的说道:“一定能。”
“大丈夫一言即出……”
“驷马难追!”(未完待续。。)
神话三国 第449章 高处不胜寒
吕布生怕刘辩反悔,立刻带着狼骑起程。在起程之前,他和董白央求了半天,总算求得董白同意,让雪狼与他同行。董白破境之后,有了大鹰这个新宠物,对雪狼也不怎么在意,见吕布求得起真诚,索性就将雪狼送给了他。
得了雪狼,吕布像是孩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玩具,欢天喜地的走了,一路直奔凉州。
刘辩随即安排阎行、成公英率领豹骑赶往豫州战场,归属卫将军徐晃指挥,增加山东平叛大军的战斗力。阎行二话不说,径直从汉中东行,取道南阳,杀向豫州。
刘辩又转牛辅为镇西大将军,出镇益州,驻越雋,总管西南军事,特别是永昌、益州一带的南蛮,以黄忠为副。
牛辅随即统领本部人马,赶往益州。
安排好了各方的军事,刘辩班师关中。七月末,他回到了阔别一年有余的昆明池。
昆明池正是秋高气爽之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碧波万顷,林木森森。
长公主刘和、尚书令贾诩到建章台接驾。
长公主抱着儿子张虎。七坐八爬,张虎正在坐爬之间,精力旺盛,一刻也闲不住。刘辩看了,非常满意。“虎父无犬子,姊姊,你这儿子以后又是一员虎将。”
“那当然,这也算是半龙血脉呢。”刘协也凑趣的笑道。
张辽是青貔命,貔貅在汉代也算是龙种,长公主虽然不知道命格是什么,但是刘辩是真龙命,刘协是囚牢命,如果不出意外,她也应该是龙命。只是没有修行,未曾悟命罢了。刘协说她和张辽所生的儿子是半龙血脉,却是一点也不错。
“他算什么半龙血脉。能像他父亲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那可不一样。”刘辩摇摇头:“这毕竟有我皇家血脉。如果将来悟命,的确是龙系的话,少不得他封他一个王爵,建立他自己的国度。”
“陛下,不得信口开河。”长公主责怪道:“你对姊姊好,姊姊心领了。可是君者无戏言,让别人听到,可不妥。他就算有龙系血脉。那也是张家的子嗣,异姓不能封王,这是高皇帝立下的规矩。”
“高皇帝的规矩只在大汉境内适用。”刘辩从容笑道:“经过四百年的生息,这份土地已经容不下我们了,必须向外征伐。如果不能与天下英雄共利,如何能激起他们的斗志?文远能够率军远征,开拓万里江山,封一个王又算什么。”
贾诩一直沉默,此刻突然插嘴道:“陛下如果真有此意,臣以为当正式提出议案。举行朝议,交付众臣商议,并趁着贤良文学齐聚洛阳之际。一并予以讨论。”
长公主很意外。她原本以为贾诩会反对刘辩打破成规,却没想到贾诩更进一步,居然主张提交朝廷讨论,大有将这件事敲定的意思。这可和贾诩一贯的作风大不相同。
“贾令君,你可知道这个提议会遭到什么样的非议?”
贾诩笑了。“长公主,陛下召集贤良文学齐聚洛阳,可不仅仅是要釜底抽薪,甄别忠奸,更是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诚意体现。将这个想法提议朝议。不管最后能不能通过,都能向天下人证明陛下的坦然。如果通过。则可体现陛下天下为公的胸怀,如果不通过。那也是朝臣们的集体意见,并不是陛下不愿意与天下英雄共治。又有什么不好呢?”
长公主听了,恍然大悟,连连点头。
“再者,臣觉得,这个议案通过的可能性极大。”
“为何?”
“天下才俊,谁不敢裂土分疆,封王封侯?”贾诩收起了笑容,变得严肃起来,仿佛已经在举行朝议。“可是陛下不要忘了,当初周天子分封群臣,不过数百年,诸侯之间便征战不休,王室权威扫地。汉初,同样分封异姓王,然而不久便又被高皇帝一一剪灭,代之以同姓王。然而同姓王也尾大不掉,既有为皇室藩卫的梁国,也有成为国家之患的齐楚七国。直到推恩令行,才算结束了诸王与朝廷之间的冲突。陛下欲重立异姓王之议,不可不有所准备。”
刘辩叹了一口气:“文和,正因为这件事影响深远,朕才要与你们商议。万里征伐,其中的辛苦非常人可以想象,若无重赏,难有勇夫。再者,征伐固然不易,守成更是困难。如何想出一个长治久安之策,是朕最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个人智短,众人谋长,提交朝廷众议,可能是最稳妥的办法。”
“陛下圣明。”
刘辩与贾诩、长公主反复商议了封异姓王的利弊,就他们之间都未能形成共识,争执不下。刘辩随即又让杨修、刘巴等人参与进来,一同探讨。杨修长于大政,刘巴擅长经济,他们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虽然一时未有定论,但总的气氛还算是好的。
刘辩在其中最大的作用,并不是多么缜密的思维,而是一种开拓性的眼境。他提议封异姓王,还是因为帝国的疆域大了之后,无法进行直接的管理。就算不封王,地方总督也会尾大不掉,罗马帝国也好,亚历山大的帝国也罢,最后的结果都差不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一个人做不到,只能求助于众人的智慧,希望这些当代的智者能够想出一个好办法来,也免得他们成天将心思用在勾心斗角上。
抛出这个重大议题之后,刘辩就不再多问了。他深居简出,在建章台下的密室里潜心修行。
从玄冥海回来之后,刘辩就再也没有多少时间能够一个人静下心来修行。军旅之中,事务繁杂,虽然有不少军谋参赞,还是有许多事情需要他亲自处理。要想一个人静静的冥想,几乎是一个奢望。他最多只能保持自己心境的稳定,不过多的被外界的事务干扰,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回到长安后,他与玄冥海的龙恢复了联系了。他发现龙的境界又有了明显的提升。没有了荒原上的压力,它重新回到了海面上,经常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
刘辩在玄冥海的时候见过极光,他也听荀彧说过,极光能帮助人修行。刘辩猜要,龙孵化之后就赶赴玄冥海,也许就是因为玄冥海有极光。刘辩知道极光是太阳粒子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发出的光,换句话说,极光就是一种能量,一种来自太阳的能量。龙沐浴极光,也许就是吸收能量。
戏志才被封冰数月,一跃破境,很可能也和极光有关。
中原没有极光,他的修行速度自然不如龙,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对龙的境界压制,就成了比封异姓王更让刘辩费心的问题。其他问题,他还可以找人商量,唯独这个问题,他只有自己去摸索。
高处不胜寒。高手的境界总是寂寞的。
……
阿那希特神庙,四壁堆满了藏书的密室。
戏志才翻看着一份份或是写在羊皮上,或是刻在青铜片上的文书,揉了揉眉心,对正在抄写的卢夫人说道:“这些文字如此繁琐,哪一天才能看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