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改大唐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麻烦
以后再晋升起来的新贵,就算想在两仪区置产都没这个资格,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四环八卦区的房子来作为自己的府邸了。
而且,就算是两仪区的府邸,那也是面积有大有小、位置有好有差。
先签意向书交了首付的可以先选,后签意向书和交首付的可就只能选人家挑剩下的了。
另外,说是一些关陇的世家门阀,在听闻[天工门]欲改建长安新城之后,也都对“两仪仙居”起了心思,想要在这天子脚下占上一亩三分地。
要是他们现在不要,自动放弃了购买两仪区府邸的名额资格,从而被那些关陇世家趁虚而入鹊巢鸠占的话,以后他们就算想买也买不到了,只能从别人手里收购,那到时候价钱可就更贵了!
[金融门]弟子看在勋贵家中有子弟,是[无极门]同门师兄弟的份上,还好心的暗中提醒。
就算真不想要两仪区的房子,也可以把名额先占下来,到时候转手坑那些家里有矿,又想在新长安置产的关陇世家一笔,岂不是可以贴补家用
听到这话,大多数勋贵基本上都会一拍大腿,一脸严肃的决定:买买买!不但要买,而且要多买!除了自家住的府邸之外,能买多少买多少!
要是家里管账的夫人为难的说钱财不够,这些勋贵大多会恨铁不成钢的训斥一番:
你个莽婆娘,没钱没钱不会抵押贷款么把老家的族产、田地抵押进去不就有钱了么
实在不行找亲戚六眷借啊!到时候把抵押贷款付了首付的府邸转手一卖,不就有钱把自家府邸的贷款还上了么
第153章 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
,
“新长安计划”,其实就是白玉琦给大唐人民,画的一张大大的炊饼!
仅仅只是卖了个概念之后他就没管这事了,躲在幕后等着事件发酵就好,还不到他本人出面收割信仰的时候。
他最近沉迷学习无法自拔,哪有功夫整天琢磨这些阴谋诡计勾心斗角的事
每天宅在邀月楼里泪流满面的高喊: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快乐!研究让我进步!
自从斥巨资激活了各种奥法知识之后,他好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符纹学、炼金学、草药学、药剂学、制药学、附魔学、构装学、锻造学……
这些奥法知识就像是一个死循环的莫比乌斯怪圈一样,一环套着一环的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这是一个无比庞大而浩瀚的知识体系,越是学习就越是让白玉琦发现自己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掌握,等他好不容易将所有基础学科都串联了起来,却发现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就好像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完了十以内加减法,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王者,可等考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其实只是一个倔强青铜……后面居然有一个池子一头注水,一头放水这种丧心病狂的东西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他那有时间出去浪
可问题是,他不出来还不行,前期工作虽然能够扔给徒弟们去负责。
可是最终执行却只能靠他这个对经济学,同样一知半解的神仙出来把控……他能怎么办他也很绝望啊!他都穿越了,居然还得抱着经济学教材猛啃你敢信
“新长安计划”其实就是一个从世家门阀手中掏出粮食来,帮助百姓度过粮荒和天灾的计划。
可能有人会奇怪,他一个“穿越者神仙”为毛要像保姆一样,忧国忧民的伺候大唐百姓
那不废话么他想回去就得“成就永恒,登顶至高”,可是他想变强就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是他想学习,就得积累大量的信仰来激活那些,系统一套一套、一本一本、一个系列一个系列推荐给他,而且还越来越贵的奥法知识。
而要积累信仰,就得发展庞大的信徒群体,扩大信徒基数。
可想要让那些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大唐百姓成为自己的信徒,心情愉快的使劲生娃。
他就得“保佑”他们吃饱穿暖,不然你以为他闲的蛋疼的搞出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来
在华夏想挣点信仰可太难了,在国外人家信徒是越穷越苦越虔诚。
可在华夏却恰恰相反,想要提升信徒贡献的信仰额度,居然还得跟玩模拟城市一样刷居民幸福度才行。
不然的话,吃不饱饭,华夏百姓都能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来,当神仙不给百姓谋福利,谁特么有功夫信你
要说唐初几年也是够惨的,不是干旱就是发大水,再要不就是闹蝗灾。
白玉琦用系统搜索查了查资料,差点没愁哭了。
说是贞观元年,先是因为兵灾、粮荒造成了大量的流民流离失所。
白玉琦靠着发展库峪城和天工门的轻工业体系,好不容易多少给养活了一些。
可紧接着因为这个冬天太暖,导致地里的蝗虫卵没被冻死,开春又会因为大旱致使冬粮颗粒无收。
以至于从贞观二年初开始闹饥荒,民间到了三月就出现了卖儿卖女的情况,四月蝗灾爆发别说是种的粮食了,连杂草都啃干净了,到了秋收的时候还能有个好
收不到粮食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紧跟着贞观三年又特么发大水了,河流决堤导致到处洪涝。
接连三年天灾下来,会造成多少伤亡姑且不说,百姓在这种水深火热的情况下,那还有心思去信仰什么神仙
&nb
第154章 岭南狗大户-1
在长安卖预售房,卖的是如火如荼。
而下,得了白玉琦授意的特殊部门则暗中倒卖房源,同样是卖的风生水起。
随着大批的预售房被勋贵们预定下来、签了契约、付了首付,一车一车、一船一船的粮食,通过陆路和水路开始往长安汇聚,一时之间长安显得无比的喧哗繁荣了起来。
但这虚假的繁荣,却跟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
因为绝大多数百姓,根本就不明白这其中的巧妙。
只知道那活神仙无极帝君和当今陛下,要联手重建这京师帝都。
所以下了圣旨要拆了现有的长安旧址,修建起一座跟大罗天市一样的“仙城”。
若是放在前朝,这必然是劳民伤财、动摇国本的大事,说不得就是一场百姓家破人亡,国朝动荡不安的祸事。
可是放在今朝,百姓们却没感觉到有何不妥。
因为一没说要增加赋税,二没说要征发劳役,三没说要动用一文一厘的国家财政,完全由无极门一力承建。
哪怕是让百姓们签署了动迁契约,可是也承诺了到时候补偿一样大小的家宅给他们,他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到时候搬个家而已,这怕是百姓们见过的最不折腾的一件国家大事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至于那大批大批从各地运来的粮食,也只是权贵豪门为了买更大的仙府,找给人家无极帝君的添头。
金融、经济什么的,百姓们肯定是不懂的,可日常里买卖易物多退少补的道理,他们还是知道的。
虽说长安城里那些豪门大院不小,可要想换成大罗天市里的那种仙府,还想一比一的大小肯定是不可能的。
这就跟拿麻布去换绸缎一样,人家要么撕下几尺绸缎给你,要么你补给人家差价。
一匹麻布换一匹绸缎,是你傻还是我傻
反正百姓们觉得无极帝君,肯定不会干这么傻的事情。
拿一座凡间的土宅子,换给你一座一样大的仙府人家无极帝君图的什么啊
想要一样大的府邸,那些权贵豪门当然得找补差价给人家无极帝君嘛!
所以看着一辆辆的粮车来往,百姓们虽然津津乐道的八卦着,这又是哪家国公换购了多大的仙府,但是却没觉得那些粮食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不仅是百姓们不明白这其中的巧妙,其实绝大多数勋贵也不懂。
只是觉得自家的土宅凡居换仙府豪宅,找补差价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除了羡慕嫉妒恨一下那顶级仙府,简直贵的没边了之外,倒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长安本地或邻近州府郡县的豪门倒还好说,那些偷偷从的“不肖弟子”手中,搞到大批房源的山东世家、关陇门阀就有点发愁了。
粮,他们不缺,千年积累下来的土地掌握在手中,每年能产出的粮食就是他们能持之传世的本钱,哪怕是改朝换代,这些资源也是他们在新朝换取地位的资本。
可大批的粮食屯在手里,运输起来可是个大问题。
本来他们私底下打通弟子的关系拿到的大批房源。
走的就是制度中许可的,准许外地户借长安扩建的机会迁居新都,但购房必须要全款支付的途径来掩人耳目。
可是,粮食一日不交付,房契一日就不会交到他们手上,眼看着售楼部大厅里摆出来的沙盘模型上,一栋栋原本被他们走内部渠道拿下的房源,被插上了本地勋贵名字的小旗,他们心都在滴血啊!
这些世家门阀能苟上千年不灭,最精的就是他们这帮人了,自然看得出
第155章 岭南狗大户-2.为2万推荐票加更
世家一系的官员,料想那冯盎遭人举报谋反,肯定怕死不敢上京,也就没有从中阻碍反对。
可没想到冯盎竟然如此“贪生怕死”,居然就这么干脆利落的怂了。
而且自己不敢来,却派了儿子来作为“质子”,以示没有反叛之心,但这么一来他们前面不是全都白忙活了么
要说产粮之地,山东之地虽是大户,可又怎么比得位处南方的岭南道
冯盎占据的八州纵横足有二千里,门下服侍的奴婢一万多人,拥有珍奇宝物无数,怕是李世民都没他富有,说是割据一地的“岭南王”丝毫没有夸张。
赶巧不赶早,冯智戴进京之时,好死不死正好赶上[金融门]开市预售新长安的房产。
这冯氏的狗大户闻言大喜,挥舞着带来的财帛就是一通不差钱的买买买,不但给他爹购置了一座价值近百万贯的顶级大型园林,作为未来入京述职时的落脚之处,还给自家兄弟也每人预定了一片房产。
虽然不敢说跟他爹一样奔着怎么贵怎么去,可最差也是小型园林级别的……这冯盎不但本事出众,生儿子也是一把好手,光是冯智戴他们这一代的兄弟就有三十个!
到时候一大片冯氏园林连在一起怕不比皇宫都大,更何况冯氏一族可不仅仅只有他们这直系的一支,旁支的没资格住园林,可豪华别墅总住得吧
反正冯氏又不差钱,以至于冯智戴派了几名心腹。
天天蹲在[金融门]的售楼部门口,只要一开盘就冲进去抢抢抢。
不光是抢走了不少,世家门阀通过走后门搞到的房源指标,还把原本还在犹豫的长安勋贵们也给抢慌了神。
以至于勋贵炒房团越发的疯狂了起来,甚至都不惜拿出别处的封地、族产,在无极帝君名下的“大唐经济发展商业银行”抵押贷款,大肆抢购房源。
这就导致“新长安”一锹土没铲,房产价格就翻着跟头的一涨再涨。
要是别人在皇帝眼皮子底下,这么挥霍无度的疯狂烧钱,怕不早有人弹劾过去了。
可偏偏冯氏一族这么干却没人能弹劾他们。
连那帮子原本谋划着杀猪的世家门阀都懒得搞事情了。
别人这么挥霍,唯恐引起皇帝猜忌,说不得还要调查调查资产来源什么的。
可富可敌国的“岭南王”在长安购产置业,却反而证明了他没有反叛之心,摆明了就是做给皇帝看的!
更何况出手就是五十万石粮食啊!
照关中如今的粮价,那可就是高达160万贯的巨款,这岭南狗大户说送就送了,你敢信
你没看错!是送!不是首付!
置办国公府和冯氏房产的费用不算在内,这五十万石粮食就是白送给[天工门]的见面礼!
看人家这抱大腿的利索劲,以及快狠准的毒辣眼力劲,要不人家冯氏在天高皇帝远的岭南能混成土皇帝呢
这一入京就打听清楚了现如今谁是最粗的金大腿,而且还舍得下本钱巴结。
这一趟上京,冯氏怕不得花上几百万贯钱粮,足以当得大唐贞观元年这一年的赋税了。
有效吗那必须有效!
不仅皇帝陛下亲切接见了冯智戴,对其大加封赏厚赐。
就连那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无极帝君也特地召见于他,赏了什么仙家宝贝不知道。
只知道这狗大户从帝君的邀月楼出来的时候,笑的跟村口二傻子似的,哈喇子流
第156章 大买卖-1
不仅仅是乘车者,对无极帝君此次派出迎客的车辇惊讶。
看到各种造型的“天工车”,行驶在长安城中的百姓们,也同样惊讶无比。
类似的车辆他们之前看到过一次,就是无极帝君入长安时搭乘的那辆仙辇,后转赠给了当今陛下使用。
现如今所见的这些车辇虽不如陛下那辆龙辇华贵,却也能看得出同样出自[天工门]之手。
华夏的马车自古都是双轮,这样才便于在车辙之中转向,而天工车却是四轮,转向起来一样轻巧灵便。
何为“车辙”
车辙就是车辆驶过后,在路面上留下的压痕。
所谓的“车同轨,书同文”中的“轨”,指得就是要求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间距都改为六尺。
这样才能让所有的马车,都能在同一道车辙之中行驶,避免将路面碾压的乱七八糟,到处都是沟沟坎坎深槽。
所以说,古代的马车都是行走在两道平行的槽子里的,这应该算得上是最早的“轨道车”了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