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
互助村。
透蓝的天空,挂着火球般的太阳,云彩好像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
踪。树也被太阳晒得垂下了头,鸟儿们无力地飞着。
多啦培养的几个小弟也耷拉着脑袋,伸长舌头喘个不停。大地被烤得发烫,人
在地上走都觉得烫脚。
“东家,这干旱已经持续了差不多三个月了,还是一点都没有要下雨的样子。”
“我听阿行说这两个月鸡鸭长的特别快,每天都吃的饱饱的,都不需要喂养。
这不是好事啊。”
张华通过多啦,已经了解到历史上贞观二年的蝗灾情况,似乎就是这段时间开
始爆发的。
“东家你的意思是”
 
第253章 局势在恶化
王二小是雍州下面一个普通村落的普通农户,家里有几十亩水田旱田,日子过
得不好不坏,吃不饱饿不死的。
年初的时候听嫁到了州府的妹妹说大唐出了祥瑞,种在地里亩产几千斤,他还
想着看看有没有机会也种点。
但是别看李世民一下种了将近十万亩的土豆和地瓜,全部用来做种子的话少说
也可以种植几百上千万亩的土豆和地瓜。
不过,难得库房充足的李世民大手一挥的将大量的土豆和地瓜作为赏赐发给官
员,就连长安城的普通官吏都分到了。
这些发下去的土豆和地瓜,除了一部分被用来作为种子种植,大部分都被吃掉了。
特别是冬天没什么蔬菜,吃点土豆比什么都强,结果原本想着留下来做种子的
也被吃的差不多了。
当然,十万亩的土豆和地瓜,怎么也还是剩下不少的,毕竟李世民也没有全部
都给发下去。
但是这么一来,今春种植土豆和地瓜的大部分还是在长安周边以及一些勋贵的
老家,其他州府的乡村很少有种植的。
王二小就是和往年一样种植了几十亩的粟米,但是今年开春到现在滴雨未下,
眼看着收成至少要降三成,今年的口粮肯定是不够了,王二小满心焦虑。
好在王二小家的水田旁边就有一条小溪,勉强能够给地里补充点水,要不然就
不是减产三成的问题了。
“娃他爹,再睡一会吧,天还没亮呢。”
为了让地里的粟米能够享受到一点点水,王二小基本上每天都要早起去溪里的
水潭挑水,一瓢一瓢的浇水。
听说附近有些村子,庄稼都已经全部旱死了,这一季颗粒无收,所以王二小特
别珍惜小溪里的水,再苦再累也愿意。
“这粟米要看着刚刚灌完浆,如果这些天不能保证充足的水分,那么产出来的
粟米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再说了,眼看着溪水越来越小,谁知道哪天就断流
了,不趁着现在还有水赶紧多浇点,以后就是想辛苦可能都没机会了。”
王二小叹了口气,强忍着胳膊的酸疼,熙熙索索的开始穿衣服,然后马上扁担
和木桶,冒着皎洁的月光往自家地里走去。
一路上,王二小隔三差五的会遇上村里的其他人,大家强打着精神彼此打了个
招呼,默默地往地里走去。
乡村早晨的天空是很美的!
红的如火一般的太阳升起了,害羞的她拿着雪白的云朵,遮住了羞红的脸庞。
厚厚的白云层层叠叠,一团团的簇拥在一起,看起来软软的,就如诱人的棉花糖一
般,令人垂涎欲滴。
太阳愈升愈高,散发着万道金色光芒,让在田间干活的王二小感受到一阵恍惚。
突然之间,王二小从那万丈光芒之间似乎看到了一片乌云在快速的飞过,看方
向,似乎是往自己这边飘来。
那乌云越来越近了,似乎还有阵阵特别的声音传来,让人觉得心里发毛!
王二小是一个信佛的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是很重视的,总觉得这是佛主在
冥冥之中给自己的警示。
“哗哗哗!”
放佛是处在瀑布底下一样,王二小耳中传来了一阵奇怪的声音。
“啪!”
似乎感受到有虫子落在自己脖子上,王二小条件反射似的一巴掌拍过去。
在地里干活,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蚊虫叮咬之类的,所以王二小也没有感到多
么奇怪。
只是一巴掌下去之后,他才感受到手里的虫子似乎比往常的要大。
不过,这也不算是多么不正常的事情,所以王二小没有太当回事。
也就在这几个呼吸的时间里,那一片乌云已经开始往王二小这边下降。
“啪!”
“啪!”
王二小接二连三的往脸上,手上和脖子上打巴掌,放佛自己站在一个虫子窝里
&nb
第254章 又见流民
雍州通往长安的道路修建的算不上多好,勉强可以同时通行两辆马车的黄泥
路,在烈日的曝晒之下,只要一阵微风就可以让整个路面弥漫着灰尘。
在灰尘之中,时不时的有三三两两的人群拖家带口的缓慢往前行走,有的是每
个人背着点包裹,低着头往前走。有的是家中壮劳力拉着一辆板车,上面堆满了锅
碗瓢盆等各种家当,甚至还有嗷嗷待哺的小孩,艰难的往前行走。
今年的干旱,已经让大家的生活陷入了濒临崩溃的地步,而蝗灾则是最后一根
稻草,彻底的压垮了绝大多数的的农户。
雍州的粮价已经暴涨到二十文钱一斤,并且还在继续往上涨,朝廷就是要救灾
也没有办法那么快的响应。
有些经验分丰富的老人在蝗虫过后就开始收拾东西,带着家里仅剩下的种粮和
值钱点又好拿的东西开始逃荒了。
没错,就是逃荒!
先来旱灾,再来蝗灾,雍州没有几个农户能够经受得了这种打击,本就脆弱无
比的家庭经济状况立马就崩盘了。
这个时候早早的逃荒,还不至于饿死在路上,早点到长安,说不准还能找到一
门营生养家糊口。
要是真的等到家里都揭不开锅了,那可就麻烦了。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是见证了无数倒在逃荒路上的人易子而食的场景。
什么叫易子而食
从字面上就能看出来他的意思,自己对自己的孩子下不了手,彼此换一下,在
饥饿面前就没有什么下不了手的。
那种场面绝对是惨绝人寰!
从这个角度来说,雍州通往长安的大道上的这些流民还是反应迅速的。
没错,现在只能用流民来称呼他们了。
“流民”指的就是因为失去土地或逃避天灾、兵祸等而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窜的
农民等。
这个等字包含极小部分的官员、士大夫、商人等其他人员。
历朝历代都是很怕流民,甚至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王朝都是毁于流民之手。
因为流民具有愚昧、盲目、破坏力极强的特点,一旦遭遇风吹草动和偶然触发
因素就会形成规模宏大的叛乱队伍,这些数量庞大的农民一旦被组织起来形成军队
与统治者对抗,那么政权就基本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而流民的组织工作却是十分简单有效,一个谣言就可以使他们深信不疑,只要
砍断竹竿就可以变成源源不断的武器,只要有粮食供养其参加者会越来越多短时间
内即可汇聚成几万几十万的巨大力量。
所以流民就成为古代国家最不稳定的动乱因素,也成为王朝更迭的推动力量,
流民现象衍生出种种社会问题成为国之大患,但千古不衰。
究其根本属性,流民实际就是不安分的人民,尽管造成不安分的原因是深邃复
杂和多种多样的,但是不安分的表现形式却惊人地一致:背井离乡闯荡四方。
“王二小,能不能借一斤粟米给我救救急,孩子她发高烧,已经两天没怎么吃
东西了,求求你了!”
亲眼看着自家几十亩粟米地消失在蝗虫口中的王二小,也是属于这波流民的一
部分。
雍州离长安不算远,但是走入的话,拖家带口没有个十天八天是怎么也走不到的。
这才刚刚出发几天,同村的华凌就断粮了。
“娃他爹,我们的粮食也不多了,可能都坚持不到长安城!”
王二小他媳妇看见王二小似乎拉不下面子准备借粮出去,赶紧扯了扯他衣服,
小声的,但是又是那种华凌可以听到的声音说道。
“二小,要不就半斤,半斤行不行我以后十倍,不,百倍的还你”
华凌用乞求的眼神看着王二小,他也知道王二小也确实没有多余的粮食,要不
然也不会早早的就开始逃荒。
&n
第255章 关中告急
清晨的太阳照耀在大兴宫,让整个宫殿显得威武雄壮。
六月的酷热没有给李世民带来一丝的温暖,在接连收到几封雍州和秦州等地遭
遇蝗灾的告急信之后,他的心就变得哇凉哇凉的。
蝗灾啊!
单单听这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打了一个颤抖!
蝗虫是会移动的,雍州既然发生了大规模的蝗灾,附近州府想要完全无事,那
是根本不可能的。
“雍州来的告急文书众位爱卿都看过了,你们都有什么想法”
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李世民立马就把朝中的大臣们召集在了一起商讨对策。
“陛下,当务之急就是要救灾,要稳定人心。蝗灾既然来了,那么必定是有无
数的良田遭到毁坏,各种作物大幅减产乃至绝收,再加上这几个月一直没有雨,旱
灾的灾情也比较严重,这必然会导致流民的大量出现。所以此时此刻,稳定人心就
变得至关重要。”
萧禹虽然不受李世民待见,但是作为几朝元老,今天的讨论,他还是参加了。
他倒也不亏是几朝元老,见多识广,一下就说到了现在最核心的问题。
稳定压倒一切!
后世经常喊的口号,大家听多了可能都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但是却是说的实在
无比。
只有社会稳定,才有可能再谈发展,再谈救灾等其他的事情。
“陛下,萧公说的有道理,稳定人心是至关重要的,金吾卫应该立马加强长安
城的巡逻,保证长安城的秩序稳定。
同时户部要做好救灾的准备,蝗灾过后必定有大量的流民,这些流民之中,很
大一部分会冲着长安而来,到时候不管是对长安的治安还是粮价都会产生很大的影
响。”
房玄龄的见识也不差,紧接着萧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雍州几乎全州都遭受了蝗虫的袭击,秦州也好不到哪里去,估计附近的其他
州府很快也会有奏报过来,十有很难谈妥。这么大范围的受灾,流民数量必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