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机器狗去唐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南山堂
“错了!你说反了方向。这是从东边传来的,准确的说是从东南传来的,从小姐你最想了解的一个地方传来的。”
以李冰娥的聪明才智,立马就想到了绿剑说的是哪里,“你说这紫菜是华庭县传来的”
“是呢,不仅如此,听说这紫菜还是张公子发现并推广开来的,据说海边盛产这种东西。还有啊,就是紫菜蛋花汤里面的鸡蛋,也是张家出产的呢,现在长安城卖的鸡蛋,至少有一半是互助村运来的。怎么样,小姐,这道紫菜蛋花汤很不一样吧”
“我尝尝味道怎么样!”李冰娥迫不及待的拿起小碗,自己动手盛汤。
……
唐厨。
长孙冲跟着几个二代们在一起喝着小酒。
“承天门的那副鲸鱼骨架你们都去看过了吗”
“今天这个天气还不错啊。”
第298章 博物馆
承天门的鲸鱼骨架摆放了十来天之后,有资格去观看的人基本上都看过了,没资格的即使是再摆放几年也是看不到的。
“陛下,太子殿下把那鲸鱼骨架给拆了。”
李世民的贴身宦官瞧瞧的从殿外进来,带来了宫内最新的动态。
“哦拆了拆了他能放到哪里张华那么辛苦的把鲸鱼骨架运输到长安城,不就是想吸引长安城上上下下的人把眼光转移到海洋吗”
李世民经过了刚开始的震惊,很快就想明白了张华的真实用意。
在他看来,大唐最大的敌人是北方的突厥人,在突厥人没有臣服的情况下,大唐的注意力永远都不会转移,所以这些天他并没有针对这个鲸鱼的事发表什么看法。
毕竟张华从海洋里面搞出来的这些东西,确实很有意义,李世民也是看在眼里,不好随意贬低。
但是要他大加赞扬的话,李世民又担心朝廷上下真的就把注意力转移了。
突厥未灭,怎么能转移注意力呢
“奴婢也不知道,只是听说要搬到哪个博物馆里。”
“博物馆太子又折腾出什么玩意”
博物馆三个字,每个字李世民都是认识的,合在一起就不知道什么意思了。
其实这也很正常,博物馆这玩意在中国没那么快有呢,但是在世界上其实已经有了。
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
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
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在17世纪后期出现。在18世纪,英国有一位内科医生汉斯斯隆,是个兴趣广泛的家。
为了让自己的品能够永远“维持其整体性、不可分散”,他决定把自己将近八万件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
王室由此决定成立一座国家博物馆,这就是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它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陛下,听说那博物馆就建在延寿坊,紧挨着西市呢,奴婢再安排人去看看这博物馆到底是什么东西。”
“不用,你去安排一下,朕要微服出宫!”
有段时间没有出宫,李世民想要自己出去看看长安城的变化,刚好顺便看看李承乾搞起来的博物馆到底是什么玩意。
很明显,这博物馆虽然是李承乾搞出来的,但是背后肯定是张华在指导,那张华一向是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次博物馆建设有啥特殊含义,李世民还真没有看出来。
……
延寿坊。
大唐博物馆的开业没有经过任何的宣传,但是门口巨大的鲸鱼骨架就已经是最好的宣传了。
由于采取的是免费的方式,大唐博物馆又紧靠西市,一经开业就吸引了无数看热闹的长安群众。
当然,也有不少人是冲着博物馆中最新颖的海洋馆而去。
大唐博物馆由于准备时间很短,首次建设的只有一个海洋馆,其他瓷器馆、兵器馆、服装馆等都还在准备之中。
“这个海带和紫菜真的是在海边到处都是吗”
一位商人模样的参观者在打听着感兴趣的内容。
“当然不是,不过
第299章 张华练兵
华庭县城外,基本上都是成片成片的荒地,有些种上了庄稼。
一块新围拢起来的空旷营地,里面传开了“一二一、一二一”的吼叫声。
“加油,再有一里路就到达终点了,前五百名过终点的今晚有肉吃,后面五百名到达的只能吃海带了,如果连续三天都是最后五十名,直接驱逐出营。”
这个营地是张华最近新折腾出来的东西,从五万多新开人口之中挑选了一千名身体强壮、年龄合适的男子出来训练。
按照张华的想法,这些人将会是未来成立的南洋贸易的护卫人员。
在这个时代发展海贸,没有一点自卫能力的话,海盗以及当地土人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虽然大唐乃至更早的秦汉时期就已经有海外贸易了,甚至这个时期江南以及岭南的广州还因为海贸而繁荣,但是整体来说规模和宋明时期差的比较远。
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朝廷不重视,意识不到海贸的重要意义,当然,三十税一的情况下,大部分贸易的利润都到不了政府手中,朝廷不重视也不奇怪,毕竟重农抑商乃是国策。
其次,这个时期的造船工艺还是不够好,特别是适合深海航行的海船,再加上船速等各种问题,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再者,虽然朝廷不重视海贸,但是但凡是出海成功的船,带回来的东西那是价值几十倍几百倍的上涨,这就导致航线上总是有海盗出没。
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这些海盗只要一年得手几次,就可以过上比种田舒服多的日子,所以东南沿海乃至南洋都有不少的海盗。
所以在出海之前,张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船员的安全问题,要不然到时候一个船队出去了,却是毁在一些无知的土人手中,那就悲剧了。
这个时代的东南亚,可是还有食人族的存在的,没人愿意做两脚羊。
“伯爷,你这训练方法,实在是太特别了,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和府兵的训练完全不同。”
趁着张华休息的时候,马周跟着张华在训练场转了一圈,程处默、程处亮、房遗爱、尉迟环、常军每人带着二百人的队伍正在满大营的绕圈跑步,薛礼作为整体负责人在最前面带队。
由于采取的是淘汰制,并且张华说过通过考核的人每月俸禄就有一贯钱,再加上还有其他的福利待遇,所以那些义乌招募过来的苦哈哈都在玩命的训练。
说实话,原本看到那些人有些瘦弱的身材,张华对他们的体力是没有抱太大希望的,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比张华想的要好很多。
虽然很多人因为跑步姿势不正确等原因,通过终点的时候整个人已经跟风箱一样气喘吁吁了,但是大部分人都在规定时间内跑到了终点。
看来这些人身体看上去瘦弱,但是每天干着各种苦力活,或者在山林里翻山越岭的找食物,体力倒是不差呢。
“大唐的府兵制度是个好制度,有力的奠定了军事力量的稳定性,并且为今后几十年的繁荣提供了有力保证。”
张华倒没有否定府兵制度的不好,事实上这是很适合现在的大唐的一种制度。
唐朝初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央设置军府,府中的士官从老百姓中挑选而来,他们平时耕种,战时召集到一起。府兵制不仅节省了国家的军费开支,还保障了经济农业建设。
&nbs
第300章 不把人当人
张华的身体素质已经比前两年好很多了,毕竟每天起来锻炼军体拳和遛马也不是白搞的。
但是和薛礼、程处默这些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接着这次机会,张华就干脆住进了军营。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张华想把这些人培养成自己身边的核心力量。
纵观大唐贞观时期的几十年,基本上没有哪年是不打仗的,区别只是规模大小。
作为一个尚武的朝代,勋贵如果没有上过战场是会被人看不起的,不管是张华自己愿意还是不愿意,迟早他也有上战场的时候。
到了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的战场,个人再厉害也是无济于事,这个时候看的是团队的力量。
“万事开头难,华庭县已经开了头,你只要好好的做下去就可以了,有什么疑问的你来军营里找我,这几个月我就不回县衙了。”
张华自然不会因为马周的几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主意。
好在马周也没有抱太大希望,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会严格按照张华的意思来推进华庭县的发展的态度。
马周离开军营之后,张华便继续开始跟着这一千人,准确的说是一千零六人一起训练,不到一周时间内,就淘汰掉了二百多人。
“张大哥,你这个标准设定的会不会太高了有些被淘汰的人我觉得比左武卫的兵士还要强上几分啊”
不知道是真的凑巧还是程处默水平的问题,这个淘汰的两百多人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程处默那个队伍里面的,搞得他很郁闷。
程咬金是左武卫大将军,程处默也是经常有机会出入军营,甚至可以说从小到大就是被程咬金按照将领的要求严格培养的,对于大唐现在的兵士情况他还是比较了解的。
“平时多留敢,战时少流血!”张华随手拿起一块毛巾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没有太理会程处默的抱怨。
“张大哥,我是怕这样会影响士气啊,这才没多少天就淘汰了二成人员了。”
“你一会安排几个识字的人,我写几个标语,把它们全部写在军营各处,以后每天训练前除了一起背诵军纪之外还要再读几遍标语。”
张华想到了后世大学军训的时候,训练场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标语,对于热血青年来说,有的时候还是很有效果的样子。
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
刻苦练精兵,一切为打赢!
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
摸爬滚打锻精兵,千锤百炼造英雄!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谁英雄,谁好汉,训练场上比比看!
宁可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一步生!
挥汗洒泪洗娇气,脱皮掉肉铸金刚!
……
张华一口气写下了十几条不一样的标语,把一旁看着的程处默搞得目瞪口呆。
“算了,张大哥,算我没说,我回去准备继续训练了。”
似乎是从标语中受到了触动,程处默自己退却了。
通过几天的跑步和队列训练,军营里的那帮人现在已经有点怕了张华了。
太能折腾了!
晚上三更半夜的来一声哨响,所有人主要在规定时间内集合完毕,什么都不做的让你在夜色中站立一刻钟,然后才能回房。
好不容易回去重新睡下了,没多久又再来一次紧急集合,绝对把人孽的欲生欲死。
更让大家郁闷的是,最开始的大部分时间,除了跑步之外就是
第301章 出海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是长江以南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作为江南道的中心城市,杭州其实是依靠海贸发家的,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给杭州提供了巨大的利益。
王家是杭州城首屈一指的丝绸商人,自家旗下有五六艘海船长年飘浮在海面,从事丝绸等大唐特产的出口贸易。
所谓树大招风,杭州下南洋的航线上不少海盗都将林家的海贸船只作为自己的掠夺对象,每年只要抢到一艘从南洋回来的海船,基本上就衣食无忧了。
“船队还没有回来吗”
王家当家的是王庆,今天四十多岁,保养的很好的皮肤让他看起来显得更加年轻一些,但是现在,他的脸上却是布满了愁容。
“老爷,海上气候变化无常,也许船队是在哪里躲避风浪耽误了时间呢。”
作为管家,王富也只能找些理由安慰自家主人。
“城东的萧家的船队一个月前在广州碰到过我们家的船,现在萧家的船只已经回来半个月了,按理说我们的也早该回来了,除非出事了。”
也不知道王庆是不是乌鸦嘴,刚说完这话,就有下人快步进来,“老爷,门口收到一封信,用刀子钉在大门上,说是老爷您亲启!”
王庆一听到这话,脸刷的就白了,还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迅速的从下人手中接过纸条,果然不出所料,自家的船被海盗抢走了。
船被抢了也就算了,为了提升自己儿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这次出海是他带着队伍出发的,现在落到了海盗手中,被要求用一两黄金去赎人。
这就就要人命了,一千两黄金虽然多,但是王家也不是拿不出来,最关键的是杭州还没有哪个家族开这种先例,王庆要是花了这钱,指不定其他家族会有什么想法。
再说了,就海盗的信誉,怎么确保花了钱就能把人成功的赎回来呢
“备轿,我要去见府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