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薛斌问道:“那让谁去卖?你要说那个干人后面松的那个孙子,咱们还能派个使节过去把东西卖他,可是那个小乌龟那里怎么办?”

    杨少峰嘿嘿笑了一声,说道:“巧了,之前有人抓了两个倭寇头子,更巧的是这两个倭寇头子还落在我手里了,回头给他们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让他们做这个代理商。”

    薛斌摇头道:“倭寇这么个玩意儿,它能靠谱吗?与其相信倭寇,我觉得还不如干脆相信狗不吃屎呢。”

    朱瞻基忽然开口说道:“倭寇再坏,难道还能坏得过他杨癫疯?”

    薛斌感觉无言以对。

    皇太孙说的没错啊,论到坏,永顺伯府里近半的家产就因为一场拍卖会而消失的无影无踪,自己事后还得对他感恩戴德,这世界上还能有人比杨癫疯这个六首状元更坏?

    杨少峰没理会胡说八道的朱瞻基和深入沉思的薛斌等人,而是接着说道:“少扯这些没用的,咱们接着说正事儿。

    老纪那边已经安排好了人手,他们会暗中挑拨倭国的南北两个朝廷还有那些地方上的大名守护们,让他们乱起来。

    至于咱们这些人,所要做的,自然就是把岛根那个破地方清理干净,稳定周围的环境,开始筑城,移民。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战争,那么真正的作战主力是从朵颜三卫、鞑靼、瓦剌那边抽调的骑兵,五个卫所的步卒,主要还是负责守卫石见银山和安顿百姓的城池。”

    吴英嗯了一声,说道:“明白,只要有三千骑兵,咱们兄弟几个就能把倭国给推个差不多了,用不着你杨六首担心。”

    杨少峰呸了一声道:“我担心个屁!我担心的是倭奴好吗?哥几个都小心点儿,别一不注意就把整个倭国都给推平了,后边咱们就没地方去抓劳工了。”

    ……

    海上的航行其实很无聊,拳拳到肉的拳击比赛看一场两场的会感觉很有意思,可是天天看拳赛,到最后可能就没什么感觉了。

    不过,从天津卫出发,到倭国的岛根县,原本距离上就不算太远,再加上这一路都没有遇上什么风浪,所以速度还算比较快,倒也不显得那么无聊。

    猎猎作响的明字大旗下,朱瞻基一身骚包到极点的亲王征袍打扮,手里拎着一把剑,旁边的杨少峰则是更加骚包的亮银甲,手里拿着方天画戟,身后披着的红色披风猎猎作响,两边是一同出海,打扮同样骚包至极的十几个公侯,看上去倒是气势十足。

    除去那些士卒之外,整艘旗舰之上唯一比较正常的,大概就只剩下郑和了——就连狗子都穿着一副盔甲,看上去也是威风凛凛的模样。

    望着远处隐隐约约出现的一些小黑点儿,拿起千里镜打量了一番之后,郑和向着朱瞻基躬身道:“殿下,那些倭奴拦在海边,要不要?”

    朱瞻基端着千里镜瞧着岸上的情况,随口说道:“海上的事情,孤知道的还不如你知道的多,所以这些事情你说了算,无须问孤。”

    郑和躬身应是,待离得近了些,却发现岸边已经聚起了上万的倭寇,一个个拿着五花八门的兵器,有拿倭刀的,也有拿木棒的,甚至还有拿木制粪叉子的。

    杨少峰端着千里镜,打量着岸边的倭寇,笑道:“看起来,这些倭寇很不欢迎我们?”

    你瞎么?

    心里暗自骂了一句,同样端着千里镜的徐景昌说道:“何止是不欢迎我们,只怕我们一登岸,就会受到那些倭寇的攻击。”

    徐斌点了点头,答道:“咱们来接收我大明的土地,可是这些倭寇却如此的不配合,当真该死!”

    杨少峰扭头对郑和道:“郑公公有什么打算?”

    郑和嘿嘿一笑,笑声中竟不显一丝的阴柔,反而带着一股子肃杀之意:“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

    这些倭寇既然不知死活,那咱家也没什么别的法子,唯有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让他们好好见识见识我大明的煌煌天威!”

    说完之后,郑和随即便命令旗舰停船,一连串的指令通过桅杆上的瞭望手用旗语发了出去,跟在后面的两艘宝船接收命令之后便立即加速前进,横在了朱瞻基等人所在的旗舰之前,侧弦对准了岸上。

    等旗舰上的瞭望手再一次打出了旗语之后,横过来的两艘宝船收到命令,一枚枚的炮弹立即就带着尖锐刺耳的呼啸声向着海边砸了过去。

    杨少峰满脸的神往之色:“口径就是正义,射程就是真理,诚哉斯言!”

    朱瞻基道:“什么乱七八糟的?口径我知道,《礼记·投壶》有云,壶颈脩七寸,腹脩五寸,口径二寸半。问题是,什么射程?火炮能打到的距离么?”

    反正中间隔着两条宝船,拿千里镜也看不清楚岸上的情况,杨少峰干脆放下千里镜,伸手比划道:“没错。凡是火炮能覆盖到的地方,就是它的射程。”

    朱瞻基呵了一声道:“就刚才咱们看到的那点儿倭奴,能经得起几轮火炮齐射?”

    郑和躬身道:“回殿下,咱们舰队上所带的炮弹极多,一轮不够,那就再来一轮,奴婢觉得,就算再多的倭寇,也经不起十轮火炮齐射。”

    郑和所谓的十轮齐射,显然是比较谦虚的说法——第一艘宝船在齐射了五轮火炮之后,就向一边驶去,然后是两艘宝船首尾相接的横了过来,同样又是五轮齐射。

    一百余艘宝船,除去那些用于补给和携带物资、运兵的宝船以及朱瞻基等人所在的旗舰之外,几乎所有的宝船都来了五轮齐射。

    杨少峰瞧的有些眼热,这就是传说中的达则给老子炸?

    等到所有的宝船都来过了一轮齐射之后,远东商号这支庞大到遮天盖地的舰队才慢慢的驶向了岸边。

    刚刚岸上那些拿着五花八门兵器的倭寇已经不见了踪影,只有地上留下的血迹和散落在各处的残肢能够证明,这里曾经聚集了上万的倭寇。

    郑和捏着鼻子吩咐道:“来人,去把岸上好好清理清理,金吾前卫下船布防,登莱卫和蓬莱卫,青州左卫,金州卫,下船后向前搜索三十里,清理残余的倭奴!”

    杨少峰道:“这就完啦?”

    郑和点了点头,说道:“对啊,咱家往常在海上遇着不开眼的,基本上也都是这么干的,除非遇到了那些龟缩在陆地上不敢出来的,咱家才会带人上岸清剿。”

    瞧瞧,这是人说的话吗!

    你一个死太监不想着争权夺利陷害忠良,光想着开疆扩土扬威海外,你让大明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怎么办?人家那些土著遇上你郑三宝也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心中暗骂一声,又等着金吾前卫下船布置好了防线,杨少峰这才随着朱瞻基等人一起下船登岸。

    海风带来的海腥味根本就遮掩不住浓郁的血腥味儿。

    只不过,朱瞻基和杨少峰好歹也是经历过麦铎围城的,薛斌等人也都是战阵上厮杀出来的狠茬子,郑和还有那些将士们更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唯有徐景昌和杨少峰的那七十三个学生感觉不太适应。

    朱瞻基瞧了瞧岸上的惨状,忍不住低声对杨少峰说道:“等回去了,先安排人在海边做好布置。倭国的惨状,无论如何都不能发生在我大明的海疆上。

    还有,那些该死的倭寇是不是还有残余?回头让备倭卫的人出去,全部剿杀干净,然后把他们全部筑成京观。我不要什么活口也不要什么劳工,就要京观,以震慑不臣!”

    杨少峰意外的瞧了朱瞻基一眼,问道:“怎么着,不怕被人骂?”

    朱瞻基哼叽了两声,答道:“我是大明的皇太孙,自然要替我大明的百姓考虑。若是海边百姓遭了这等灾祸,就不止是挨不挨骂的问题了。”

    杨少峰向着朱瞻基竖起了大拇指,夸道:“有觉悟!有思想!有担当!想不到你朱二九还是个三有好青年!”

    薛斌道:“状元公说的是,殿下这般想法,实是我大明百姓之福!”

    朱瞻基看问题的角度显然不仅仅是在大明的海防这一点上,面对着杨少峰等人的夸赞,朱瞻基也没有感觉多骄傲,而是开口说道:“少扯那些没用的。我倒是觉得,这火炮的口径应该更大,射程应该更远,最好是宝船上和岸边都能用,这样儿才方便。”




第二百一十九章 让倭国赔偿军费
    海边的残肢断臂很快就清理干净了,金吾前卫的士卒向前推进五里之后开始安营扎寨,其余四个卫所的士卒则是呈扇形向前推进,打算把三十里之内的倭奴全部解决掉。

    刚刚扎好了营寨,徐景昌和薛斌等人就迫不及待的找到了朱瞻基和杨少峰,直接就打算带人去周围勘探地形和矿产。

    对于这些来到倭国开荒的人来说,需要做的可不仅仅是修建城池那么简单。

    当初杨少峰去边市城的时候,工部好歹已经修了座小城出来,可是倭国这边别说是小城了,就连青砖水泥之类的玩意都没有,拿什么建城?

    所以,这些人只能依靠着从大明带来的工匠和工具,一步步的挖土烧砖,采石烧水泥,还要伐木取材。

    总之,所有的事情都要从零开始。

    而第一步,就是要将岛根的港口给清理出来,然后开始修整,直到这里变成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码头,起码也要成为像天津港或者泉州港那种可供宝船停泊的大码头才行。

    码头建好之后,下一步就是让宝船留下补给,返航回到大明后再运送更多的工匠和必要的材料来倭国。

    等到工匠的数量足够之后,下一步就是开始筑城,直接把倭国那种村庄式的“城”给废掉,一切都依照边市城的规模再建一座新城出来。

    再然后就是迁移大明的百姓。

    现在的问题在于,工具,不缺,某些需要用到的材料,也不缺。

    唯一缺少的,就是劳工,大量的劳工。

    当然,在解决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之前,杨少峰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

    杨少峰琢磨了半晌之后,才开口说道:“哥几个谁胆子大,跟我一起去倭国的京都走一遭?”

    薛斌拍着胸膛道:“我陪你去。”

    吴克勤也应道:“算我一个!”

    朱瞻基却是一愣,问道:“你跑人家倭国的京都干什么?”

    杨少峰呵呵笑了一声,说道:“咱们登岸的时候,这里有一万多的倭寇在岸上想要阻拦我们,是不是得找倭国的天王和幕府将军要个说法?

    还有,郑公公为了驱散那些倭奴,打出去了那么老多炮弹,不让他倭国支付咱们的军费,难道还能让大明的国库来负担?天下又何来这般的道理?”

    郑和点了点头,说道:“这倒是应有之意。不过,状元公以为需要多少白银才行?”

    杨少峰道:“三万万两白银。”

    朱瞻基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咳了半天才指着杨少峰道:“三万万两白银?亏得你敢想!

    且不说倭国一年的赋税能收上多少白银,就算是那石见银山还在倭国手里,他们又得用几年的时间才能挖出来三万万两白银?”

    杨少峰阴沉着脸道:“我管他去死!三万万两白银,一文钱都不能少!赔不起,可以,拿他们的关税来担保。

    为防止类似此次的不愉快发生,我大明应派员于倭国京都设立总领馆,监督指导倭国朝廷,凡倭国兵马超过一万人以上的调动,须经由我大明总领事同意之后方可;

    除岛根及以南诸土地割让之外,倭国须另外通商口岸,供我大明商人往来,商税税率特许为三十税一,不与倭国商人相同,以示天朝百姓之贵。

    另外,凡持我大明户籍之百姓,若于倭国行走经商之行有违律或与倭国之人有冲突,倭国上下不得自行处置,须经由我大明官员亲裁,俱依大明律及《洪武大诰》为准。”

    朱瞻基眨着眼睛瞧了杨少峰半天,又想伸手去试试杨少峰的额头是不是烧坏了:“你确定你要提出这些要求?

    咱们先不说之前让倭国割地之事,也不提这三万万两白银到底能不能赔得起的问题,就说你提出来的这什么总领事吧,你确定倭国人能同意?

    人家倭国是藩属国没错,但是人家的兵马怎么调动,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哪怕是你仗着皇爷爷的名头去干涉,也总比弄个什么总领事出来干涉人家的兵马要强一些吧?

    还有,商税税率的事情,问题不大,我大明百姓比倭奴高贵也是应有之意,但是你确定要把这两件事情挂在一起?

    还有最后一条,你确定不是在给大明的商人招灾惹祸?换个说法,如果大明商人与倭国人有了冲突,人家明知官府不得处置,还会老老实实的去找官府么?难道不能直接杀人灭口?”

    杨少峰斜眼瞧着朱瞻基道:“你觉得这些条件太过分了?我倒是觉得这些条件很良心,一点儿都不过分。”

    杨少峰当然可以拍着良心说这些条件不过分——《马关条约》之《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外加《停战展期专条》两款,可比杨少峰提出来的这些条件更过分!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你还是换一换吧,这也太欺负人了。若是换了我是倭国天王,这些条件我是一个都不会承认的,大不了就鱼死网破,以倭国全国之力与你争斗。”

    说完之后,朱瞻基又问薛斌等人道:“你们怎么看?”

    薛斌瞧了瞧杨少峰,又瞧了瞧朱瞻基,斟酌着说道:“我是大明的永顺伯,若有人这般欺凌大明,那我必然是要死战到底也绝不妥协。

    不过,现在是咱们杨翰林提出来的这些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又是针对倭国的,我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

    吴英点头表示赞同:“永顺伯说的对,反正这是针对倭国的,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回头哥几个点齐了兵马,陪着杨翰林去倭国京都。若是他们同意了,那也就罢了,若是胆敢迸出一个不字,那就直接灭了倭国!”

    徐景昌顿时指着吴英笑了起来:“你倒真是没亏了你那犟驴子的小名儿!你也不想想,咱们一共带了多少兵马?咱们杀得过来?

    还有,倭国又有多大?山川河道如何?若我是倭国带兵的大将军,也不跟你正面硬碰,就将这倭国的军队分散到山川林地里面袭扰你,你能受得了?”

    吴克忠点了点头,说道:“定国公说的,确实是个问题,而且咱们带的兵马确实少了点儿,两万多步兵再加上三千骑兵,确实没办法将倭国彻底灭国。”

    吴克勤却摇头道:“不对。你说的那不是灭国,而是把倭奴给杀光,或者全部抓来做劳工。

    实际上,两万五千余步卒加上三千骑兵,已经足以干掉倭国所有的军队了。他们敢往山上躲,咱们就放火烧山,难道还会有人来管咱们不成?”

    眼见这些人越说越离谱,连放火烧山这种话都说出来了,杨少峰忍不住黑着脸道:“放火烧山,牢底坐穿。咱们还得指望着倭国的木头呢,你回头一把火全给烧了,咱们再跑回大明去运木头过来?这不是脑袋有包么?”
1...100101102103104...2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