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也正是因为这些世家如此操蛋,杨二、李二、李小九、武媚娘四代皇帝才不遗余力的打压世家。
然而操蛋的是,哪怕是经过杨二、李二、尤其是武媚娘三代狠人不遗余力的打压,哪怕是李家坐了两百多年的江山,唐文宗向郑覃求婚,想要郑覃的孙女嫁给皇太子,也依旧被郑覃给拒绝了。
世家就是世家,不会因为你家是皇帝就会瞧得起你,赵大当了皇帝才算是基本解决,因为世家都在唐末到五代五代十国那段时间死的差不多了。
唐末五代的战乱超出了世家大族所理解的历史世界,东汉末年尽管有曹操诗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之说,但终究更是平民百姓的一场浩劫,同诗中也有“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关东的世家大族在还兴兵讨凶,并未遭到大范围的**毁灭。但是唐末五代呢,则有韦庄的一句诗为证,“天街踏尽公卿骨”。
如谭凯所说,黄巢之乱与唐朝之前的安史之乱等战乱本质性不同的是,即使粗鄙无文如安禄山,也在期待依靠他熟悉的世家大族和既有官僚机构,尽快建立起可行的统治;而黄巢及其后来者,则发起了对官僚集团大规模有组织的杀戮。
唐末李振曾将裴枢等三十余位出身士族的大臣诛杀于白马驿,并将尸体投入黄河,云“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
以往的战乱,多数集中在北方,世家大族至少可以通过南渡,在南方修养生息。而唐末的战乱则波及了帝国境内所有大的人口聚集地,晚唐五代已少有地方可以作为避风港。
然而无论五姓七望也好,还是关中四姓也罢,都还当不得真正的千年世家之称。
真正的千年世家,在山东,在兖州,在曲阜。
西汉元始元年,在这个贵族基本凉凉,门阀崭露头角,世家还没有出场的时代,平帝为了张扬礼教,封孔子后裔为褒侯。之后的千年时间里,封号屡经变化,到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为衍圣公后一直沿袭这个封号。
靖康之变后,四十八代衍圣公孔端友以应诏书“拜谒圣天子”为名随宋高宗的偏安大军渡江南迁之后,金兵入主中原,建立了伪齐政权,刘豫于阜昌二年封孔端友之弟孔端操之子孔蹯为衍圣公,主持曲阜孔子林庙的祭事。
这样,尽管孔子的嫡裔孔端友奉先祖及亓官夫人像南去,祭祀先圣的香火依然在曲阜四时缭绕不息。
其后伪齐政权垮台,金熙宗于天眷二年仍封孔蹯为衍圣公,至此,孔氏北宗正式形成。
稍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随同金政权迁往汴州,曲阜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
宝庆元年,宋兵收复山东,以孔元用为衍圣公。宝庆二年,改授孔元用之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蒙元占领曲阜后,亦承认了衍圣公孔之全的身份。
就这样儿,在同一时期就形成了南宋、金及元三家朝廷各有一个衍圣公的局面,各位衍圣公们顶着圣人之后的名头同时吃着南宋、金和蒙元的俸禄,不见有丝毫手软。
等到蒙元灭了金国之后,孔府审时度势,在衍圣公孔元用的率领下,大义凛然地倒向了忽必烈,为表耿耿赤子之心,孔元用亲率族人加入元军,清剿汉人“反贼”,“不幸”死在军中。
孔元用死后,孔元措一系乘机夺权,孔家内部为了衍圣公称号展开了争夺,持续数代,直到元仁宗判孔元措一系为正溯,孔元用一系彻底败北。
元宪宗二年春夏之间,孔府还派出大儒张德辉与元好问等觐见忽必烈,就是那个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元好问,跪请忽必烈为“儒教大宗师”。
毕竟是衍圣公派来的,“代表”了天下儒学,所以尽管忽必烈很意外,但还是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儒教大宗师”的称号。
元好问乘机提出,希望“儒教大宗师”能多为天下儒生着想,改善一下儒生们的卑贱地位,蠲免儒户的兵赋等。这个提议也被忽必烈应允。
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称号后,孔子后人们上赶着抢着去上表庆贺,说什么这是“实质荣归”,“名实相副”,“圣人开颜”,“吾皇圣明”。
至于寻常汉人百姓如同地狱一般的惨状?只要捂上眼睛当没看见,那就是不存在,一定要某些别有用心的匪类在抹黑我大元圣明天子!
总之,自瞎双目,自聋双耳,装聋作哑之下没有半句上表更没有一字抗议,只管当他们的“衍圣公”。
甲申国难之后,螨清小皇帝瞬彘在其“皇叔父摄政王”小野獾的庇护下在北京城里面举行登基大典,而被崇祯皇帝朱由检册封为“衍圣公”十几年的孔子后代----孔子第六十五代孙孔胤植便立即在第二天上书顺治皇帝称臣,顺便上了《初进表文》和《上剃头奏稿》。
当然,都把忽必烈奉为儒学大宗师了,跪在建奴的脚底下喊爸爸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儿,小意思。
不过,这还不算完,因为螨清凉了,东瀛的倭奴站起来了。
1937年,日寇大举进攻北平之前,孔子第七十七代孙孔德成突然诗兴大发,鼓吹中日两国“同文同种”,诗曰:“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
1938年2月8日,倭国已经开展全国侵华战争半年多,在被日本占领的沦陷区的曲阜,孔府代理“奉祀官”孔令煜宴请日寇某驻济宁的联队“联队长官”,“大队长”,“副官”等一干头目到孔府吃饭喝酒,谈天说地,并笑盈盈的高兴的合影留念。
基于其他的,像什么“孔令贻发起为张勋建立生祠”、“孔令贻拥护清室复辟”、“孔令贻劝袁世凯早日登极复宪”、“孔令贻拥戴袁世凯称帝”、“孔府代理奉祀官电贺汪精卫政府成立三周年”、“一九二三年孔德成仍用宣统年号奏谢清废帝赏”之类的破事简直多不胜数。
如果不是蒋校长在1938年的时候命人把这位衍圣公给弄到身边,估计衍圣公府又要通电欢迎日军来华一起共荣,顺便再接受倭国舔黄的册封了!
就这么个玩意儿,指望他们能有几分良心,能对佃户好一些,能替百姓着想,倒还不如指望太阳从西边出来更现实一些。
……
沉默了半晌之后,朱老四才开口道:“你想好了,一旦动了那一家,天下腐儒就会蜂拥而起,就算朕能在明面上护得住你,可是背地里,却不知有多少人恨你不死了。”
杨少峰无所谓的摊开双手,说道:“从宋末时一家三个衍圣公再到蒙元之时给忽必烈上‘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再到前两年的孔繁铮冒支官粮案,孙儿早就瞧着他们不爽了。
孙儿一直觉得,孔圣人是孔圣人,衍圣公是衍圣公,这读书人究竟有多操蛋,从元好问之流就可见一般,祖父大人对他们再好,他们也只会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
与其这样儿,倒还不如借着叛军的手,直接把这个千年毒瘤给除了,让儒学回归到儒学的道路上,什么狗屁名教儒教,早就不应该存在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你想干什么?
“你打算怎么去?”
杨少峰准备借着叛军的手除去那个千年世家,朱老四不在乎。
杨少峰提议让先东先乱一乱,甚至有可能会将这股子乱兵赶到其他地方,让更的地方也跟着乱起来,朱老四同样不在乎。
不破不立。
永乐十三年清查人口,大明就莫名其妙的多出来几百万人口。
永乐十六年清查人口重造鱼鳞册,又莫名其妙的多出来几百万人口不说,光顺天府和河间府就莫名其妙的多出来上百顷的良田。
朱老四很清楚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清楚归清楚,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想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就将之彻底解决,基本上和天方夜谈差不多。
所以朱老四也不着急,反正自己后面还有高炽和瞻基,再加上一个不折腾就不舒服的杨少峰,这些破事儿早晚都有解决的那一天。
与此相比,朱老四更关心杨少峰和朱瞻基兄弟两个的安全问题,毕竟唐赛儿折腾起来的声势不算小,就连汉王的老巢青州都落在了唐赛儿的手里。
杨少峰琢磨了半晌才开口答道:“孙儿打算走陆路,由顺天府直接往乐陵去,过了武定州,也就到了唐赛儿的蒲台老巢,到时候一路向东南,直奔即墨。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孙儿所走的这条路,基本上就是和叛军祸害的那些州县在一条线上,正好一路上打发了他们。”
朱老四嗯了一声,从椅子上站起来之后转了两个圈子,然后才开口说道:“走海路。郑和现在没什么事儿,正好走海路,从天津卫南下,绕过登莱后直奔鼇山卫,从鼇山卫登陆之后就到了即墨。”
杨少峰却摇了摇头,说道:“若是孙儿带人从鼇山卫登陆前往即墨,那唐赛儿受挫之下必然会北上益都和蒲台,反而离着兖州越来越远了。
所以,孙儿的计划就是直接从武定直奔即墨,一路走一路打,同时放出风声,让唐赛儿知道我要往即墨去,逼她主动离开即墨,同时让她不敢北上,这样儿一样,她就只剩下兖州一个方向可去了。”
朱老四有些烦躁,明知道杨少峰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朱瞻基和杨少峰的担心却是怎么样儿也压不下去。
旁边装了半天背景墙的朱瞻基终于忍不住了,低声道:“要不然让定国公和永顺伯他们跟着?实在不行,还有汉王叔,他武力高,十个唐赛儿捆在一起也未必是汉王叔的对手。”
“那就这么定了!”
……
“让我去打女人?你长能耐了?”
绕着朱瞻基转了两个圈子,朱高煦才神色不善的说道:“别以为青州落在了那小娘们儿的手里我就会着急上火,实话告诉你们,老子不在乎青州,随便那小娘们儿怎么折腾去!”
朱瞻基毫不犹豫的指着杨少峰说道:“是义弟的主意,义弟说二叔武力无双,就算是吕布和赵子龙复生,也不是二叔的一合之敌,所以他向皇爷爷求了恩典,要让二叔跟着我们一起南下。”
这就是所谓的好兄弟?
杨少峰一脸懵逼的瞧着朱瞻基。
明明是你提议的,现在安到本公子的身上?
杨少峰正在琢磨着该怎么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朱高煦的脸上却已经阴转晴了:“算你小子有眼光!
不过,咱们可事先说好了,老子不会对一个小娘们儿出手,剩下的那些土鸡瓦狗,那是来多少就宰多少,肯定不会让你们两个掉一根寒毛。
对了,你们两个小王八蛋没一个好东西,说吧,这次从你们皇爷爷那里骗了多少兵马?”
朱高炽咳了一声,不满的瞪了朱高煦一眼。
朱高煦自觉失言,讪讪的笑了一声后又摆出了汉王的架子:“说吧,这次跟咱们一起去的都有谁,本王看看该怎么安排。”
朱瞻基躬身道:“回二叔,皇爷爷给了侄儿五千班军还有三千效义营的骑兵,由秦子宁领兵。”
“秦子宁?那家伙倒是不错,练兵是把好手,就是不知道真到了战阵上是个什么模样,千万不要拉稀才好。”
“另外,定国公,永顺伯,吴英和吴克忠吴克勤也会跟着我们一起去。”
“他们几个?薛斌他们几个还好,用兵是差了些,可是冲锋陷阵都是一把好手,而且为人忠心,跟着去倒也没什么。可是徐景昌跟着去干什么?
带兵的本事比不过秦子宁,用兵的本事别说跟中山王比了,就连他大伯都不知道要比他强多少,论到冲锋陷阵,他也比不过薛斌他们。就连那些乱七八糟的花样,他也比不过这个混子,他去是跟着凑数的?”
杨少峰忽然觉得那些言官喷子们还需要修炼,最起码在毒舌方面是比不过朱高煦的,这货就像是一条毒液无限的毒蛇一样,那两颗雪白的大门牙就是毒牙,一个劲儿的在那儿喷吐毒液。
不过,朱高煦在看人方面还是挺准的,大概是脑子全都用来思考行军打仗之类的事情了。
朱瞻基又接着说道:“除了五千班军和三千骑兵,义弟手上还有皇爷爷一直未曾收回去的王命旗牌,可以调动山东所有的卫所听令,就连锦衣卫在山东的探子也可以调动。”
被朱瞻基这么一说,朱高煦都忍不住有些羡慕嫉妒了。
尚方剑这个玩意就已经够厉害了,但是王命旗牌的权利比之尚方剑还要高出三分,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出王命旗牌,斩杀持着尚方剑的人。
比如袁崇焕斩杀毛文龙,就是因为袁崇焕手握王命旗牌,而毛文龙的手里只有尚方剑所导致的,否则的话,袁崇焕哪怕数出来几千几万条的罪状,他也别想杀了毛文龙。
“说吧,你小子到底是怎么忽悠的?”
朱高煦盯着杨少峰,从杨少峰那里学来的新词用在杨少峰身上,竟是没有丝毫的不和谐之感:“王命旗牌在手,尚方剑在手,山东卫所任你调遣,三品及三品以下先斩后奏,这是一个正七品的县令能有的权势?”
杨少峰左右瞧了瞧,干脆拉着朱老四和朱瞻基一起回了自己院子的书院里,又把狗子和吴明还有边城等人都给派出去盯梢之后,才把自己的打算跟朱高煦又说了一遍。
听完了杨少峰所有的打算之后,朱高煦才啧啧有声的赞道:“看起来,让我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在庄子的学堂里读书是对的。”
杨少峰一脸懵逼的瞧着朱高煦,不知道朱高煦怎么忽然又说起了庄子上的学堂。
朱高煦道:“你那些学生在倭国的事情,我倒是听人说起过,本以为他们就够坏的了,可是现在看起来,这满大明的人全部加一起,也未必能比得过你。
这次大张旗鼓的南下,你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后手?”
杨少峰点了点头,答道:“纪纲会跟着咱们一起去,等咱们过了乐陵,就让纪纲手下的锦衣卫去暗中散播消息,把咱们最终要前往即墨的消息给传出去。”
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比划了几下,大致的勾勒出山东的形状后,杨少峰又接着说道:“咱们走乐陵,想要前往即墨,一路上就得经过蒲台、寿光、维县等地,线路要么和叛军所在的地方重和,要么就是紧挨着叛军活动的那些地方。
一个亲王,一个皇太孙,一个六首状元,再加上无数的金银财宝和粮食,我不相信那些叛军能忍得住。
而只要他们忍不住,就肯定会向咱们下手,比较合适的地方,也就是蒲台和寿光、亭口等几个有限的地方,其他的地方根本就不适合。
依侄儿之见,叛军毕竟只是一些放下锄头的民夫,指望他们懂得排兵布阵,显然不如指望我家狗子去考个状元回来更现实一些,再加上咱们手里还有三千骑兵,那些叛军必然是个一哄而散的下场。
当然,如果那唐赛儿真的懂一些兵法,也能忍得住放过咱们这么大一块肥肉而不扑上来咬两口,那她必然会选择守城,到时候咱们就攻城,周边卫所不缺军械,五千班军不缺战力,想要解决她,很容易。”
朱高煦摇了摇头,说道:“如果她不出城跟咱们野战,也不死守城池,而是化整为零,不时的伏击我们的队伍呢?”
杨少峰摇了摇头,说道:“想要这么干,前提是她手下的那些叛军有一定的组织和纪律,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战力,最起码能做到面对三千骑兵不慌,否则的话,这种玩法就是自寻死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