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优秀青年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天煌贵胄
胡广哎的叹了一声道:“十几年的积蓄啊,没了,全没了!如今又欠下银行一大笔钱,老夫堂堂正五品的大学士,还要还上二十年,只怕要还到死的那一天了!”
“呸!”李氏呸了一声,骂道:“你才四十八岁,说什么死不死的满嘴的胡说八道,也不怕真个折了寿数!”
胡广哼了一声道:“若当真折了寿数,倒也是好事儿,省得有这操不完的心!”
……
夏原吉站在拍卖场的门口处,直到所有人都快走光了,才又折回了拍卖场寻了林羽,问道:“杨癫疯呢”
林
第一百六十九章 慢慢来
若不是夏原吉忽然提起了苏木和黑胡椒,杨少峰一时之间倒也没想起这两样平日里当做香料的东西,更不会想到后来文武大臣们组团反对下西洋,居然会和这两样东西有关。
事情比较复杂。
朱重八赶跑了蒙元之后定都金陵,发现大量的金银珠宝被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给带着跑路,整个大明是缺金缺银缺铜钱,基本上就是除了不缺人,啥玩意值钱就缺啥。
朱重八不傻,这个从乞丐混到皇帝的泥腿子有着他自己狡猾的一面——治理天下要靠文人,稳定天下要靠武人,摆弄这些人要靠俸禄!
然后朱重八一拍脑门子,就决定给文武官员和勋贵们发一定的粮食做为俸禄,再加上一部分的宝钞做为补充。
洪武二十九年,朱重八规定了官员的工资水平:正一品,月俸米八十七石……正九品,五石五斗;从九品五石。
理论上来说,如果按照朱重八定下的粮食加宝钞的解决方案来执行的话,即便是县官,每月领取七石米,除非这个县官纳了好几房小妾还雇佣了许多的下人,否则是足够开销的。
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朱重八定都金陵,朱允炆也没有迁都的打算,而金陵又挨着鱼米之乡,粮食这个玩意总是不缺的,拿来给文武官员们发放俸禄也没有问题。
等干掉了侄儿,自己上位之后,朱老四就打算早早的把都城迁回到顺天府去。
在朱老四看来,把都城迁回顺天府的好处有很多。
第一,自己可以随时带人去砸阿鲁台的场子;第二,顺天府才是自己经营了许多年的基本盘,比金陵更为可靠——万一有人想要替朱允炆招魂呢
但是等朱老四暗自下定了迁都的决心之后,却又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如果能成功迁都顺天府,大批人马都跟着去,而北方却又生产不出那么多粮食,只能靠大运河的漕运,从南方往北京运粮食才行——长途运输,损耗不小,这么珍贵的粮食,用来供给京师人口的口粮,已是捉襟见肘,又哪有富余,去给官员发俸禄
当时杨少峰还没有参加会试,更没有在边市城折腾,当时的宝钞正处于一个不断贬值的局面,朱老四自然不可能拿这玩意来发放俸禄。
然后朱老四就想出了一个新玩法。
“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
朱老四把苏木、胡椒之类的香料当作俸禄发给官员了!
苏木胡椒这些玩意早期的时候很值钱,但是等郑和下了西洋,替大明在南洋和西洋收了一大批狗之后,这玩意也就不怎么值钱了。
最重要的是,这些玩意既不能吃,也不值钱,官员们拿在手里干什么做菜的时候放点儿鬼知道要多少年才能用光!
所以,后来的文武大臣们一致反对开西洋,会不会跟这个有关系——原本拿香料当俸禄就够恶心了,再开西洋再去弄一堆香料回来当俸禄
杨少峰心中暗笑,表面上却一脸严肃的盯着朱老四,打算看看朱老四怎么应对。
朱老四却哼了一声道:“准!”
对于朱老四来说,宝钞既然已经值钱了,那给官员们宝钞,让他们拿着宝钞去买粮食,不比直接发粮食更省心
更重要的是,我朱老四又不傻,难道还看不到这其中的好处官员们在银行有账户,他们是否贪墨,只要把家产跟银行账户里的收支对比一下就能清楚,还不是美滋滋
得了朱老四的保证之后,夏原吉心满意足的向朱老四谢了恩,然后望着杨少峰道:“状元公还有什么没说的不如一起说出来”
杨少峰摇了摇头道:“还有什么多乎哉不多也。”
朱老四笑眯眯的道:“他方才说,要大量修建学堂,让天下百姓都能读得起书。他还说,要把邸报明发天下,让天下人都能看到邸报,以了解朝堂动向。”
杨少峰一脸懵逼的望着朱老四——卖孙子的手法这么熟练我是不是应该学学老张,让你也坐一坐土飞机
瞧了瞧脸色黑的如同锅底的夏原吉,杨少峰讪笑道:“夏部堂怎么这么看着我”
夏原吉呵呵冷笑道:“状元公倒是努力践行圣人教化之道,老夫自愧不如。
但是,状元公能不能告诉我,这修一所学堂要多少钱学堂不收学费书本费,还要补贴餐食进去,这又得多少钱一年一千万贯可够
还有明发邸报,雕版不需要用钱印刷不需要成本人力不需要工钱一年一千万贯可够”
杨少峰道:“学堂的事儿,咱们先不说,咱们先说说这明发邸报的事情。”
夏原吉冷笑道:“愿洗耳恭听!”
杨少峰斟酌着道:“以后读书人会越来越多,夏部堂是否认可这一点”
被杨少峰这么一问,尽管有心否认,可是夏原吉还是点了点头道:“老夫认可。”
杨少峰点头道:“这就对了。自古来,凡政令不通,宗权大于王法之事屡见不鲜,便是因为读书人极少,民不知法,不知朝堂政令,只能任由那些能读书识字的士绅们曲解政令,
第一百七十章 不能可一只羊薅啊
一听杨少峰说有好几处能挣钱的地方,夏原吉顿时就来了兴趣,端着杨少峰递过来的茶水抿了一口,似乎刚才反对大建学堂的人根本就不是他夏原吉:“状元公不妨好好说道说道”
杨少峰道:“庭院装修,肯定是能赚到钱的,所以这个就先不说了。”
指了指楼下的拍卖场,杨少峰就笑道:“郑公公远下西洋带回多少奇珍异宝先不说,就说历朝历代的文人字画,总有些值钱的,拿来拍卖场拍卖,是不是比拿到当铺去合适拍卖行是要交税的。
顺天府的人口越来越多,除了粮食之外,衣、住、行哪一样不需要商人商人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他们交税,同样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还有蹴鞠,我大明州府各自成立蹴鞠队伍,赛个高低上下,总有人来看吧新建的顺天府蹴鞠场能容易几万人观看,一人十文钱的门票钱,一百个人就是一贯,几万人又是多少”
端起茶水灌下去,让有些冒烟的嗓子舒服了一些,杨少峰才又接着说道:“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钱,遍地都是赚钱的机会,有人能把握住机会,有人把握不住机会。
不过,其他人是否能把握住机会,不重要,但是你夏部堂却是稳稳的收着商税,他们赚也好,赔也置,你总是立于不败之地的。”
夏原吉嗯了一声,琢磨了半晌之后才向着杨少峰拱了拱手,说道:“是老夫着相了,总想着把钱要省下来,让状元公见笑了。不过,老夫还有一事不明,望状元公指点。”
瞧了瞧朱老四,又瞧了瞧朱高炽,夏原吉低声道:“为何是十出十三归九出十三归不是更好”
杨少峰噗的一声喷出了嘴里的茶水,咳了好几声之后才说道:“九出十三归这当然是能让银行多赚一些,可是这银行的名声不也臭了
再者说了,这薅羊毛,你也不能可劲薅啊,总得让这羊缓缓,要不然都给薅秃了,得等什么时候才能长出新的羊毛”
朱老四忽然又抽了杨少峰后脑勺一巴掌,恨恨的骂了句:“混账东西!”
合着郑王越王这些都是等着被薅羊毛的羊那高炽岂不也成了羊只不过是不用被薅的那只——那朕呢朕算什么
夏原吉顿时不满了,翻了个白眼道:“陛下为何要打状元公打坏了怎么办”
怼完了朱老四,夏原吉这才扭头对杨少峰道:“那学堂之事呢状元公方才说的是仅顺天府一地先试行,可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所需要支出的宝钞也不在少数。
说句心里话,老夫也知道学堂的重要性,但是河道桥梁就不重要了么在读书和保证百姓的生存之间,状元公又该如何取舍”
杨少峰顿时傻眼了。
夏原吉问的话很直白,也很直接,然而就是这么直白直接的问题,却是最难回答的。
后世总有人说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句话本身没错,钱能解决的问题确实算不上问题。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没钱。
假使有钱,朱重八不至于搞出来宝钞这么个只付不兑的玩意,朱由检也不至于挂到煤山老歪脖子树上去。
至于朱老四,这个跟刘野猪差不多的好战份份子,一次次的出兵去怼阿鲁台,郑和七下西洋,迁都顺天府之前准备的那些木料石材,营建都城,哪一样不需要钱
如果不是有夏原吉抠巴巴的给他攒着国库那点儿家底,估计这大明的内帑和国库早就让他给败光了,哪怕是有了杨少峰这个穿越者,大明的国库依然还是很紧巴。
没办法,夏原吉舍不得拿钱出来让朱老四去打仗,但是对于拿钱来修水利道路之类的事情,却从来都不曾小气,以前没钱的时候,工部的预算基本上都是如数拨给,如今有钱之后更是财大气粗,又往河道上面拨了一大笔钱出去,以致于国库又开始显得空虚无比。
现在哪怕让夏原吉已经看到了未来能赚多少宝钞,然而夏原吉就认准了一点。
以后的钱是以后的钱,钱更多的还要用在河道桥梁上面。
至于读书,跟生存比起来,能否读书自然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老祖宗多少辈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不读书不一定会死,没有完备的河道桥梁,没有足够的水利工程,却是一定会饿死。
很简单的取舍问题。
杨少峰一把一把的薅着头发,愣道:“这个问题,你一个户部堂官,你跑来问我一个从九品的待诏翰林就算我还挂着一个都城营建提举司提举的官衔,可也是个从九品的啊,人家其他的几个提举不都是从五品的”
朱老四黑着脸道:“那你是想让朕给你加加官”
杨少峰闷声道:“孙儿不敢,只是孙儿官微言轻,这种朝廷大事,不该由夏部堂这样儿的正二品大佬们来操心何时轮得到孙儿发言了”
朱老四呸了一声道:“你也知道你是个从九品的芝麻官那你说,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都是怎么折腾出来的是不是你挑起来的”
杨少峰顿时就愣在那里
第一百七十一章 朕想抽他(还债11/415)
琢磨了半晌之后,杨少峰才小心翼翼的道:“若是想要弄钱,尤其是快速的弄钱来,孙儿倒是有上下两策。”
朱老四眼睛一亮,捋着胡须道:“说上策!”
杨少峰嘿嘿笑了一声道:“所谓上册,自然是倭国之中石见国,彼国之中石见银山别的不多,银子这玩意却绝对不少,一年弄百万两易如反掌。
至于征伐倭国的话,估计也不用不了多少人,只需要把郑和给放出去,反正老郑在南洋西洋也没少干这种事儿,让他去倭国溜一圈,把石见国弄到咱手里,钱的问题……”
瞧了瞧朱老四越来越黑的脸,杨少峰讪笑一声,转而说道:“孙儿还是说下策吧。
如今国库勉强也算充盈吧金银珠宝这些玩意虽然不多,但是照比起往年来说,肯定要多了不少。再加上宝钞一直在回收,宝钞司自然可以再印制一批宝钞放出去,以平衡宝钞的流通。
另外,宝钞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担心大规模兑换的时候没银子给付么那就弄出以朝廷名义发行的债券,利息给的比银行定期存款高一些,总有人会动心。”
朱老四黑着脸道:“朕原以来你有什么高招,却不想居然是这么两个招数!前者风险太大,后者,你是想让朕跟姬延一般债台高筑”
夏原吉也点头道:“不错,若是比银行定期存款的利息还要高一些,那岂不是要和放贷的利率相同”
杨少峰道:“相同又如何宝钞也好,银子也好,这些玩意都是处于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比如十年前的一文钱,跟现在的一文钱,能买到同样多的东西吗再说了,不试试,怎么知道百姓是否愿意购买国债”
轻轻摇了摇头,杨少峰自己心里也没有太大的底气,又接着说道:“这事儿还是得有人起个带头的作用,否则不易取信民间,效果也未必能有多好。”
夏原吉却道:“取信民间的事情,倒不像状元公想的那么麻烦,反而要容易得多。老夫最担心的,却是这利息的问题。”
说完之后,夏原吉也忍不住摇了摇头,说道:“就算利率问题也不是问题,那么这国债又该发行多少能弄到多少银两又能用来盖多少学堂盖的学堂越多,支出就越多,只怕到时候真就还不上了。”
朱老四揉了揉额头,说道:“别想了。朕刚才倒是想明白了,这事儿还真就急不得,只能慢慢铺开,只怕是需要百十年的时间也未必能竟全功。”
被朱老四这么一说,夏原吉也忍不住有些泄气——学堂盖起来容易,让百姓把娃子们送进学堂来读书也容易,但是后续这些娃子们要吃饭,要用书本,这些东西的支出却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源源不断的。
如果人口增长的速度慢一些,那倒也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如果人口的增长速度过快呢难道要对学堂进行收费
原本已经享受到让娃子读书民的百姓,肯定不会接受,但是继续补贴下去,国库又支撑不住。
杨少峰也明白过来了。
所谓的全民免费教育,在后世能实现,是因为整个种花家的经济体量摆在那里,就算是国库掏钱补贴孩子们牛奶和鸡蛋也能负担的起,而大明的经济体量呢
这不是玩什么欧陆风云,就算是,大明的体量也支撑不起庞大的免费教育计划。
说白了,眼下大明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应该先解决如何生存的问题,而不是先解决如何教育的问题。
一时之间,包厢里的气氛倒是沉闷了下来。
过了半晌之后,朱老四才忽的起身,踱了几步之后说道:“还是朕刚才说的那句话,我大明十年不对外用兵,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学堂上面!”
杨少峰迟疑着道:“石见银山……”
朱老四摆了摆手道:“就算倭国有石见银山又能如何一年百十万两的产量,就算再多上十倍又如何对于学堂计划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就指望不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