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小农民大明星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在乡下
    古诗之后又去看课文,第一篇,第二篇,第三篇……

    还有配图,每一张图片都画的韵味生动,王学民可以肯定,仅仅只看这些图片,不去看相应的古诗或者课文,又或者仅仅只是古诗或者课文,不需要图片,都一定能够引起孩子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现在古诗或者课文和图片相结合,那造成的效果绝对一加一大于二,王学民越看越是欣喜,作为一部之长的他,也不免兴奋起来。

    “李凡老弟的确有资格,被家长们尊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王学民在兴奋的同时,又在心里如此感慨。

    而这个时候,几名主要负责人先后走进了会议室,王学民见了,说道:“大家先看李凡先生发过来的作品,我已经共享了。”

    几名主要负责人心里大喜,他们本来就想在第一时间看李凡发过来的作品,现在王学民这样说正合他们的心意。

    迫不及待的打开,几名主要负责人口里的惊叹声和感慨声,就一直没有断过。

    反复看了好几遍之后,其中一名负责人感慨道:“不愧是传说中的谪仙人,李凡先生的才情冠绝古今。”

    另外一名负责人同样感慨,“邀请李凡先生执笔,果然是一个最正确的决定。”

    随后,几名负责人忍不住的现场赏析了一番,李凡的这些作品,越是赏析越是能够发现作品的韵味无穷,越是感慨万千。

    一会儿之后,一名负责人说道:“王部长,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们,都对李凡先生这次的作品极为期待,我们要不要提前向他们公布”

    王学民道:“提前公布吧,这并没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提前公布,也顺便听听家长们的意见。”

    另一名负责人笑道:“这一次家长们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意见了,有的只会是欣喜和对李凡先生的感激。唉!你们还别说,如果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是这样的古诗和课文,我对学习无疑会更加有兴趣得多。”

    又一负责人哈哈一笑,说道:“只怪我们生早了,我们上小学的时候,李凡先生还没出世呢。现在的这些适龄孩子,以及以后的孩子们,的确比我们那个时候幸福多了。”

    王学民道:“现在的这些孩子们能够幸福,我们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几名负责人同时道:“的确,这是自然。”

    而后,王学民和几名负责人又就如何选编的相关事宜,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初步的讨论过后,国家教育部正式向外界公布了,李凡这一次的作品,包括古诗、课文、图片所有的内容。

    ……

    无数的家长们都在等待,在他们看来,教育部应该会提前公布李凡的作品的。

    现在,果然如此,教育部真的正式公布了。

    而且和他们猜想的一样,速度非常快。

    无数的家长们忍不住再一次的,在心里感慨李凡的创作速度之快。

    而后,便是迫不及待的开始欣赏李凡这一次的作品。

    前面是古诗,后面是课文,且已经将配图全部配好。

    第一首古诗,《山村咏怀》。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正是苏情之前看到的第一




第二千一百八十四章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

    无数的家长们看到了李凡的第一首古诗《山村咏怀》,韩忠、白易、柳元等人自然也看到了。

    看到之后,自然同样是拍案叫绝,赞叹不已。

    一阵感慨之后又去看第二首诗,诗名叫做《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是李凡前世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的原诗名是《画》,李凡将其改为了《远看山有色》。

    因为,这样一改之后,大家在第一次看到此诗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描绘的是“画”,只会觉得这几句诗分明就违反了自然规律,诗人怎么能这样描述呢

    这不是误人子弟嘛。

    而后仔细一品味,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首诗描绘的并不是自然,而是画。

    描绘的是画,那就趣味无穷了。

    如果诗名一开始就点明了是“画”,读者们在知道描绘的是“画”的前提下,去读这首诗的话,就会没有那种仔细品味后,恍然大悟的惊喜感觉。

    所以,李凡将诗名换了。

    另外,这一换,对于学习这首诗的孩子们来说,还会有其它诸多的好处,李凡相信老师和家长们都能够发现。

    这一换,效果果然非常的好,即便是韩忠、白易、柳元三人,都没有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韩忠读完第一遍之后,眉头不禁轻轻皱了一下,颇有些不理解的说道:“这第二首小诗看起来同样颇有韵味,但明显违背自然规律啊。尤其是最后两句,春天去了,花为什么还在人靠近了,鸟儿为什么不会受惊”

    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样有些不太理解。

    当然,如果你硬要说,春天去了,花为什么还在因为那些花也可以在夏、秋或者冬季开放。人靠近了,鸟儿什么不会受惊因为那是死鸟。

    你硬要这样说,那也没办法。但这明显不是脑筋急转弯,不应该这样强词夺理。

    那么,李凡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一首小诗

    韩忠眉头轻皱,抬头无意之中看到了,对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壁画,之后突然之间恍然大悟,哈哈一笑,说道:“原来如此!好个李老弟,竟然把我们都坑了。不过,坑得妙啊!妙啊!”

    韩忠这样一说之后,白易、柳元二人也同时反应过来,同时欣喜的说道:“原来如此!”

    的确相当的妙,简简单单几句,看似违反自然规律,则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当孩子们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诗人什么要这样写让孩子自己去发现答案。

    这样一来,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会一首韵味十足的诗,在发现答案的过程中,还能够体会到诗的乐趣。

    另外还能锻炼积极思考的能力,在找到答案之后,还会有一种收获成功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这种喜悦感和成就感,说不定就能够让孩子们,从此喜欢上思考和探索。

    他们知道,去思考和探索之后,就可能会再有现在的这种感觉。

    这便是换了诗名之后,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能够得到的诸多好处。

    “简直就是太绝妙了!”韩忠、白易、柳元三人再次赞叹不已,他们能够看出李凡的巧思,以及用心良苦。

    而且,再仔细去品味的话,这首诗似乎还包含着另外的某种情怀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

    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

    此时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



第二千一百八十五章 课文让家长们看得津津有味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的成名诗作,写这首诗时,白居易才十六岁。

    而说到这首诗,就不得不说顾况与白居易之间的一个故事。

    贞元三年,年轻的白居易初到京城,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当时已是大诗人的顾况,诗作的第一篇便是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顾况在看白居易的诗之前,先是看到了白居易的名字,便打趣道:“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意思是说,京城的米价太贵,想要在这里住下,可不容易。

    而后开始看白居易的诗,第一篇便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到这首诗,顾况又连连感叹,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亦。”

    意思是说,能写出如此的诗句,在这里住下,又有什么难的呢

    白居易因此名声大振,开启了一代伟大诗人的绚丽篇章。

    而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也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绝唱。

    现在,李凡把这首诗的前四句带到了这个世界,相信这首小诗也能够成为这个世界的千古绝唱。

    无数的家长们看到李凡的这第三首小诗,自然又一番赞叹连连。

    这首诗在用词用字上,同样十分的浅显易懂,任谁都看得懂,简单但又绝不平凡。

    野草是一种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生生不息,一句“一岁一枯荣”,简简单单几个字韵味生动的,便展现出了野草春荣秋枯的生命循坏。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便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这里却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

    而之所以要如此强调毁灭的力量,以及毁灭的痛苦,是为后面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进行铺垫。

    烈火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然而就算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笑面火的凌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可谓绝唱。

    所有的家长们无不摇头晃脑,吟诵出声,越读越是觉得韵味无穷,还有一种哲理蕴含其中。

    这种简单而又韵味无穷,还蕴含着某种哲理的诗,让孩子们学习和掌握,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无数的家长们感慨连连。

    “又是一首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极好的诗!如果我小的时候能读到这样的诗,说不定便会激发我对诗词产生强烈的兴趣。现在,我或许已经是一名有名的大诗人了。”

    “你还别说,还真是有这种可能的,这样的诗如果能够早出现十几、二十年,现在或许会多出不少的大诗人。我们小的时候也学习诗,但那些诗实在是难以让小小的我们,对诗词产生多大的兴趣。”

    “小时候学过的诗,我倒是还记得,和李凡先生的这几首诗比起来,差距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我们小时候就学习那样的诗,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可怜。”

    “所以说,现在的适龄孩子们,以及以后的孩子们,都是极为幸福的。”

    “……”

    ……

    家长们在感慨,韩忠、白易、柳元三位大诗人也同样在感慨。对于李凡的诗才,他们实在是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了。

    对于李凡来说,写出一首好诗,似乎就像是喝水走路一样简单,这要怎么评价应该说点什么

    ……

    李凡这一次一共写了七首古诗,除了前面三首之外,还有第四首《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第五首《画鸡》。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第六首《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七首《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七首诗,每一首都简单而韵味十足,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适合他们学习的最好的诗,即便是对于成人们



第二千一百八十六章 《百家姓》
    在《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后,还有数篇课文。

    比如《四季》。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这篇课文同样生动有趣,也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积极去思考。

    比如,草芽为什么要说它自己是春天荷叶又为什么要说它自己是夏天等等。

    通过这些思考,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原来这些事物都是相应季节里,极具代表性的事物。

    然后还可以进一步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每个季节的代表物,除了课文中说的之外,另外还分别有些什么等等。

    孩子们一定会非常有兴趣去思考的。

    能够引发孩子们有兴趣去积极思考的课文,无疑就是优秀的好课文,之前的三篇课文是,这篇《四季》也是。

    家长们越来越欣喜,而后面还有数篇课文。
1...10501051105210531054...11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