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大亨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赫墨
整整一个二十多平米的墓室地面上,摆放着全都是金光灿灿的佛像!
“我的个姐姐妹妹,这下子发喽!”
哪怕是杨靖曾经在几个宝藏中得到了众多的黄金,但此时在看到这么多的佛像之后,还是忍不住的发出了一声感叹。
这间墓室中的佛像足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各不相等,而且每尊佛像的造型也都不同。
把两个电瓶灯拉了进来之后,整间墓室立刻就亮堂了许多。杨靖仔细的数了数这些形象各异‘大小不等的佛像之后,才发现在这间墓室中一共有一百零八尊佛像。
一百零八这个数字在佛教中拥有很重要的意义。
佛教修佛讲究六根、六尘、六入。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而六入则是“六根所缘的六尘的感受”。
六根、六尘、六入相加就是十八,而佛家又讲究三世和颠倒,这样一来,十八乘以三世再乘以颠倒,就正好是一百零八。
所以佛教无论是念佛还是敲钟,都要一百零八次,意思是把三世一切颠倒之六根、六尘、六入通通念掉。众生没有六根、六尘、六入和颠倒,自然成佛!
武则天信佛,而且信得非常虔诚,所以在自己的陪葬品中出现一百零八尊佛像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华夏古代,有两个皇帝特别有趣,就是在民间传说中反映都不大好,但在佛教中评价都不低,第一个是隋炀帝,第二个就是武则天。
武则天被称为千古一帝,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还在于她与佛教有着很深的渊源。
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一天托钵行化,在路上他遇见一位女孩子,正与一帮小孩子在路中堆沙嬉戏。这女孩子远远看见佛陀率领弟子们鱼贯而来,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用双手从地上捧了一棒土沙,走到佛陀面前,将沙
第五四九章 《大云经》
而武则天与佛教的关系还远远不止这些。武则天在登基做皇帝之后,更是以实际行动推广了佛教在华夏的传播和弘扬。
有两个关于“禁屠令”的小故事就可以从侧面说明武则天在推动佛教发展的方面做出的贡献。
武则天信佛,所以她当皇帝之后,就颁布了一道禁屠令,就是不准杀生,不准吃大鱼大肉,作为每个人都遵守的生活信条就不大容易,所以当时好多人觉得不吃肉很难受,那么皇帝不让吃肉,自己又想吃肉怎么办所以就有很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事情出现了。
武则天派当朝宰相巡查,从驿站一站一站走。那驿丞一看大人物来了,都想巴结宰相,要给宰相吃点好东西,给他上了一盆羊肉。
驿丞挺机灵,说这羊是狼咬死的,宰相一听,是狼咬死的,没关系,吃吧。吃完以后,又端上一盘鱼,说不对呀,皇帝说鱼也不能打捞啊。这个驿丞一下没词了,说鱼也是狼咬死的,这个宰相说,你怎么这么笨,要说这鱼是水獭咬死的。
第二个故事讲的是在颁布禁屠令期间,有一个小官家里生了儿子,这个小官很开心,想请同僚吃饭,偷偷宰了一只羊,给每个同事分了一点羊肉。
有一个同僚特别不地道,他吃也吃了,吃完以后,还把一块肉塞进袖子里,回家以后,就给武则天修了一份奏章,说同事某某某违反了禁屠令,私自宰了一只羊,证物在此,把羊肉也端上去。
第二天,武则天上朝把生儿子的官员叫来,说我听说你生了一个儿子,可喜可贺,拿块肉出来,说这玩意哪来的这个小官吓得面如土色,跪在那儿就起不来了。
这个时候武则天说话了,她说我是颁布了禁屠令,我是希望大家有慈悲之心,无缘无故不要乱杀生,但是遇到红白喜事,我不干预,所以你杀羊也好,吃肉也好,我不怪罪你,但是以后你请客,可千万挑好了客人,就是那个人告诉我的。那个告密者面红耳赤,整个朝廷都想啐他。
事实上,不仅仅是这些民间流传的小故事,武则天在当皇帝之后是真的做出了很多对佛教推广相当有益的事情。这其中对于佛经的引进和翻译就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世人皆知唐三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在西天取回大量的佛经的故事。但恐怕很少有人知道武则天对于佛经的引进和推广,作用甚至比唐三藏要更大。
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当初曾经有一部佛经给了武则天做皇帝的借口,或者说是武则天在某部佛经中找到了支持她做女皇的理论基础。
这部佛经就是著名的《大云经》。
武则天以女身当上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为了证明她登上皇位的合理性,就只能从儒家、道家经典以外寻找依据。所以,当她看到佛教支持女人当皇帝的教义后,自然喜出望外,将其中相关的教义颁行天下,并大力弘扬起佛法来。而这部佛经就是《大云经》。
《大云经》里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净光天女曾在同性灯佛那里听过《大般涅槃经》,后来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她以凡胎降生到了人间,并且再次听闻了佛法深义。虽然她身为女人,但后来成为国王,得到了转轮王所统领的四分之一的疆土,并且教化所属领域内的男女老少排除各种邪见、异见,广做菩萨事业。
天授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改唐为周的那一年的七月,僧人怀义与法明等撰《大云经疏》,将上面的故事附会为“佛”对武则天当女皇的“授记”,也就是预言。
有了这个预言,武则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做上皇帝。因此,武则天便把《大云经》向天下颁布。并令长安、洛阳与各州分别置大云寺一座,寺内各藏《大云经》一本,由僧人升高座讲解。
这样一来,也就让天下人都知道武则天是弥勒下凡,应该取代李唐当皇帝。随后,武则天便在这一年的九月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
华夏的儒学是极力反对女子干政的,所以唐朝以后,屡屡有人拿《大云经》说事,无不以它来指摘武则天伪造佛典
第五五零章 鎏金铜佛像
这一百零八尊佛像摆放的位置看起来凌乱,但仔细看过去之后就能感觉到这些佛像摆放的位置似乎是大有深意。
不过杨靖是看不出来这种摆放的位置到底是代表着什么,毕竟他懂道家的知识,但是对于佛家的一些东西了解的并不是多么很深,对于佛家,他只是了解一些比较粗浅的东西,再深奥的东西就不清楚了。
所以杨靖只能感觉到这些佛像摆放的位置大有深意,你要是让他说出个一二三来,他就彻底完蛋了。
这些佛像造型各异,但都是以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天王、母度等佛教众大能的造型为主。大小则从二十来厘米的高度一直到接近一米高。
杨靖随手抓起了一尊在最外围的高度接近六十厘米的佛像,这尊佛像的造型是普贤菩萨。一入手,杨靖就感到沉甸甸的,立刻就明白了这尊佛像就是唐代最为盛行的鎏金铜佛像。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鎏金作为华夏最古老的金属器物镶金方法,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工艺技巧,是华夏古代技术的光辉成就之一。
而用铜或青铜铸造,表面鎏金、可移动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在华夏古代,通常是是供宫廷、寺庙来使用的。
佛教自汉代传入华夏,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行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战事绵绵,民不聊生,因此佛教“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而得到究竟解脱”的信仰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佛教在十六国时期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
在十六国时期,华夏出现了最早一批高僧,他们得到了胡族统治者的大力扶持。这些高僧不仅系统译出了大量大乘空宗佛典,还培养出僧肇、竺道生等一代建设华夏佛教的优秀学者。使华夏佛教艺术达到最辉煌的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正是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同时也出现大量铜鎏金佛像工艺品。
最早的鎏金铜佛像始见于东汉末年,在佛教初传期多被称为金人。十六国时期伴随着佛寺的兴起而发达,多供养在宫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渐繁盛。
汉代和十六国时期,佛像方脸,面目平和,头发平直,为坐式。这一时期的佛多为单个,尺幅较小。
北朝,也就是北魏以后,佛像头为盖碗式,长脸而瘦,高鼻大耳,闭目凝神,面目清癯,高额发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结跏跌坐,有的盘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为点腰较矮的须弥座或为四足方座。有的头攮项光,有的身后背光,皆尖,周围作火焰纹。北魏造像还有一显著特点是主佛两旁常为一至两菩萨,多为立姿。
隋唐时期铜铸造像,头扎莲花冠,脸庞发圆,腮发胖,高额髻,身着僧祗支,外披袈裟,宽衣下着百褶裙,垂于双足。座下有双层四足高床或单层四足,项或背光为较粗的尖楣形。
如果仔细区分的话,唐朝的鎏金铜佛像风格和隋朝又略有不同。
唐朝的鎏金铜佛像大都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
第五五一章 佛经手抄本
将这尊佛像收入储存空间之后,杨靖就开始对这间墓室进行了扫荡。
没几分钟的功夫,这些放在后世每一尊都堪称无价之宝的鎏金铜佛像就全部被杨靖收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百零八尊佛像的最中间的那十八尊形象各异的佛像,入手后竟然更重。
这十八尊佛像尽管个头是最小的,但却是重量最大的,毫无疑问,这十八尊佛像并不是鎏金的,而是纯金打造的佛像。
虽说华夏历史上的纯金佛像很少见,尤其是年代越古老就越少见,但这里毕竟是华夏千古以来唯一的一名女皇给自己修建的陵墓,而且这些佛像都是武则天为自己安排的陪葬品,以武周时代的富饶,这里别说出现十八尊纯金佛像了,就算是这一百零八尊佛像都是纯金打造的,杨靖都不会觉得稀罕。
这十八尊佛像全都是佛陀的造像,有拈花微笑的,也有闭目沉思的,反正造型各不同,连起来乍一看,就好像光头的郭靖哥哥在打降龙十八掌......
扫荡完这一间墓室,杨靖又如法炮制,把另外一间封锁的墓室也打了开来。
这间墓室给杨靖的震撼更大,因为当杨靖搞清楚这间墓室中的陪葬品是什么之后,立刻就意识到这间墓室中的陪葬品无论从那个角度来讲,价值绝对要远远超过那些鎏金铜佛像。
因为这一间墓室中摆放的竟然全都是翻译过来的手抄佛经!
一开始杨靖并不知道这摆放在几座巨大的石几之上的众多淡黄色的锦盒中盛放的是什么,那些锦盒因为时间的原因都已经褪色不少,想必刚放进这里的时候,都是明黄色。但是在经历了将近一千五百年的时间之后,哪怕墓室中密不透风,这些明黄色的锦盒颜色也都黯淡了许多。
打开其中一个锦盒,杨靖才知道这几百个锦盒之中盛放的都是手抄佛经。
就好像手里拿的这本佛经一样,竟然是一部手抄《大般若经》的一卷!
《大般若经》是佛教的经典,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最早传入中国的大乘般若经是东汉竺佛朔与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若道行品经》(后题《道行般若经》)10卷(相当此经第四会),世称“小品般若”。
此后,三国的吴支谦、朱士行等人又纷纷重译过这部经文,而鸠摩罗什更是于后秦弘始六年重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大品二万颂,弘始十年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小品八千颂和《金刚般若经》等。
这些佛家前辈都曾经翻译过这部经文,但都不全,一直到唐初玄奘法师,也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原型去天竺取经,这才把完整的《大般若经》总共二十万颂的梵本三部带回华夏,并带着徒弟耗费了极大的精力亲自翻译这部经文。
武则天尊佛,刚才那间墓室中出现那么多的鎏金铜佛像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了,现在这间墓室中出现这么多的陪葬佛经,自然也就不足为奇。
不过这些佛经却是让杨靖心花怒放。因为杨靖通过圣戒给出的答案,知道这些佛经不仅仅是极为珍贵的手抄佛经,而且抄写佛经的人竟然都是唐初和武周时代的书法大家。
比如说手里拿的这套《大般若经》,竟然是唐初四大家之首的欧阳询亲笔纂抄的。要不是圣戒不可能给出错误的答案,杨靖真不敢相信手里这一卷《大般若经》竟然是那位大家的真迹。
如此完整的《大般若经》再加上是欧阳询的真迹,这部《大般若经》的价值那可就大了去了。说是无价之宝也绝对不为过。
这东西可不是碑刻,更不是拓本或者后人的临摹,这可是正儿八经欧阳询的真迹啊,而且还是完整的一
第五五二章 陪葬品
墓室门口的断龙石被收进储存空间之后,里面露出来的珠光宝气差点把杨靖的眼睛给晃瞎了。
“这、这他妹的才是真正的陪葬品啊......”
都说财帛动人心,这句话一点都不假。杨靖好歹也是搜刮了四个宝藏的主儿了,见过的黄金白银以及珠宝不可谓不多,甚至在这座武则天陵墓中前段见过的东西,也全都是稀世之宝的宝贝,更是把那方堪称华夏上下五千年中最珍贵的传国玉玺收入囊中了,但此刻在见到这满满一墓室的金银珠宝之后,也是忍不住爆粗口了。
如果说前面两间墓室中的陪葬品都放置的井井有条,那么这间墓室中的陪葬品就只能用凌乱来形容了。
足足一屋子的金银珠宝就这么乱七八糟的扔在地上,仿佛大街上没人要的垃圾一样。
金银首饰、玉石珊瑚、还有那些已经变成了毫无颜色的圆球的天然珍珠,全都摊在了地上,除了周围那些已经摆放好的唐三彩以及墓室中间的几件物品之外,其他的东西全都散落了开来。
墓室中的陪葬品多的让杨靖都无从下脚,有些陪葬品甚至因为断龙石的消失而从墓室中滚了出来,杨靖费了好大的劲才走进了这间墓室之中。
进入墓室之后,杨靖这才明白为何这间墓室这么凌乱。按说这可是为一代女皇盛放陪葬品的墓室,那些安置陪葬品的官员或者工人,是绝对不敢把墓室搞得这么乱七八糟的,这间墓室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根本原因就是原本盛放着这些陪葬品的木箱已经腐朽了,所以这些陪葬品才会滚得到处都是。
盛放这些陪葬品的木箱也是用金丝楠木做成的,只可惜,或许是这些陪葬品太重了,又或者是当时打造这几口木箱时质量不过关,反正到了现在,呈现在杨靖面前的就是被压在这些陪葬品下面的木板。
墓室中乱糟糟的,杨靖并没有急着去分辨这些凌乱的陪葬品,而是把目光落在了墓室周边紧靠着墙壁的那些唐三彩。
唐三彩是指唐代陶器上的釉色,后来也用来泛称唐代彩陶。唐代彩陶的釉色有很多种,但主要以黄、绿、白或绿、赭、蓝三色为主,所以称之为“三彩”。唐三彩在唐代主要用于陪葬,即冥器和俑。
唐三彩最鼎盛的时候是在开元年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唐初时期没有唐三彩。就好像杨靖现在发现的这十多尊形象各异的唐三彩一样,显然就是出自于开元盛世之前。
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陶器,但因为其颜色绚烂,其实看起来还是蛮精致的。尤其是这间墓室中陪葬的这些唐三彩,无论个头还是颜色,都要远远超过了杨靖曾经在一些博物馆看到的出土唐三彩。
这些唐三彩放在后世的价值虽然不算太高,但这毕竟是准备给武则天陪葬的冥器,这是一个比唐三彩本身价值更大的噱头,一旦放入自己的私人博物馆展出,外面挂上一个“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陪葬唐三彩”的牌子,那绝对会吸引无数人的目光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