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木林森444
不过英法二国也不愿在这个时候和华东政*府彻底恶交,直接对抗,因此虽然偏向清廷,但也留下了余地,并未坚决为清廷站台,当然这种冲在前面,和华东政*府直接对抗的事情自有他国去做,二国当然没有必要强出头。
日本现在是彻底和华东政*府撕破了脸,因此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朋友的原则,自然坚决而站到了华东政*府的对立面。只有俄国明确的站在清廷一边,和华东政*府正面对抗,有些出人意料,毕竞俄国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和华东政*府直接冲突的。
当然,俄国这样做也是有自己的原因。原来在欧洲发生的波斯尼亚危机己接近尾声,德国、奥匈帝国的战争威胁,还有奥斯曼帝国的坚决反对态度,都让俄国再难以坚持自己要求获得黑海通航权,因为现在俄国还远没有从远东战争的失利中恢复过来,根本无力再发动一场新的战争,何况是面对德国、奥匈帝国这样强大的对手,就是奥斯曼帝国也不容轻视。
虽然俄国己和英法二国结盟,一但开战,英法二国都有义务按盟约要求参战,但英法二国毕竟是距离俄国太远,虽然三国在战略上形成了对德国的夹击之势,但在战术上俄国却只能靠自已孤军奋战,在战争的开始,甚致是中局阶段,英法二国都很难给俄国实质性的支持帮助,俄国必须靠自己的力量,抵挡德国、奥匈帝国的军队进攻,直到英法二国在另一头取得主动,但现在的俄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于是俄国也只能选择妥协,打算放弃黑海通航权,只是在等一个台阶下,比如招开一次国际会议,在会议上明确波斯尼亚危机之后的各国势力范围划分,俄国也就可以体面的结束波斯尼亚危机。
但这样一来,俄国就是白拆腾了好几个月却一无所获,不仅是黑海通航权没有捞着,而且在远东地区又全面退出了蒙古,可以说是损失重大,俄国自然不会甘心,现在欧洲这边己成了定局,但在远东方面,到是还有一点挽回的余地,因为俄国在蒙古地区经营了数十年,势力遍布蒙古地区,要想一下全部退出,也是不可能的,现在虽然己经退出了大半的人员、驻点,但还有相当一部份人员没有退出,于是俄国就开始耍赖,找出种种理由,不愿将剩余的人员撤出蒙古,而希望仍然在蒙古保留一部份势力,将来或许还有用处。
不过华东政*府也不是好糊弄的,一面对俄国发出警告,要求俄国必须按协议的要求,按时退出蒙古,不得找任何理由推迟或拒绝,否则华东政*府将会采取措施;一面又出动军队,强令应该退出蒙古,但仍赖着不走的俄国人员立刻离开,不得推迟,态度也是相当的强硬。
而华东政*府动真格了,俄国却不敢接招,毕竟现在俄国真的没有再发动战争的能力,正好这时华东政*府和清廷进行和平谈判,这又让俄国看到了机会,于是俄国立刻十分高调的给清廷站台,摆出一付全力支持清廷,公然和华东政*府正面对抗的样子,其实是希望以此为筹码,和华东政*府进行利益交换,以换取保留一部份在蒙古的势力。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二五六章 清廷谈判(五)
不过华东政*府将自己的谈判条件公布见报,也是向各方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就是决不会妥协。因为一但公开了谈判的条件,就是不会轻易的改变,否则这样出尔反尔,对华东政*府自身的形像是非常不利时。
当然,谈判的情况见报之后,也引发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因为绝大部份人都是希望华东政*府和淸廷能够和平解决分歧,然后完成合并,毕竞从中国社会整体来说是希望稳定,而排斥战争的,而且现在中国的新闻媒体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因此谈判的情况公布,自然会有各新闻媒体争相报导,从而也在客观上扩大了对谈判的宣传,引起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热烈讨论。
尽管华东政*府提出的谈判条件实际上就等于是让清廷灭亡,但还是得到了大部份舆论的支持,一来是华东政*府早就己经公开宣布,推翻清廷,建立共和国的政治主张,何况现在华东政*府各方面的实力均己辗压清廷,就是直接出兵灭掉淸廷,也不废吹灰之力的,因此现在提出这样的条件,也并不显得突兀;二来也是清廷在这几十年来的表现实在太差,几乎找不出多少值得一提的成就,早就己经失去了人心,现在仅仅只是靠王朝的惯性維持,而华东政*府在成立不到10年时间里,对内对外所取得的成就又实在是太耀眼太辉煌,正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份人早就盼着华东政*府能够取代清廷,改朝换代了。
不过有支持就有反对,毕竟清廷入关己有260余年,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另外皇权的权威性在这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因此无论是清廷的遗老遗少,还是封建传统的卫道士,也都绝不是少数。而华东政*府做为淸廷视角中的反叛势力存在,自然就是这类人眼中的乱臣贼子,叛党逆贼,一直以来他们都强烈的反对华东政*府的任何主张和行为,而这时更对华东政*府的行为深恶痛觉。
于是各新闻媒体也都纷纷发表各自的社论、社评,专栏文章,有人支持华东政*府的谈判条件,并认为清廷应立刻接受,和平让位于华东政*府,以避免战争造成的破坏;也有人对华东政*府口诛笔伐,严厉抨击,一时之间笔墨官司,打得风声水响,热闹非凡,而在不知不觉中,大部忄丶刀报纸的销量也提高了2、3成。
但有些对时事反觉灵敏的人却在这个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怪异的现像,就是清廷的地方督抚大员们,由其是东南各省的总督、巡抚、将军等大权在握的地方实力人员,在这时却全部都保持着沉默,既没有像朝廷表示支持,指责华东政*府,也没有要求朝廷接受华东政*府的谈判条件,仿佛这一切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因为在这个时候,清廷的地方督抚大员实际也都没法发声,一方面地方督抚大员都十分清楚,现在清廷和华东政*府己经到了摊牌的紧要关头,一但谈判破裂,就只有兵戎相见,但谁都知道,真要是打起来了,清廷绝不是华东政*府的对手,只有被灭的伤,因此在这个时候表示对清廷的支持,去指责华东政*府,不是给自己自绝后路呜,能够混到总督、巡抚位置的人,都是官场的老司机了,自然不会做这种傻事;而在另一方面,现在清廷毕竟还没有亡国,而各地方督抚大员都还是清廷的官员,食君之禄,必办忠君之事,这是中国传统的官场道德,如果要求朝廷接受华东政*府的谈判条件,其实就等于是背叛了清廷。当然这也和华东政*府还没有和这些地方督抚大员谈归顺的条件有关,地方督抚大员也都是要脸面的人,即然华东政*府没有来找自己,当然也不会主动上赶的去投靠。于是只能全部都保持沉默,静观事态的发展再说。
而清廷这时也顾不上这些地方督抚大员,其实在朝中也有人提议,招集各地的督抚大员,进京勤王,但被慈禧否决了,因为慈禧十分清楚,现在清廷根本就调动不了各地的督抚大员,而且河南之地己被华东政*府占领,隔断了南北的交通,因此就算是各地的督抚大员想要出兵勤王,也不可能到达北京的。另外一但开战,清廷肯定守不住北京,唯一的出路就是南逃,而逃到南方,就是到了各督抚大员的地盘,在这个时候也没有必要和他们把关系弄僵。
其实在廷议之后,清廷就频频和各国联络,希望得到各国的支持,而英法美日等国都建议清廷迁都,因为现在北京已是死地,南北东三面均被华东政*府堵死,各国就算是想支援清廷边做不到,因此只能逃到别外去,不仅可以暂避一时,而且还能获得各国的支援,和华东政*府继续周旋下去。
所不同的是,英法美三国都希望清廷迁都到广州去,以两广之地为基础,和华东政*府周旋,因为现在两广东属于英法的势力范围,美国在这一地区内,也有重大的利益,又有港口相通,因此清廷以两广之地为基础,英法美等国才好给清廷提供必要的支持。
而日本则是劝清廷迁都到福州,以福建为根基,这样日本可以立足台湾,全力支持清廷,而且日本还给清廷举了一个例子,这是仿校当年郑成功之旧事,同时日本还向清廷承诺,一但到了大事不才挽回的紧要关头,清廷才以渡海到台湾躲避华东政*府的追击。
只有俄国是建议清廷迁都到西安,因为这样俄国可以经由新疆,给清廷支援,同时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清廷还可以退入新疆继续和华东政*府抗衡,毕竟新疆的地区广阔,有足够的回旋空间,另外实在不行,也可以由新疆退入俄国境内躲避。
总之就是没有那个国家看好清廷守的住北京。当然这也和慈禧的计划是一致的,她也同样不认为清廷能守得住北京,但逃到那里去,在那里设立新都,慈禧一时也没有想好。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就是第一站肯定是西安,一来是这条路在庚子国变时就走过,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二来现在也不可能直接南下,必须经由西安,绕一个大圈才行。至于到了西安再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当然各国虽然都对清廷表现出十分的友好和善意,但实际都希望能将清廷迁移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内,这样才能方便将清廷置于自己的控制下,更好的获取利益,就算华东政*府打过来了,有这么个筹码在自己手里,也好和华东政*府讨价还价。其实慈禧也未必看不透这一层,只是清廷现在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打又打不过华东政*府,又不可能接受华东政*府的谈判条件,在这个时候只能依靠各国的力量,能逃过一时是一时吧。
确定了大的策略,接下来就是逃离北京的时间,按照各国的想法,逃离北京是宜早不宜迟,最好是现在就走,先逃到太原再说,这样至少可以远离北京,也为清廷留下了足够的余地。
但慈禧、光绪考虑毕竟要更深一层,现在只是谈判的暂停期,双方的谈判还没有结束,如果清廷在这个时候撤出北京,朝廷的颜面何在,毕竟逃出北京之后,朝廷还是要继续存在下去,另外慈禧也还有一个担心,就是一但朝廷撤离北京,留在北京的大臣从宗室中找个孑弟出来,立为新君,然后再与华东政*府谈判,那可就尬尴了,因此清廷只能等到战事发生,甚致是华东政*府的军队逼近北京之后再撤离也不迟。
当然,慈禧这样决定也不是头脑发热、以身试险,而是因为她有庚子国变的出逃经验,当时八国联军己经攻破了北京的城墙,慈禧、光绪才急匆匆的从皇宫中出逃,而且当时什么准备都没有,出逃十分勿忙,一行人只是换了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带着十几名太监、宫女,几各护卫,以及一些银两就逃出了皇宫,结果在一路上虽然受了不少的磨难,但这些磨难主要还是由于前期的准备不足造成,而八国联军却并没有给他们一行造成什么威胁。
而且从常理来说,就算是慈禧、光绪前脚从北京出逃之后,华东政*府的军队随后就占领了北京,但北京城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收拾好占据北京之后的一大摊子善后事宜,至少也要2、3天的时间,而那时慈禧、光绪也早就逃远了。
另外这次的出逃,慈禧也是准备得相当充份,不仅是在宫里就备下了足够的马车,在颐和园也安排下了一支接应的军队和足够的马匹,并且在山西、陕西等沿途地区也都布置好了充足的接应房屋、物资安排,可以说这次出逃决对不会像庚子国变时那么仓促,而且行进的速度也会快很多,因此慈禧也有充份的自信,在华东政*府的军队兵临城下时再出逃也不为迟晚,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在此之前就从北京撤离。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二五七章 清廷末日(一)
清廷的这些动作,当然逃不过华东政*府在北京布置的情报网络。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华东政*府己在北京布置了庞大而严密的情报网络,可以说在北京城里发生的一切事情,也包括皇宫里的事情,都逃不过华东政*府的耳目。而且清廷的保密水平太低太差,仅仅是被华东政*府北京办事处收买的太监就不少于20人,因此清延的一切事务,几乎是完全对华东政*府透明。可以说清廷的任何决策刚一作出,最多两个小时以后,青岛方面就能够收到了。
而清廷所做的逃跑的准备,包括在皇宫里准备好的马车,在颐和园布置接应的军队等等事情,也早就传到了青岛,对华东政*府来说,如果慈禧、光绪逃到南方,是肯定对自己最不利的结果,因为慈禧、光绪代表着清廷的正统,一但逃到南方,加上又有各国的支持,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整合好南方的地方势力,和华东政*府相抗衡。虽然就算是整个南方统一起来,也不可能是华东政*府的对手,但也比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南方要难以对付得多,需要华东政*府消耗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财力。于是行政院也指令军委和安全部合作,全力阻止慈禧、光绪南逃,哪怕是在战场上击毙两人,也比放他们逃到南方要好。
接到了行政院的命令之后,军委和安全部也立刻着手开始制定相应计划,安全部主要负责监视皇宫的动态,提供情报支持,而阻止慈禧、光绪南逃,还是要靠军队。
华东政*府在北京东的火车站有驻军,驻守了1个营的军队,加上后勤人员,大约900人左右,虽然在建立这个营地时,留出了较大的余地,但最多也只能再增加1个营的军队。可用的军队数量大约在1500人左右。因此军委决定,起用特种部队来执行这个任务。
人民军成立特种部队,是在远东战争之前开始,在远东战争中也参战了。不过在大规模战争中,特种部队能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且当时特种部队刚成立不久,训练不足,实战经验也有限,因此没有派遣特种部队执行突袭、斩首,敌后作战等难度较大的作战任务,而是从事侦察、探路,收集战场情报等相对比较简单的工作,当然如果条件合适,也会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以实战来煅练队伍,并积累经验。而在远东战争之后,特种部队也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兄,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而这一次阻止慈禧、光绪南逃任务,而且只能依靠北京驻军的情况下,显然是特种部队是最适合执行的部队,早在天津谈判之前,两个特种部队大队,共计约840余人,己分批进驻北京驻军的营地里,并且开始熟悉地形,道路等前期准备工作,而且特种部队使用的武器弹药也都陆续运入。
军委也制定了三个作战计划:
计划一是在战争时期,抢在慈禧、光绪撤出北京之前,由特种部队发动进攻,抢占皇宫,抓捕慈禧、光绪,然后在皇宫中固守待援,等着主力部队攻入北京支援。
这个计划的优点在于战斗的突然性,也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皇宫,抓捕慈禧、光绪,有很大的成功机率;而缺点在于,北京城内外的驻守军队大约有6-7万左右,北京城内的驻军约在3万左右,特种部队的战斗力虽强,但只靠800多名战士,也难以敌挡得了这么多清军,如果主力部队不能极时的赶到,并攻入北京,特种部队将会陷入苦战,甚致是伤亡重大,另外在北京城内,由其是在皇宫里作战,对平民和北京的古建筑的伤害都很大。
计划二是在慈禧、光绪撤出北京之后,进入颐和园之前,在中途设伏拦截,抓捕或在击毙慈禧、光绪之后,可以迅速的撤出战场,利用特种部队擅长野外作战的优势,和清军周旋。
这个计划的优点是特种部队的作战空间、回旋余地都变大了,可打就打,不能打就跑,这样的作战方式更能发挥特种部队的作战优势,而且在北京城外作战,也不必担心对平民和北京的古建筑的伤害,可以放开手脚来打;而缺点在于对情报的要求更高,因为从慈禧、光绪撤出北京,到进入颐和园之间,时间不会太长,如果不能极时的得到情报,很有可能会错过拦截的时机。
计划三是在慈禧、光绪进入颐和园之后,出兵攻击颐和园,就在颐和园抓捕或在击毙慈禧、光绪,或者是围困颐和园,等着大部队赶到。
这个计划的优点仍然是在城外作战,作战空间、回旋余地大,而且颐和园的驻军远比北京要少,以特种部队的战斗力,还是有相当大的把握;但缺点也十分明显,首先是颐和园也是极具价值的皇家园林,一但受战火损伤,也是极大损失,而且颐和园的范围太大,只靠800多人的特种部队,基本不可能完全围困,只能守住几个关建节点,但这样一来,就给清军留下了不小的空间,有一定的机率是能够突围成功的。
在这三个作战计划之中,参谋部和特种部队的指挥部进行了反复研究和比较,还组织了几次推演,最终确定优先选择第二计划,第三计划做为备选,而放弃第一计划,同时又和安全部协商,对第二计划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即可以在从北京到颐和园之前准备几个临时据点,让部队先进驻临时据点,这样也可以增加拦截的成功率。
当然除了阻止慈禧、光绪出逃之外,在正面战场上,华东政*府也完全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次作战,将投入3个野战军,共计约13万兵力,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对北京城区进行合围。
东面由中部军区第11野战军负责,从天津出击,沿津京铁路前进,直捣北京;南面由西南军区第12野战军负责,由河北顺德府出击,沿正定府、保定府、涿州一线,一路北进,在北京与11野战军汇合,对北京形成合击之势;西面由西北军区第5野战军负责,由潞安府出击,沿太行山一东麓进击,攻占宣化府,切断北京与山西之间的联系,阻止从北京向山西逃撤。
东北军区按兵不动,负责监视俄军的动向,因为这时间俄国显得十分活跃,因此有必要防着俄国一手。
另外在南方,华东政*府也有军事行动,这条战线将由海军陆战队和东南军区第9野战军负责,沿长江逆游而上,进攻武昌府,并进而占领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海军陆战队负责进攻武昌府的登陆作战,第9野战军负责随后攻占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的任务。
现在华东政*府和清廷的东南地方势力是以长江为界,华东政*府占据长江以北及太仓州和松江府两地,清廷的东南地方势力占据长江以南的地区。而且这一次作战的目标是攻占北京,灭亡清廷,统一北方,南方地区并不在这一次的作战计划之中。
但南方迟早也是要占领的,华东政*府不可能接受以长江为界的南北分治,因此军委认为,这一次作战,在南方也应搞点动静出来,至少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占据几个要点,一是打破清廷的东南地方大员们南北分治的幻想;二是为将来华东政*府向南方进军时,在江南地区有几个可靠的支点,不必再进行渡江作战。
军委选择的目标是武昌和南京,这是长江沿线上两个最重要的城市,一但华东政*府控制了这两个城市,再加上己在华东政*府手里的太仓州、松江府,三点联成一线,华东政*府将可以彻底控制长江的中下游江段。
军委将这个作战计划提交给行政院,而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行政院基本认同这个计划,但认为南京是袁世凯的地盘,现在华东政*府和袁世凯的关系还不错,暂时也没有必要破坏,因此将南京从这次的作战的目标中删除,只留下武昌府,同时决定将作战范围扩大到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
因为这次作战的主要目地是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占据几个要点,为将来华东政*府向南方进军作准备,占领了湖北省的长江以南地区,也基本达到这个目标,占不占领南京,作用并不是太大,而且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段,东邻安徽,西连四川,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自古以来就是东西南北的折冲要路,战略重地,因此占领了湖北省全境,可以作为华东政*府将来向南方进军的总基地。
另外在张之洞任总督的时候,曾兴建了一大批近代工矿企业及学校,虽然在华东政*府看来,水平十分落后,但在整个中国来说,己算是很先进,至少也能算有一定的近代工业、教育基础,还是有很大的价值。
现任的湖广总督是赵尔巽,湖北巡抚是端方,华东政*府和他们可没什么交情,因此攻占湖北省也完全没有什么顾忌的,可以放手去做。




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 第二五八章 清廷末日(二)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距离最后的期限越来越近了,随差皇宫里的气氛也越来越紧张,慈禧的脾气也越来越差,进出皇宫的大臣们都要小心翼翼,说的每一句话时,先要在头脑里想三回,看看有没有能够引发慈禧不好联想的措辞,更不想说太监宫女,在慈禧面前伺候的时候,连大气都不敢出,生怕那里不小心触怒了老佛爷,轻则一顿掌嘴板子,重则一命呜呼。有些经历过庚子国变的老人,隐隐都依稀觉得10年前的历史,似乎又要重演了。
而在东南地区,各报纸、媒体还在为孰是孰非争论得不亦乐乎,有些地方甚致给双方是战是和开出了盘口,还真引来了不人下注。不过北京毕竟天子脚下,京畿重地,报纸到可不敢那么肆无忌殚的讨论这样的重大而敏感事件,但北京的居民对政治的兴趣和敏感度天生就比其他地方高得多,因此报纸虽然不讨论,但在民间却是议论得热火朝天,而且在这个时代,报纸的受众面毕竞还是小众,只有少数的士绅阶层,学生才会看报纸,但民间的讨论,无论是深度还广度,都远不是这个时代的报纸可能比的,当然这里面也有华东政*府的情报人员在暗中推动的功劳。
当然民间的议论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流言蜚语满天飞,几乎是一天一个样,街头巷屋到处都有人议论,既使是有些茶馆、饭馆里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但却根本阻止不住人民议论的热情,有时茶馆、饭馆的掌柜过来阻止,还会引起一阵嘲笑,说什么“大清国都要完玩了,还怕个什么”,“老佛爷,皇帝现在自个儿都是自身难保了,那有闲功夫管咱们这些平头百姓啊”,“咱们只管说咱们的,大清国己经没有几天的蹦跶了” 之类的话。
1...461462463464465...54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