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很野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牧尘客
这些瓷器应该比较贵重,每一个都是单独用木箱包装,而且在搬运的途中还有麦子和绿豆等从木箱的缝隙中掉落下来,和历史记录差不多,这些外销的瓷器都会放一些种子在里面,等到上船之后就会往里面浇水,过几天这些种子就会发芽,瓷器就不会因为遇到风浪颠簸摇碎了。
来来回回搬了一个多小时,三辆马车都装满之后,负责察验的管头便开具了一张出货单,上面除开登记列有出仓时间和品种数量之外,还需要管事签名和搬运人员画押,二麻子是这一组的工头,因此也被叫过来再次清点一遍,确认无误之后签字,这几车货就算出仓完毕,然后管头便坐车亲自押送三辆马车离开去码头。
“我去,好累!”马车离开之后,赵颀满头大汗一屁股坐在仓库的地上,从包袱里面拿出竹筒喝水。
长这么大,他还没样连续干过这么长时间的体力活儿。
而李贵和冬瓜二毛几个却神情轻松无比,二毛笑着坐在一个木箱上轻轻拍了一下说:“颀哥儿,这还不算累,二麻哥给你安排的还算是轻松活计,你看大牛他们搬的可都是大箱,一箱就是百十来斤,若是你去,恐怕是一件都搬不动!”
赵颀回头看了一下,看着一群身体强壮的帮工抬的咬牙切齿的模样,忍不住打了一个哆嗦。
尼玛看来搬砖这口饭也不好吃,自己这个小身板怕是不经操,看来得尽快想一个轻松发财的方法才行。
学了一肚子学问,却跑来当民工,这身份和待遇落差太大了。
&n
第26章 很变态的民族
“领钱了领钱了……”
随着二麻子和几个同伴提着几个口袋从商行出来,人群瞬间爆发出一阵热闹和喧嚣一起围了上去。
“颀哥儿,快来领工钱,等会儿去船上操小娘子!”李贵喜滋滋的捏着几张纸币出来冲着赵颀嚷嚷。
“颀哥儿今天怕是操不动了!”有人大声说。
“哈哈哈哈……”人群爆发出一股快活的大笑。
很快工钱发完,一群帮工也都三三两两结伴散去,有人往茅湾村的方向而去,但大部分人却都往附近张灯结彩传来歌舞声音的勾栏而去。
“颀哥儿,这是你今天的工钱!”二麻子把几张会子和几枚零散的铜钱塞进赵颀手中,赵颀翻看了一下,一张五百文的,一张两百文的,一张三百文的,合计一贯,剩下还有七枚铜钱。
按照眼下会子和铜钱的比值,大约是五比一,加上几枚铜钱,折算下差不多就两百文铜钱。
这个收入应该还算不错,刚才听一些路过的民工说话,有些一天只能挣百十文钱,可见杨大元的确很照顾他,仓库搬货不用担心风吹雨淋,而且也不像在码头和货船上搬货的工人,一不小心就会失足掉进海里。
“走吧,跟我们去看小娘子跳舞!”二麻子一把搂住赵颀的肩头笑着说。
“走走,颀哥儿肯定还没去过,今天带你去见识一番!”二毛和几个年轻人也一起笑着围上来拉扯赵颀的胳膊。
“我饿了,要回去吃饭!”赵颀挣扎几下。
“吃饭还不简单,那边有卖馒头的,我们先去扑几个充饥!”二麻子转头一看四周,不远处有个推车卖小吃的,因此搂着赵颀就走过去。
“李老倌儿,今天有啥馅儿的馒头!”一群人拥着赵颀走到小吃摊前面嚷嚷。
“蟹黄的,酸豆的,荠菜的,猪肉的,咸菜的,每天不都是一样,买还是扑!”
一个五十来岁带着草帽的半拉子老头儿笑着赶紧打招呼,同时将推车上的蒸笼盖揭开,几笼热气腾腾的面点就呈现在所有人面前。
所谓馒头,就是后世的包子,里面有馅儿,而后世的馒头,眼下叫炊饼。
包子也有,不过是用菜叶包裹后蒸熟的饭团,饭团之中还会拌一些肉糜瓜果大枣红豆等。
赵颀虽然对宋朝的食物有所耳闻,但从未见过,眼下这小吃摊上包子馒头都有,还有一种面皮包裹像蒸饺一样的食物,想来和蒸饺也能没啥区别。
“自然是扑了,我们五个人,扑五个猪肉馅儿的!”二麻子掏出钱袋笑着说。
“好嘞!”摊主笑着把一个小竹箩递过来,二麻子数了五枚铜钱攥在手心摇晃了几下,然后还对着拳头吹了一口气,然后大叫一声扑,撒手将五枚钱丢在了竹箩里面。
“吁”围观的二毛等人都一起发出嘘声。
摊主随手就把五枚铜钱收走之后笑着说:“没中,要不要再来”
二麻子脸皮抽抽一下,再次掏出五枚钱点头说:“自然还要扑,再不中就吃酸豆馅儿的!”
“扑”二麻子再次重复先前的动作,撒手五枚铜钱落在竹箩里面。
“吁”这次几个人又一起发出嘘声。
明显二麻子第二次赌包子又失败了。
赵颀一直听说宋朝人好赌,水浒传中赌博的场景出现过不少,眼下看来果然如此,二麻子这些人竟然买个包子都要赌。
虽然他还没太搞懂这赌馒头的赔率,但应该不低,镇上一个炊饼,也就是白面馒头都要五文钱,包子再便宜至少也要八文十文,一个肉包子估计不会低于十文,相对于普通人的收入来说,绝对不算便宜。
就像赵颀,累死累活一天收入二百文,也堪堪只够买二十个包子。
不过在古代,粮食一直都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宋朝农业发达,但人口多地方狭窄,粮食即便是不算太缺也一直不便宜,毕竟吃饭是最基础的生活需求,所谓盛世,也不过能够让百姓吃饱不闹事而已。
因此普通百姓挣到的钱,大部分也都开支在食物上。
码头上帮工,一个强壮劳动力
第27章 黄色小舞厅
整个海港其实就和杨公镇连成一片,各种商业和娱乐设施齐全,完全就像一座繁华热闹的县城,尤其是眼下傍晚时分,大宋开放的夜生活在这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太阳还没落山,但大量的餐馆酒楼客栈勾栏瓦舍青楼妓院全都开始悬挂灯笼,店小二和一些穿着薄透纱裙浓妆艳抹的年轻女子站在店门口招呼拉客,此起彼伏的声音显得热闹无比。
“这四海酒楼也是吕家的产业!”
路过一座两层的酒楼,二麻子指着酒楼告诉赵颀。
“这些人一顿酒食就是几贯甚至数十贯,也不知道我们何时才有钱进去吃喝一顿!”闻着酒楼中飘出来的饭菜香味和酒味,二毛几个都喉结一耸一耸的添嘴巴。
“我到是不想进去吃酒,只想摸一下少夫人屁股!”一个家伙色眯眯的看着二楼一个妖娆的女子身影吞口水。
“算了吧,你要敢摸一下,我给你一贯钱!”二麻子翻白眼儿。
“嘿嘿,我说说而已,少夫人白白嫩嫩胸大屁股大,二少爷天天摸着玩儿肯定享受!”说话的家伙缩了一下脖子干笑。
“有钱了漂亮女人还不是随便摸,可惜啊,爷们没钱,走走,别说了,说多了鸡儿疼!”二麻子搂着赵颀的肩膀往前走。
一群人很快来到一座勾栏前面,门前站着几个五大三粗的黑脸大汉正在买票。
“咦,二麻子又来看戏”一个黑脸大汉笑着打招呼。
“那是!”二麻子笑着掏出一张两百钱的会子递过去,同时转头对二毛几个人说,“颀哥儿的我给,你们的自己买!”
于是二毛等人各自掏钱买票,然后一群人就嘻嘻哈哈勾肩搭背的走进大门。
进门就是一个大厅,密密麻麻摆着数十条长凳,正前方一个木头搭建的舞台,大约二十来个平方,此时正有几个穿着轻纱薄裙的女子正在舞台上咿咿呀呀的唱着,舞台后面还传来叮叮咚咚琵琶锣鼓的声音。
舞台下就坐的大部分都是衣衫破旧的爷们儿,老老少少挤在一起快要坐满了,空气中充斥着一股汗臭味道,这些观众一看就是和二麻子他们一样,都是在码头靠出卖苦力挣钱的品种。
舞台上挂着大大小小十多盏灯笼,把舞台照耀的十分明亮,而跳舞唱歌的一群女子演出也很卖力,单薄清透的纱裙下,雪白的大腿**若隐若现,这些女子时不时还会做出一些抚胸妖娆的诱惑动作,勾引的台下一帮子民工发出一阵阵狼嚎般的声音,二麻子等人也看得流口水跟着大声起哄。
尼玛,这哪里是演戏,分明是黄色小舞厅嘛。
赵颀被几个人挤在一条长凳上坐下,看了几分钟便感觉有些受不了了,这种档次的表演,实在让他提不起来兴趣,主要是今天实在累的慌,坐着感觉浑身的肉都在痛。
在时不时爆发出的鬼谷狼嚎的粗俗欢笑声中,赵颀硬着头皮看了二十分钟之后,实在受不了舞厅里面的喧哗吵闹和屁臭汗臭味道,提前跟二麻子等人说了一声就退了出来。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晚霞映照下,大海暮色苍茫已经看不太清楚。
岸边的码头上灯红酒绿歌舞声音从各处传来,停靠在海港的许多海船上有不少也灯火通明,隐隐能够看到甲板上唱歌跳舞和管弦丝竹的声音。
这傍晚时分,整个海港一改白天的忙碌和喧嚣,沉浸在一片歌舞升平之中。
这里歌舞升平安宁繁华,所有人都沉浸在其中毫不自知。
而这,也是大宋最后的辉煌岁月。
按照时间推算,若是没有人能够改变历史,大宋在十多年之后就会彻底垮塌。
历经千年风霜和繁华的中原帝国,将第一次完全落入野蛮的草原民族手中,而居于正统地位、影响整个东亚的汉文化,会遭受一次史无前例的毁灭和打击。
后世的历史学者研究指出,中国封建时代有两次重大的转折。
一次是大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强盛之始。
第二次便是宋朝,开创了近代文明的曙光,被誉为华夏的文艺复兴。
但大宋最终破灭,中国没有完成近代文明的改造,转而踏上了一条更加封建和封闭的道路。
元朝,蒙古人受宋朝的影响,即便是统治简单而野蛮,但实际上依旧坚持发展商业和海外贸易,朝廷的结构也大致继承了宋朝的体系。
&n
第28章 这辈子都不可能读书
“颀哥儿”
就在赵颀抓耳挠腮揪头发的时候,身后传来喊声,回头,就看到二麻子和二毛四人组,在勾栏看完了小黄片之后结伴回家。
“二麻哥!”赵颀惊喜不已赶紧招手。
“嘘,还真是你,我们都以为你回家了,怎的在这里发呆!”二麻子四人一起走上来问。
“我没事捡了一些好看的石头,正想着怎么弄回去!”赵颀指着地上一堆石头说。
二麻子弯腰捡起一块看了一眼,很是嫌弃的丢在地上。
“嘁,这种破石头捡回去有啥用,码头上到处都是,只有小娃子捡来玩耍,走吧,天晚了,再不回去就看不见路了!”二麻子拍拍手上的泥沙撇嘴。
“二麻哥,我也只是觉得好看而已,捡回去洗干净了给小妹当玩具,帮我弄回去吧,改天我请你们吃饭!”赵颀笑着说。
“你说的啊!”几个人虽然很不屑,但在赵颀请吃饭的诱惑下,二麻子四个还是很爽快的脱下衣服,每人包了十多块,然后挂在肩膀上,一群人光着膀子往回走。
虽然天色很暗,但这条路二麻子等人已经非常熟悉,几乎闭着眼睛都不会走错,半个小时后,几个人把赵颀送回破窑,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暗,小竹已经踮着脚在院子门口等了许久。
“哥哥回来了!”望眼欲穿的小竹激动的跑上来迎接。
“我们先回去了,明天记得早点儿!”二麻子等人水都来不及喝一口,把石头丢在窑洞门前就结伴而去,很快便消失在夜色之中。
“咳咳,怎么这么晚才回来!”苏老太杵着拐杖端着一个小油灯从窑洞里出来。
“放工之后跟着几个同伴在镇上玩了一会儿,他们一起把我送回来!”赵颀赶紧上前扶着苏老太。
老太婆虽然看似老眼昏花,但实际上耳朵挺好,自己和二麻子等人每天来去,只怕再过几天老太婆就知道自己在码头搬砖了。
不过这种事拖几天算几天,习惯就好。
小竹煮的有瓠子羹,赵颀虽然吃了一个包子,几里路走回来早就饿了,于是稀里哗啦的吃了几大碗,坐在窑洞外面看了半个小时的星星月亮之后洗澡刷牙睡觉。
这个时代,若是不生活在城镇,娱乐生活基本为零。
即便是左邻右舍,因为男人白天几乎都在码头上班,一个个都累得像狗,家中只有妇孺老幼,负责看家割草放牛喂鸡鸭清除田间杂草等,女人当男人用,孩子当大人用,十岁就已经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即便是只有五六岁,每天都需要帮家里干活儿。
而且基本上留在家里的都是女娃子,村里一些男娃子都送到村里的义学或者镇上的私塾念书去了,大部分天还没亮就起床,背着书包结伴上学,傍晚时候放学,和赵颀小时候一模一样。
村里是义学,茅湾村的人比较多,而且基本上家家户户有田,农闲也能在码头帮工,因此家境都还不错,至少吃饱穿暖没问题,像赵颀一家这么穷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义学是村里几个富户筹钱开的,算是蒙学,请了一个老夫子,收了几十个学生,其中甚至还有几个女娃,平日教一些千字文三字经这些入门级的识字和书写课程,村里男娃到了五六岁,一般都会送去义学读书,虽然学费很少,但书籍和笔墨纸砚都得自己备,每年还得开支好几贯钱,逢年过节还得给老夫子送点儿鸡蛋米面啥的。
到了十岁左右,蒙学结束还想继续读书,就可以去杨公镇的私塾,私塾和蒙学不一样,开始教习一些简单的诗书礼乐和经义,私塾的开销更大,因此读得起的人就少了许多,但如果成绩不错,私塾老师会推荐去县城参加院试,如果考中,就能在县学读书,而且也会有一个正规的名称,叫做秀才。
秀才虽然不是官,但已经是正儿八经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地绝对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非常受人尊敬,而有了秀才这个身份,就可以开设私塾、参加州县军监等各级官吏的应聘,当个普通公务员还是挺容易的,所以,一般只要考上秀才,基本上人生也就到了辉煌时刻。
秀才每个州县都按照人口数量都有固定的名额,所以竞争非常大。
杨大元的大儿子今年十五岁,和赵颀同年,就在镇上的私塾上学,听说今年准备参加院试,每天和大人一样早出晚归,一旬放一天假,赵颀只见过一次,名字叫扬之水,比他高大白净多了,文质彬彬一看就是读书人,和赵颀这种以前甩着雀雀到处飚的傻孩子不一样,一看就有出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