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很野蛮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牧尘客
虽然是如此简陋的环境,但小竹和老太婆还是很高兴,小竹高兴的像小鸟一般进进出出的帮忙收拾东西,老太婆也杵着拐杖在几间房间里面来回查看,指点小竹该把物品摆放在什么地方。
“总算弄好了!”看着一排整齐的竹木小屋和高兴忙活的一老一小两个女人,赵颀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过木屋修好,杨大元送来的一袋米面也全部吃的底朝天了,刘掌柜送来的几斤肉也早已变成了粑粑。
好在刘掌柜还送了十两银子,赵颀决定去镇上卖些粮食和布料,还有各种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
钱没了还可以再赚,赵颀相信自己不会被饿死,至少按照他二把刀的厨艺,虽然后世的八大菜系都不会,但在这个美食刚开始出现雏形的时代,去镇上的酒楼谋一个厨师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当厨师只是下下之选,现在他需要的除开钱之外,是要找一个能发大财的机会。
至于怎么发财他还没想好。
但这里紧靠宁波码头,虽然他穿越过来还没去看过一眼,但码头的繁华他用耳朵都能听见,杨大元和二麻子还有村里大部分人都在码头做帮工,去码头碰运气,总比在家里瞎琢磨好得多。
上午十点钟左右,天空有些阴沉,海面上也阴云密布,似乎有下雨的征兆。
赵颀有些庆幸,幸亏自己动作比较快,不然等到突然一场暴雨来临,只怕睡觉的地方都没有了。
背着一个破背篓,怀里揣着十两沉甸甸的影子,赵颀去杨公镇赶场买东西。
杨公镇很大,和海港码头几乎连成了一个整体。
而杨公镇附近的几个村的村民几乎都是依托海港谋生,在码头搬货,当船员,种粮种菜开客栈酒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码头发财,完全和后世的海港城市的居民没有任何区别。
而大宋管理宽松商业发达,是封建王朝之中最接近现代文明的统治时期,实际上后世的许多民间传统包括吃喝玩乐的许多传承,几乎都是从宋朝开始的。
白天的杨公镇热闹喧哗,大街上都是南来北往驮货挑担的商队,因为眼下一天大部分人都只吃两顿饭,因此许多酒店饭店都处于半打烊状态,相反更多的食物还是街边的流动小食摊,挑担推车贩卖包子馒头炊饼的不少,因此大街上散发着浓郁的食物香味。
因为来过一次,一些店铺的位置也大约知道,因此赵颀也没心情挨着去逛,先是直奔布店买了一匹粗布一匹细布,而且还是最便宜的灰布,然后赵颀就有些高兴不起来了。
第19章 无可救药
作为百姓活命最基础的生活物资,这南宋末年的米价眼下也很贵。
南方多吃大米,虽然两浙路的苏州湖州等地是主要的稻米产地,素有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鄞州也是稻米主产区,但庆元府的米价并不便宜,眼下一石也需要平钱一贯五百文,折算下来一斤米接近二十文,若是用京师发行的会子,一石至少需要七贯,而越是往后,会越来越贵,因为一旦蒙古人打过来,朝廷需要购买大量的粮食,民间会更加缺粮,物价会暴涨。
但米价无论贵到到何种程度,还是得吃,因此赵颀在米店买了二十斤米和五斤面粉,花了六百文钱。
然后又买了三把牙刷一盒牙药,花了一百钱。
路过一家香药铺,想想又进去买了一块乌漆嘛黑带着古怪香味的香皂,顺便还给小竹买了一把木梳子,又花了将近一百钱。
接下来又花了二两银子买了一斗盐、一瓶酱油、一瓶醋和五斤菜油一斤灯油。
本来还打算买两床凉席的,打听了一下需要两百多文一床,赵颀直接就放弃了。
于是十两银子只剩下了不到二两。
而这点儿钱赵颀也不敢乱花了,得留着救急用,二十多斤米面,只够一家三口吃不到十天,若是再生个病啥的,接下来的时间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而这还得感谢刘掌柜的大方和热情,要是没这十两银子,只怕还得厚着脸皮去找村里人借。
“朝报朝报,京师新到的朝报,朝堂政务、京师趣闻应有尽有,一份只要二十文……只要二十文……”
一间书店门口,一个青衣小帽的伙计正挥舞着一叠报纸大声嚷嚷,瞬间四周就围上去许多人。
赵颀心头一动赶紧挤了进去,片刻之后又挤了出来,手里多了一张报纸。
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研究者,赵颀对于宋朝许多具体细节并不算清晰,但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还是比较清楚,比如报纸,就是宋朝的一大特色。
得益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宋朝的书籍出现了一个井喷式的爆发时期,文化市场异常繁荣,三百年大宋,朝廷和民间整理出版的各种书籍多达万余种,而且还成为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东南亚诸国几乎都喜欢花高价购买大宋的各种图书,辽金以前买的更是疯狂,这也导致大宋朝廷不得不颁布法令不许书籍外流。
而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也是诞生于大宋这个商业发达思想自由的年代。
而不光是朝廷有朝报,民间还有许多冒充朝报的小报。
实际上赵颀买到的这份报纸,应该就是一份小报。
因为打开第一版,入眼就是京城名妓唐安安入大内彻夜未归的新闻。
这种打着内探秘闻,描写当今皇帝和京城名妓之间不得不说的花边新闻,正是民间最为喜闻乐道的消息。
宋理宗赵昀年老之后不仅昏庸,而且荒淫好色,比起他的傻侄儿赵禥来说不遑多让,不仅后宫诸多年轻貌美的嫔妃,而且据说经常召杭州名妓唐安安入宫淫乐。
虽然赵昀的名气没有赵佶大,但在泡女人上并不逊色。
而宋徽宗赵佶和宋理宗赵昀两人当皇帝,也分别是北宋和南宋崩溃的罪魁祸首。
宋徽宗重用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位祸国殃民的大奸臣,把一个繁荣的大宋祸祸的不像样子,导致国内有宋江和方腊造反,国外则被金国揍的鼻青脸肿。
而宋理宗赵昀的手下则有阎贵妃、马天骥、丁大全、董宋臣这四位祸乱朝纲的四人帮组合,恃宠弄权内外勾结,将朝廷祸祸的不像样子。
虽然最后理宗醒悟,将丁大全等人全都罢免流放,但随即又启用了一个更大的奸臣贾似道。
今年是宝佑六年,根据时间来判断,阎马丁当已经快完蛋了。
但蒙古人应该也快来了。
历史记载,宝佑六年,也就是公元1258年,蒙古第二次伐宋。
如果历史进程不变,此时蒙哥应该已经在去四川的路上了,不过消息要从汉中巴蜀传到临安,至少是两个月之后的事了。
而且根据赵颀对历史的了解,似乎就是丁大全故意隐瞒
第20章 暴雨
“刺啦”
“轰”
就在赵颀背着背篓看着报纸往回走的时候,突然一道闪电紧接着一声炸雷,瞬息之间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夹杂在风中噼里啪啦的砸落下来。
卧槽,赵颀赶紧收起报纸迈开双腿往破窑狂奔。
不过幸好距离不是太远,等赵颀顶着狂风跑回到破庙的时候,虽然身上也被淋湿了不少,但总算躲过了暴雨。
“哥哥回来了!”小竹早已站在窑洞门前踮脚张望,看见赵颀冒雨冲进来,赶紧去拿干布过来帮他擦脸上身上的雨水。
“幸亏我跑的快!”赵颀接过棉布一边擦脸一边庆幸感叹。
就这短短两三分钟,天地茫茫已经全部笼罩在暴雨之中。
轰隆不断的电闪雷鸣当中,狂风携裹着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天地之间瞬间陷入了茫茫大雨之中,而稀里哗啦的雨水顺着破窑四周狂泄而下,很快窑洞前面的空地上就汇聚成大大小小的溪流。
而窑洞里面,照样是大雨倾盆,大量的雨水从窑洞顶上倾泻而下,如同瀑布一般灌进来。
不过赵颀站在窑洞的入口观察了一下很快松了一口气。
新修的四间小屋和凉棚完美的遮挡住了雨水,柴草家当一点儿都没打湿,相反,窑洞中间反而像一个后世四合院的小天井,雨水汇聚在中间,然后顺着一条小沟从砖窑掏碳灰的洞口被排了出去,整个窑洞里面反而就像一个平静而安宁的小世界,竟然有一份与世隔绝的安全感。
“孙儿回来了!”苏老太正坐在凉棚下等待,看见赵颀进来,也杵着拐杖站起来,担忧的脸色舒展开来。
“太婆,我去镇上买了一些米面,还有一些布料和衣服……衣服一人一套,这粗布就用来做床单和被单,这细布就用来做一些贴身换洗的衣物……这是酱油和醋,还有油……”
头发湿漉漉的坐在凉棚的一个破凳子上,赵颀一样一样把买回来的东西都拿出来。
“我还买了一块香皂……”赵颀把黑乎乎的香皂拿出来。
“买这干啥,瞎花钱!”老太太用拐杖杵着地面说。
“香药铺的人说这香皂里面加了硫磺,可以驱虫,再说洗干净了睡觉也舒服,我还买了牙刷牙药,每天早晚刷刷牙……”赵颀笑着说。
老太婆想说什么,但又把话咽了回去,点点头说:“孙儿长大了,也懂事了,你想买就去买,若是没钱了,老婆子就把那个金锞子拿去当了!”
“当了干啥,那是您唯一值钱的家当了,放心,方才我在镇上问过了,酒店粮店都需要帮工,我明天就去,每天也能挣些钱,金子您就先留着,但千万别再拿出来了!”赵颀叮嘱说。
“好,好,但你千万要记得,别去码头帮工,特别是船上!”
“太婆放心,大元叔也劝我别去呢!”赵颀赶紧说。
“那就好那就好,小竹,把少爷买回来的东西都收好,等会儿我教你缝床单被单,还要帮少爷缝几件睡觉换洗的衣服!”
“欸!”小竹很高兴的抱着布料准备去房间。
“小竹等一下……”赵颀从背篓底下拿出来一把梳子笑着说,“给你卖了一把梳子!”
“谢谢少爷!”小竹接过梳子,眼圈一红眼泪顺着小脸流淌下来。
“哭什么,快去干活儿!”老太婆一跺拐杖,小竹吓的赶紧抱着布料衣物哭哭啼啼的去了房间。
“太婆,小竹还小,您别责骂她!”赵颀有些无奈的说。
第21章 慢慢打算
最近几天村里一直在凑钱准备重修山神庙的神像。
本来赵颀被神像砸好的事传开之后,所有人都说是山神显灵,杨大元报告里长之后,里长也准备借这个机会炒作一下,发动镇上的一些富户捐些钱财把山神庙好好修一下,这种神仙显灵的事千百年难得遇上一回,弄完也可以算是一件巨大的功绩,汇报到县城州府的长官耳朵里面,肯定要受到嘉奖。
不过赵颀担心事情传开让自己陷入乱七八糟的事情当中,因此把吕大夫的话抬出来,杨大元又告诉里长,面对可能赵颀还会再次变傻的可能,里长在权衡斟酌之后放弃了先前的打算,推掉了镇上几个富户捐钱的举动,而吕大夫的话传开之后,自然这几天杨公镇和附近几个村关于山神显灵的议论小了很多,基本上快平息下去了,除开头两天一些好事者前来山神庙凑热闹看过之后,这两天来的人少多了。
而村里筹钱重修山神庙的热闹劲儿同样小了很多,除开一些老人之外,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愿意捐钱,使得这个轰轰烈烈的事有些烂尾的迹象,赵颀前天来看过一次,泥塑的山神两条腿还支楞八叉的倒杵在倒塌的废墟当中,喜庆当中透露着几分凄凉。
因为就在杨公山背面的九峰山上,有一座佛岩寺,听说那里的香火简直好的不得了,茅湾村的女人们喜欢成群结队的跑去烧香拜佛,对自己家门口的土神仙完全视而不见。
实际上随着佛教的兴盛,本土神仙被打压的比较厉害,以前香火很盛的山神庙和土地庙废弃的很多,大多都沦为了乞丐和路人歇脚栖身之地。
宋明时代,许多民间故事都和这些废弃的山神庙有关系。
水浒传中就有林教头风雪夜宿山神庙的描写。
民间还有各种俊俏书生上京赶考夜宿山神庙,然后被各种美丽的狐狸精和女鬼勾引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
茅湾村的山神庙虽然还未完全废弃,但也平日也很少有人来。
这也是傻子一个人跑到庙里被砸死了都没人发现的原因。
若是赵颀没有魂穿附身,怕是这几天在山神庙里面已经臭了。
雨已经下了快半个小时,但丝毫没有减弱的迹象,天空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路边的沟渠之中水已经开始漫出来了,赵颀带着破斗笠趟着水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到上山的路口,耳朵里面除开哗啦啦的暴雨声之外什么都听不见。
上山的小路几乎变成了一条溪流极其湿滑,赵颀一边四周观察一边声喊张太婆往上爬,虽然只有不到两百米,但赵颀足足用了十多分钟,不过等他到达山神庙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空空荡荡并没有张太婆的影子。
“张太婆”
隐隐约约中,山下也传来杨大元媳妇的呼喊声。
在山神庙内外短暂的搜寻一下之后,赵颀转身下山,不过走到一半的时候,在白茫茫的暴雨之中似乎看到树林之中有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动了一下。
赵颀打了个哆嗦停下来,慢慢走近之后才发现是一头牛,两支大犄角,一双牛眼珠子似乎很无助的盯着他。
牛找到了,但人呢!
赵颀赶紧在四周到处寻找,很快就模模糊糊在一堆荆棘丛中看到了一个蜷缩在里面的影子。
“林婶快来,我找着张太婆了!”赵颀扯着嗓子大吼,也顾不得荆棘挂伤,钻入荆棘丛中将一个浑身湿透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从里面背了出来。
几分钟后,赵颀终于是背着张太婆走到了山脚下,一个带着斗笠同样浑身湿透的妇女也匆匆冲山洼里面跑了出来。
“林婶,牛还在上面,你去牵下来,免得被雷声吓跑了,我先把太婆背回去!”赵颀抹着脸上的雨水大声说。
“好好,你赶紧回去!”林婶赶紧上山去找牛。
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足足下了一个多小时。
张太婆虽
第22章 一块水晶石
“家住小山下,挖坑种南瓜,一挖一个金疙瘩……一挖一个银疙瘩……一挖一个铜……赖克马……”
赵颀哼着小曲,锄头一翻挖出来一个浑身疙疙瘩瘩的癞蛤蟆,瞪着一双大眼珠子无辜的看着赵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