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重生东汉末年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潜阳

    而为了能够顺利脱身,张梁自然不能仅仅寄希望于疑兵之计,他的脱身之法是走水路。

    十几天前,张梁便着人借着贾仁在阳翟县的力量,暗中租借了十几艘渔船,并将其全部聚集在阳翟城东南的颖水河边。那是一处芦苇荡,芦苇




第八十七章 夜战(八)
    就在张梁稍稍松了一口气之时,只听见又一震“蓬蓬”的弓弦声响过,一震箭雨又倾泻了下来,这一次箭矢的数量明显更多,威势较之前亦更大了。而且,让张梁更为绝望的是,这次来的竟然是火箭,目标是船只!

    深秋的芦苇荡中,芦苇已变得干枯而易燃。绑了沾满火油布条的火箭一落在地上,大火腾地便燃了起来。本来以这些太平道精锐的武功,是可以冲出火场,重新进入山中的。可方才的箭雨中,一干人受伤的受伤,殒命的殒命,如今剩下的活人,除了武功极高的少数几人,就只有运气极好,早早地上船,并未给第一波箭矢伤到的幸运儿了。

    张梁心中在滴血,这可都是太平道的精锐啊,这些人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对大贤良师的忠心毋庸置疑,又都是颍川郡太平道的中上层头领,是颍川太平道的主干。这次出来本是要带他们见见世面,看看如何带兵打仗,也算是为以后太平道举事之时培养中层军官。

    可是却不曾想,这次竟踢到了铁板上。原本经过两次小规模战斗,这些太平道精锐已经算是老兵了。他们本应在明年举事之时,成为优秀的领导阶层,成为太平道占领颍川郡的战争中的骨干力量,他们所带领的颍川军队本应成为大贤良师包围京城洛阳的战略部署中的重要一环,在未来太平道主力攻占京师后,成为拱卫京师、抵挡北上援军的重要力量。他们亦将成为大贤良师所建成的太平国度中的上层贵族,尽享荣华富贵。

    可是一切都没有了,当看到从他们来路缓缓走出山林的穿着阳翟县部队特有的土黄色军服的几百人,以及走在前面那个手持亮银枪的挺拔的身影时,张梁知道,郭斌没有给他们留下活路。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怪不得郭斌。张梁两次与郭斌交手,郭斌均是被动应战。太平道的目标虽始终都是刘辨,而非郭斌本人,郭斌却每次都不得不竭力应战。因为刘辨一旦在阳翟县境内遇刺身亡,非但他伏龙山庄中的一干基业要保不住,而且郭斌在大汉王朝的政治前途被彻底断送则是板上钉钉的了。

    想想吧,堂堂大汉王朝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下一代帝王,未来大汉王朝的储君竟在阳翟县遇刺身亡,不管这个皇子是否得天子欢心,是否着太后待见,郭斌的责任毫无疑问是首当其冲的。非但国舅爷何进与何皇后会从此粉转黑,恐怕第一个拿着刘辨身亡搞郭斌的便是一点儿都不待见刘辨的董太后和光禄勋董重。你甚至不需要太好的想象力便能想到董太后一手领着怀抱刘辨牌位的二皇子刘协到天子面前哭诉他的好孙子死得如何凄惨,要天子诛杀郭斌以谢天下的样子。

    或者,这就是政治的肮脏之处吧

    张梁一心想招揽郭斌的计划,恐怕亦无法实施了。双方的血仇,又岂是那么好解开的

    一身戎装,骑着高头大马的刘辨亦跟着郭斌来到了火场边,看着满地被烧得变形扭曲的尸体,他的小脸上满是纠结与



第八十八章 回京
    将太平道的事情处理完毕后,郭斌便派遣赵云并关羽率领五百军士,护卫刘辨、袁绍一行往京中去了。

    郭斌身为阳翟县令,不能轻离辖地,而赵云身为县尉,率军护送大皇子刘辨进京,正是便宜。况且,在此次剿灭太平道的战斗中,正是因为有赵云在颍水边的一番卓越指挥,阳翟县官军方能不损一兵一卒地结束战斗,可谓是大大地露脸了。而关羽则是因为在护卫县衙时指挥有度,而深得郭斌看重。

    此番派遣二人进京,一是为了护卫刘辨一行,二是为了给二人升官。郭斌在给何进的密信中将此次剿灭太平道的前前后后详细说明,并着重点出了赵云、关羽二人的勇武,分别为他二人求官。赵云拟为阳翟县丞,关羽则拟为阳翟县左尉。

    在给天子的奏折中,郭斌则着重强调了大皇子猝临剧变,面不改色,沉着应对的形象。阳翟县军民一心,终于在大皇子的带领下击退强敌,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云云。一番吹捧溢美之词,连郭斌都不忍直视。

    应五百羽林精锐的强烈要求,郭斌特命令被服厂连夜赶制了五百套军服,形制皆依照阳翟官军的军服式样。于是在一行人抵达京师洛阳之后,一股被称为“阳翟风”的潮流便悄然吹遍京师上流社会。

    京城“醉仙楼”旗舰店旁边新开的名为“阳翟服饰”的服装店,在开业当天便被踏坏了几条门槛。京城的贵族无不以有一件阳翟产的军装而洋洋自得,似乎这也成了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他们大多是派遣仆佣下人携带了银钱往阳翟服饰购买,自己则到一旁的醉仙楼中,点上一桌酒菜,慢慢地等。因为阳翟服饰实在是太火爆了,只看门口长长的队伍便知道,进去买衣服并不是一个轻省的活计。

    这一切的一切,皆来源于郭斌的谋划。

    他给刘辨特制了几套军服是为了做广告,给五百羽林军制作军服又何尝不是如此

    于是,当骑着高头大马的刘辨穿上新制军装,在整齐划一的五百阳翟守军的拱卫下踏进洛阳城门之时,所造成的轰动效应是无可比拟的。

    关于如何进城,郭斌早已反复嘱咐了赵云和关羽二人。

    当日,在刘辨率先通过洛阳城南门时,五百个阳翟守军,身着阳翟县官军制服,脚踏猪皮靴子,腰挎精钢所制的环首刀,迈着标准的正步,整齐划一地通过洛阳城最繁华的地段,并护卫大皇子到宫城之外。

    一个个年纪轻轻,精神抖擞的脸,在合身军服的映衬下,愈发显得英武不凡。

    这种集体的力量所形成的震撼力,在从未见过后世的阅兵式的汉代是无与伦比的。似乎在中国人的基因中,自古便有一种崇尚统一与整齐的因素。我想,这亦与几千年来,中央集权和统一始终作为社会主流的国家形态有关吧。

    事实证明,郭斌的谋划是正确的。阳翟的军装不仅得到了天子刘宏的赞赏,亦得到



第八十九章 尘埃落定
    要说这次刘辨的阳翟之行,最大的收获,也是郭斌送给刘辨最大的礼物,便是军功了。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指的是祭祀与战争。

    祭祀,是对祖宗的尊敬与侍奉,关系到皇位的合法性。古人相信,我打赢了一场战争,是因为有神明的庇佑。中国人崇拜祖先,这所谓的神明自然就是自己的祖先了。中国古人认为我之所以能战胜敌人,打赢战争,是因为我的祖先在天上战胜了敌人的祖先。

    因此,《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统一六国后,始皇帝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所谓的“赖宗庙”,便是“得益于祖宗显灵”的意思了。这绝不是一句套话,而是与古代中国的传统信仰息息相关的。

    而战争,则是人世间政府权力的保证,是祖宗的基业得以保全的凭依。自古至今,中国便少不了战争。小到邻里争田地,村庄争水源,大到国与国之间争人口,争土地,自古至今,概莫能外。

    郭斌在奏折中将阳翟县乱民的平定,全说成是刘辨的功劳,什么英明神武,什么才智过人,将刘辨夸成绝无仅有的储君之才,最后一句“臣固知,所谓虎父无犬子也。”将刘宏的马匹亦拍的啪啪作响。

    这一番作为,得益之人无数。刘辨自不用说了,何进与何皇后亦是雀跃兴奋,大赞郭斌懂事得很。

    至于天子刘宏,郭斌玩的这点儿小把戏他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性格,他自己能不知道可是对于郭斌的一番作为,他是乐见其成的。为什么呢

    首先,刘辨毕竟是他儿子,虽然他自小便养在道观中,父子之情颇有一点淡薄。可毕竟虎毒不食子,刘宏不可能将刘辨往死路上逼。因为刘辨不仅是他的儿子,还是他的嫡长子,是他皇位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未来还会是老刘家的大宗,是天下刘姓子孙的家主,即便刘协登基,只要刘辨不死,而天下仍然姓刘的话,这种情况便无法改变。

    因此,若刘辨无法顺利登上皇位,等待他的不可能是养老圈禁,而是只有一个死字。这与一个王朝推翻另一个王朝是不一样的,只要还挂着大汉王朝的牌子,刘辨这个先皇嫡长子的身份便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去。

    刘协与之相比,身份地位却又低得很了。刘协的生母王美人祖父是王苞,曾任二千石的五官中郎将,父辈则并无出色之人。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掖庭,举止文雅,很有教养;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刘宏宠爱。然而,刘协生下来不久,王美人便被身为皇后的何氏毒杀,再加上刘协生母位份本低,又没有居于高位的外戚扶持,若非董太后将其接到永乐宫抚养,能不能长大都是个问题。

    而刘辨在刘协降生的这一年,已经是八周岁了,按照现下虚岁的说法,则是年九岁。这在东汉王朝这个皇子从来都养不大的皇宫中,已经算是难得的“高寿”了。刘宏能同意将其送到道观抚养,想必因东汉皇子一贯早夭,而将刘辨送进道观,亦是对他的一种保护吧。

    其次,若抛开父子亲情的因素,单从政治方面考量,刘宏亦要全力保全刘辨。众所周知,东汉中后期屡有外藩入继大统者。原因是汉帝



第九十章 原委
    将时间拉到赵云进京前。

    众人大胜而归,阳翟县中自上至下无不欢欣雀跃。

    来到县衙大堂,袁绍便逮住郭斌,问道:“潜阳,你是如何知晓太平道要自颍水边乘船离开的难道太平道高层中亦有你的探子不成”

    郭斌笑道:“本初兄可是高看小弟了,要说这件事,还真是多亏了小郭嘉。”

    袁绍一愣,看了一眼年仅14岁,仅比刘辨大了三岁的郭嘉,道:“哦可是小郭嘉去河边玩耍看到了”

    郭斌心中暗笑:“别看不起小郭嘉,虽然他才14岁,可是眼界心胸却比许多位列朝堂的官员都要高得多。”

    当下,郭斌对袁绍道:“本初兄可知道日前阳翟县中渔价腾贵之事”

    袁绍道:“为兄自然知晓,当初大皇子想要吃鱼汤,我派人满阳翟城地寻找亦未曾找到卖鱼的渔户,还是你吩咐人往颖水中钓来的。”

    郭斌点头道:“正是如此,本初兄可知道,当时为何渔价腾贵”

    袁绍亦是人精,一拍脑门道:“哎呀,我怎么没有想到定是因太平道将渔船都搜集了去,渔户便没法下河捕鱼了,渔价自然便涨了上来!”

    郭斌伸出大拇指,道:“本初兄大才,正是如此!”

    袁绍奇道:“这难道都是小郭嘉想到的”

    郭斌道:“本初兄可还记得杏儿烧的鱼吗”

    与郭斌一样,深受董杏儿“高深”厨艺荼毒的袁绍自然是记得的她烧得鱼汤,当初他还因阳翟城中竟买不到新鲜的鱼而窃喜不已,可董杏儿愣是万事不求人,自己下河抓了鱼来给他们熬汤喝。

    于是袁绍苦笑道:“想必潜阳亦忘不了的。”

    郭斌道:“当初杏儿因买不到鱼,还曾在衙门里说过,当时小郭嘉便留上了心,经过多方调查,才知道了太平道将县中的渔船都搜了去。”

    袁绍道:“原来如此,怪不得你竟放任吴义将城南门打开。”

    不错,郭斌曾召见县右尉吴义,向他摊开了讲明现在的局势。正在吴义胆战心惊,不知如何取舍的时候,郭斌告诉他,尽管按照与贾仁的约定行事,按时打开城门,救回他的独苗吴胜便是,将吴义说得愈发拿不定主意了。

    待郭斌讲明自有收服贾仁的法子后,吴义方千恩万谢地告辞离去。

    因此,当晚见吴义按照约定将城南门打开的贾仁,自以为得计,将吴义的独生子还给了他。此举亦是大大放松了张梁的警惕性,使得他们以为,只要进山了便安全了。而关羽只将二十骑兵监视越水涧,则更是坚定了太平道众人的心思,待出了山口,要坐船离开的时候,方会如此松懈,以至于大部分人竟躺倒在路边的芦苇荡中歇息。

    要知道,人在疲乏不堪的时候是万万不可立刻躺倒休息的,否则浑身的疲累涌上来,可能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因此,赵云抓住太平道众人战斗了一夜,个个疲劳不堪的机会。待太平道中大部分人都坐下歇息了一阵,疲乏涌上来的时机,命令士兵先放箭,将太平道重伤一批,以降低他们的行动能力。然后以火箭引燃周围的芦苇,方能全歼太平道众人。

    这一战,太平道总计三百多人,除了十几个高手和几个极为幸运之人逃过一劫之外,全军覆没。

    当夜,参加围攻太平道的共有近九百人,全是郭斌手下的部曲。其中有五百人是当初从伏龙山庄暗中派过来的半脱产的战士,这些人早在张梁抵达阳翟之时,便被紧急调过来,潜伏在城外的庄子上。另外的四百人中,两百人是一直未曾露面的关羽麾下的特种部队,另外两百人则是从伏龙山庄紧急调遣过来的半脱产战士。

    如此,伏龙山庄的老兵就仅剩三百人了。可是庄中的青壮均很好地执行了郭斌定下的规矩:但凡是成年男子,早上必须参加晨跑,夜里参加枪法训练,可谓全民皆兵。因此,即便伏龙山庄中一个正规军都没有,来个近万人亦很难将其拿下。

    由于历史上戏志才与郭斌是出了名的早夭,郭斌很是关注两人的身体,尤其是对郭嘉看得很严。非但禁止他过早接触女性,还让他与戏志才每日参加晨跑。另外,郭斌在全县以及军中全面禁止服用“五石散”。

    所谓“五石散”,又称为“寒食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代,三国魏时清谈家、驸马何晏是寒食散的提倡者。当时,贵族中人相继服用,一时成为风气。其主要成分为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黄、赤石脂五种石药,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激发**,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则是一种慢性中毒。

    因为药性炽热,服此药后,则必须发散。发散的方式有多种,古代人的做法是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穿薄垢旧衣以及发生性行为。如不散发,则须用药发之,因称寒食散,然而许多长期服食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很多人认为历史上郭嘉之所以早夭,可能便是长期服用



第九十一章 买马
    刘辨来阳翟一事,在阳翟县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被渐渐淡忘,为了应对这个比平时更加寒冷的冬季,人们都卯足了劲儿,投入到西城区的建设中。

    目前西城区的建设进度还是极快的,城墙在太平道围攻县衙之后便已竣工,砖石垒砌的城墙,外面又抹上了一层水泥,坚如铁石。如此迅捷的修筑速度,连携家带口前来阳翟的荀彧亦被惊得目瞪口呆。

    按说此时城墙的修筑方法,多用夯筑法。夯筑法又分为平夯法与方块夯法,在汉代则通常用平夯法筑城。平夯法亦即版筑法,即两面夹板,在夹版中填入泥土,用杵夯实。这样一层一层夯筑起来的城墙,虽耗时费工,却是廉价而极为坚实的,是中国古人以其勤劳和智慧探索出来的筑城方法。这种修筑城墙的方法,铸成了中华民族以泥土为代表的建筑文化。

    古代中国人多以土和木头进行建设:城墙多以土夯筑,宫室则多用木头建成,而皇家的宫室则多建筑在土台之上,用以显示威仪。因此,在中国一说到大肆进行建设,便会说是“大兴土木”。不仅是城墙和宫室,就连道路,亦是以泥土修建。秦始皇修建驰道,用以彰显皇帝的威仪,便是以泥土夯平筑成,道路宽广达到五十步,路两边每隔三丈就种上松树。并在道路两旁筑上土墙,里面用铁条加固,就像现代的钢筋。这就是所谓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西方以石头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古罗马无论是修筑神庙,还是建筑道路,皆以石头,甚至雕塑亦是以石头为原料。这与中国的建筑文化迥异,却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汉朝,出现了外裹以长约四十五厘米的砖石,内填泥土的城墙,而新筑城墙的厚度则达到了十几米。而且郭斌在城墙上每隔十米建一个马面,用以增强城墙的整体防御能力。

    所谓马面,首先见于《墨子》中的《备梯》与《备高临》二篇,其中所说的“行城”即“马面”。它是一种凸出墙面的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的敌人,使其三面受敌,增加敌方攻城的难度。
1...2627282930...10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