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空中凡星点点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路的拐弯处
一些经历过83年严打的人,不满足于幸灾乐祸,还纷纷推测叶国相与张耀峰此番的下场。他们是有依据的——想当年第一次严打,有人因为偷了区区几毛钱,就被法办了;有人偷看女人洗澡,也被法办了;甚至有人在马路边上撒了一泡尿,就被定性为犯了“流氓罪”……
聚众赌博是重罪!人们依据十多之前的事情,一致认定叶国相与张耀峰这次一定在劫难逃,政府肯定会将两人严办。
个别极端的人直言不讳,说以两人的品性与罪行,肯定够得上吃枪子……
这些话多多少少传进了叶文明的耳朵里。
此时他已经够焦头烂额的了,人们却还要如此幸灾乐祸。但他顾不得生气,人们私底下给他儿子定的罪,让他惊得浑身颤抖。他也经历过83年第一次严打,当时的严厉程度,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可他儿子偏偏在这个当头被抓了。
这聚众赌博肯定是重罪,万一政府从严发落,说不定还真的会……
他不敢去想象任何一个后果!他觉得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把儿子从公安分局弄出来!镇领导是指望不上了,但还有县领导啊!他当了十几年的村支书,也认识几个做得了主的县领导。他寻思着无论如何也要把儿子搭救出来,就算倾家荡产也要救!
他骑上黑嘉陵摩托车,急急燎燎赶往县里。
县政府办公大楼的铁门紧闭,不仅有两个荷枪实弹的民警正在站岗,还聚集着不少跟他一样焦急的人。一打听,他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涉案人员的亲属,也是想着走走后门、求求情,争取把人给放了。
可是,事件性质太严重了,不仅有民警受伤,还登了报纸,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时来求情,怕是无济于事了。而且,县政府的铁门紧闭,还有两名荷枪实弹的民警站岗,目的就是为了堵住这些人求情之门!
 
第十八章任支书(第四节)
第十八章
第四节
与这几年一直忙着发家致富的叶文明不同,叶世新这个上山村新任村支书刚刚走马上任,就着手准备干一件大事——修筑水泥路。
上山村有路,一条通往外界的盘山土路。这一条路还是上山村叶氏先祖依靠原始工具,历经千辛万苦修筑出来的,时至今日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虽然几经养护与拓宽,但这一条古老的土路如今到处坑坑洼洼、崎岖难行。路况不好不说,还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每逢大雨,土路两旁总会出现滑坡的现象。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交通阻断,甚至是人畜伤亡。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山村与采石坑村能买得起摩托车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不过,就算以车代步能带来不少的便利,但由于路况实在是太糟糕,不少人纷纷放弃了买车代步的念头。因为一到下雨天,摩托车在湿滑泥泞的路面上根本行驶不了。就像是采石坑的一个林姓村民,执意在下雨天驱车前往县里出工,结果连人带车摔到山坡下,摔断了自己的左脚,在家里一养就是半年。损伤了身体不说,还耽误了挣钱。
与两个轮子的摩托车相比,四个轮子的汽车就该安稳一些了吧!
也不然!
对此,采石坑的马来健最有体会。他那一辆小巴车虽然是二手的,但买来的时候还有七八成新。可是,这才多长的时间,如今那一辆小巴车已经是破旧不堪,一旦负重过大,连一个小斜坡都要费好大劲才能爬上去。一到大雨天,马来健基本上不敢跑车,因为这种情况之下车辆很容易打滑,甚至会陷进烂泥里开不出来。几年下来,小巴车已经是千疮百孔,车门关不严实了,车窗玻璃被震落了,座椅也摇摇晃晃、东倒西歪……许多人由此一个劲地报怨,说宁愿步行,也不坐他的破车!
除了开车的司机,普通村民们对此也是苦不堪言。
就说驼背岭上的张清源与张有顺吧。
两人喂养了不少鸡鸭,也都指望着鸡鸭下蛋,好拿到镇上换几个钱。可是,他们到镇上贩卖鸡鸭蛋,基本不敢坐马来健的小巴车。这一路颠簸不停,一篮子鸡鸭蛋到还没有到达镇上,基本上就没有多少完好的了。就算是在下面垫一层稻草也不顶事,鸡鸭蛋照应损坏。每次他们到镇上贩卖鸡鸭蛋,只能舍去乘车的便利,采用稳妥的步行……
别看上山村是穷乡僻壤,但山里有不少好东西,芦柑、木材、毛竹、地瓜、芋头……不过,由于交通不便,从而制约了这里的发展。山里的东西运不下去,山下的化肥、饲料、煤炭等又不好运上来,以致如今依然不能改变这一穷二白的局面。
叶文明早年也想过带领村民改变这一穷二白的局面。那时有一句口号喊得震天响——要致富,先修路!叶文明也曾想过在道路方面做一做文章,但那时各级政府都穷得叮当响,山下各村基本上还是土路,如何还能顾及这地处山上的上山村。无奈,叶文明只好领着村民,自行对土路进行养护拓宽——这也是他任期内为上山村所做的为数不多的贡献。谁想,刚刚改造完毕,一场罕见的暴雨袭来,将人们的劳动成果毁于一旦。人们感到很是可惜,文明也因此萎靡了好一阵子。而随着文明在村支书的位置上越坐越久、越来越安稳,他也渐渐变得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后来他又致力于自家的发展,终于将自己身上的职责藏进他的银行存折里了!
路还是那一条路,人们依然依靠它通往山下繁华的世界。可是,人们只是反反复复行走在这一条艰难的老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叶世新之所以一上任就计划修筑水泥路,自然也是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上山村太需要一条水泥路了!这不仅仅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情,同样也关乎每一个村民的命运——若真能把水泥路修起来,想必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因此而改变!
倘若水泥路真的修起来,首先是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出行方便了,肯定也会调动人们出门做工、做生意的积极性。第二,道路通畅了,山上的东西可以及时方便地运下山,山下的物资也可以高效地运到山上,就像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化肥、养殖方面的缺不得的饲料、以及已经逐渐普及的煤炭……
当然,还有石顶山上的石顶宫。这些年石顶宫的名气大了起来,附近各个乡村的信徒纷纷慕名而来,但道路情况实在让人不敢恭维,多少也影响到信徒们到石顶宫烧香礼佛的积极。如果交通便利了,到时候前往石顶宫烧香礼佛的信徒,势必是络绎不绝。虽然这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活动,但对于一穷二白的上山村而言,却是一个难得的宗教优势。而且,放眼望去,石顶山上好山、好水、好风光,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自然优势。若将石顶真仙与山水风光结合起来,势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去处,一定能够增加石顶宫的人流量;人流量一旦增多,势必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
一切都显得那么地美好!
美好的前提,是先把水泥路修起来!
“新官上任三把火”!叶世新这个新任村支书,决定将第一把火烧在修路上。
他找来叶康元与刘丽萍共商大计!
康元和丽萍都是“新官”,都想在上任伊始做一些名堂出来,以确定自己在村里的地位。两人对世新的想法感到很是震惊,但很快都表示支持。
不论是于公于私,他们都有支持的理由。
康元是村里最早一批骑上黑嘉陵摩托车的人。方便是方便了,但糟糕的路况,随时随地会出现的危险,让他每一次骑车都是提心吊胆的——以车代步的好处,终究没能完全体现出来。
丽萍经营着小卖部,每个月都要县里进几次货。虽然今年家人最终让她买了一辆黑嘉陵,但糟糕的路况,让她蒙受了不少损失——一些容易破损的物品,在往山上运的时候,经不住一路颠簸与磕碰,总会出现损坏的情况。就像是玻璃瓶装的物品,玻璃瓶一旦破碎,就直接一个血本无归。
出于自身的考虑,他们没有反对的理由;这又是关乎全体上山村村民的大事,对于几个新上任的村官而言,更应当为之。
三人很快就达成了一致。
不过,修路是大事,岂是三个年轻的村干部三言两语就能够办成的——这需要从长计议!
首先是资金问题。从山下到山上有近十公里蜿蜒的山路,没有庞大的资金支持,怕是不能轻易拿下来!这一笔庞大的资金又该从何而来呢
三人首先想到的是寻求政府的拨款。这样的民生大事,政府肯定不能置之度外。但肯定不能全部指望政府,还需要动用社会的力量。上山村前几年不就是依靠政府以及社会的力量
第十八章任支书(第五节)
第十八章
第五节
准备大干一场的世新,很快就在县政府那里碰了钉子——县政府以经费紧张为由,否决了他寻求拨款修路的请求。
不是有当年叶永诚为上山村小学修建教学楼的经验吗所以,这个结果也在世新等人的意料之中!
世新也和当年的永诚一样,下了决心要办成这件事情。于是,他就像当年的永诚那样,积极地到县政府走动、求情、要拨款。但他这个上屁股还没有坐热乎的小小村支书,领导想半天也想不起他是谁,如何有人把他当一回事!他没有气馁,一天到晚尽往县政府大楼里钻,比走亲戚串门还勤,也慢慢地混了一个面熟,领导们也慢慢地知道了这个成天来要钱修路的家伙是谁!
很快,上山村计划修筑水泥路的事情,引起了县委的重视。
县委对此召开了一次会议,但这个计划都遭到了绝大多数领导反对,理由是就凭上山村这个一个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实在没有必要花费巨资修筑水泥路。要知道,山下大多数村子至今也没有通水泥路呢!
世新依然没有气馁,甚至跑得更勤了,并且专找一些做得了主的领导。领导不在,他就在办公室外面候着;领导不愿意见他,他就厚着脸皮往办公室里面钻。每次有幸得到领导的接见,他都会将上山村贫穷落后的情况,以及这条水泥路对于上山村的重要性、将来会发生的改变,详尽地讲给领导听。
一些领导还会耐着性子听他把话讲完。可当他开口要修路的资金时,领导们都会一致面露难色,继而说一大堆官方的推辞,说什么政府财政紧张,说什么要再研究研究,说什么容后再议……
事情一拖就是一个月,而且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世新倒是跑得够勤,以致县政府把门的保安一看到他,就会调侃一句:“哟……这不是上山村的支书吗你不是刚走,怎么这么快又来了”
政府方面受到了阻力,由康元和丽萍组成的筹款小组,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之前,村里已经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决定以户为单位,每个人口缴纳五十元用来修筑水泥路。这是集体事业,受益的将是整个上山村的民众,每个村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一份力。
这算是合情合理,也得到了一部分村民的认可,但还是引来了另一部分村民的不满与非议,尤其是那些家里人口众多,或者家庭情况比较差的人家。他们在背地里纷纷指责以世新为首的新一届村委,说他们是以权压人、强摊任务。
快一个月下来,两人跑遍了整个上山村,收上来的钱却是寥寥无几。除了文明表态的一万块钱,其余的加一起也就区区的四五万块钱——这对于一条十公里长的水泥路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很是奇怪,修筑水泥路是一项利民的大事,为何却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呢
这首先与三个新任村干部有一些关系。上任伊始,他们就要做这么大的事情,一时半会还得不到人们的信任。而且,前任村支书叶文明比他们能耐多了,这十几年来也没能将水泥路修筑起来,就凭三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嘴边没毛,办事不牢!
其次,与当年学校修建教学楼相比,修水泥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需要一笔巨资。而村里就一小部分人拥有摩托车,其余的都是全靠两条腿杆子出行,在他们看来,这件事情与他们关系不大。有些人甚至狭隘地认为,要他们出钱修水泥路,最后岂不是便宜了那些骑得上摩托车的少数人。以一部分人的觉悟,断然不会干这种损己利人的事情。还有不少人觉得修路是政府理所当然的事情,怎么要他们这些普通老百姓出钱,那还要这个政府干什么因此,就算是村里出台了规定,但村民们反应不一,真正支持的人并不多。
出师不利!这对于三个满腔热血的新任村干部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在康元的建议之下,世新找到采石坑的支书马来利,并说服他一道到县政府走动——马来利是一个老干部,面子可比世新来得广。再说了,修路不只是上山村的事情,跟采石坑也有直接关系,两个村子合在一处,其影响就放大了。
而对于村民的不热心,丽萍却在无意中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办法。
有一天,她的小卖部里来了一个买香烛金纸,准备到石顶宫礼佛的外地中年妇女。中年妇女走累了,就向丽萍讨了一杯水喝。
丽萍给她倒了一杯茶,并和她闲聊起来。
闲聊的过程当中,中年妇女不住地抱怨山路难走,她从山下走上来,此时已经累得直不起腰了。
丽萍问她为什么不骑摩托车上来。
中年妇女说她家里就有一辆摩托车,但上山村的山路不仅不好走,而且到处充满了危险,她宁愿步行,也不敢骑摩托车。
这倒也是实情——每一个到石顶宫礼佛的外地信徒,都会抱怨这里的路难走。
丽萍告诉她,说上山村正准备修筑一条水泥路,到时候水泥路会从山下直达石顶宫,她们这些外地信徒,就可以省去行路之苦了。
中年妇女一听,居然连连表示,看在石顶真仙的佛面上,她愿意捐一些钱……
这件事情给了丽萍很大的启发!村民们不是对修水泥路不热情吗但他们都是石顶真仙的信徒啊!如果这次修筑水泥路冠以石顶真仙的名义,不看僧面看佛面,估计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意见了!而且,石顶真仙的名气越来越大,信众也越来越广,此举不仅适用于本村,也可以争取本村之外的信徒。
中年妇女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果然,这个名义真的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拥簇!他们纷纷找到康元和丽萍,不仅爽快地把自家该缴纳的钱给交了,甚至还会多捐出一些,支持石顶真仙修路。就连丽萍的家婆,也瞒着丈夫,偷偷地多捐了两百块钱!
“石顶真仙”修筑水泥路的消息,迅速在周边地区传开了!这一下动静可就大了,信徒们从四面八方涌向石顶宫,纷纷慷慨解囊。
看到这个情况,世新暗自高兴的同时,也害怕私立心颇重的叶金水会中饱私囊,就迅速召集了村里一些有威望的老者,成立了一个临时性的“石顶宫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接收信徒的捐款。
社会筹款之路变得顺坦了,政府拨款之路,也开始出现转机。
在马来利的努力下,上山村与采石坑村修筑水泥路的事情,这才真正得到了县政府的重视。几经开会谈论,县政府最终同意了两个村子修筑水泥路的计划,也同意了拨款:这条路将由政府与社会共同出资修筑,政府提供五十万块钱的资金,其余的由两个村子利用
第十八章任支书(第六节)
第十八章
第六节
偏远的上山村与采石坑村,因为即将修筑水泥路而变得热闹非凡。
两个村子煞有介事地成立了一个“修路委员会”,由出力最多的叶世新担任会长,负责全部事宜,以及上山村的各项工作。马来利则担任副会长,负责协助世新,以及采石坑村的各项工作。
虽然有了一个看似正规的管理机构,但由于干系甚大,各种矛盾、分歧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首先是耕地占用的问题。
按照规划,水泥路路面宽四米,可以容两辆汽车相向而行,并由山下一直修到山上,直达石顶宫。整个路段有许多需要拓宽的地方,如此一来,势必会占用一些村民的自留山与耕地。因此,一些觉悟不高的村民,纷纷出来吵吵嚷嚷,坚决不同意动用他们的土地,哪怕是一分一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