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二战之我的澳洲天际线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德帆

    4座双联装4英寸舰炮,2座450mm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60枚水雷或者60枚深水炸弹,两门40mm高炮,4门20mm砰砰炮和4挺点30机枪构成了这所谓的“岸防巡逻船”的锋利獠牙。

    的确,岸防巡逻船装点小口径速射炮就算了,你装个4英寸炮,一艘就装个8门,你要去轰谁呢4英寸啊,那是102mm,在当年小日本把中队打到一溃千里东躲西藏的时候,105mm的野战炮可是日军旅团以上级别的精锐作战部队所辖炮兵部队才能拥有的重型火炮。

    日本人可能是过分自信吧,到达4英寸,也就是102mm以上就可以称之为重炮了,说实在的,当时的亚洲几乎没有能制造甚至是仿制4英寸以上大炮的地方,当然某些地方如奉系军阀等地除外……

    日本陆军一般是4门炮组成一个炮兵中队,一般2-3个中队组成一个大队,2-3个大队组成一个炮兵联队,可以说,一艘拥有8门4英寸舰炮的狮级驱逐舰足够顶得上日本二战时期一个陆军炮兵大队的火力。

    要不怎么说“岸防巡逻船”装那么多炮是个人都觉得很有问题呢,按照日本人当时侵略亚洲的标准,两艘狮级驱逐舰的火力都可以帮助1万人左右的兵力拿下任何地方了。

    作为两艘护卫舰艇护卫着的所谓“航空母舰”,其实是1911年下水的超级老古董了,不过刚下水的时候是作为战列巡洋舰下水的,福克斯耍了点小手段把她改造成了改装航母,舰载机可以搭载36




第225章 劈波斩浪(下)
    第一架f.13早就对准了跑道并且引擎早就在呼呼着预热了,他根本不担心浪费燃油什么的,这个型号的飞机哪怕是满载也足够飞到900公里之外,而目标地点不过是距离420公里的巴达维亚郊区而已。

    早在几年前,乌德特这个王牌飞行员是蛮看不上澳大利亚特别是西澳这块“荒芜之地”的,没别的,就因为澳大利亚当时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除了地方大点够他飞个够外,他确实看不出有什么别的优势能吸引他留在澳洲发展。

    当时德国是被英法严密监视的战败国,同样的,乌德特作为德国的空战明星自然倍受英法更多的关怀,况且德国不被允许存在空军,乌德特自然不能继续留在祖国发展。

    美国航空协会适时地抛出了橄榄支邀请乌德特前往美国参加各种飞行比赛,乌德特可就同意了,不过在一次比赛过后,他收到了福克斯的邀请,邀请他前往澳洲参加飞行特技竞赛。

    他当时不太愿意去,因为他问过很多和他一起比赛的对手和朋友,都是说澳洲之前并无相关飞行比赛的举办经验,如果你觉得没意思大可以不去的,相反美国不停地举办新的比赛,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

    福克斯还算了解这个自尽在德国覆灭之前的空战明星,他许诺了高薪高福利,并再次极力邀请乌德特光临西澳,并表示他在美国能获得的在西澳同样能够得到。

    乌德特当时半信半疑,在收到福克斯托人给他正式的必要文件和初始薪金以及来回路费后,乌德特踏上了前往帕斯的邮轮。

    在上岸后,他惊奇地发现福克斯本人亲自在弗里曼特尔的邮轮码头上迎接自己,不免有些期待起来,事实也无愧于他的期待,福克斯早就准备好了热腾腾的红茶和黑森林蛋糕和乌德特彻夜长谈。

    乌德特在日本战败,世界恢复秩序之后在回忆录中写道:从我刚踏上澳洲土地的那天,就在那个晚上过后,我就觉得澳洲就是我后半生所为之努力奋斗的地方,因为福克斯先生让我看到了远处那逐渐清晰的都市天际线,那个时候,一架飞艇在飘荡在城市上空,虽然那架飞艇侧面喷涂着那么大一幅的商业广告,能让早起上班的人们为之侧目……

    两名地勤人员各自快速搬开放在飞机轮子下方阻挡着的三角木块,快速往两边跑去,随着数米外另一名地勤手中的旗子一扬,飞行员马上推尽油门,作为首机自然得百里挑一,不然技术最好的都飞不起来,后面的人说什么也会受到影响。

    在此之前他就对着对方比了个大拇指,示意自己ok,可以让底下的地勤拿开阻拦自己飞机轮子的木块了,在稍等片刻看到对方的令旗一挥,自己马上推尽了油门。

    通过这段时间的训练,不说能把f.13弄得如臂指使吧,但也算什么颇有心得,他知道如今满载的f.13需要近70节左右的速度才能起飞,在逆风足够的情况下,或许而就凭f.13在100米左右的逆风跑道上的加速表现,仍然带着点不确定性。

    “comeonbaby!”飞行员大声地喊叫着手中紧紧地握住操纵杆感受着越来越快的速度带给他的推背感,心里不禁还是有点紧张,毕竟自己是第一个起飞的。

    他有些紧张的盯着自己的移速表,30节,40节,在接近50节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脚下飘起来了一下,他的兴奋瞬间浮现在脸上,风,真的足够大!在50节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升空了!

    他轻轻地拉起了方向杆,机头开始上扬,在离甲板尽头还有数米就到之时,这架f.13已经腾空而起,往前徐徐飞去,不过他没有急着加大油门往目标地点飞去,而是开始在这支舰队



第226章 缩影(上)
    “这里是t24,飞机出现机械故障,无法减速,请求返回,重复,这里是t24,飞机出现机械故障……”

    随着摩羯宫号舰桥内滋啦啦的一阵电流声过后,被标记为t24运输机f.13的飞行员的声音很是清晰地传到了舰桥里每一个人的耳中。

    舰长麦迪逊看了眼站在一旁的航空参谋萧文,下令道:“准备再次迎风全速前进。”

    霍里-齐尔曼(horrie-zillman)毕业于昆士兰大学数学系,是1911年第一批入学的学生,同样的也是昆士兰大学首批毕业生,即1914年毕业。

    刚毕业出来的齐尔曼刚刚20出头,对着澳洲航空qantas的招新广告很感兴趣,于是便报名开始了他的空中之旅,很快到了8月,一战就爆发。

    战争开始后成型刚2年的澳洲皇家空军raaf作为终于英王的武装力量自然要投入战场,但是根基浅薄人员不足的窘况也很让raaf没面子,那必须嘛,那么点人怕是去观光而不是打仗的哦。

    于是开始在澳洲各地挖人,raaf主要把目标放在了各个航空公司个飞行爱好者上,是有点滥竽充数,可当时操控飞机没那高要求一定要先飞个几百小时才能上战场。

    当时飞机之间的战斗都是骑士决斗般的,说是战斗还不如说是比试,没有谁会拼死一战一定要杀死对方,基本都是击落或者把对面打冒烟就算结束一场战斗。

    所以当时可以说不管新手老手,能开飞机就能上战场,参展双方大家都是半斤八两老新搭配,没有谁很有针对性地训练王牌飞行员。

    齐尔曼也很顺理成章地加入raaf投身伟大的扞卫不列颠之战去了,但是大家都很清楚,一位殖民地自治领的士兵能在大英帝国的战场中发挥什么作用,不过是炮灰而已。

    对,没错。齐尔曼也被投入了那场和土耳其,当时叫奥图曼奥斯曼(分别是英语土耳其语的译音)帝国的战争,作为炮灰。

    齐尔曼永远无法忘却那个场面。上万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士兵被英国司令驱使着冲上那块还没完全瓦解土耳其人攻击力的海滩,遭到了土耳其人的顽强抵抗,澳新军团死伤惨重。

    正驾驶着一家轻型飞机,就是只装备一挺机枪甚至没有机枪的破烂飞机在观测阵地的齐尔曼很想冲下去帮忙一下陆军的兄弟,但是土耳其人的手摇机砰砰炮让他打消了念头,晃了晃翅膀,飞离了战区,带着护目镜的眼睛有些朦胧起来。

    事后虽然受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处分,但是也被英国人禁止再次升空,他被打发到了后勤处做一个厨子,一直到德国签署投降书的那一天,他终于可以脱下那身厨子的装扮了。

    他出生在昆士兰,从小也生活在昆士兰,毕业后也在昆士兰,他对那个遥远的母国其实是没什么感觉的,但他从小就被教育要忠于国王,忠于政府,好吧,牧师也是这么说的(近代西方的免费初级教育大部分是由教堂的牧师来完成的,牧师就是老师),只不过是在歌咏上帝之后再加上去的。

    其实不光是他,大部分raaf的官兵都对英方的做法非常不满,虽然被让去做炮灰的是澳大利亚陆军,但是他们如果不会开飞机,就凭征兵广告上的那句话,“为国家奉献一切”,是不是他们也要做一次炮灰

    澳大利亚陆军司令部在战后称这是中了所谓狡猾的土耳其人的阴谋,齐尔曼不禁大感失望,具体是什么情况陆军的人不知道,他一个有翅膀的在天上飞的能不知道吗

    &nbs



第227章 缩影(下)
    听过一句话吗羊毛出自羊身上,西澳的人工高,福利好,但是呢,物价自然也高,要不是福克斯自己手握一个大集团,再加上几个本地家族一直以来的苦心经营,福克斯都觉得税收方面都应该往上提一提了。

    肯定要提啊,其实之前就提高过一次了,西澳州议会觉得短时间内提税会打消民众的工作热情甚至引起罢工,于是就没有同意再次提高税收。

    你想想,减免大部分医疗,增加失业保障养老金,提供一直到高级中学的大幅度减免甚至免费的教育,大兴土木的公共建设,路一条一条的铺,码头火车站机场一个个增加,这些都是钱,哪怕是再次全部增加物价带来的高增值税也是无济于事的,西澳就几百万人,一个增值税避免不了什么。

    除此之外,西澳的关税也是超级的高,不单止进口外国商品,包括英国本土英联邦其他国家甚至澳大利亚联邦内部都是大额关税,而自己出口出去的关税则非常的低,如此一来西澳的进出口对比一直都是出口远远大于进口的,这就是赤果果的重商主义。

    其实很多地方都对西澳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不满的,但是西澳的产品本就价格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比绝大部分同类产品都低好几个百分点,大宗采购非常划算,况且质量来说并不算太差,分上中下层次,怎么也有个上层垫底的水平,没理由拒之门外花更多的钱买差不多的产品。

    西澳也只有几百万人而已,卖不出去可以卖给其他地方,但是西澳的产品就那么点,质优价廉时不再来,没有哪个国家是商人会拒绝,除非西澳的东西真的是垃圾。

    在识字的4分之一华裔人口中,大部分操着一口粤语或者闽语,少数会说一些福建官话广东官话,你知道的,这些南方官话同外地人说了就跟没说一个样,鬼晓得你讲啥子嘛,就更别说那些长江以北的纯正北方人了。

    虽然福克斯创办了一些华文公办学校以及所谓的夜校,建议他们使用华文官话授课,但是却忽略了比较重要的一点,老师。

    老师这职业吧,在正真网络化时代来临之前,相信80,90年代的学生都经历过各种混杂着本地方言的老师,说的普通话真的是一点都不普通。

    其实很能看出问题的,在没有合适的传播手段之前,普及标准一门语言是有多难,而且还有一件事,北洋政府不肯放人,放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呗。

    其实刚开始北洋政府还愁怎么把这些进步学生什么的处理掉呢,干掉是不可能的,要不绝对出大事,适时的,澳大利亚移民署的人又来人了,北洋原本大笔一挥就把这些西澳急需的华裔文化人送出去了。

    可是一群高等学府老头子亲自举着横幅在各地政府部门前抗议,说把所有的文化人和学生都送出去,中国的未来难道要靠你们这群武夫吗,然后洋洋洒洒地列举了北洋的各大其他“罪状”,并在各种报纸上大批特批。

    这群老头子德高望重,北洋的自然无可奈何,最后经过商议每年只能给5000人的所谓“知识分子”名额,还必须是自愿,但是每年5000的名额,往往500人都没有凑够数的,更多的是每年举家跋山涉水到达东部各沿海城市的穷苦民众。

    教育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白人移民还好,欧洲语言之间的关系其实和中国各大方言之家的关系差不了多少,只要你认识



第228章 剑指(1)
    在各国航空器的战争史上,能成为王牌飞行员的谁不是对其发自内心的尊敬,这并不是能用年龄来衡量的,或许日本这个国家除外吧。

    乌德特哪怕是战败国的一个王牌飞行员,但在澳大利亚这种战胜国的地头上,他走到哪里都会赢得尊敬甚至崇拜的目光,作为曾经空军一份子的萧文也不例外。

    萧文其实比乌德特年长几岁,但是论起战斗经验,别说他比不上乌德特,估计就连那些偷偷摸摸在西澳内部训练的前德国航空兵也比不过。

    说到底萧文的战斗经验只是在土耳其海岸瞎转悠了几圈,连飞机上的机枪扳机都没动几回,就被英国人禁飞了并打发到炊事部门。

    可作为热爱飞行和数学的大学生怎么可能甘心被困在厨房,于是在祭出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自己的长官后,长官同意给他开点小灶。

    萧文曾每周都会找借口送饭到附近的机场观摩飞机的起降,找机师飞行员扯东扯西,以满足自己不能飞行有渴望飞行的。

    即便是回国退役后成为飞行教官他仍旧对每一个地勤机师飞行员有很多话可以聊,直到他登上摩羯宫号航空母舰,乌德特问起他有无兴趣开始做一名航空参谋。

    说起来工作很简单,无非就是当有任务的时候在短时间规划舰载机的出击顺序,编组构成,并向出勤人员公布具体任务细则,担负起指挥引导职责,根据实际情况执行任务内容。

    可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乌德特也是刚被福克斯邀请接受这个工作,他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他觉得只要一个人能力够强,就足够胜任这份工作。

    正常来说,他作为航空总监的话这份工作应该由他来完成,但是如果没有他,是不是就算有飞机也出不了任务

    培训新人很重要,而且福克斯也对他建议过他最好少些亲近第一线,总监确实需要熟悉一下基本工作,但是在后方的汇总工作也需要有人支持,他觉得乌德特就在后面预筹帷幄更加适合。

    福克斯自然是为他考虑,他知道乌德特这种人自持身份一般不会鸟上边的官僚,真让乌德特一直待在第一线,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鬼样子。

    从另一方面来说,福克斯也是希望乌德特走一下当时历史的老路,在政府里当个象征作用,他能做点事情最好,不能做也无所谓,毕竟世界第一王牌飞行员的光环加持,其他的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福克斯把航母搞出来自然不是当什么威慑作用的,这年头你要搞威慑你不弄艘大和号装上460mm巨炮你也别开这个口好吧

    大舰巨炮才是这个时代的核威慑,而不是看上去只能放飞观测飞机给巨炮观瞄像个小丫鬟一样的“小受”航空母舰。

    既然不是拿来当花瓶吓唬人,可那也不可能是钱多的花不完瞎搞出来晃个两三年就退役,然后找个珊瑚凿沉当鱼屋的。

    那么就剩下一个选项了,虽然很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到了最后选项只剩下最后一个的时候,无论你如何的不相信,但,那真的就是事情的真相了,真相永远只有一个。

    自然是要用来参加战争的了!

    废话,不当花瓶不当鱼屋,难道除了拉去真刀真枪明着干等着战沉,还有别的选择吗难道还要像人一样等着自然老去,逐渐消亡吗你以为养船不用钱啊,不然你觉得为什么大部分的军舰最后都是当了珊瑚礁里的鱼屋

    既然打算找人干架,假想敌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毫无疑问就是日本。

    &nbs



第229章 剑指(2)
    1906年,法国发动劳工阵线革命,推动了8小时工作制的实施,这应该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国家了,不得不说,革命时候的法国,战斗力可以算是世界第1吧,估计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法国人搞革命的。

    要清楚的是,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labour-organization直到1919年才通过一份名为《工厂企业将劳动时间限制于一日8小时及一周48小时公约》,但是到了1921年才得到各个主要国家的响应,你看,法国在革命面前再次走到了世界第一……
1...6566676869...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