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黑太子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牛笔老道

    不过每份报纸赚四文钱,两万份报纸就是八万文钱,折合不下八十两。

    想着倒是决计不多,可天天都能赚到这个数,那就很让人心动了……

    印地越多,赚地就越多,仿佛印的不是报纸,而是铜钱。

    虽然面值只是十文钱,可架不住数以万计,利润也就随之水涨船高了。

    更让公主夫妇乍舌的便是广告费,两位茶商便用一千二百两银子订了一个月。

    如果从九版到十六版都有商贾以半版的形式刊登广告的话,每天便有一百两的进账。

    看似这笔卖报还要赚钱,真是令公主夫妇不容小觑的一笔进账。

    “广告之事,姑父无须心急,既然已有茶商敢于尝试,待其他商家见到效果之后,必会蜂拥而至。”

    关于“吃螃蟹“,某太子是从不担心的,那些唯利是图的商贾是还没意识到广告的好处,等到觉察到了,自然会心甘情愿的从兜里往外掏银子的。

    在古代,没什么比广告更有说服力的了,口碑只是对于圈内人士有效,范围扩大到普通群体的话,广告就是首当其冲的选择。

    没有报纸也就罢了,既然有了京师日报,不做广告的商贾那便是傻子了。

    别人往前迈了一大步,你原地不动,那就等于别人不动,你后退了一大步。

    对那两位茶商而言,每天只花二十两银子,便能做到家喻户晓的地步,别说京城,就是连天金与保定的士绅百姓,看了报纸都会知道有他们的存在。

    前来京城办事的人,想要买茶又不知道哪家的货更好,首选就是便是看报纸上的广告,甭管信不信,先过去瞧瞧再说。

    广告的作用就是引领客人前来观顾,简称“引流”,只要将顾客勾引上门,广告的作用就达到了。

    至于能否将顾客变成自家商品的用户,那就要看商家的本事了……

    “殿下此策令臣茅塞顿开,乃是卓尔不凡之举也!”

    眼下巩永固就服一个人,那就是眼前这位,人家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一年落袋数千两银子,那些商贾还是主动掏钱,不服都不行啊。

    广告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让工匠雕刻木板花不了几个钱,雕好之后便可以大批量印刷了。

    然而收益却是显而易见的,若不是眼下报馆人手有限,工作实在过于繁忙,巩永固都想亲自去找那些商家谈谈做广告的事情了。

    “前番本宫忘记了,报馆除了编辑与报童之外,还可增加记者与业务员两个职务!这记者负责在外打探消息,采访商贾,做些笔录,回来将日记交给编辑来编撰,这样报纸的内容便会更加丰富。业务员则是专门去各处商贾洽谈广告业务的人员,只要商贾愿意掏钱在报纸上投放广告,业务员便可按比例得到分成。商贾投一百两银子,该业务员便可得到十两的分成。如果记者确有真才实学,便可以兼任编辑,否则便只能得到分成,不能拿底薪。业务员则是只拿分成,无须底薪。”

    虽然姑姑与姑父还在创业初期,可凡事并不需要都亲历亲为,尤其是主营业务都不算熟练,不太重要的工作就可以交给手下来办。

    报馆增设记者一职之后,不但可以守株待兔,在报馆得到朝廷的政令与来自顺天府的消息,而且还能主动出击,四下打探一些尚且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

    譬如某家生的宠物狗了一只三条腿的宝贝,某处山谷在入夏之后景色秀美,某条河流桥梁垮塌,敬请绕行……

    这样的新闻多了去了,只要有狗粮来诱惑记者,出去一天能给你弄来一堆素材,就看版面能否刊登得下了。

    业务员就更好干了,前期就是纯粹的大忽悠,京师日报名头这么响亮,乃是太子传承仙界之媒体,又由驸马爷来运营,诚信度碾压一切流言蜚语。

    再不抢着砸钱,等到其他商贾接踵而至,莫说直接刊登广告,你连排队都要排到后面去,届时定然会追悔莫及。

    某太子认为不出五天,九版至十六版的广告位置都会被一抢而空,真卖不掉的话,那就派人去提醒一下,省得这些吝啬鬼再犯二。

    之前所写的小册子已经算是笼统地介绍了报纸这种媒体的运营方式与主要特点,但对大怼朝的人来说,即便是像巩永固这样的聪明又好学的人,也不是三五天就能彻底掌握得了的。

    “殿下所言字字珠玑,价值连城,臣定悉数照办,断不敢忘!”

    太子要是不补充的话,巩永固都想自己充当业务员了,他倒是不想自己兜里的银子多分给业务员,无奈事务缠身,无暇他顾,也只能再招几位口齿伶俐之士来负责了。

    “姑父,记者其实也能充当业务员,在报馆创办的前期,其实编辑、记者、业务员三者的分工无须太过明晰,只要确有才干,便可兼任。比如广告,其实广告可分为硬广告与软广告,硬广告便是第一期这样的广告,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商家所要售卖的产品是何用处,地址在哪,特点如何。而软广告则是以文章的形式,以记录或对话的方式,将商家产品的功效与作用娓娓道来,记者也可商家历史编成故事,供人阅读,比起追求速战速决的硬广告,软广告更具有可读性,内涵也更加丰富,收费也就可以翻倍了。”

    说了这么多,某太子的重点就是最后一句话。

    俗话说的好:不以赚钱为目的的广告都是耍流氓!

    那些商贾就是报馆的,广告就是银行卡。

    储蓄卡提完了,再用信用卡来提……

    幺鸡说完还拿出了自己所撰写的一篇软文广告,内容是有百年历史某茶商,在今春又从浙江采摘了一批极品新茶,茶叶鲜嫩,气味空灵,入口清幽,实属不可多得之佳品。

    所有嫩叶均由年方不足十四的少女于晨露十分采摘,玉指轻动,便挟得兰芽,仅供有缘之人以独享,总之全篇洋洋洒洒数百字,核心就是忽悠,让你喝茶都能喝得有反应……

    巩永固大致浏览了一份,看完之后,自己都想掏钱买茶了,这种茶叶简直就是茶中之冠,而太子这篇文章更是彰显才学真是出类拔萃,堪称大明之翘楚也。

    “再一个便是待报馆步入正轨之后,便可充实版面,从当下的十六版扩充至二十四版,乃至三十二版,这样一来,版面多了,广告位置也就多了。”

    京师日报所用的纸张规则跟后世相差无几,差的其实是字体大小,由于是活字印刷,所以字体不可能过大,最小的字也有后世四个字那么大,所以一版其实也登不了多少内容。

    想要多刊载信息,还要多赚钱,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增加版面,用数量来充抵质量。

    等到变成三十二版之后,应该就跟后世的十六版所刊载的内容相差不太多了。

    报馆编辑的压力其实也不算太大,因为朝廷和顺天府每天都会向报馆提供大量的内容。

    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进行挑选,将太子与主要政令放在优先位置,其他信息都可顺眼。

    譬如即将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的土豆和地瓜,就可在随后几天里慢慢刊载出来。

    眼下的压力都在印刷厂那边,等开始多处同时印刷之后,压力也就随之减轻了。

    每天五万份的印刷目标估计要到半个月之后才能实现,眼下每昼夜能印出来三万份便可以接受了。

    “……殿下英明!”

    由于书写的速度太快,巩永固的纸上所写的文字都变成了草书,回去还得好好整理一番。

    太子一点,他顿时明白了,报纸竟然还可以这么玩,想多赚钱的话,增加版面数量就行了。

    如果一期就有四十八版的话,那岂不是一期光是广告费便能落袋三百两

    全年下来,广告费便有十万两之巨,他与公主可分得三万两啊!

    这个惊天数额哪怕只是想想,都会令他震惊不已。

    “本宫听说有人将报纸视为圣旨乃至丹书铁券”

    这帮人真是怕死的要命啊,谁特么听说过十文钱一份的“丹书铁券”啊!

    “臣亦有耳闻,臣立刻便让报馆发出声明……”

    巩永固可不想让这日进斗金的产业暂停下来,但凡太子动怒,都要想方设法来使其消气。

    “无妨!姑父一切照常便可,有些事情,往往是越描越黑!”

    你们不是想囤积么

    好办!

    老子以后天天在头版上刊载圣旨内容!

    看看你们兜里到底有多少银子,可以这么囤货!




第204章 水煮肉片
    “还有一事,也能增加报纸收入,那便是婚礼嫁娶!富豪士绅若是想让儿女婚事喜气热闹,便可在报纸上刊登出来,算是一种炫耀了!二百两银子可登半版广告,若是印刷技术可及,采用红色更为合适,以增添喜气!”

    丧事暂时就不用登了,让读者们看了会感到厌恶,给再多的钱也不允许,免得影响报纸的订阅量和销售量。

    喜事就不同了,一年有五十次这种好事,那就是一万两银子,莫说新婚,就是某死肥宅迎娶小妾,只要舍得砸钱,报馆也能予以恭祝。

    对那些土豪来说,区区二百两银子,应当不在话下,只要能弄得满城皆知,就算上千两银子也会砸下去。

    某太子本来想说一百两,不过好事成双,理应二百两起步,要是真敢砸钱,五百两包整版也不是不行,钱多人不怪嘛。

    在创办之初,报馆就两个任务,首先是通传政令,其次是尽量盈利,两个任务要同时完成,一个都不能落下。

    “对了,若是某位士绅想炫耀一下自己的文采,舍得花钱,亦可将其作品刊载出来,收费不低于半版五十两!”

    这比同等面积的广告要贵,因为编辑还要审核,工匠们还要码字块,一个字都不能排错了。

    相比之下,广告内容也就几十个字,文字通顺就行,编辑起来容易得很。

    比如那两位敢先吃螃蟹的茶商,一个月三十天所刊载的广告都是一个样,一千二百两银子便到手了,真是让驸马爷喜欢到骨子里了。

    某太子就像看看有哪位文盲士绅敢于将自己的拙作抖出来秀秀,让士子们对其进行一番口诛笔伐,那就太有意思了,挣钱之余还能看热闹。

    “第一期之后,报纸便能开始刊载砖家评论了,针对朝廷已经发布的政令,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必须积极且顺应,但不能一味的阿谀奉承,容易让人反感。作者名字可以用笔名,如果本人愿意,也可用真名。砖家评论的版块内容无须由编辑来撰写,只需接受投稿便可,从投稿里筛选出几篇有见解的文章,本宫看过之后便可刊载,且会按字数支付相应的稿费,每百字价格二十钱,但须用百姓看得懂的白话文。”

    凡是投稿的士子,多半都是为了赚个好名声,那就不需要给他们开出过高的价码了。

    跟在家里胡编乱造的吴伟业一个档次就行了,太高的话,又会增加报纸的成本。

    如果文章确有独到之处,该士子又想赚钱,那就不用当砖家了,直接招进来做编辑好了。

    报馆的编辑月俸十两银子,每月可休息四天,前提是要把手头的活干完才行。

    对于士绅们来说,这样薪水微薄的工作,他们完全就看不上眼。

    可穷书生有的是,每月能赚十两银子就足够养家糊口的了。

    像方以智这样,亲爹是巡抚的士子是极少数。

    绝大多数都是要么有钱无才,要么有才缺钱的家伙。

    这两种人都盼望着出人头地,最好可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不过今年的殿试估计就不行了,金榜题名的家伙也要被太子给怼灭火了。

    都特么发配去陕茜,大家表面上令旨谢恩,暗地里都在拼命活动,不想去西北那个穷地方。

    如果家里没钱,殿试又折了,还想继续留在京城的话,做编辑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活计。

    这也是文人做的事情,还是给驸马爷干活,多少人想来应聘,都达不到录取标准。

    哪怕以后也考不上进士,只要紧紧抱住驸马爷的大马腿就行了。

    “臣定按照殿下吩咐逐一实行!”

    巩永固是按照每四版招一个编辑来组建自己的团队的,但如果报纸要增加版面的话,一个主编加四个编辑的配置就有些吃力了。

    如果要增加到二十四版的话,那么每个人的工作量就要多一半了,主编方以智更会忙到焦头烂额,因为他从头到尾,每版都要看一遍,甚至两遍。

    为了减少发生错别字的几率,巩永固在报馆实施了交叉审阅的方式,两位编辑在确定自己的版面无暇之后,便可以互相审阅,以便二次校正内容。

    “那便好,这第二期做地也不错!”

    某太子一边跟自己的姑父闲聊,一边浏览着明天出版的京师日报,不忘称赞一句。

    没想到第一期的销量会达到如此地步,虽然还是供不应求,可依然要按照原定计划来执行。

    既然是日报,那就是每天都要出版发行,不能因为一期销量飞升,就专门只印一期,那就成了街头传单了。

    从理论上来推测的话,第一期只能算作投石问路,让京城的受众知道有这么个媒体能让大家看着玩,而且价钱也不算太高。

    第二期才是正事敲开了土着们的天灵盖,开始培养他们连续阅读的习惯,潜移默化地将其变成传播政令的目标受众。

    京师日报就是某太子打击流言,传播政令的工具,那些花边内容都是附带吸引读者的鱼饵。

    如果只是为了赚钱,完全就没必要耗费这么大的精力了,有那时间不如找几个有钱的土豪洽谈一下开矿办厂的事情。

    “殿下,首辅、次辅、尚书等在院外侯着!”

    “宣!”

    某太子的本意是让他们也看看第二天出版的报纸,别等到当天早晨再看,免得耽误正事,或者外面已经开锅了,他们还蒙在鼓里。

    只是事与愿违,意思是好的,结果却变成了这群家伙例行蹭饭,莫说是来的正好,就算是来早了,也会找理由赖着不走。

    御膳可比自家的东西好吃多了,哪怕是一碗牛肉拉面,也是香气扑鼻,回味无穷,而且是免费的,能吃到自己站不起来。

    孙传庭与洪承畴更加过分,以禀报军务的名义,还把麾下的总兵们带进来胡吃海塞,某太子看在他们劳苦功高的份上,姑且忍了。
1...8687888990...4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