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妇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衣布衣出

    而且用水的话,即使把器具做出来,也不见得能广泛应用。起码怀远县左近,就没有充足的水源,局限性太大。”

    叶欣颜大喜,这不正是她等了好久的引子吗

    她试探道:“那你想没想过,用那种郎中拔火罐的方式”

    “啊”汪桥不解。这个,和郎中有关系吗八竿子搭不着吧

    &nbs




第九百零六章 不走了
    妇贵正文卷第九百零六章不走了六月,轨道材料案结案。

    铁矿铁材一向都是朝廷严格管制的物资。在统治者眼中,这种东西一旦大量流入民间,超出控制,就是给地方和百姓多了不安定因素,严重的,甚至会给皇权造成巨大威胁。

    福王这次事情的出发点,没有丝毫谋逆、或者流入民间取利的意思。他只想用朝廷的力量开发铁矿、制作铁材,在制造轨道的时候谋取一部分利益。

    造成如今局面的,只因为他自以为未雨绸缪的做了提前准备,却被朝廷突然更换的木质轨道,彻底打乱了计划。

    而事后,他也没机会把这些东西处理到民间去。就像厉勉说的,这宗隐匿铁矿的事件,并没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可是,敢兴起这个念头,胆敢隐匿大量铁材,这性质本身就很恶略了。事情一旦有了苗头,就要严惩严办,彻底警示后人,朝廷管制物资是不可触碰的禁区。

    福王是皇子,在没有谋逆之心的情况下,有资格被提前摘出,免于问罪。可别的人就只能就事论事的处理了。

    大理寺审理案件,完全按照朝廷律法中,对于私自开采、贩卖违禁物资来审理的。除了福王和王贤等处于幕后,没实际参与。其它,凡是直接参与的官员和管事、工匠,全部获刑。

    由于私藏、买卖朝廷禁严格管制的铁矿铁材,且数量巨大,从工部郎中打头,工部下面大大小小还有四个官员,两人判了秋后问斩,三人流放。

    余下还负责具体事务的不入流小吏,以及工部下辖的若干管事,判决斩刑和流放不等。

    工部尚书王贤和工部左侍郎,对工部疏于管理,有失职之责,允其自请辞去官职,告老还乡。

    阁部四个阁老,监管不力,罚奉半年,以观后效。

    京城和京城周边五个作坊,私下交易买卖铁材牵扯颇深的作坊,包括铁业作坊在内的五个掌事人。因私下交易朝廷管制物资,视情节轻重,两人被判斩刑,已经押监,等待秋后问斩。其余三人牵扯较少,和一些亲自经手的工匠,也各自判了流放和充军。

    可以说,工部的这个案子,对朝局震动极大。明眼人都看的出,所有这些事情的源头,就在福王那里。

    可人家福王是皇帝的儿子,自古以来,除了谋逆,帝王的儿子一般是不会被锁链加身的。可私下藏匿、交易大宗铁材,这是动摇朝廷根本的大罪,自然要从重从严办理案件,以儆效尤。

    王贤和工部左侍郎位居高/官,听命于福王,允许辞官,那是给福王留了点面子。

    朝廷六部之一的工部,短短几个月,基本上被彻底清洗了一遍。

    这次雷霆手段,着实让官员们夹紧了尾巴,甚至人人自危。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朝堂上真正清廉清白的官员,不是说没有,可也寥寥无几。若是深挖,哪个手里没点不能说的事情

    由于太子这些年实在不堪,所以,官员中站队的人不少。只要站队,就要听命于人,没事就有机会博个将来。

    一旦有事,皇子怎么也能保个平安,可站队的人就没这么好运了。这个案子就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尤其是户部尚书于世清,这些日子,简直就是在煎熬中度过的。筹措赈灾物资已经让他焦头烂额,而工部尚书王贤的结局,更是让他心惊。

    他们这些人甘冒大险,帮主子做违背朝廷律法的事情,为的就是给自己和家人博取辉煌的将来。

    可是王贤辛苦这许多年,却是替福王背了黑锅。福王以后若是有翻身的机会还好,如果没有,王贤回乡之后,就只能在余下的岁月里,安心做他的田舍翁了。

     



第九百零七章 流言
    周碧瑶上前扶住赵氏,汪桥则作势,惊问秀芹道:“你一直跟着母亲好好的,怎么忽然想起要留下咱们一起回去,你身边还有亲人,若是留在这里,孤零零一个人,以后你如有事可怎么办行李都收拾好了,还胡闹什么赶紧上车,没看见这么多人都等着吗”

    秀芹在赵氏逼迫汪桥离开齐家的时候,就开始替江一凡做事,通过叶欣颜身边一个不起眼的婆子,来回传递消息。

    她的事情,汪桥和周碧瑶都知道。这时,秀芹看到汪桥和周碧瑶的神色,心知这是汪桥心疼母亲了,怕赵氏更受打击,才装作并不知晓此事。

    原来她家敦厚的表哥,也有会做戏的时候。

    秀芹和汪桥几个并不是有意想欺瞒赵氏,实在无奈之下,才选了这个时候,把这事告诉赵氏。真的是赵氏的战斗力太强,不得不让人慎重对待。

    依照赵氏的性格,若是早知道秀芹要离开,一定要把事情问个清楚明了。即使问清楚了,若是她不愿秀芹留下,只怕手段依然不会少,没准儿秀芹就真的留不下了。

    秀芹并没回应汪桥的话,而是再次向着赵氏磕头:“秀芹对不起姑母,姑母以后保重。表哥表嫂都是孝顺心善之人,只要姑母以后能做个不操闲心、安心享受儿孙孝顺的老人家,姑母就能过上,让人羡慕的富家老太太的日子。言尽于此,秀芹这就走了。”

    秀芹对着赵氏磕了三个头,并不带任何东西,站起身,径直穿过众人,走了。

    周碧瑶搀扶着赵氏,一连声的劝着:“母亲别生气。咱们也走吧,既然秀芹已有了离开的心思,就算把人留下,她的心也不会在这里。还是不要强人所难,咱们上车吧。”

    赵氏怒视着秀芹穿过人群,背影消失,面上已经气得青白一片。听得周碧瑶劝说,重重的甩开她的手,怒气升腾的目光,在儿子和儿媳的脸上,来回扫视着。

    可是,除了在他们脸上看到担忧和无奈,并没发现别的端倪。

    赵氏的怒气不知该从哪里发泄,在众人的注视之下,眼睛渐渐泛红了。却依然强撑着,瞪着汪桥。

    本以为把儿子拉扯大了,儿子也有出息,她就能享福了。可是,她这儿子,人长大了,心也大了。有出息了,也看不上她这个当娘的了,有指责她的本事了。

    送行的街坊中,有一个大婶看不过眼,上前几步,扯了扯赵氏,劝道:“汪家嫂子,眼看着就要走远路,可不能生气了。秀芹那孩子,咱们都看在眼里,服侍嫂子一直尽心,虽则没和嫂子同回,可我听着那孩子刚才说的那几句话,却是不错。

    咱们街坊也有一年多了,阿桥和阿桥媳妇都是好的。嫂子有如此可心的儿子儿媳,做个万事不操心的老太太不是挺好嘛。这是咱们这些人盼也盼不来的好日子呢,汪家嫂子,可要惜福啊。”

    这个婶子说完,旁边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婶子伯娘的,也都跟着附和。

    汪桥和周碧瑶连声向几人道谢,把赵氏扶上马车。小翠很有些羡慕的往秀芹离开的方向看了一眼,也忙跟着上去。

    随着马车起步,赵氏委顿在马车车厢里,大病初愈的虚弱感再次袭来。

    难道她真的错了前几日,一向懂事孝顺的儿子,用那样的话指责她。今日,秀芹虽然没把话说的那么难听,可话里话外,却也认为她管的事太多。

    那些没什么交情的邻居,说的居然也是这种话。难道她就是那种不懂惜福的人听



第九百零八章 这就是机会
    妇贵正文卷第九百零八章这就是机会相较于太子挥霍出去的财物,修建轨道真不算什么,即使有些花费,但都是正经事。而且很明显,修建轨道之后,朝廷运输物资消耗的人力物力大幅度减少,这项工程,财力紧张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了长期效益。

    皇帝为了修建轨道,皇宫日常的各种仪式、宴会也都是能简则简。甚至这两年官员罚奉的次数都比过去多了。寻常斥责降级,现在都改成了罚奉。

    修建轨道总是要用银子的,这样,太子的用度就得减少,可太子不肯啊。所以,各地赋税过重的情况就成了事实。尤其原州等地,一向商贸繁盛,这两年的赋税更是苛刻。

    如今,有这样的传言出来,难怪皇帝着恼。

    于世清几乎能想象到自己的结局了,人家王贤只是辞官回乡,他掌管户部这么多年,这么多银子不知去向,就是拿他八条命也抵不上啊。

    于世清跪伏于地,在内心深处反复思量户部事务是否留有差错。他只能寄希望于户部上下官员做事隐秘,这些年所做勾当,和隐匿下来的银钱数量,不会被查出来。

    于世清还算有自知之明,还知道什么是自危。

    同在勤政殿的太子,风轻云淡的侍立一旁,心中却满是不以为然。

    修建那劳什子的轨道,原本就是花钱的。如果不修建,那些银子不都在国库里吗

    从古至今,广阔大地上没见哪处有轨道,人家不照样活的好好的。既然一定要做,那就怨不得百姓抱怨连天。

    韩延回和阁部的其他三人也是跪于地上的,见皇帝怒气不减,他磕头说道:“陛下息怒,小民大多无知,听了些闲言碎语,又恰逢大旱,才以讹传讹,以泄私愤。朝廷兴建工事,非是修建享乐之所,而是为了家国民生的长远之策。前年、去年的两条轨道,使用之后,已经节省了大量民夫、和运输途中的消耗。时间长了,民众自然知道好处,陛下不要因此气坏了龙体。”

    皇帝扫一眼事不关己状的太子,再想想太子的诸多行径,有些灰心的移开视线。这样的皇储,别说励精图治,振兴大夏朝,只怕连守住家业都做不到吧

    皇帝再把视线转向于世清,冷冷说道:“你筹集的钱粮折子,朕已经看过了。这些年各地风调雨顺,商贸更是兴盛,仅仅京城的轨道马车,就增加了很大一块税收。即使修建轨道,也只是这两年的事情。户部积累这么多年,如今朝廷需要钱粮,你就拿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出来,你这个尚书是怎么当的”

    于世清又是一头的汗,可是,皇帝这话实在是不好回答。

    “禀陛下,微臣真的已经尽力了。微臣下去之后,再让人把各地物资核查一遍,力争再凑一些。”

    太子则仍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不过是几个州郡的旱灾而已,以前又不是没有过。

    他也是从小熟读史书的,就是全国大旱,那也是有的,严重的地方十室九空。可那又怎么样来年灾情缓过来,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会怎么过日子。难道死几个人,活人也去寻死去吗

    皇帝根本不看太子,吩咐韩延回等人:“责令阁部,即刻派专人入驻户部,协助户部清查各地各库物资。顺便核查这几年的赋税情况,怎么好好的年景,各行各业一派兴盛之象,而国库却会少了收入”

    韩延回、刘成之等人齐齐答应,以于世清为首的三个户部官员则捏了一把汗,皇上这是不打算给太子留面子,强行插手户部事务了。

    太子心下不屑,他就不相信了,他们已然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难道外人进去,还真能查到什么不成

    皇帝再转向瑾融:“禹王,



第九百零九章 特殊谋生手段
    待得众人离去,胡敬立即说道:“这就是咱们等的机会,既然皇上下旨清查工部这几年的税银。接下来咱们就得及时把握局势,再不能由着皇上的心意收放了。”

    太子和福王不一样,不管将来怎样,起码就现在来说,福王只是皇帝安排给太子的压力,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在皇帝看来,让儿子安享富贵,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不得已之下,打压也就打压了,没什么后患。

    太子却不一样,迄今为止,皇帝依然想把江山留给太子。

    太子作为下一代皇帝,不能早早就有了污点。这是三十多年的惯性思维,怕是不容易改掉。没准儿皇帝这次也只打算点到为止,只惩戒一下太子呢

    应对这样的局面,就要及时拿出强有力的证据,不给太子在皇帝面前悔过的机会。在皇帝打算收手之前,让他对太子失望。

    …………

    身在户部的江一凡,已经很敏锐的察觉到,户部的气氛不一样了。今日眼看已经是申时末,阁部派来三个官员,其中一人居然是内务府掌管财物进出的大太监。

    三位官员手下各带着两个书吏,这个场面,看着已经不像是走过场,是打算动一动真格的了吧

    太子也很给力,充分表明今日的情形确实不同往日,根本没像往常那样,早早回太子府逍遥快活,而是一直守在户部。

    不知里面说了些什么,等到下衙出来时,太子和于世清的脸色都不好看。

    这个时候,应该正是众人心神紧张之时,江一凡自然不会滞留下来,查看众人脸色或者上前套话。他像寻常那样,跟随同僚一起走出衙门。

    候在外面的识书牵过马,把缰绳交到瑾融手中之时,低声告诉他:“弘武之前传话,说殿下在广厦营造行,正等着爷过去商量事情。”

    “那就走吧。”江一凡并不多言,干脆利落的上马,带着小厮随从,前往城北。

    瑾融这家伙,把他媳妇做生意的店面,当成了他接头落脚的地方了。全然不怕广厦营造被人盯上,若是影响了广厦营造的主顾和生意,媳妇儿是否会翻脸啊

    到得广厦营造,江一凡先去和叶欣颜打了招呼,才往瑾融等候的房间过去。

    叶欣颜知道他们有事商量,既然没喊她过去,想来和她没多大关系,她也就懒得浪费那个时间。

    广厦营造现在还有两个工程没完。另外,又接了两个单子。

    一个是邻近县里的一个退隐的官员,要重新修建家宅。地方不算大,几亩的样子,但是,对房屋院落的要求的挺高,要求明年完成。

    叶欣颜想着从现在开始筹划,把各种图作文书,连同材料计划全部做完。到明年开春,就可以全力以赴动工,临近秋天一定能交工。

    另外还有一个,是京城很负盛名承业寺的单子。

    承业寺的盛名,并不是因为占地面积大,而是香火极是鼎盛。听说寺里几年早就有计划,预备要扩充寺庙,增加几座大殿和院落,同时规划香客歇脚、居住之所的景致。

    已经议了几年,不知怎的,今年就找上广厦营造。

    叶欣颜虽然逛过不少寺庙,可用心的程度却远不如对园林,这个活儿很让她费心。

    好在李景年算是个资深的文书工匠,很有些营造方面的根底,见识和经验也多。

    不知通过什么关系,李景年找来不少宣扬佛教的画册。里面那图画,除了宣扬教义的内容,当然也有烘托场面的庙宇背景。

    叶欣
1...207208209210211...2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