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明末去当兵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不到黄河不死心

    但是她天资聪颖,颇有心计,对别的女人来说,后宫就是龙潭虎穴,因为弄不好了尸骨无存,自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但是这个女人在后宫之中混得风生水起,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别看才十三四岁,美貌只是一方面,还能说会道,很会来事儿,也善于博得男人的同情与爱戴,很快便成皇太极身边有影响力的女人之一,除了皇太极之外,代善、多尔衮等很多人都喜欢她。

    别看大清是个新生的事物,别看皇太极叱咤风云,但是皇宫之中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止过,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有时候甚至是血雨腥风,但是这个女人一路含笑走来,成为皇太极后宫之中数一数二的人物。

    皇太极突然驾崩,又是此女从中斡旋,为了祖宗的基业,为了爱新觉罗家族,她忍辱负重,利用她独特的地位权势和年轻貌美,以及与代善、多尔衮等亲王之间的微妙关系,力挽狂澜,成功化解了豪格和多尔衮两大派系集团之间的权争危机,避免了一场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把六岁的小顺治扶上帝王宝座,但大权实质上落在了多尔衮的手中。

    这无疑是孝庄皇太后向着多尔衮的缘姑,据说她们二人关系暧昧,有人看见多尔衮多次出入孝庄皇太后的寝宫,尽管他们是嫂嫂和兄弟的关系,但他们皆为年轻男女,来往如此肆无忌惮,难免会有瓜田李下之嫌。

    孝庄皇太后听多尔衮在山海关吃了败仗,她立即全力支援多尔衮,为他调动兵马、弹药和钱粮,锦州和宁远的守军基本上是倾巢而出,盛京的兵马则往宁锦一带集中,为多尔衮补充兵员和弹药给养等。

    现在的大清王朝,基本上就是多尔衮一个人说了算了,主要是因为有孝庄皇太后幕后极力支持。

    当然这个女人支持多尔衮,也是为了巩固她自己的地位,巩固她背后蒙古部落科尔沁的地位,肃亲王豪格并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否则她也不可能与多尔衮暗中勾搭连环,把皇太极的第九子小福临扶上宝座。

    一个六岁的小屁孩,他知道什么呢当然全靠摄政王来摄政了,说白了,现在的摄政王多尔衮就是2号的皇上,或者说就是准皇上,他就能够代表皇上发号施令,号令大清全国上下。

    因此在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的运筹之下,大清朝调兵遣将,举全国之力,支持多尔衮与大明朝开战。

    因为现在他们知道,大明朝的皇上崇祯虽然“死社稷”了,但是太子朱慈烺还在。但是15岁的太子,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大权就落在了太子太师、挂着兵部尚书钱的林毅手里。

    林毅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现在的大清高层都知道。这几年从皇太极到多尔衮,从岳托到阿敏,再到阿巴泰,甚至包括满清第一勇士鳌拜,都跟林毅打过交道,或者说都吃过林毅的亏,不管是正面交锋也好,出奇制胜从背后奇袭也罢,整个大清国上下,包括蒙古部落在内,都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叱咤风云的名字。

    现在林毅不只是在中原出名,就是在关外的盛京也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很多鞑子包括蒙古鞑子和满清鞑子的亲王贝勒,他们都以林毅为假想敌,苦练杀敌本领,梦想着有一天把林毅战败在沙场,建功立业,光耀门楣。

    甚至在他们中间流传着一句话,欲征服汗汉人,必先征服大明,欲征服大明,必先征服林毅。

    这些人物主要有大清的后起之秀岳乐,硕托,满达海,锡翰,索额图等等,提起他们的名字,哪个都是叱咤风云,能征惯战。

    按照原来的历史发展,特别是顺治亲政入主中原以后,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消灭抗清力量和大明残余,为的是达到统治和奴役汉人的目的。岳乐击杀了张献忠,索额图是未来康熙的辅政大臣,满达海和锡翰就更不用说了,也都是大清的中流砥柱。

    另外还有蒙古猛将铁里,达达赤尔,等等。

    现在他们一听说摄政王多尔衮吃了败仗,山海关一战,险些全军覆没,大明军队的统帅正是林毅,他们觉得机会来了,是到沙场上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因此纷纷拿着刀枪,带着亲兵卫队,赶往宁锦战场。

    因此很快多尔衮又聚齐了8万大军,其中包括400门红衣大炮,八旗精锐5万人,剩余的3万人马,有炮兵有步兵。

    这8万大军不止是八旗,还有岳乐领导的一个新兵种,这便是叱咤风云的绿营兵。

    绿营兵是参照民营的编制,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成立的新兵种。

    绿营兵的主体主要是投降来的汉人兵将,经过训练之后,又装备了火枪,他们的战力能与八旗军相媲美,因此也堪称大清国的精锐之师。

    这次岳乐带来了2万绿营兵,来协助多尔衮,与明军作战。

    除了豪格,鳌拜,吴三桂,孔有德之外,又增加了这么多猛将和兵马,多尔衮一下子又膨胀起来。

    现在多尔衮的8万大军屯兵在山海关外40多里处,关于如何攻打山海关,多尔衮又召开了军事会议商议。

    军帐中,多尔衮手下人才济济,熙熙攘攘,众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的结果是,明军绝对不敢跟清军摆开野外战场,他们只会仗凭着坚城险地和炮火优势取胜,要么就是耍阴谋诡计出奇制胜。如果在野外,真刀真枪的杀,明军绝对不是对手。

    现在大清有这么多能征惯战的兵马,和红衣大炮,明军的炮火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到那里他们肯定是坚守关城,等待时机。可用一顿炮火,把关城轰开,杀将进去,明军可破,林毅可擒。

    因此根本不用商议,直接出兵就行。这当然是满达海、岳乐等人极力主张的。

    对于对这种言论,多尔衮,豪格,吴三桂和孔有德等人摇头,他们不是太同意,因为他们觉得事情完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些小年轻太过嚣张狂妄了,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不知道明军的厉害,因为这些人以前比他们还狂妄,现在吃过亏都老实了。

    多尔衮想听听吴三桂的意见,毕竟他曾是大明倚仗的重臣。

    吴三桂总结说,上一次山海关大战的失败主要是两点,一是因为明军的突袭,他们在猝不及防而且疲惫的情况下仓促应战。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林毅手下有一支火枪营,用的全都是新式的火枪,与老式的火铳鸟铳三眼铳,不同的是,这种火枪根本不需要点火,举枪瞄准就能射击,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吴三桂说完,恭顺王孔有德不住的点头,非常赞同吴三桂所说,因为他深有体会。

    他回忆说,当天晚上他正在厮杀,马快刀急的他一连砍翻了多名明军,这是火光中有一个明军举枪向他瞄准。孔有德仗着自己马快刀疾,摧马抡刀就冲了过去,认为对方枪打不响的情况下就能把明军一刀劈于马下。

    结果我完全错了,对方一举枪枪就响了,根本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一颗子弹迎面飞来,当的一声,正射到他的脑袋上。他觉得脑袋一疼,就从马上摔落下来。

    认为脑袋碎了,但是落马之后,他觉得浑身上下什么还都是自己的,用手一摸,头盔没了,脑门上火辣辣的疼,再一看手上全都是血,这才知道大难不死。

    重新从地上爬起来,捡起大刀,拼命冲杀。这一场大战结束之后,他才弄清楚,那一枪只是把头盔穿了个洞,子弹贴着他的秃脑门过去了,正头顶上的头皮被穿了一道沟。

    把他吓得,背后冒凉气,这件事过去这么多天了,想想还心有余悸。

    孔有德说到这里,把顶戴花翎去掉,把油光发亮的长辫子盘到脑后,把半秃的脑袋伸过来让大家看。

    果然光秃秃的脑门上有一道长长的疤痕。

    吴三桂和孔有德的话,相当有力度,因为这两个汉人曾经是大明朝有名的武将,手握重兵防守要塞,投降大清以后,任然是位高权重。

    特别是这个孔有德,现在是大清的恭顺王,为汉人三王之一。汉人之中被满清鞑子封王的,少之又少,孔有德的就是其中之一。

    皮岛叛乱之后,矿工出身的他率众投降了大清。他带去了一批军队,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中有很多红衣大炮。在当时来说,各地的明军装备红衣大炮最多的就是他的军队了。

    正是因为他的投降,满清鞑子不但有了红衣大炮,很快还拥有了模仿汉人制造红衣大炮的能力,从此打破大明的火炮优势,大凌河之战小凌河之战,以及宁锦之战,清军大规模运用了红衣大炮,明军伤亡惨重,一仗比一仗败得惨。

    孔有德对大清的功劳,还不止于此,他镇压过朝鲜,亲自参加过松山和塔山的战役,斩获颇丰,功勋卓著,在大清朝地位显赫。

    刚刚过去的山海关一战又是亲身经历,因此他的话很有力度,包括肃亲王豪格,满洲第一勇士鳌拜也是点头不止,都赞成吴三桂和孔有德所言,主张这一次,必须得想个万全之策,不能贸然用兵,姓林的真不是好对付的,这个对手对他们来说强大到比较难缠。

    但是尽管如此,满达海、岳乐等这一帮小年轻仍然不以为然,他们觉得这一帮老家伙都被林毅打怕了。有那么恐怖吗说到天上也不会相信,大明的军队野战能够赢得了他们八旗的军队,林毅的本事再大,还能一手遮天不成他战败过这个,杀过那个,那是没有遇到本贝勒!

    因此岳乐说话了:“各位王爷,说了半天,山海关一战林毅还是以奇技淫巧取胜,不就是几杆火枪吗红衣大炮我们都有,何惧他几杆火




第313章 不打到盛京,誓不班师
    林毅早就有攻伐满清鞑子的计划,他知道边患不除,大明难安,明朝末年,对大明威胁最大的不是国内的流贼,也不是东林党,更不是天灾,主要就是关外的满清鞑子。

    别看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上吊了,从此大明朝灭亡了。这只是表面现象,从本质上说,灭亡大明的,是满清鞑子。

    如果从根源上说,灭亡大明的是崇祯皇上他自己!

    现在林毅觉得时机成熟了,而且自己也有这个实力了。

    现在实质上,大明朝已经掌握在他的手中了,掌握在他手中的兵马超过50万,也就是说,至少现在有50万人马,听他指挥调度。

    这其中就包括手握凤阳兵的马士英父子,手绾河南兵的袁枢,驻守永平的总兵官刘肇基,还有铁鞭大将黄得功,大太监卢九德等。

    另外,盘踞武汉的左良玉,山东和淮南的军阀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

    这四大军阀至少表面上都不敢造次,现在他们都听林毅指挥了,承认他的太子太师地位了。因为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跟太子决裂,带着手下兵马沿长江逆流而上,入川攻打张献忠去了。

    远的不说,只眼前山海关的兵马实际数量就接近12万,现在另有十几万大军兵分两路,已经去四川收拾张献忠去了,京师那边他也比较放心,有副将祖克勇率10万大兵驻守京师,万无一失。

    京城的政权交给那些正直的文官暂时打理,大明朝这台机器还照样能够先往前运转,要治国,必须得先安邦,收拾不听话的军阀,惩治贪官污吏,造福于百姓,这当然都是以后的事了。

    这边李自成集团也覆灭了,剩下的大明的主要敌人就是满清的鞑子了,是对他们亮剑的时候了。

    眼前他屯聚重兵在山海关,趁着关外的满清鞑子先来攻打山海关,大汉奸吴三桂又投降了满清鞑子,这一次也算是出师有名,不打到盛京誓不还朝!

    清理完山海关的战场,改编完所得的几千名俘虏,打理完这些战利品,林毅就着手出兵的事,也不需要补充弹药给养了,这一战所得的战利品就绰绰有余了。

    恰好这时有人来报,大批的清军正从盛京、宁远、锦州、义州等地,向这边集结,因此林毅就决定出兵关外,跟鞑子展开正面战场的交战。

    林毅以前跟鞑子打,那都是靠偷袭出奇制胜、靠被动的防守寻找战机,这次他要主动出击了。

    这是因为以前他实力不行,兵微将寡,面对强大的满清八旗兵,没有办法跟他们展开正面战场的教量。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要兵有兵,要将有将,要钱有钱。他甚至可以以大明的名义,举全国之力对鞑子作战,他要转入反攻了,这一点崇祯皇帝一辈子都做不到。

    崇祯在世的时候,大明朝对满清鞑子虽然进行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双方互有胜负。

    但那都是被迫的防守,基本上没有主动进攻过。换句话说,那都是满清鞑子来侵略,他们不得不还击,不得不奋起抵抗。

    现在可不一样了,他现在要出关,打出国门,首先收回属于大明朝的宁远和锦州等地,然后再跟这些满清鞑和蒙古鞑子们好好算一笔账。

    这些年大明朝如一头睡狮,蒙古鞑子不来,满清鞑子就来,大明天朝,岂能任由这些边邦蛮夷欺凌

    从秦汉到盛唐,再到大明,汉人几千年的江山社稷,犯我疆土者,虽远必诛,历来就是这样的规矩,现在到了明末,仍然是汉人的天下,岂能任你们这些鞑虏宰割

    老虎不发威,你们以为是病猫啊!

    林毅想象这些,就意气风发,热血沸腾。

    要收拾关外的鞑子,他觉得这十几万精兵就足够了,当然也不能全都带出去。

    山海关地势凶险,长城关隘,必须得有重兵防守,不能棋胜不顾家,谨防鞑子们下偷手。

    现在满清鞑子的实力不容小觑,除了几个蒙古部落之外,辽阔的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全都归了大清,漠西蒙古听说也与大清通好,加上实力雄厚的满洲鞑子,另外还有一大批汉奸走狗,跟着这些鞑子们狐假虎威,包括铁杆大汉奸范文程和宁完我,老牌汉奸孔有德、尚可喜、佟养甲,以及汉奸新秀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等等,这些人或文或武,皆非等闲之辈。

    小瞧了任何一个,都可能会吃大亏。

    &n



第314章 秦军PK绿营兵
    湛蓝的天空下面,是峰峦叠嶂的的大山,大山的前面一片辽阔的旷野。

    两支军队在这里遭遇了,一边是清军,另一边是明军,相距数百米,都是铺天盖地,无边无沿,都是整齐得如刀砍斧剁。

    今日天气也好,能见度也高,两边兵甲森森,战旗猎猎,刀枪如麦穗,剑戟似麻林,人如猛虎,马赛欢荣,煞是威武。

    满身甲胄的岳乐坐在马上,旁边是全副武装的满达海,两个鞑子的小伙子把嘴撇着,看向对方的明军,露出极度不屑的表情。

    在他们看来,明军竟然和他们这样在野外对阵,一没有挖沟修壕,二没有摆设武器,这是打算和他们对阵拼杀,这不是自来找死吗真是自不量力!

    岳乐把绿旗一挥,佟养甲早就有些迫不及待了,他率领的5000铁骑组成方阵,像一架巨型的战车,轰隆而出,万马奔腾之势,如排山倒海,铁流滚滚,势不可挡。

    这边立马在高地上的林毅,也观察对面的清军半天了。对于满洲八旗兵,林毅可不是第一次接触了,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战力,早就了然于胸。由于多次杀败过他们,林毅早就对满洲八旗不屑一顾了。

    但是今天不一样,林毅一看对面的清兵,不再是八旗兵的打扮,不再分什么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白旗,镶白旗,红旗和镶红旗了,全都是绿色的旗帜。

    这令林毅立马想到了一个概念——绿营兵。

    绿营兵在大清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兵种,可以说它基本上贯穿了整个大清的历史。

    如果说满洲八旗开创了大清,则绿营兵强大和延续了大清。
1...108109110111112...17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