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混血八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巨兔木木

    两宫分别在奏折的首尾用了印,算是定下了小皇帝的年号,八大臣和两宫太后的最后一次完美合作也落下了帷幕,这之后他们将全面开战。印泥还没干,八大臣不顺的事就一件接一件的来了,除了跑没了影子的奕譞,所有人都只能在云里雾里相互争斗。

    先是恭亲王奕欣,置顾命八臣于咸丰皇帝驾崩当日命他“在京办理




第三百三十七章 有点乱
    宫内的纷纷扰扰,果兴阿是不知道的,他一直躲在自己的大营里,带着皮润民一帮人瞎猜。其实无论怎么样,对于果兴阿的影响都不太大,只要雄兵在手,无论是肃顺当政,还是奕欣掌权,谁也不敢轻易动他。果兴阿一直关心朝局,一是因为事态的离奇勾起了他的好奇心,二是想让自己多一手准备而已。

    不过果兴阿也没清静几天,奕欣刚刚见了两宫太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小官就上了一道折子,把果兴阿也给拉到了朝局之中。折子的内容也不复杂,就是说江南祸害未平,山东捻匪又起,这个时候不宜让大将果兴阿出镇北疆,而应该让果兴阿留守关内。这个小官曾经在奕欣门下效力,几乎是人尽皆知的恭王一党,所以谁都看得出这道折子,是奕欣对果兴阿的示好,毕竟关内随便哪个地方也比黑龙江强。

    果兴阿也一眼就看出了这道折子是出自奕欣的授意,实在是太明显了。连建议给果兴阿安排的地方,都是原来奕欣曾经给果兴阿开出的价码——由果兴阿以节帅总督山东。果兴阿还真的有些动心了,山东人口稠密,有山有海,物产丰饶,基础方面的确比还是北大荒的东北强了太多。奕欣要是先付账,然后再让自己办事,果兴阿可就有些难以取舍了。毕竟肃顺怎么来都是完蛋,自己再帮他一把,让他倒台的再快一些,也算是顺应潮流。

    不过果兴阿想的这些有点多余,两宫太后还坚持着咸丰压抑果兴阿的套路,肃顺更是直接拟好了驳斥的上谕。原咸丰集团的成员们,还是要秉承咸丰的遗志,对果兴阿这种现形的军阀力行打压。所以果兴阿没有等到让他总督山东的旨意,反而看到了小官被痛骂之后罚俸的结局。虽然挨骂的不是自己,但是果兴阿的脸也有点火辣辣的感觉。肃顺跋扈的风格始终如一,驳斥折子的上谕口气十分严厉,让已经动了念头的果兴阿感觉就像在骂自己一样。

    奕欣到是无所谓,这样的门下小吏本来就是当炮灰用的,被罢官了都不心疼,何况只是申斥罚俸这么轻的处罚。虽然人是他派的,但毕竟说的是果兴阿的事,如今上折子的挨了骂,果兴阿肯定也不好受。只要果兴阿有这么一点点的不舒服,奕欣的目的就达到了,他根本就没想过八大臣会同意把山东交给果兴阿,他要的就是果兴阿对八大臣的不满情绪。

    折子被批驳的当天晚上,肃顺就请果兴阿吃了饭。依旧是招待自己人的家宴,态度也恍如昨日一般,但是谈话的内容却有些深刻。肃顺开门见山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果兴阿永远是他的小弟弟,永远是他的亲人。但是为了咸丰的托付,肃顺随时可以大义灭亲。肃顺可以接受要饭的弟弟,但朝廷绝不能容忍出现藩镇。果兴阿若是肯做大清的忠臣孝子,肃顺便永远是果兴阿的好哥哥,但果兴阿只要有异心,肃顺便要履行他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职责。朝廷绝不容忍任何的藩镇,哪怕只是可能也不行。所以不管果兴阿如何想,他必须在咸丰梓宫回京之后,立即动身去东北,除非他的势力对朝廷无害,不然就别想再回关内。只要肃顺不死,果兴阿想留在关内就只有和朝廷兵戎相见,成为全国公敌这一条路。

    被肃顺声色俱厉的弄了一顿之后,果兴阿的心情变得十分复杂。肃顺坚持的是咸丰削弱分化固安军的政策,果兴阿想留在关内,除了动武之外,便只有自行遣散自己的队伍,可这是果兴阿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个人情感上肃顺对他没话说,但是涉及政治之后,他们俩便只能是敌人了。肃顺是跋扈了一些,但他真的是大清的绝对忠臣,他在不惜代价的维护朝廷的利益。果兴阿甚至想到了曾国藩,历史上肃顺是对曾国藩有恩的,但是曾国藩却对肃顺的死无动于衷。除了曾国藩自己为人处世的哲学外,肃顺坚决压制藩镇,或许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毕竟无论曾国藩是否有这个心思,湘军都是后来中国各地军阀的总源头。

    果兴阿回营之后,情绪一直有些低落,他很珍惜与肃顺之间的感情,肃顺几乎可以说是他在这个世界的第一个朋友,他不想和肃顺成为敌人。但是世事岂能尽如人意,果兴阿想当军阀就站在了大清朝廷的对立面,肃顺作为朝廷的守护者自然是他的敌人,这是一种注定的结果。而且除了肃顺,两宫现在也想见果兴阿,她们也有话要和果兴阿说。

    咸丰大行之后,大清的主要政治势力分成了四部分。一是亲贵势力,主体便是赞襄政务的八大臣及其党羽,他们来源非常的复杂,既有端华、载垣、肃顺这样的宗室,也有匡源、杜翰、焦佑赢这样的朝臣。他们的原本都是咸丰宠信的近臣,身份也相对一般朝臣高贵。二便是帝后势力,主体为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再有便是荣禄等少数官员。他们虽是孤儿寡母,在帝制时代却是皇权的核心。其三便是帝胤势力,也就是咸丰的兄弟们,五爷敦亲王奕誴、六爷恭亲王奕欣、



第三百三十八章 稀里糊涂的主谋们
    虽然西太后的表情不似作伪,但果兴阿心里还是有些狐疑。史书上有清清楚楚的记载,西太后身为政变的主谋之一,怎么可能会什么都不知道。而且没有两宫的配合,单凭奕欣也绝对无法完成政变,怎么想西太后都不可能不知情。

    “圣母皇太后,不必试探我了!我虽然曾经有和先帝不睦的时候,但怎么说也是大清的臣子,于公于私都会支持两宫太后的决断!”东太后、西太后都是私下里的叫法,果兴阿还是要称呼两宫的官称。

    “五弟不要疑心,我们姐妹绝不是试探你,我们真的什么都不知道!眼下只有你一个贴心的人了,我们是诚心诚意的向你问计呀!”东太后也哭了起来。

    “七王爷言之凿凿,而且确有实证,二位太后怎么会不知情!”果兴阿不相信心眼比自己多的西太后,不过一直憨厚的东太后却让他有点信了。

    “老五,你我是血亲姐弟,我怎么会有事情瞒你!我们真的连七爷在外面具体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又哪里有什么实证!”西太后又搬出了她和果兴阿的疏远的血缘说事,而且拉着果兴阿的手一直不肯松开。

    果兴阿还真有点含糊了,当即也不再啰嗦,把奕譞在惠亲王家宴上的话又复述了一遍。然后又列举了安德海失踪,荣禄称病等一系列实证。最后他又提了一下奕欣,奕欣到承德奔丧,可是抗旨而来的,照理两宫太后也该预先知道内情。

    “胡说,胡说,绝没有这样的事,我们何曾对小妹和七爷说过那样的话,他胡说!”西太后如同民妇一般,脑袋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肃顺等人的确有些事没有请旨就做了,我们姐妹也的确抱怨过几句,但那里有七爷说的那些事!”东太后也不承认说过那样的话。

    “照理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刚刚谈完朝政陈奏的事,正是关系最和睦的时候,是不该有这样的事,七爷就是说了也不会有人信的。不过安德海好像真的不见了,荣禄也真的称病躲了起来,这两样实证摆在眼前,大家难免有些异样的心思!”果兴阿不需要两位太后否认,他需要的是证据,起码得说明白安德海和荣禄哪去了。

    “安德海和荣禄,我们安排他们去做一些小事了!”西太后有点不想说了。

    果兴阿没说话,只是把还保持自由的一只手伸出来抖了一下。意思很明白,七爷说这两人联系恭亲王去了,您说他俩执行秘密任务去了,这个好像对得上啊!

    “唉呀!朝政都握在八大臣手里,我们姐妹一个朝臣都不认识,长此以往如何是好。所以我们安排安德海回北京,荣禄在承德,去为我们网罗一些有才干的大臣!”东太后没憋住劲,直接对果兴阿交了老底,当然也换来了西太后埋怨的眼神。

    “这事七爷知道吗”果兴阿追问了一句。

    “可能听到了一些风声!”西太后说的依旧含糊,不过意思也明显,奕譞八成是知道这事的。

    “这都是不好明说的事,没法解释的。七爷这心思有点怪啊!他这一番“酒话”一出口,无论结局如何,八大臣的心里难免有个疙瘩。”果兴阿相信奕譞说的都是瞎话了,而且越发觉得这位七王爷有点高深莫测了。

    安德海和荣禄私下拉拢一些不得志的大臣,为两宫罗织党羽,是非常可信的,而且也最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四日密谈”是一场政治谈判,其结果当然是双方妥协的结果,难免各自都有些不满意。不过两宫太后眼下还不是日后执掌天下大权的太后,她们只是两个刚刚死了丈夫的小寡妇。就算西太后心眼多了点,猪腰子正了些,她也没有勾结政敌干掉八大臣的胆量。她们敢做的也就是拉拢一些大臣,培植一些自己的势力,好在将来再次与八大臣博弈的时候,主动权更大一些。就好像邻里拌嘴,最大的限度也就是砸玻璃、堵烟囱之类。只要没疯,谁也不会因为这点小摩擦,去勾引土匪进村。

    “七爷毕竟年轻,他也就是这个张扬胡闹的性格,真不知该说他什么好了!”两宫太后的眉头都皱了起来,不过她们到是没有对奕譞起什么特别的心思。

    “六爷来承德奔丧,二位太后预先也不知情”奕欣突然跑来承德也是件很离奇的事情。

    “我们如何会知情,这弟弟为哥哥奔丧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何能不让六爷来!”东太后再次表示不知情,不过她到是觉得奕欣该来承德,他毕竟是咸丰的亲弟弟。

    “二位太后又因何故违制召见六爷!”果兴阿发现这好像是个高人设计的连环套。

    “自然是为了安抚六爷!六爷在京势力不小,皇帝刚刚登基大位尚不稳固,当然要安抚六爷,消弭他的异志,以免再生变故!”西太后这次回答的干净利落。

    “此事二位太后可曾与八大臣商议!”果兴阿也觉得西太后的想法不无道理,又不能杀了奕欣,当然是安抚最为妥当。

    “他们八个一副要吃了六爷的样子,如何肯让我们以好言抚慰六爷!而且我们为君,他们为臣,君主行事岂用与臣下商议!”西太后理直气壮,东太后也捧哏一样在后面频频点头。

    “赞襄政务王大臣对此事毫不知情”果兴阿终于摔开了西太后的手,白眼都快翻到天上去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 中立
    果兴阿回到大营之后,便准备去拜访肃顺,想在两宫与八大臣之间做一个中间人。不过两宫太后那边不少事是不方便和肃顺说的,具体应该怎么措词果兴阿也没个准谱,所以他特意向皮润民求教。但是当皮润民知悉了果兴阿的意图后,皮润民把脑袋摇的像吃了摇头丸一样,不但不给果兴阿想办法,还坚决不同意果兴阿这么干。

    “军门可还记得,昔日我部为何不能相助恭亲王登位!”皮润民有点恨铁不成钢的看着果兴阿。

    “恭亲王比先帝厉害,他若掌了大权,必然能够重振朝纲,而且会对我部力行打压,所以我们不能助他。维持朝廷各派系均势,对我部最为有利!”果兴阿背课文一样,把之前皮润民的论点背了一遍。

    “昔日不能相助恭亲王,军门今日何以要助肃中堂”皮润民反问道。

    “八大臣与两宫确有误会!”果兴阿亲口答应两宫太后了,自然要说到做到,而且他也不觉得这会有什么深远的后果。

    “他们误会便误会着吧!与军门有何相干他们不睦本就对军门有利,军门何苦自织网罗。若是两宫与赞襄政务八大臣上下一心,将来军门在北疆的日子怕也不好过。一旦朝局稳定,他们非但不会执行先帝对军门的承诺,而且还要对我部进行分化打压,直到置军门于死地。军门不去设计挑拨他们,已经是军门光明磊落了,如今有人代劳,便是天意使然,军门正该坐山观虎斗,怎么能去趟这浑水!”皮润民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这是肃六哥的事啊!他待我有情有义,我就算是不去助他,也不能存心害他呀!”面对肃顺的时候,果兴阿一直是心怀愧疚。

    “私谊是私谊,公事是公事,军门在这点上还是要学呀!您可比肃中堂差的远了!肃中堂在私下的确对军门不错,可是他驳斥请封军门于山东的奏折的时候,可一点情面也没有留!公是公,私是私,果兴阿与肃顺是朋友兄弟,肃中堂与果云帅却是政敌!军门是立志振国威于寰宇,挽民族于为难的人,切不可有妇人之仁啊!”皮润民知道果兴阿最常说的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特意拿这个来劝果兴阿。

    “好吧!”果兴阿点了点头,不再说话了。

    当晚果兴阿带着厚礼去了肃顺家,而且强拉着肃顺,喝了一顿违制的大酒。咸丰大丧期间,军民百姓要在二十七天中摘冠缨、服素缟,一个月内不准嫁娶,一百天内不准进行任何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二十七天不准搞祈祷和报祭。两人喝酒饮宴,可是有大不敬的罪过的,但是他们这种身份,喝了也就喝了,也没人会真的因为这种事追究他们。

    果兴阿开喝之前,申明了自己对于朝廷的要求,只要肃顺等八大臣能够兑现咸丰对他的承诺,果兴阿将不再搀和任何事。梓宫回銮之后,他就立刻带领所部,乖乖的滚到北大荒去,为大清收复失地。对于果兴阿的表态,肃顺非常满意,特别痛快的保证会履行咸丰的承诺。果兴阿的战力太强,他们也没办法快速的干掉果兴阿,只能把果兴阿远远的赶开,就当是花点小钱买个太平。果兴阿去了苦寒之地还要与老毛子拼杀,朝廷却可以慢慢恢复,将来再对果兴阿徐徐图之也就是了。之后两人便只是喝酒,没再提过一句政事。果兴阿最后还是喝多了,他趴在肃顺的身上,嚎哭了好一阵,才被人搀扶着离开了。

    奕欣祭奠完了咸丰便准备回京,当然回京之前他除了与八大臣磨磨牙之外,也特意来看了果兴阿。军营里的践行宴有点干巴巴的,果兴阿居然按照大丧的标准,弄了一桌子的糙米饭、老豆腐,吃的奕欣腮帮子直疼。当然奕欣也不是来吃饭的,这次他是来加码的,只要果兴阿肯站在他这边,除了山东,他还愿意再给果兴阿一个江苏。果兴阿的反应则很平淡,只是又把对肃顺说的话又说了一遍。无论是谁当政,只要履行咸丰对果兴阿的承诺,果兴阿就不会闹事,而且愿意在各派系中保持中立。这是果兴阿与皮润民、邹德归商量好的,朝廷各派相互牵制,才是对果兴阿最有利的局面。而且果兴阿自己也想到了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点,那就是辛酉政变之后,两宫太后与奕欣也不是同心同德,他们也会相互牵制。

    又被果兴阿婉拒了的奕欣,一点也不丧气,反而非常的高兴。只要有两宫首肯,有大义的名分在手,以奕欣目前的能量,绝对可以收拾了八大臣。既然果兴阿表态愿意保持中立,奕欣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若是果兴阿



第三百四十章 风波起(二更)
    八大臣要收拾董元醇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点便是他们不能接受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其实“四日密谈”之后,两宫与八大臣已经达成了包括奏折呈皇太后“御览”在内的几条妥协条件,实际上当时就已经变相形成了一个“垂帘与辅政兼而有之”的体制。简单点说,两宫太后眼下与垂帘听政,差的就是一道帘子。不过八大臣能够给实惠,却不能给名义,垂帘听政可是有违祖制和咸丰遗命的事,作为祖宗家法和咸丰遗命的守护者,他们死活也不能开这个口子。

    第二点就是亲王辅政,奕欣是什么人,咸丰的头号政敌。兄弟俩从道光年间就开始掐,一直掐到咸丰咽气,咸丰到死都没忘了打压自己的六弟。作为咸丰的嫡系,咸丰意志的继承者,八大臣当然以打压奕欣为首要任务,不收拾奕欣就不错了,怎么可能和他共享政权。奕欣现在的势力已经不小了,若是再给他辅政的权利,他还不上天啊!

    董元醇说是让恭王与八大臣“同心辅弼”,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肃六和鬼子六势同水火,怎么可能六六大顺,所谓“同心辅弼”完全就是一句风凉话。而且一旦奕欣加入了辅政行列,则以他皇帝亲叔父的身份,于情于理都应该列于首位,奕欣可就成了顾命八臣的“领导”了。这无异于是让八大臣,尤其是肃顺将已到手的权力拱手让人,世间哪有这样的便宜事。,一贯雷厉风行的肃顺,就算是吃错了药也绝不会同意。所以他断然决定,对这个折子进行全力还击,在“以儆效尤”的同时,彻底打消恭王等人的“政治幻想”,从而进一步巩固咸丰临终制定的政治体制,以及自己的既得权力。

    高宗乾隆爷晚年,由于年老“倦勤”,加上他对军机领班和珅的极度信任,曾令所有章奏在呈皇帝御览的同时,均需另录一副本送军机处,使得军机大臣(实际上大概就是和珅一人)能与皇帝同时知晓所有奏折的内容。这其实已经是严重威胁君权的举措,和珅之能成为大清绝无仅有的“权臣”,这实在是一个重要原因。乾隆爷一生极度自负,以为和珅万不敢蒙蔽自己,所以虑不及此,一点也不担心和珅威胁到自己。后来当仁宗嘉庆爷亲政,第一件事就是收拾和珅,第二件事就是马上把这条“规矩”立即明令废止。不过即便是权倾朝野如和珅,他所能看到的也只是“副本”而已,且顶多是与皇帝同时看到。而现在的顾命八大臣却因为赞襄一切政务的关系,能够先于皇帝看到奏折的原件。

    因为此时皇帝还没有大权独揽的能力,实际上君权是两宫太后与八大臣共享的,所以八大臣比和珅强的多。和珅只是窃取了一小部分君权,八大臣则是实实在在的掌握了一大部分君权。小皇帝屁都不懂,两宫太后也只能维护权威,治理国家都得靠他们八个,所以这是他们应得的权利。正是因为这项特权,在两宫太后看到董元醇的奏折之前,八大臣就已经快把奏折给翻烂了。

    肃顺气哼哼的与杜翰商量好了将来的反击措施,先是不能轻饶了董元醇,然后还得把董元醇背后的周祖培揪出来,老师学生一块修理。肃顺与杜翰商量处理人的时候,焦佑赢已经拟好了驳斥董元醇的上谕,除了骂街的话不能说,什么难听的都用上了。不过虽然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八大臣却并没有立即做出行动,他们要按先前与皇太后约定的“规矩”,将这个折子和当天的其它奏折一起,呈两宫皇太后御览。
1...108109110111112...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