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混血八旗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巨兔木木
    “我兵败被擒,一死而已,你何苦如此”李秀成苦笑着又挤兑了曾国荃一句,一旁东北军的班长却已经开始给李秀成包裹伤口,他可不敢让这位长官特意来找的人死于这种小伤。

    “多说无益,回营吧!”曾国荃也觉得自己刚刚有点过了,一把将小匕首远远的丢开,还假模假样的对李秀成拱了拱手。

    “唉!”李秀成留恋的最后看了一眼自由的天空,迈步便想随曾国荃回南京,但是腿刚抬起来,胸口便顶上了几把雪亮的刺刀。

    “这是何意”李秀成这一进一退,刚刚被曾国荃弄伤腿疼的厉害,而且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要拦他。

    “你们是什么人”曾国荃刚刚太过兴奋,而且在千军簇拥之中,根本没有注意到身边的一些奇怪人物。直到李秀成被人拦了下来,他才发现身边居然有十几个奇装异服的家伙。

    “敬礼!报告长官,卑职是中华清帝国满洲东北部地区国防军海军陆战队一团下士班长张志勤。”东北军班长报上了自己的名字。

    “满洲军你们想干什么”曾国荃对于东北军即长且拗口的名字很不感兴趣,哪里来的就是哪里人,什么人组成的部队就是什么军,所以湖南人组成了湘军,满洲人组成的自然就是满洲军。果兴阿绞尽脑汁回避的名字,被曾国荃一句话就给改了回去。

    “报告长官,这个人是我们的俘虏!”张志勤的级别实在是太低,人数是又和曾国荃差了太多,说话的底气难免不足。

    “赏他们几两银子!”曾国荃还以为只是几个满洲大兵想讨要赏银,给几两银子的事,他也不想起纷争。

    “报告长官,卑职等需要把这个战俘上缴给团里,请长官不要为难我们。”张志勤毕竟不太了解里面的是内情,还幻想着糊弄过去。

    “把人带走!”曾国荃可懒得和一个管十几个人的兵头




第四百零九章 半个圣人
    在中国圣人几乎是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而且需要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树,接近完美的人。曾国藩虽然一直在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修身、立德、立言、立功方面都不错,但是跟古代的圣人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而且曾国藩有点瘸腿,他在立言这方面弱的有点厉害。孔子是大圣人自不必言,王阳明也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阳明心学”,而曾国藩虽然有家书面世,却终究没有相对系统性的理论体系。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虽然出身平民,但祖宗也挺牛,号称是圣贤曾子七十世孙。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入塾读书,八岁能读四书、诵五经,十四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曾国藩的志向本来是做个道学家,结果落第秀才洪秀全改变了三好学生曾国藩的命运,曾国藩组建湘军之后,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攻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一向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称帝这个事,可不是拿下南京才有的,许久之前就有人和他提过。毕竟底下跟着混的人,都盼着曾国藩能谋个反,当小弟的,都会盼着大哥把场子越做越大。曾国藩的湘军势力渐大后,底下的人自然也会生出一些有违礼教的想法来。咸丰十一年,咸丰死在了承德,紧接着果兴阿与奕欣等人在北京城下打成了一锅粥,很多人都觉得这大清立国以来,旗人统治集团内部最大的内讧。湘军将领李元度当时就给曾国藩送上这么一幅对联——王侯无种,帝王有真鼎有轻重,似可问焉。曾国藩把对联收下,看了看,放一边,一个字也没说。李元度也就识趣,没敢再多说什么。曾国藩的老乡王闿运,虽然是跟着肃顺混饭吃的,但是果兴阿与肃顺闹翻之后,也起了异样的心思,更是当面和曾国藩探讨过这事。曾国藩从头至尾也是一字不说,最后用手蘸茶在桌子上写了两个字,独自离开。王闿运过去一看,竟是“荒谬”二字。后来曾国藩过生日时,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递了张纸条给他。曾打开一看,上面写着东南半壁无主,我公岂有意乎曾国藩照例是不说一字,随手就撕的碎碎的。

    部属盼他当皇帝,合作伙伴劝他坐天下,曾国藩又是汉人名臣,他若要谋反、拥兵自立,似乎是天意所示、民心所向的事,但是曾国藩死活都不肯。因为曾国藩比谁都清楚,一旦他反了满清,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乱了。

    曾国藩堪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之的典范,与他同时代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均对其人品持敬仰之情。几十年后最能影响中国历史的两个伟人和蒋介石,无不对其赞赏有加。所以说,从修身治国来说,曾国藩的个人魅力,远远地超越了党派政见之争。他之所以能达到此等成就,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曾国藩特别善于反省。他日日反省自己,更多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族类。正是因为有这样深刻而全面的反省,让他彻底放弃了去做这谋反自立这样的大事。与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满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满,其次才是灭清。而前者,让曾国藩颇为顾虑。

    大清立国二百余年,不仅旗人已经与汉人融为了一体,完全融入了汉人社会,汉人也已经彻底学会了顺从,大家都习惯了辫子粗又长。一旦把旗人驱出中原,这头上的辫子剪起来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辫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毕竟果兴阿一个旗人带着汉人剪辫子都很吃力,曾国藩也不会比果兴阿方便多少。

    而且除了这些观念上的问题,还有很多非常实际的情况,各国列强虎视耽耽于外,果兴阿、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僧格林沁等群雄并立于内,这个时候的排满反清之举,极有可能是自乱天下、自取其亡。在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令百姓生灵涂炭、生不如死的惨境之后,曾国藩更断然不愿因一己之荣耀而冒这样的风险。这种谨慎,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胆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怜悯天下的大仁大勇。

    果兴阿曾感叹过中国人酷爱窝里斗,曾国藩不仅也有相同的感慨,而且知道国人在这方面个个都是高手。熟读《易经》的曾国藩很清楚盈满则亏的道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即便没



第四百一十章 故地重游
    曾国藩在凤仪门的城楼上被巨舰重炮威慑了多半天,然后他就渐渐想明白了症结所在,满洲军虽然骄横,但色厉内荏的情形很明显。巨舰封锁了江面之后,也就是在江面上瞎溜达,虽然数次逼近南京城,但并没有真的炮击南京城。湘军各部自发围困起来的谭绍光,也是一个样子,他敢把枪顶在曾国荃的脑袋上,但却不敢和湘军全面开火,被困住了之后,从来没有尝试过武装突围。

    弄明白了这些事之后,曾国藩觉得自己明白了,谭绍光就是被派来吓唬自己的,他可以不断的刺激湘军,但是根本没有对湘军动武的授权。只要湘军不先开第一枪,满洲军绝对不会对湘军动武。谭绍光劫持曾国荃,强抢李秀成,则可能是满洲军的阴谋,朝廷想拿下李秀成这样的太平天国重要人物,然后让他们指证曾国藩治军不严、纵兵劫掠等问题。有了这样的口实,朝廷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削减曾国藩的封赏,裁撤湘军的兵员,威逼湘军上缴金银缴获,甚至把湘军的各部将领拆散安置。

    老谋深算的曾国藩看穿了朝廷和满洲军的用心,自然很快就想出了应对的方法。首先是严令湘军各部不得对满洲军动武,坚决不给朝廷暴力清场的借口。其次便是调集各部主力,把紫金山的谭绍光所部数百人团团围困了起来。谭绍光也不敢先开第一枪,只要派出优势人力,很容易就能困住他们。谭绍光身边是几百亲兵,又是突然的急行军,能带多少干粮在身上。只要困他们十天半个月,谭绍光就没咒念了,除非他舍得火并,不然就只能交还曾国荃和李秀成。没有了李秀成这样的人证,朝廷就很难把劫掠民间等罪名安到湘军头上,虽然有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说法,但是朝廷也得顾忌其他功臣的想法。

    打定了这个主意,曾国藩就不再理会江上的巨舰重炮了,专心致志的搞起了对谭绍光的围困。这一困就是小一个月,富明阿代转的上谕都到南京了,谭绍光还劫持着曾国荃在紫金山下当野人。不但没有任何交人服输的意思,反而过得还挺滋润,大有和曾国藩靠到年底的意思。

    富明阿转来的上谕,属实让曾国藩有些寒心,朝廷提都没提封王的事,只是给了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太子少保、一等伯爵的恩赏。而且上谕的措词很有些问题,话里话外一直在暗示曾国藩裁军,而且还暗示曾国藩,朝廷不喜欢他久驻南京。曾国藩虽然不想谋反,但是心里憋屈却是难免的,同时他也在纳闷,谭绍光在紫金山里是怎么坚持这么久的。

    谭绍光能坚持这么久的秘密,源自于果兴阿前世的第一份工作,果兴阿前世的第一份工作是卖泡面的。因为有在大型泡面企业工作的经验,果兴阿对于泡面的历史和制作工艺非常熟悉,在搞不出特别优秀的压缩饼干等军粮之前,泡面就成了东北军军粮的不二选择。蒙古有牛肉干,北疆人民还掌握了红肠的制作工艺,所以陪着谭绍光吃泡面的曾国荃,还有很合适的泡面伴侣吃。

    因为没有塑料,所以无论是泡面还是调料都是用油纸包装着的,保质期短了些,但基本和现代的泡面差别不大。这开水一泡就能吃的神奇食品,深深的震撼了曾国荃。这宝贝不仅重量轻、携带方便,而且烹调过程极其简单,实在没时间还可以干嚼,味道也很不错,绝对是行军时最好的军粮,曾国荃实在想不明白满洲人是怎么搞出来的。

    而且猜到了大哥想法的曾国荃,心里有些绝望,这小小的泡面,注定让曾国藩的一切谋划落空。满洲军每个士兵的行军包里都有九包泡面,这是他们三天的干粮,除了这些之外,谭绍光的亲兵辎重里,有足足一大车的泡面。大伙儿省着点吃,再和曾国藩耗两个月都有富裕,两个月之后,怕是奕欣、果兴阿等人都亲自到南京来了。

    “九帅,来吃饭了!委屈一下吧!等到了江边,我摆酒给您赔罪,请您吃江鲜!”谭绍光端了一碗泡好的三鲜伊面送到了曾国荃的面前,配套的还有半根红肠和三块牛肉干。

    “谭将军,你们吃的不错嘛!你们满洲人卖军火,这面条和腊肠卖吗”因为谭绍光在太平天国还没成名就被果兴阿给弄走了,所以曾国荃并不知道谭绍光和李秀成的关系,当然也就弄不明白谭绍光劫持他的事了。但是大家在一起混了好些天已经非常熟悉了,谭绍光还非常尊重他,所以说起话来也是非常的随意。

    “卖,卖、卖,吃穿用度我们全都卖。九帅若是喜欢,这泡面、肉干、红肠,我就可以给您牵线,你要买多少都有。而且您看我们士兵脚上的胶鞋,等到了江边我给您弄双新的试试,又轻巧又灵便,这也是我们北满州最新的产品,您想买,我们就一定卖!”果兴阿一



第四百一十一章 大清药丸
    果兴阿起初直奔凤仪门,只是想去见见曾国藩,试图通过谈判与曾国藩达成共识,用最小的代价,把谭绍光和李秀成弄回去而已。不过具体要怎么谈,用什么条件才能够打动曾国藩,果兴阿一直都没有想好。跑了一会之后,果兴阿发现自己不需要再想了,因为他找到了一个成本非常低的方案——抓住曾国藩。

    因为之前的误会,以及曾国藩的误判,导致湘军各部对东北军全都非常克制,坚决不开第一枪。所以果兴阿的大队人马出现的时候,湘军只是想以优势兵力阻拦,并没有进行实质攻击。而且面对高速迫近的重装骑兵,湘军步卒有些畏首畏尾,这就给了果兴阿很好的机会。湘军一共才几万人,在不开火的前提下,想完全封死道路是不可能的,没有山地的阻碍,骑兵可以很从容的变换道路,甩开眼前的湘军。果兴阿的指挥水平很有限,但是两千多人的团级规模,正是他最熟悉的指挥规模,所以他很好的抓住了战机,利用湘军的无措,果兴阿指挥两千近卫骑兵,直扑凤仪门。

    曾国藩在不在凤仪门,果兴阿并不知道,他也是靠猜。庞大的舰队突然开近,作为一个合格的统帅,肯定会出来看一眼的,而南京城最适合观察舰队的位置正是凤仪门。所以果兴阿要赌一把,他赌曾国藩正在凤仪门观察他的舰队。如果赌赢了,他很可能抓住曾国藩,逼曾国藩和他签一个城下之盟。赌输了,果兴阿就会很尴尬,因为他将陷入数万湘军的重围之中。正是年轻气盛的果兴阿并不怕,他觉得自己一定会猜对的,而且就算猜错了,他也有办法脱身。他可没像谭绍光一样深入内陆,而是就在江边打晃,舰队的火炮可以随时接应他,他身边的两千近卫部队,也是他敢豪赌的本钱。

    各部扩编的同时,果兴阿从各部选调精锐,组成了由福全统领的近卫旅。只有七千人的近卫旅,不仅是满洲各部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强将,也拥有当世最奢华的装备。近卫旅的每个班都装备了果兴阿最熟悉zb26轻机枪和掷弹筒,班长还有**沙,每个排都有马克沁重机枪和六十毫米迫击炮,营里还有果兴阿特制的九二步炮,团里更有一百零五毫米m3超轻型炮。果兴阿利用自己的金手指,把他近卫部队的装备水平,一下子提升到了二战时期的标准,日本鬼子的甲种师团都没有这么奢华的火力。北满州有果兴阿的金手指,又以倾国之力打造,也只能把果兴阿的近卫旅武装到这种程度,其他国家或势力更是卖血都做不到。

    以如此火力,果兴阿虽然只带了一个团过来,但他还是自信可以抗住五万湘军精锐的围攻。而且在大口径舰炮的辅助下,他也不用困守凤仪门,有重炮开路,他可以很容易的逃回到江面上。而且果兴阿还有后手,在他的两千骑兵直扑凤仪门的同时,近卫重炮团,也把十六门重炮运到了幕府山的制高点上。zb26轻机枪等武器,果兴阿好歹还改了个本土化的名字,这十六门镇国重炮果兴阿连名字都没改,它们依旧叫三十二倍十五榴。这款抗日战争时期,德国特意为国民政府生产的重炮,曾经在果兴阿的前世,为抗日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果兴阿开金手指复制他们的时候,也保留了他们光荣的名字。这种射程高达二十三公里的重炮,一旦占据了幕府山制高点,可以说就控制了半个南京城,没有现代防炮意识的湘军,面对这种果兴阿心目中的镇国神器,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

    曾国藩在城头上,很快就发现了果兴阿的异动,但是他已经来不及做任何准备了。没有接到动武命令的湘军,玩命的试图堵截果兴阿,可是果兴阿的两千人全是骑兵,刚刚培育出的关东马又太过神骏威猛,湘军除了跟在后面吃灰,什么都作用也起不到。本来就不以临阵急智见长的曾国藩,反应过来应该跑的时候,果兴阿的前锋已经冲进凤仪门的城门了。

    曾国藩的亲卫队到是应对及时,抛开了不开第一枪的混账念头,开始向冲进来的东北军射击,但是已经太晚了。东北军前锋已经冲到了凤仪门的瓮城里,湘军开一枪就要装填一次的进喜一式步枪,面对每分钟射速高达九百发的,瞬间就被压制了下去。湘军开了第一枪,然后便全是东北军的表演时间,曾经在内部演练过多次的暴风突击,第一次在攻城战中显示出了威力。正是因为湘军非常迅速的一败涂地,果兴阿和曾国藩有了相对体面的见面机会。

    曾国藩明白过来的时候,他的亲卫已经全部被解除了武装,整个凤仪门都落入了东北军的控制之中,留给他的选项,只有跳城自杀和接受被俘的耻辱而已。曾国藩非常担心自己跳城之后摔不死,所以他想找一些刀剑之类的东西,给自己来个痛快的了断。但是东北军清场做的非常彻底,不仅所有湘军士兵都被收缴了武器,而且还都给远远的隔开了,曾国藩想找个士兵掐死自己都做不到。

    “涤帅安好!涤帅无恙否!”曾国藩想明白怎么死之前,一个很焦急的声音已经传上了城头,紧接着一个服饰华丽的年轻人登上了城头。

    “阁下是”曾国藩很不适应东北军中不中洋不洋的军服,不过多少也了解一些,看打扮和肩章就知道上来的这个年轻人级别极高。

    “晚辈果兴阿,士兵们急躁了些,曾大帅无恙吧!”果兴阿立正之后,给曾国藩来了个很标准的军礼,当然他没有顾及曾国藩是否适应这种礼节。

    “云帅”曾国藩听说过果兴阿很多次,也知道果兴阿



第四百一十二章 错觉
    大清药丸这个话题,一下子拉近了果兴阿和曾国藩的距离,两人有了点开诚布公的意思。两人非常融洽的交谈了许久,谈了关于此次事件善后的问题,也对于国家未来的走向交换了意见。果兴阿非常佩服曾国藩的学识,曾国藩也觉得果兴阿见解非凡,实在是后生可谓。

    剑拔弩张的局势立时得到了缓解,大清最大的两个军阀开始谈笑风生,甚至还携手参观了果兴阿当年酒后荒唐的遗迹——神策门。神策门上携手揽腕的两人,让躁动的湘军和东北军都平复了下来,而且都对自己的统帅无比的敬仰。东北军认为果兴阿举重若轻,一举拿下了曾国藩,然后又一顿忽悠,把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唬的像乖宝宝一样。湘军则认为曾大帅气魄过人,在身陷敌手的时候,还从容不迫的说服了敌军主将,让气势汹汹的果兴阿甘愿执晚辈之礼。

    当然士兵们怎么想,并不在两位统帅的考虑范围内,他们要商讨许多实际的东西。曾国藩是大清的忠臣,他十分不认同果兴阿对抗朝廷的行为,同时也纳闷果兴阿一个旗人是怎么有造反的觉悟的。一心要当军阀的果兴阿,则完全不能理解曾国藩的理学道义,同时也费解曾国藩为什么不接受他一南一北同时改造中国的论调。

    果兴阿的构想非常的有创建性,他建议把中国变成联邦制政府。果兴阿在东北,曾国藩在江南,把朝廷夹在中间。大家谁也不要想搞分裂,都尊奉大清皇帝,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然后果兴阿在北方搞五年计划,曾国藩在江南搞洋务运动,走两种不同的道路,实验下如何发展更适合中国。湘军的势力已经非常骇人了,若是再有了果兴阿的支持,曾国藩完全可以在江南划地称王,也可以放开手脚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开展洋务运动。没有了朝廷的掣肘,还有果兴阿的工业基础支持,曾国藩的洋务运动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是大清的忠臣曾国藩,坚决的拒绝了果兴阿的提议,誓死不肯背弃朝廷。
1...129130131132133...25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