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敌之大唐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星河行者
可房遗则和他杜家是世交,可以说是看着他长大的,对于他的那点小伎俩,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就算是他杜平身上哪里有胎记、哪里有疤痕,全都清清楚楚。
房遗则两眼一瞪,不怒自威,两道精芒如同有形的闪电,直刺杜平的心海深处,让他不由得两腿颤栗,立马就老实了。
他脸上堆满笑容,不敢再卖弄口舌,老老实实地说道:“世叔,这小子就是被秦二和魏黑脸夸得天下少有、地上无双的少年英雄赵无敌,也不知道秦二那家伙抽什么疯,竟然写了奏章和公文,为他请战,要和吐蕃使臣比个高低。
不过,世叔,俺总觉得不靠谱,此番可是擂台较技,比不得两军阵前厮杀,想那么多世外高人都铩羽而归,就他这小身板,俺看着玄乎。”
“请战吐蕃使臣唔,是有些鲁莽了!”房遗则半眯着眼睛,手拈长须,想了又想,低声道:“你将秦怀玉的公文拿来,老夫看看再议。”
赵无敌再次打开了包裹,将公文双手捧着呈给房遗则,继而垂手肃立一边,等着他问话。
虽然都不是外人,可房遗则依然是先验了公文的封签、画押和印鉴,见一切如常,没有拆封的迹象,方才拿小刀子挑开了封签,将公文抽了出来。
秦怀玉的公文并不长,也就是薄薄的两张黄竹纸,可房遗则却看得很仔细,且看完一遍以后又重新开始,翻来覆去看了能有三五遍之多。
在上官看文书的时候,职下必须要稍为离开一点距离,且不能站在后方,就连眼睛也不能盯着文书,以避免嫌疑。
赵无敌就站在房遗则的前面,相距能有四尺左右,且略微侧着身子,眼睛看着别的地方,让房遗则很满意。
可当他看到杜平的时候,立马气不打一处来。那杀才一点都不顾忌规矩,一把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你看看那副模样,不知何时挪到他右侧站着,还将身子前倾,脖子伸得老长,一双眼睛滴溜溜乱转,见房遗则发现了,立马伸出大手挠着脑袋,装出一副憨厚的傻样。
他看着杜平长大,自然知道这货的品性,整个就是一个貌似忠良、实则一肚子鬼心眼的家伙。不过,虽有些小狡猾,可在大是
大非上面从来都不含糊,也就懒得烦神。
一个人,只要有一颗忠义之心,在大是大非上面不含糊,那就是一条好汉子。至于些许小节,孩子们都长大了,也就这样了,想扳正也过了最好的年龄,就如同那树木一样,打小枝干长歪了,若不曾及时纠正,待到成为参天大树以后,就再也无法改变,只能凑合着用了。
&
第471章好懒全凭一支笔
自古以来,官员之中不乏角色转换者,横跨于文武之间,自由转换。
今日从文而明日从军,一双手将刀与笔俱都使得游刃有余,却如同树挪死人挪活,最后大放异彩、惊艳一个时代。
可纵观数千年古史,武转文者易,而文转武者难。
因为武人中不乏家学渊源、熟读经史的满腹经纶者,本就是文武兼修的大才,却只因为生逢乱世而不得不纵马提刀,好为族人博取一个安定的生活。
而且,历朝历代对文臣武将的划分也很呆板,就连手执如椽巨笔的史家,也是根据某人的官职和成就来进行划分,从而将一个个人杰归入文臣或武将的行列。
史上那些惊才绝艳的大将,譬如汉之韩信、东吴之周瑜和陆逊、本朝的军神李靖,哪一个都是风华一个时代的人物,成为名将的标尺。
可他们是武人吗
若是以在万马军中杀得七进七出赵子龙以及本朝的程知节和尉迟恭之流来做对比,那么韩信之辈只不过是一个个文弱书生,杀了沙场就连自身安危都要靠大批卫士保护,纯粹就是给武人蒙羞!
再看看蜀汉的诸葛亮,他一生统率蜀地兵马,六出祁山,与曹魏征战不休,那么,诸葛亮是武人吗
他是蜀汉的大将军,却无缚鸡之力,似乎是个“伪武将”,可若将他当成文臣,但他一生中将大半的精力都倾注与北伐中,就连死也是死在五丈原的蜀军大营里,似乎也不太合适。
由己推人,房遗则内心里也是将赵无敌当作李靖一样的智将,而从来不曾将他和杜平之流划拉到一处的。
今日一见,赵无敌给他的印象,更加坐实了他的猜想。这也不怪房遗则,就这样一个眉目俊朗的半大娃子,浑身上下都找不到一丝一毫的杀气,不说别人,就是和在兵部衙门里都快废了的杜平相比,也无法和人们认知中的武人形象重合。
可既然赵无敌信誓旦旦,一意孤行,铁了心要与吐蕃使臣一较高下,加上其间又有秦怀玉和魏文常的担保,让他也不好拒绝了。
秦怀玉为人谨慎,从不打没有准备的战,比起杜平这个粗货要靠谱得多。而魏文常更是颇有乃祖之风,说出去的话那就是一个唾沫一个坑,更加不会无中生有、胡言乱语。
而今,既然他们二人都推举赵无敌前来应战,那么……至少证明赵无敌修为不凡,武技有过人之处,即便是和番僧有点差距,可自保应该没有多大问题。
既然如此,老夫也就不枉做小人,索性好人做到底,现在就应了你的请战书,再着人立即将奏章呈送政事堂。
房遗则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他虽然是兵部尚书,官居三品,算是爬到了最高的实权品级。可同样是三品,却没有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就入不了政事堂,没有议政的资格。
所以赵无敌能不能和番僧交手,得要看政事堂中那些宰相、也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意思。对此,他是爱莫能助,只能期望赵
无敌人品爆发,能够搞定那些老家伙。
他乜了赵无敌一眼,提笔在秦怀玉的公文上批复了一个大大的“准”字,并附上他的名字。
他是兵部尚书,而处理秦怀玉的公文本就在他的权限以内。到了他这儿,这份公文就算是到头了,可以进入故纸堆里存档,直到有一天到了期限,一把火烟消云散,不留下一丝痕迹。
&nb
第472章欲谋拦路虎
房遗则铺开一张黄竹纸,那一只小巧的青铜虎搁在纸张的最上端,提笔在手,略微沉思片刻,边一气呵成,写满了大半张纸。
他将手中的狼毫随手一扔,准确地搭在细瓷笔架之上,泼洒出三两点墨迹,甩在几案之上,混迹于斑班迹迹中,就如同一挂明灭不定的星河。
他用手指捏住黄竹纸的两侧,凑在眼前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一边看,一边小声吟哦,于摇头晃脑中不时地点头,看似对自己的这篇佳作颇为满意,认为可以流传千古,做士子们学习公文的范本。
冬日天寒,气温很低,墨迹不容易干,房遗则将黄竹纸凑到眼前,使劲对之吹气,企图让墨迹干得快一些,免得耽误得太久。
可吹了一阵子,房遗则终于明白了,对着墨迹吹气就是一种一厢情愿的事情,根本就不到作用。
他不由得苦笑,索性将墨迹未干的黄竹纸往几案上一扔,一切顺其自然,不再强求。
他和武后年纪相仿,都活了一大把岁数,就连头发和胡子全都白了,竟然还像小儿女一样做出荒唐事,真是让人羞愧难当。
他为了掩饰心中的尴尬,没事找事地和赵无敌聊着北地的战事,却又点到为止,并不刨根问底,对赵无敌的回答也是不置可否,哪怕是明知道不尽是实话,却也并不点破。
房遗则就像是一个慈祥的老爷爷,和自沙场归来的小孙儿聊天,眼神中尽是宠溺、满意和宽容。
谁不是打年轻时过来的
年轻人经历一场大胜仗以后,难免有些志得意满和心高气傲,言语之中不期然之间就将整个过程给来一番美化,将战果夸大了一些,将自身的作用拔高一截……
这些都很正常!
说起来都是人之常情,试问天下人、谁在年少时没有因为读古史而对那些史上的英雄人物心生景仰和崇拜,继续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夜深人静时以身相代,做起一个无敌的梦
人们对待胜利者总是显得很大度和宽容,只要他们的胜利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虚假,那么其它的一点都不重要。
在房遗则看来,眼前的年轻人还算是比较靠谱的,只不过是将个人武略拔高了一截,实在是不算什么。
纵观我朝大将出征边地,哪怕是和敌军打草谷的小队人马遭遇,以众凌寡,斩下数十颗头颅,对于真正的名将可谓是一种耻辱,可那些杀才们可不管,照样上奏朝廷表功。
当然了,经过军中耍笔杆的文士一番润色以后,奏章中就变成了“闻外敌入侵,吾亲率三军迎头痛击,经历一番苦战,杀敌无数……”
对于“无数”这个词的定义,武将和文官的认知是不同的。俺们读书少,超过两只手就犯迷糊,再说了,沙场之上光顾着斩杀敌人,就连刀子都砍卷了,将敌人给看成一地的零皮碎骨将烂肉,实在是数不清。
而兵部算是这些杀才的娘家,杀才打了胜仗,兵部脸上也有光彩。因此,明知道奏章中是漏洞百出,
可为了自家的面子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并大笔一挥,写上兵部的意见,然后转交政事堂,请宰相们审定。
政事堂中的宰相们大多是文臣,几乎没有上过沙场,且对于朝廷来说,一场胜仗总比一场败仗来的好,那么又何必给自己添堵、让帝王闹心
论起此事,让房遗则想到秦怀玉的“杀敌十万”来,不光是他,就算是武后估计对杀敌之数也心中
第473章武承嗣的对手
房遗则待墨迹好不容易干了以后,将其小心翼翼地折了又折,然后和秦怀玉的奏章放在一起,搁在一个木匣子里。
他将木匣子交给杜平,让他陪着赵无敌一起送到政事堂,交给今日的当值宰相武承嗣。
秦怀玉既然写了奏章,那就超出了他的处置权限,必须转呈政事堂,至于政事堂是不是转交武后御览,那就不是他那左右的了。
而他虽然对武承嗣那厮不齿,但却无力改变人家是宰相的现实,所谓“形势比人强”,该低头时就必须低头,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可貌似粗鲁实则油滑的杜平却拒绝了,并指出其间的不妥,方才让他恍然大悟,感慨复叹息,到底是老了,不中用了,看问题不再周全,容易丢三落四。
秦怀玉率领一万边军将突厥给打残,不仅扭转了大唐风雨飘摇的糜烂局势,让默啜好不容易方才建立起的反唐联盟不攻自破,还为大唐赢得了至少五到十年的时间,不再时刻提防外敌入侵。
如此大胜,天下人闻之,谁不振奋人心,激动莫名可的的确确就有一个人不爽,想方设法地给予阻挠和下绊子,哪怕被武后训斥也不悔改。
此人就是武承嗣,武后最亲近的娘家侄子,当朝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挤入了大唐中枢政事堂中,成了一名宰相。
可此人的确是一个小肚鸡肠的家伙,属于典型的志大才疏之辈,且头脑简单,性情乖戾,对待他人只会简单地划分为敌和友,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秦怀玉是老牌勋贵的中流砥柱,而勋贵是李唐封赏的,以此推之,那么勋贵自然是李唐的孝子贤孙,从而无条件地阻挠和敌视他们老武家。
其实,在武承嗣心中对朔方诸将中最恨的人还真不是秦怀玉,也不是魏文常,而是他的本家兄弟武攸暨。
当年武氏全族被流放岭南的时候,武承嗣也没想过有朝一日能重回中原,享受锦衣玉食的日子。
也许在初期曾对着明月和星空幻想过,可生活的艰辛、岁月的磨难很快就将美梦给击碎,将他从幻想中拽出来,从而为了活命而忧心忡忡。
人是会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位的变迁,能将一个人变得面目全非,就连自己都觉得陌生。
可自从被姑母召回洛阳,赐以高官厚禄,锦衣玉食,在经历了初期的战战兢兢以后,他的心又活了,野心像荒草一样疯长,迷失了他的本心,孕育出一种叫做野望的东西,让他露出狰狞的獠牙。
姑母虽然将整个武氏一族全都给召回来,可论起亲疏远近,其间还是大有区别的。
他的父亲和姑母虽不是一母所生,但却有同一个父亲,是亲兄妹,血浓于水。纵然他们昔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可事到如今,在姑母欲取代李唐以武氏之身登基称帝的时候,也只能依靠他们这些侄儿了。
他对父亲的死因心知肚明,但却从来没有怨恨过姑母。不说坊间的那些事关昔日的传言是真是假
,就是老一辈的恩怨情仇,也不是他一个小辈能搅和的。
不管怎么说,是姑母将他从岭南的牢笼中给捞回来的,可以说是救了他一命,也救了整个武氏一族,让他们不至于香火断绝,传承消散。
他能感觉到姑母对他的亲近,也在心里头将姑母当作长辈孝敬,一门心思地支持姑母开创一个武氏皇朝,并传承万世,千古不
第474章走不通,拐弯就是
既生瑜,何生亮!
这就是武承嗣的内心真实写照!
当逃离了岭南烟瘴之地时,他曾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将列祖列宗和诸天神佛感谢了一个遍,然而,最感谢的人却是亲手将武氏一族推下炼狱的武后。
世事无常,有时候就是这么可笑。人家将你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受尽了折磨,尝遍了心酸,可你却不敢心生怨恨。
因为她够强大,强大到你不敢恨,就连在内心深处想想都不行,而只能逆来顺受,作缩头乌龟在烂泥里折腾。
而这个人偶然流露一丝善意,且还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方才顺手将你给牵出来,可你却心生感激,视其为万家生佛的大恩人,日日顶礼膜拜。
武承嗣是真将武后当作武家的活祖宗看待,不惜一切代价捍卫她的利益,为了武后,哪怕是要他举世皆敌,也不后悔。
泱泱大唐,豪门并举,世家林立,若没有了武后撑腰,他们武氏还真不算什么,说不定哪天就让人蜂拥而上,给啃噬得连骨头都不剩下一根。
当武后登基称帝的日子越来越近的时候,真心欢喜的武承嗣,心中却又起了一丝波澜,有一种叫做野草的东西在疯长,很快就滋生出炽烈的野望。
武后要登基称帝,那么就要从亲子手中窃取江山社稷,而这样一来,为了保证武氏天下万古长存,就不能再将江山传承给亲子。
有亲子而不能传承,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能是武氏子侄,而他武承嗣是武氏的长房嫡孙,从血统上来讲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上天偏偏给了他一个对手,那就是与他拥有同一个祖父的武三思。而且,这个武三思还不是一个草包,为人奸诈,最为擅长察言观色、拍马溜须,将姑母给哄得开心得不行,从而成为他最强劲的对手。
这还不算完,日前的突厥寇边,本该是大唐的一场劫难,就在武三思统领二十万大军北征的时候,他还曾幻想过最完美的结局,那就是让武三思那个王八蛋遭遇默啜铁骑,从而重演武懿宗的噩梦,最好是在乱军之中被人给干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