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漫客1
吕梁脸色难堪,只是还不等他说话,太康帝姬姜璇就急忙出声:“买,十万两银子我们买!”
姜无忌嘶声道:“姐!”
吕梁苦笑一声,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姜璇没好气的拍了一下姜无忌的脑袋,大声道:“本宫说了买,这笔钱从本宫的太康殿里出!本宫来出!”
姜无忌怒哼了一声,目光凶狠的看向赵显:“赵七,这十万两之辱,孤会一直记在心里,你给孤等着!”
赵显撇了撇嘴,对着谢康说道:“表叔。你看这厮,我给他的身家翻了个倍,他还如此气愤,我要是告诉他他只值五万两,他还不得气死在临安城”
谢康冷冷的看了自己的侄子一眼,不做评价。
赵显又嘀咕道:“这娘们眼睛都不眨,就能掏出十万两,比我还有钱,看起来这笔买卖是亏了。”
接下来,赵显跟吕梁把剩下的将领一一议了价格,最后把这十七个人连同姜无忌一起打包,作价二十五万两赎金。
谈成之后,赵显拍掌笑道:“吕大人,九十五万两太不好听,不如凑个整,好算账。”
吕梁诧异道:“殿下的意思是九十万两”
赵显翻了个白眼:“你当我没说。”
……
最后,双方迅速拟订国书,在日落之前国书就已经送到了凌虚阁里,赵睿的案头上。
赵睿淡淡的扫视了一眼,对着跪在殿下的谢康说道:“谢侍郎,这些条件你们都看过了”
谢康恭谨道:“回陛下,臣会同严侍郎一起,都仔细看过了,另外还拟了一份送到了黄尚书那里,给他老人家也看了。”
“你们都同意”
谢康沉声道:“陛下,礼部跟那些齐人纠缠了许久,实在是从齐人那里谈不出什么东西来了,此事是安王殿下牵的头,我们礼部就同意了。”
赵睿轻哼了一声:“好容易抓到北齐的一处痛脚,就被你们卖
第十九章 胡闹
最终的结果是姜无忌连同程棘等人,跟随着吕梁的使团一起回了燕京,两方交换了国书,约定好了在江宁交接银粮,交接完成之后,才放五万投降的齐军回燕京。
北齐的事情总算告一段落,齐人对这个结果还算满意,谢康的礼部衙门也总算不用再操心齐国的事情,算得上是皆大欢喜。
唯一一个不怎么开心的,大概就是赵显了,他被赵睿连哄带骗,骗去了蒸馏酒的秘方,如果长远看来,赵睿这次至少骗走了他上千万两白银。
这种蒸馏酒的成本虽然要比一般的水酒高出许多,但是一经问世,必然会受到天下好酒客的青眼,会迅速在酒水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蒸馏酒可以勉强当做消毒的酒精来用,只这一项功用,就能让军方大量采购。
如果卖到齐楚两国,更是可以居奇货,得高价。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种蒸馏手法并不复杂,很容易就会泄露出去,比如说江宁军中那些曾经跟着赵显一起酿酒的士兵,估计每个人都能把那套蒸馏设备还原个七七八八。
这桩买卖如果给赵显来做,不出三年,市面上就会到处是仿制的蒸馏酒,来跟他抢生意。
这种事情是没有办法杜绝的,赵显原本的思路是把“蓝火酒”做成后世类似于飞天茅台的品牌名酒,然后从中牟利。
而现在这桩买卖被赵睿接了过去,事情就简单许多了,只需要把这种酒列为民间禁品,就可以一家独大。
而且还可以出口道齐楚两国,赚取大量暴利,这种以后的事情,赵显还没有想到,赵睿就已经吩咐下去,成立了皇家的御酒司,全权负责这种蓝火酒的生产与买卖。
说起做生意,没人比得过江南人。
也正因为如此,赵显的心情才愈发抑郁,不小心脱口而出的一句玩笑话,让他失去了成为大启首富的机会。
……
日子过的飞快,转眼间时间已经来到了八月下旬,天气虽然仍旧闷热,但是已经有了一些秋意,临安城里也开始刮起了阵阵凉风。
赵显的箭伤早在半个月前就已经痊愈了,不过他懒得动弹,每日里就是缩在临安城的肃王府里,调戏调戏自家的丫头,以及那个越发妩媚的长公主。
这一日,赵灵儿从深宫里走了出来,径自走到了赵显躺着的凉椅旁边,嘟着嘴说道:“哥,我要走了。”
赵显睁了睁眼,然后缓声道:你要去哪儿啊,别乱跑了,就在宫里陪着祖母吧,等两年你年纪大了,哥给你找个帅哥,把你嫁出去。”
“才不要!”
赵灵儿用短剑的剑鞘拍了拍赵显的肚皮,怒道:“你天天就知道睡觉,懒死你算了!”
赵显懒洋洋的翻了个白眼:“莫闹了。”
“哥,我要回太华山看师父师娘去了!”
赵灵儿哼道。
赵显这才正色起来,从凉椅上坐直了身子,认真的说道:“太华山,你……莫要回去了。”
“为什么”
赵显脸色严肃:“还能因为什么因为太华山在齐国。”
“我们大启数月前刚与齐国大战一场,你是大启的公主,只身回去,谁能保护得了你”
太华山也就是华山的古地名,正处在齐国境内,太华山上的陈希夷还曾经被北齐的元庆帝封为护国真人,与姜家渊源颇深。
数月前江宁一战,赵显一举杀了五万多齐军,又俘虏了五万多,可以说已经是北齐的全民公敌,赵灵儿是他的亲生妹妹,赵显怎么放心她再回太华山去
万一北齐之中,有一些心思阴晦的,打听到杀人魔王赵宗显的妹妹去了他们齐国,赵灵儿焉有命在
赵灵儿撅着嘴,拉着赵显的衣衫撒娇:“不行,人家都从华山上出来快半年了,一定要回去看望师父师娘……”
“七哥,你就放心吧,灵儿功夫很好的,等闲几十条大汉也近不了身,没人害得了我的!”
赵灵儿信誓旦旦。
赵显面色一沉,喝道:“你功夫再好,能从齐军的连弩之下逃生么!”
北齐的连弩,是数十年前北齐的大匠师诸葛愚发明出来的杀器,可以从弩中连出七箭,射成一条笔直的直线,七箭连珠之下,就连大启最精良的铁甲也可以一击洞穿!
这种连弩第一次露面,就是北齐面对着苏定边的北伐之时的守城之战,数千轻骑手持连弩出城,干脆利落的击败了苏定边麾下的一万重甲步兵,从此这种连弩被传为神话。
齐人能够连年大败突厥人,打的突厥人不敢觊觎中原,这种连弩功不可没。
即便是到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北齐诸葛连弩的秘方仍旧没有泄露出来,南启和西楚每年不知道派出多少探子,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硬是挖不出关于连弩的任何消息。
&nbs
第二十章 军器监
被赵灵儿给吵醒之后,赵显也没了多少困意,他从躺椅上站了起来,迈步走出了后院。
阿绣在前院看到了赵显,轻笑道:“少爷,你醒啦”
赵显伸了个懒腰:“是啊,在家里躺了这么久,再不出门,别人还会以为你家少爷死了呢。”
阿绣有些吃惊,问道:“有人要对咱们家不利”
“这倒不是。”
赵显迈步走出院门:“咱们以后是要在临安城立足的,一直躺在家里总不是办法,总要让旁人知道知道还有赵宗显这么个人在。”
“不然以后就不会给人瞧在眼里。”
阿绣似懂非懂,手上扔了一件外衫递了过来:“少爷,天凉了,多穿一件吧。”
赵显伸开双臂,阿绣羞涩一笑,温柔的给他穿上了衣裳。
赵显这次出门要去的地方,是工部衙门的下属部门。
工部虽然同为六部之一,但是工部的活计都是一些脏活累活,许多读书人都喜欢清贵,不愿意沾染这个衙门,唯有赵显是自己请旨,给自己求下来一个工部右侍郎的官职。
在后世经历过许多次工业革命的赵显,深刻的了解到一个道理,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启国一向武弱,即便出了苏定边赵长恭这种猛人,也只是昙花一现,灿烂过后还是会被齐楚两国压着打。
苏定边死后,启国就被齐楚欺负了几十年,这才等到了一个赵长恭。
而赵长恭刚死一年不到,北齐就跃马江宁,不得不由陈静之出面游说齐军,才让齐军撤退。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一个弱字。
这种弱,不是一个雷震子就可以改变的。
首先,启国地处江南,没有骏马不说,连个像样的马场也找不出来,这是第一弊病。
其二,南方的树木太过柔软。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南方没有特别坚硬的树木,连制箭支大部分都是用的竹子,而北方的箭支多是用桦木。
这两种材质制成的箭支无论是硬度和杀伤力都是不能比的。
由于北方的树木整体都比南方硬上一些,哪怕是做长枪的枪杆材料,北方也要好上一些,再加上北方人天生就要刚烈一些,种种劣势比较下来,双方的差距就已经很明显了。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冶金技术,大启的冶金技术要胜过西楚,但是对比起北齐来还是要输上一些。
更为致命的是南人喜剑,江南的那些著名的铸匠,九成九都是剑炉……这剑虽然温文大气,却是上不得战场的。
相比起来,北齐的那些匠人,最喜欢的是打出一柄柄雪亮钢刀。
所以说苏定方和赵长恭为什么是英雄因为他们可以带着大启的弱兵,战胜齐楚的强敌,以弱胜强,才是两代战神的伟大之处。
赵显自问没有什么带兵的天赋,这一点从他在江宁被姜无忌袭营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连带兵都没有什么天赋,就更谈不上什么以弱胜强,因此他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既然不能以弱胜强,那就把弱变成强。
赵显微阖双眼,身后带着两个宗卫府的青衣卫,迈步朝着临安城南的工部作坊走去。
工部的作坊不同于工部衙门,工部衙门在皇城之中,而工部作坊则是座落在城南,抬眼望去,这个工部作坊是一大片连在一起的低矮瓦房木房土房混搭在一起,这一片作坊的门口,刻着“军器监”三个篆字。
赵显微微叹了口气,这就是挂在工部名下的大启国武器研究制造所了。
好一副破落模样。
赵显之所以恬着脸求下这个工部右侍郎的职位,为的就是把这个军器监拿捏在手里。
他事先已经跟赵睿以及工部的杜尚书打过招呼,毕竟雷震子珠玉在前,赵睿跟杜尚书也不好说什么,索性就把这个军器监交在了他的手里。
这个军器监虽然是挂名在工部衙门之下,但是某种意义上他是一个独立部门,有一个正四品上的的监正,一个正七品的监丞,手底下各种牛毛小吏数不胜数。
赵显身后带着赵慷,两个人晃悠悠的走进了军器监,守门的衙役瞥了他们一眼,看到赵慷衣襟前面绣的那只青色狐狸之后,立马目不斜视,装作没看见两个人的模样……
赵显哈哈一笑:“赵慷,你这身青皮还真是唬人,别人看都不敢看你一眼。”
赵慷陪着笑脸说道:“王爷莫取笑卑职了,您要是把您那件大统领白蟒袍给穿来,这军器监的许监正早就跪您面前吓得瑟瑟发抖了。”
赵慷所说的白蟒袍,是朝廷赐发给青衣卫大统领的,意思是穿上这身蟒袍,大统领就可以代天子行事。
其实也就是大统领工作服,不过历代大统领都相对低调,不会穿出
第二十一章 赵显的学生们
“章季。”
“到!”
“徐涛。”
“到!”
“李清。”
“到!”
“班书。”
“到!”
军器监的一个院子里,赵显一个个点名,他仅剩下的四个男学生都恭声答到。
点名这个习惯是在肃王小学里培养出来的,即便眼下只有四个人,赵显还是按着规矩依次点名。
他总共十四个男学生,十个已经被他“上交”给了赵睿,只剩下这么四个了,这四个学生一直被他扔在工部学习,直到现在才召回了身边。
“你们在工部,跟那些匠人都学了些什么”
“回校长,学生们各个行当都挨着学了一遍,木工到铁匠的大体流程都已经会了。”
四个人当中,年龄最大的是徐涛,他代表着众人做出了回答。
所谓大体流程,就是要他们能独自做出东西,打出兵器来,不过木工和打铁都是一辈子的事情,这几个毛孩子只在工部呆了三个月不到,说懂倒是没问题,要说精通就万万谈不上了。
赵显也没指望他们精通,毕竟他教学生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做铁匠,去做木匠。
赵显点了点头:“有什么收获吗”
四个人纷纷点头,性格跳脱一些的章质举手说道:“校长,这段时间学生仿着您的那个大纸鸢,自己做了一个。”
他嘿嘿笑道:“您那个大纸鸢用的是绸布,学生这个纸鸢比您那个可便宜多了,而且还飞得更远了。”
赵显有些好奇:“你用的什么”
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那种不透风的化工纤维布料,大部分的布料都是麻布,针线孔很大,托不住风也就不可能把人带起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