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冠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雨落未敢愁
雒阳武库有兵刃无数,现在司马遹缺的不是兵器,而是粮食。
而在王生的奏章中,很明显魏郡屯田可供用十万人之用数年,这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这也是司马遹同意王生组建屯田军的原因。
魏郡郡城中,王生在修缮好的郡守府中,身上穿着清闲衣裳,看起来颇为闲适。
春日早至,寒冬的酷寒也已经是消散得七七八八了。
这身上的衣服,也不像是冬日那般厚重了。
“君侯,又在看书?”
汝阳郡主款款而至,细致乌黑的长发,披于双肩之上,略显柔美,有时松散的数着长发,显出一种别样的风采,突然由成熟变得可爱,让人新生喜爱怜惜之情,洁白的皮肤犹如刚剥壳的鸡蛋,大大的眼睛一闪一闪仿佛会说话,小小的红唇与皮肤的白色,更显分明,一对小酒窝均匀的分布在脸颊两侧,浅浅一笑,酒窝在脸颊若隐若现,可爱温婉极了。
“是。”
王生看了司马云一眼,又将目光放在手上的上了。
汝阳郡主脸上缀着笑容,她对王生算是百依百顺。
毕竟王生是听了她的要求,然后将司马冰给放了。
在汝阳郡主司马云看来,那便是广元侯是喜欢她,尊重她的。
她对广元侯,自然是得百依百顺,尽情侍奉了。
当然...
若是司马云知晓她兄长现在已经是变成一具尸体了,恐怕心中就不会这般想了。
“这些果子,还有春茶,还有些点心,君侯饿了,可以稍稍吃一些充饥。”
“嗯。”
王生轻轻点头,但目光一直都是在手上的上的。
“君侯看什么书?居然如此入神?”
之前她来的时候,广元侯可不是这般的,要不是就地正法,便是直接抱到书房里面去,现如今居然看一眼都不看。
广元侯在看什么书呢?
“看宣皇帝的手记?”
宣皇帝?
汝阳郡主司马云愣了一下。
“宣皇帝手记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郡志来的有趣。”
“若说是有趣,倒真是不如郡志,但说到有用...”
王生的眼睛顿时就深忧起来了。
他可是有很多东西,要想司**学的啊!
司**熬过三位皇帝,之后才有了司马家的起势。
这其中的智慧,确实是值得王生好好琢磨琢磨的。
毕竟对于他来说,学习司**,是非常实用的,从其中掌握的技能,他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便能够用到。
历史上真实的司**虽算不上是枭雄,但肯定是个聪明人,尤其擅长玩弄权术。
三国时代是以三家归晋,马氏摘了曹操家的「桃子」告终的。
司马氏最终能够后来者居上,还真不是光靠阴谋诡计或是心狠手辣就能做到的。司马氏可以半道截胡,其中一半是运气,另一半则是处世的智慧。
想要了解司**的权谋手段,就要先从司**的出身讲起。
这也是王生选择看司**手记的原因。
因为是个人笔记,这写上去的东西,基本上就是他心中所想的。
司**是大家族出身,司马氏一门居于河内郡温县,属于当地的名门望族。
论名望、论财富和社会资源,司马氏虽然比不上那些寡头级别的门阀大族,但肯定是比刘备这样地方豪绅之家要强。
如果做大致的横向对比,这个家族应该和南阳郡的诸葛氏差不多。
东汉末年的社会形态有-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各个大家族几乎垄断了社会的一切财富和资源。一个大族,其实就相当于-个袖珍的国中之国,尤其是在黄巾起义以后,这些大族普遍都有了私兵,说是一个弱化了点的诸侯国也不为过。
而同一地域内的各个大族,又会彼此通过联姻交叉持股,最终形成联盟,所以当时就有了颍川士族、南阳士族、河内士族这样的说法。譬如荀或**就是颍川士族的代表,诸葛氏则是南阳大族。
长坂坡时赵云给自己喝号,说的是「常山***」,要把籍贯带出来,原因就在于他也是士族子弟。
所以三国时的「国」,和我们通常说的国不是一回事,他们内部的统一程度,其实远不如战国时代变法后的各个诸侯国。
换句话说,魏蜀吴三国并不像三个独立的国家,而像是三个门阀联盟,不过三个联盟都各有一个龙头老大。
以司马氏手中的资本,要想独自立起门户是做不到的。所以天下大乱这个变局,对他们家来说也不存在跑马圈地的问题。
在当时,这个体量的家族要想在乱世中求存,唯一的选择就是带资入股,选择一家加入进去。
司**23岁那年,曹操就曾经下过征辟令,让他去自己手下做官,结果司**称病,躲了这次征辟,然后就一直闭门不出。
司**之所以这么干,各种的缘由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一[保留余地」。
司马氏的势力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
因为有资源,所以肯定谁都惦记,又因为资源不多,所以这样的家族很难独自把握自己的名义。
更要命的是,当时河内郡所处的位置,正好夹在曹操和袁绍两派势力之间。
这种情况下,任何赌博性质的押宝都是不可取的,押对也就罢了,押不对就是全族几百上千条颗人头落地。
在居于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任何时候你的首要任务,都不是琢磨什么弯道超车谋求发展,而是生存。
当时,司**的父亲司马防和大哥司马朗都已经在曹操麾下为官效命。
按照三国时代的游戏规则,司马氏这个时候应该已经算是在曹氏集团入股了。
此时官渡之战刚刚结束,虽然河北的袁绍已经大败,但袁氏残余势力尚存,未来局势的走向其实依旧存在变数,这里面的风险,是司马家承受不起的。
在曹操这边,反正已经有司马防、司马朗父子两人,早就完成了入股,曹操怎么也挑不出司马氏的毛病,那么司马家留着一个声望很高的二儿子司**没有为曹操做事,就始终给自己家的未来多保留了一种可能性,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两边下注。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那么给自己多保留几种可能性,等候最佳的时机,最明智的选择。
看到此处,便是王生也不得不佩服司马家,佩服司**,佩服当时的那些士族,当真是多智如妖,把事情的方方面面都给想好了。
司**这一等,就足足等了七年。
七年之后曹操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北方,局势走向已经没有一点悬念,这个时候,司**就很痛快地接受了曹操的再次征辟,做了司空府的文学掾(秘书长)。
作为缺乏资源的后来者,最好的选择就是永远保证自己能够跟从赢家,在严酷的外部环境下,这未必能保证你也赢,但至少尽可能地保证你不输。
在常人看来,这七年中战时频发,正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蛰伏七年等于白白坐视无数的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
从司**的角度来说,他不缺头脑和见识,但司马氏手里的那点资源却不算多。
所以,赢,自然很好看,但输,却一次输不起。
假使曹操最终败了,而司马氏一门又把宝全部押在他身上,届时这个家族的处境就会很尴尬。
他们家的资源,还不够保证新的赢家能够宽宏大度、不计前嫌。
在这种输不起的局面之下,你能考虑的,首先不是赢,而是不要输。
至于所谓的「机会」,乱世远还谈不上结束,而对曹操这样的明主来说,他用人看的是能力,而非功绩。
所以,入仕早晚,起码对司**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能对时局洞若观火,却又能谨小慎微,足足蛰伏七年,不容一丝一亳的不确定性,他的谨慎和耐心,只能用可怕来形容。
除此以外,另-一个促成司**接受征辟的因素,是这一-次司**的推荐人是曹操的高级谋土荀彧。
这里面并不是私交之类的问题,而是荀或对司**的意义。
在秦汉时代,官方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察举制,也就是由朝廷的在任官员来推荐。
一旦推荐成功,被推荐人在日后为官的过程中犯了什么事,负责推荐的那个人也是要受连带责任的。
所以察举制下,推荐者和被推荐者之间,天然就存在一种同盟关系。
司马家原本属于河内士族集团,由于实力并不怎么强,所以在曹操阵营之内,这一支力量所占的权重并不大。
如果司**以河内士族子弟的身份进入朝堂,那也就意味着从起步开始,他所处的位置就是边缘的,未来的发展空间究竟有多大,只能是一个未知数。
当时实力最强的是颍川士族集团,可以说,曹操够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整个北方,很大程度上是得到了颍川士族支持的缘故。
而荀或则是颍川士族的精神领袖,所以司**得到荀彧的举荐,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融入主流的机会。
这就又回到了前面的那个问题:作为弱势的后来者,最明智的选择是跟从赢家,而在赢家内部的派系当中,又最好是选择主流中的主流,如此才能把不确定性降到最低,保证自己尽可能不要输。
对司马氏来说,一切切到此还远远不够。
随着曹操的逐渐老去,继承人问题是曹氏集团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司**选择了投到曹丕的门下,做了曹丕的中庶子(也就是太子的侍从之臣),与此同时,他的三弟司马孚也开始步入政坛,成了曹植的文学掾——这一次是标准的两头下注。
而南阳诸葛氏做得更绝:老大诸葛瑾投了东吴,老二诸葛亮投了刘备,老三诸葛诞投了曹魏——三头下注。
我现在的处境,与曾经的司马家的处境,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势弱。
比起宗王来说,王生既没有身份,也没有大义。
他的优势,在于眼光,在于天下大势的洞悉,在于他高筑墙,缓称王,低调发育。
汉冠 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厦将倾再出山(3)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汉冠最新章节!
“君侯看宣皇帝的手记,莫非是要效仿宣皇帝?”
王生看了汝阳郡主一眼,也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宣皇帝乃是曹魏忠臣,效仿又如何?如今朝中波澜四起,我非皇族中人,又非高门大族之后,自然得小心谨慎,细思生存之道。”
“或许君侯的心意,并非是如此。”
汝阳郡主眼神狡黠,看着王生,像是一只狐狸一般,漂亮的狐狸。
“有时候,太聪明,明白太多,对你来说也并不是一件好事。”
王生将汝阳郡主揽入怀中,后者嘤咛一声,没有抗拒,而是顺势倒入王生的怀中。
“我想,君侯是会更喜欢聪明的女人一些,而不是那些痴傻的女人,另外,我虽然是司马家的人,然而司马家如何,对我来说又有什么关系,更何况,若是在君侯手上,我也能保住司马家的血脉。”
“你倒是豁达,然而我却是没有那种意思,如今心心念念的,便是为陛下分忧。”
见到王生一本正经的说着胡话,汝阳郡主摇了摇头,说道:“你们男人,嘴里就没有一句真话,尤其是君侯,难怪我被你吃得死死的。”
王生的手在汝阳郡主身上随意游走,脸上倒是没有什么表情。
但是后者马上就有反应了,俏脸刹那间便通红起来了。
“我其实是喜欢愚钝一些的女子的,太聪明的女子,便太难掌控了。”
“可君侯也喜欢有挑战性的女人罢?”
王生看着跃跃欲试的汝阳郡主,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别的不知道,现如今我不将你吃下去,怕这书都是没得看了。”
说着,也不顾汝阳郡主的抗议,当场就将司马云给办了。
一番云雨之后,汝阳郡主也是心满意足了。
“那本郡主便在君侯身侧,红袖添香了。”
吃了汝阳郡主,王生尚且还有精力。
便继续拿着司**的手记看了起来。
于此同时,他的思绪也是开始飘飞起来了。
司**,他王生是一定要吃透的!
司**的一生,对王生来说,实在是有太多可借鉴的作用了。
在三国时代的前半段,除了站队之外,司**没有太多功绩。
这段时期,他一直是以幕僚的身份,侍奉曹操、曹丕两代君主,没有被史**录下的实际操刀的工作。
不过司**绝不是那种只会玩办公室政治的弄权之臣,是一个「能臣j。
史**载,司**在入仕之后,勤于职守,常废寝忘食,并屡有功勋。
上班全勤和积极进取可以装出来,但最后这个,是绝对装不出来的。
在曹操在位期间,司**只能算是比较外围的幕僚,地位远不及荀彧、贾诩、荀攸、程昱这些谋臣。
曹操征讨汉中张鲁的时候,司**曾经谏言,应该一鼓作气进而攻取益州,但并没有引起曹操的重视,不过倒是由此引出了一个成语——「得陇望蜀」。
即便如此,司**依然屡屡献计。
比如建议把汉武帝时用在边塞地区的屯田制引入中原地区,解决了曹魏的粮食问题;又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兵围樊城时,主张联吴抗刘、让东吴抄关羽后路,既解了樊城之围,又撕裂了孙刘联盟,可谓一箭双雕。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位置,最高也不过是一个太子中麻子(算是太子的幕僚)。
司**真正开始进入曹魏决策层的核心,是在曹操去世、曹不继位后。
因为曹操原本就是把他作为第二梯队,给自己儿子留着的,这也是曹操在世时,对司**是既用又不重用的道理。
这样一来,拙拔司**的恩典是曹丕给的,如此才能保证司**是一个忠于曹丕的能臣,而不是一个尾大不掉的权臣。
从司**的角度说,他在位不配才的情况下,还能忠于职守,屡出奇谋,归根到底还是自己早就看破了这一层一格局决定结局,眼界决定成败。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司**随之升任丞相长史。
而在第二年,曹丕代汉自立,逼着汉献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司冯懿也随之一路升迁到了尚书右仆射。
曹丕两次亲自南下攻打东吴,留守许昌的都是司**。
可见曹氏对于司**的才能,是极为看重东汉末年的社会资源已经完全被门阀家族所垄断,所以士族子弟只要愿意,求个官装点下门面,实非常容易。
但要进入权力的核心圈子,在那个不是灭人就是被灭的时代,单靠门第和站队也不可能。
说到底,决定一切的依然是能力。
因为司**能力非比寻常,所以曹操、曹丕两代人对司**始终心存不安,明着在用暗着在防。
虽然司**官至右仆射,但却始终被不容许掌兵。
所以才搞出君主在前线带兵打仗,臣子在后方看家的尴尬局面。
而且司**留在许昌时,理能调动的武装力量满打满算也不过5000人。
换句话说,曹丕宁可后方空虚,也要先防着司**。
因为**能耐太大,乱世离不了这样的人,所以曹氏又不得不用他。
曹丕给司**高位,却不委以兵权,司**对于自己君王的心思,自然也是一清二楚,所以他始终维持这一种尽职尽责却又异常低调的状态毫无怨言。
虽然是由荀彧举荐,但是他和颍川士族的交往却并不多,远谈不上结党。
另外,所谓人脉,其核心在于利益交换,而不在于感情交好。
聪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于彼此知道对方有什么和需要什么,而不在于平时频繁走动、吃吃喝喝。
以司**来说,他一方面忠于曹氏,另一方面在内政上始终维护士族集团的利益,这对颍川士族集团来说已经足够了,根本无需再见什么面。
而接下来,曹氏家族的「短命」问题,开始让后面的历史走向变得诡异起来。
曹操还好,活到65岁,基本算是及格,可曹丕39岁就去世了。
司**年长曹丕8岁,当时47岁,正是盛年,而曹之子曹睿,继位的时候才22岁,说不上年幼,但也绝谈不上什么阅历。
更要命的是,曹睿刚刚继位,东吴孙权就北进攻击襄阳和江夏。
于是司**顺势拥有了统兵权,率军击退两路吴军,斩杀了吴军将领张霸,由此升任骠骑将军。
再之后,司**又率军斩杀反叛的孟达,平定辽东公孙渊。
这里面斩杀孟达是先斩后奏,也是司**为官以来头一回有看似越界的举动,但终归是完全出于公心,所以曹氏也挑不出他什么毛病。
当然最重要的是,诸葛亮五次出祁山北伐,其中第四和第五次,魏军的统帅都是司**,最终不但抵御了蜀军的进攻,还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连续用兵,不仅带给了司**功勋和威望,也让他和军队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
要知道,原先军队是完全掌握在曹氏手中的,而如今,曹魏权力版图中的最后一块,司**也已经染指了。
照理说,主弱而臣强,强臣手里还有兵权,拿总该发生点什么吧?结果什么也没发生,司**依然保持低调,让交还兵符就交还兵符,让退居二线就退居二线。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很简单,曹氏能够执掌中原,乃至废汉自立,根本在于士族特别是颍川士族集团的支持。
这一点,到曹睿这,还没有发生质变。
司**能够得到重用,乃至触及到之前曹操、曹丕都不曾让他染指的兵权,前期是因为他的能力,后期还要加上士族集团对他的支持,这一点到此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两个基础层面都没变,那他干嘛要折腾呢?
人们总在提所谓「窗口期」役,或是一场比赛,这种提法倒是正确;如果是治国、经商或是人生选择,就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所谓机会,相当于-把钥匙,而环境或者说是大势,则决定了你面前究竟是-扇门还是一堵墙。
从古到今,无数人在面对所谓「窗口期」的幻像时,眼中只看到那把钥匙,忘了自己面前的还是墙,最碰得头破血流。
远的不说,单说与司**处于同--时代的刘备,在得了汉中、丢了荆州的时候,就被所谓的窗口期所迷惑。
他看到的是曹魏实力暂时收缩,东吴的军动量暂时居于弱势,而自己和诸葛亮攒了多年的家底儿,此时竟然暂时居于优势。
于是刘备企图利用这个机遇期,捡软柿子捏,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先灭掉较弱的东吴,进而进攻曹魏。
最不济,也能捞到和曹魏南北对峙、二分天下的成果。
但刘备没看到是,曹魏强孙刘弱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蜀汉后勤困难的大问题也没有改变。
这种情况下去东进攻打吴国,其实相当于要在两辆疾驰的列车之间,利用短暂的空档穿行而过。
假使你已成困兽,不赌就是死路一条,这么千无可厚非。
可如果不是,那这么干就极其危险,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于是,就有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结局。
比起刘备,司**就要聪明得多。
他最大的聪明之处,就是只在大方向上自己的聪明,除细微之处,一概表现得守拙、僵化、不聪明。
政治上,对于所谓的窗口期视而不见,就是所谓的聪明的「不聪明」。
外战上,两次对战诸葛亮,他只看蜀军后勤补给困难、魏国国力强于蜀汉这两个基础之处,对于斗智、阵战这些细节一概不问,最后靠一个「拖」字,活活耗死了小自己两岁的诸葛亮。
与此同时,曹氏家族「短命」的[诅咒」还在延续。
曹丕亡时39岁,曹睿干脆只活到36岁。
曹睿留下的继承人曹芳,登基时才8岁而且这孩子不是亲生的,是过继过来的,连合法性都存在问从管理学来说,*****频繁更迭,往往是巩固权力的大忌。
两代短命皇帝,最后留下一一个年幼又合法性存疑的继承人,这自然会让其他曹氏成员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
于是曹氏内部****,愈发激烈。
幼帝孤儿母,此时最能依仗的反倒是原来日防夜防的外臣。
与此同时,曹氏集团与颍川士族集团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烈,双方的合作关系,在曹芳这一代宣告破裂。
在这种局面下,司**愣是又蛰伏了九年多的时间,在确定大势已变,粗不可逆转之后,突然发动**。
那一年司**已经71岁。从22岁入仕算起,司**隐忍了将近半个世纪。
可当机会真的到来时,却又表现得异常凌冽、狠辣,甚至说残忍都不为过。
曹爽、曹真等曹氏核心成员,以及他们的门客、家人、核心派系成员,还有楚王曹彪,背叛司**的王凌,一个没留,都被处死。
半个世纪的蛰伏,让司**比谁都明白不留后患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而言,司马氏后来居上,的确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案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