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士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黄石翁
这个《四进士说的正是这个时代的事情。
明朝嘉靖年间,新科进士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出京为官,当时严嵩专权,同仇敌忾。结为异性兄弟,相约饮酒中,相互勉励,赴任后不违法渎职,以报海瑞举荐之功德。当时河南上蔡县姚廷春的妻子田氏图谋财产,毒死丈夫的弟弟姚廷美,又串通弟媳杨素贞之兄杨青,又把杨素贞转卖给布商杨春为妻。杨春听素贞哭诉,可怜她的遭遇,撕毁身契,代她告状。
正遇毛朋私访,代写状纸,嘱去信阳州申诉。杨素贞与杨春失散,遇到恶棍,被革职的书吏宋世杰所救,认为义女,携至州衙告状。田氏逼她的弟弟巡按田伦代通关节。田给信阳知州顾读写了求情信并送上三百两贿赂的白银。
田的下书差役,恰好投宿在宋士杰店中,宋偷看信文,发现与义女杨素贞事有关。顾读读到书信后,徇情释放了被告,押禁了杨素贞时,宋上堂质问,却被杖责后轰出堂来。遇到田春,杨春又叫去巡按毛朋处上告,毛朋接状,宋士杰作证,田顾刘均以违法失职问罪,判田氏夫妇死罪,为素贞申明冤情。
罗信便有些失神,不知道如今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是否已经成为进士,或是是否已经出京为官?
他不知道大明的时代会不会因为他的到来有些改变,更不知道他们三个结为异性兄弟之后,会不会发生如同毛朋田伦顾读,刘题四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罗信还在那里失神,张洵却反应了过来。他的心中对周玉也十分认同。周玉贵为知县之子,能够和他们两个结交,这就证明了他的品德,更何况他也十分钦佩周玉的学问,便立刻低声说道:
敢不从命!
话落,周玉和张洵的目光就望向了罗信。别看罗信和他们两个比起来那是真正的属于寒门,但是他们两个的心中却有一种感觉,罗信未来的成就绝对要超过他们。所以,他们两个此时的心中也很紧张。
一方面是如果罗信开口拒绝,他们就是失去了人生求索道路上的一个知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颜面。
听到了张洵的话,罗信从失神中清醒了过来。他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够犹豫,一旦犹豫便得罪了人,文人是最重脸面的。更何况他对于张洵和周玉的品德也十分敬重。张洵就不说了,自己的救命恩人,而周玉能够和自己抵足而眠,对自己父母尊重,这样的品德自己还有什么好犹豫的?
敢不从命
说到这里,罗信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大哥,他可不想自己的大哥一辈子只是做个务农之人,而且他也了解大哥的心性。别看大哥一副憨厚的样子,却是性子极犟。他的心中既然已经有了从军做将军的种子,就一定不会放弃。如果将大哥也拉进结拜之中,对未来大哥的路也好走了许多。
但是
周玉和张洵愿意和大哥结拜吗?
周玉和张洵原本听到罗信答应,心中俱是一喜,但是随后就看到了罗信脸上的犹豫。不说周玉,就是张洵心中也浮现出一丝不悦。
难道我们和你结拜辱没了你吗?我们就那么不堪吗?
两位兄长罗信放低了声音道:不知道是否可以算上我大哥一个?
周玉和张洵心中就是一松,这才明白罗信犹豫的原因。
是啊!
他们两个都是读书人,要他们和一个不识字的务农之人结拜,如果罗信理直气壮地提出来,那就是太不尊重他们两个了。张洵将目光望向了周玉,他的心里已经接受了罗青,毕竟他和罗青是从小玩大的,还是有感情的。周玉原本就是一个不羁之人,虽然罗青只是一个务农之人,但是他看重的是罗信,所以慨然点头道:
这是应该的!
甚好!张洵也点头应道。
罗信心中大喜,他知道周玉和张洵答应,那是十分看重自己。但是他也不想大哥被周玉和张洵两个人看轻,便道:
我大哥不会总是一个务农之人的。
哦?周玉眼睛一亮,心中暗道:是啊!罗信都是如此神童,想那罗青也一定聪慧。如果罗青肯读书,前程也一定不错。
青弟可是也要入学?
罗信看了一眼周玉,不由苦笑摇头道:不会,我大哥有他自己的志向。
这次轮到张洵眼睛一亮道:青弟有什么志向?
他想从军,成为大将军,甚至封侯!
周玉和张洵的神色就是一暗,一个武人即使是坐上了大将军又如何?封侯又如何?
罗信看到了他们两个人表情,不由轻声一叹。这就是大明的悲哀,文人的地位已经高到了不胜寒的地步,从心里已经瞧不起武人,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潮令大明最终亡国,大宋也是如此。
听到罗信轻叹,周玉和张洵误会了罗信的意思,知道他们两个刚才的神色伤了罗信的颜面,便低声道:
信弟,我们不是那个意思
不!
罗信轻轻摇头,他感觉应该给周玉和张洵种下一颗种子,虽然这个种子未必能够茁壮成长,未必能够再由他们影响到他人,改变大明,但是这是一个做人的道理,没有谁被谁低下,武人并不比文人低下。反而开疆护国靠的都是武人。不知道尊重武人的国家最终是要被敌人敲开大明灭亡的。
是你们没有明白我为何叹息!
周玉和张洵便是神色一愣,张洵和罗信惯熟,便直接开口问道:那你是何意?
罗信沉思一下,组织了一下思路道:在你们的心中向往的是那个朝代?
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七十三章 夜谈
求收藏!求推荐票!
汉唐!周玉和张洵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道。
为什么?罗信的嘴角掠过了一丝微笑。
还能够为什么?周玉凝声道:汉唐时期,万国臣服。
为什么会万国臣服?罗信继续追问。
谁不服就打得他服!张洵小脸涨红地说道。
靠我们文人去打吗?罗信淡淡地说道。
这
周玉和罗信滞声,周玉有些不服地说道:武人开疆护国,文人治理天下。如今大明百姓安居乐业,这就是我们文人的功劳,而大明受边疆所扰,那是武人失职。
罗信轻轻摇头道:请问周兄,汉唐文人和如今大明文人有何不同?
有何不同?周玉异声问道。张洵也不解地问道。
汉唐时期那个文人不习武?那个文人不能够战场杀敌?汉唐时期的文人有看低武人的吗?
周玉和张洵默然,实际上他们心中也知道汉唐之所以强盛和武人是分不开的,而且那个时候武人的地位不仅不像如今这样低下,而且还超过文人。无论是卫青,还是李靖,在汉唐时期没有哪个文人的地位超过他们。
汉唐那个时候,就是一个普通的贩夫走卒在大街上看到那些藩国人也都是头昂得高高地俯视着他们,在看看如今的大明,却是反过来,那些藩国人在我们大明的土地上高昂着头,而我们大明人却变得小心翼翼。罗信悠悠地说道。
可是周玉分辨道:武人乱国!
罗信真挚地望着身边的周玉道:你可见过万世永存的朝代?
这
信弟慎言!张洵担心地说道。
无事!罗信摆摆手道:这是我们兄弟三人论道,我不会和别人说。
周玉闻听心中便感动,罗信是把自己当兄弟啊!于是也不再犹豫道:没有,没有万世的朝代。
所以说这和武人乱国没有关系。但是有一点却和武人有关系。
哪一点?
如果武人的地位不比文人差,如果一个国家的武人强,那么就算上一个朝代灭亡了,下一个朝代也依旧是我们同族之人,只不过换了一个朝代罢了。就如同一个家族换了一个族长罢了,也许是旁支代替了嫡系。正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下一个朝代君王一定不会做出屠城之事,因为他知道百姓皆为他的子民,他的同族。
但是!
如果一个国家的武人地位低下,致使武人弱。那么就不是同族之人换个朝代那么简单,会被异族铁蹄踏破山河,想必两位兄长都读过元朝将中原一千万户屠杀得只剩下几十万万户的历史吧?
这不仅仅是屠杀那么简单,这场屠杀也断了我们的传承,让我们有多少珍贵典籍焚于战火!
罗信又叹息了一声道:而宋就是武人地位低下,在文人面前几无尊严。而元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异族成功入侵的朝代。这还不值得我们警醒吗?
周玉和张洵此时受到的冲击可不是一般的大,罗信这种思想他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他们从小受到的熏陶就是武人粗鄙。可是如今想想罗信所言,再想想历史上的记载,历史上的那些名将粗鄙吗?
如果再深层次地想想,哪个开国皇帝不是武人?有纯粹的文人成为开国皇帝吗?
江山是打下来的!
这句话突然就浮现着周玉和张洵的心中。
那为什么至宋开始,一旦打下江山,武人的地位就会急转直下?
武人乱国!
这句话又浮现在他们两个心中。
两个人的身上就登时冒出一层细汗!
原来武人并非粗鄙,武人也并非天生低下。这一切都是皇帝的需要,他怕武人乱国,是在皇帝有意地引导下造成了如今武人的地位。如果一旦那一天发生大战乱,文人
这文人和武人的地位原来都在皇帝的反掌之间,可笑自己还一直认为文人天生高贵,武人天生粗鄙!
你们再看看如今的文人,一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个个读书都读傻了,手无缚鸡之力,百无一用是书生说的就是我们这些书生。如今的文人已经把自己推到了一个病态的地位。六艺之中的礼乐射御书数,如今还有多少人去遵守,还有多少人去习练?如今读书人只是去学那礼,乐,书。还有人去学那射,御,数吗?
就别说那射箭了,如今的书生还有多少人会骑马?如果再发生元侵宋那样的国战,别说提剑杀敌,恐怕就连逃都就跑不动吧?
信弟周玉的神色有些犹豫,最终一咬牙问道:你说我们大明会遭遇宋那样的灾难吗?
罗信心道,会不会?一定会!
他想起了历史上大明灭亡,清入关之后,十日屠扬州的记载。一个不尊重武人的朝代,一个武人没有地位的朝代,怎么可能不国破家亡?
如此下去
罗信说到这里便住口不严。但是周玉和张洵却已经理会了他的意思,两个人的脸色不由变得极度苍白。
南方倭寇骚扰不断罗信轻声说道。
弹丸小国!周玉不屑地撇嘴道。
是啊!罗信叹息道:只是一个弹丸小国就让我们大明没有了办法。如果将来的北方
北方?周玉神色一愣道:如今的北方对大明没有什么大威胁吧?
罗信心中便叹道,你那里知道女真啊!
但是
这种事情还真是没法说,说了也没有人会相信。
拭目以待吧!罗信闷闷地说道。
房间内陷入了沉默,半响,周玉道:你同意青弟从军?
罗信咧了咧嘴道:我不同意又如何?别说是我,就是我父亲不同意又如何?你不知道我大哥犟着呢!而且我认为这也没有什么不好,我从文,我大哥从武。
房间内又陷入了沉默,张洵突然叹息了一声道:青弟的这条路不好走啊!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不仅要冲锋陷阵,还要提防背后文人
求收藏!求推荐票!
第七十四章 为官之道
求收藏!求推荐票!
说到这里才想起自己也属于文人行列,脸上便现出了尴尬之色。一旁的周玉却是冷哼了一声道:
我们努力早早通过进士考,入朝为官。如果青弟做错了,该有的降罪我们也就认了。如果无中生有,哼,我们三兄弟也不是光知道吃饭的。
罗信的心中就涌起了感动,他知道这是周玉真正地接纳了罗青,而不是因为自己而接受大哥。
多谢大兄!
罗信已经改口,他们四个结拜,周玉的年龄最大,毫无疑问将会是大兄。闻听到罗信如此称呼,周玉也欣喜道:
信弟,我的字唤作浩德!还有,我们结拜之事只有我们四个知道就行了。切不可向外招摇。
为何?张洵不解道:我们不必招摇,但是也没有必要隐藏吧?
周玉轻声道:信弟,洵弟,你们两个还小,没有经历过官场。
说到这里,自嘲一笑道:当然我也没有经历过官场,可是平时倒是听家父说过不少。你们知道为官知道有几种吗?
几种?张洵问道,罗信却是深思了起来。周玉继续说道:只有两种,一种的结党,一种是独臣。结党和独臣你们可明白?
明白!
罗信和张洵都压低着声音说道,虽然此时屋内除了酣睡的罗青之外再无别人,但是三个人还是心中充满了紧张。罗信也不例外,在前世他并没有做过官,虽然道听途说了一些,却没有亲身经历。但是他却知道仕途并不见得比战场轻松,反而有时更加凶险,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独臣就不必说了,这样的人只忠心于皇帝,只要是皇帝的命令,不管正误他都会坚决地执行。这种人在文人的眼中就是弄臣,大明是皇家与士大夫共治的天下,如果一切都由皇家说得算,这天下就大乱了。
说到这里,周玉的脸上现出了一丝傲然,那是属于文人的傲然。而实际上在大明,文人确实有着和皇家一争的地位。
但是,皇上不是严禁结党吗?张洵压低着声音问道。
这又哪里是禁绝得了的。周玉苦笑道:而且我们选择哪一方有时候是身不由已。
身不由己?这次轮到罗信瞠目结舌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