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附身高顺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乌溪散人

    钟繇来信告诉高顺,担任中山国都尉一职该缴纳的买官钱,他们已经上缴给了司徒公府,就等高顺去办理一些手续便可上任。

    于是乎,高顺把信件交给荀攸和荀彧等人浏览,自己却提笔给何进回信。信中说:“感谢遂高兄鼎力相助,有情后感!”

    旋即他又给钟繇等人回信:“元常大兄!收到此信后,兄与娄子伯、胡孔明等三人,立即准备行囊随小弟一起北上。雒阳城的事务,交给友若、休若和孟常等人处置即可!”

    高顺信中的友若是荀谌;休若是荀衍;孟常是钟演。他们三人,都是高顺的大舅哥。现在都在京师雒阳游历,暂住在高顺府中。

    见高顺行事如此果断,而且决策有些异常,荀攸等人很是纳闷。待两位信使都离去后,荀攸才开口问话:“姑父大人!为何让元常兄等人一起离京难道有什么不测”

    荀彧已二十岁,通过这些年的历练,已是一员干吏;戏忠不用说,自然是手段老到、城府极深了。他们两人此时都未说话,只是用会说话的眼睛看着高顺,询问缘由。

    高顺看了看眼前的三人,脸色微沉,缓缓道:“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距离甲子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太平道把帝国腐蚀的千疮百孔,也该行事了!”

    “哦…”三位智者皆恍然大悟。他们早就推测出了天下要大乱,只是不知道时间而已。今天听高顺这么一说,方才知道暗部收集而来谶语“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含义。

    “如此说来,党锢要解禁了!”荀彧凝视着高顺,压低了声音缓缓说道。高顺没有回话,只是看了看众人,轻轻点了点头。这样的消息,对于怀才不遇的荀彧和荀攸来说才是最好的消息。

    第二日,高顺以中山国都尉的名义,任命荀攸、荀彧、戏忠、黄忠和王脩为别部司马;太史慈、满宠、毛阶和黄盖等四人为军候;孙邵、是仪、孙乾等人为队率。让他们率领三千门徒、近卫营、陷阵营、血虎义从、追随士子等先行一步




第四十章 北上中山
    官道上,万民四肢伏地给高顺一行人叩拜。

    他们一边叩首,一边高喊:“高令君保重身体!高令君长命百岁啊……”叫喊声此起彼伏,络绎不绝。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农人闻讯赶来,相继加入到叩拜的行列当中。

    此时,高顺等人只能缓缓迈步前行。他脸含笑意,拱手朝四方回礼,口中喊道:“诸位乡民!已是深秋,地上寒气重,会伤了身体。快起身吧!高德厚不敢承受如此大礼啊!”

    直至太阳高悬,高顺等人才离开了宛县县城二十里的地方。

    而这一切,都被站在高大城墙上的庞德公、司马徽和郭嘉等三人看在了眼里。

    看到这一幕,少年郭嘉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一直在冷笑:“呵呵…高德厚收买人心到这般田地!此人果然是枭雄!如此下去,帝国将有难了!”

    相伴一旁的庞德公闻听此言后,实在忍不住了,脸色微红的反驳他:“若所有的百里县令都如此,帝国何难之有啊按照‘杂家’一派的规矩,他这叫‘知行合一’做官为民谋福!”

    “这……”郭嘉无言以对。

    “尚长兄!郭嘉还年幼,正是需要在您的门下进修才行啊!”见此,司马徽乘机再次劝说老友庞德公。

    庞德公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对有过目不忘之能的郭嘉也很赞赏。即便郭嘉不拘小节,他也能容忍。只是,郭嘉一直在攻击对荆州人有大恩的高顺,庞德公有些不悦了。

    因此,他脸色阴沉的说:“德操兄!小弟才薄,无法教授聪慧绝顶的美玉!”于是乎,三人不欢而散。

    在回乡的路上,司马徽问郭嘉:“汝为何看轻高德厚”

    郭嘉笑曰:“高德厚此人城府极深还表里不一,恐怕是覆灭帝国的乱世枭雄!”

    士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追求,郭嘉痛恨乱世枭雄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司马徽闻言后不再说话。

    ……

    且说高顺等人出了宛县后,一路风驰电掣,两日内杀回雒阳城里。

    在钟繇、娄圭和胡昭等人的陪伴下,高顺一路绿灯,快速办理好就任中山国都尉的手续。郡国都尉,配青绶悬银印,秩比二千石,主管一郡的郡兵,辅佐郡国相弹压地面。秩比二千石以上的官员,整个帝国中也超不过千人。

    时隔五年,高顺再次升迁秩比二千石的大员,自然比较兴奋。这一次,他是实打实的升迁,不是临时职务。而太原郡界休县的高氏家族,也会因此跃居高门士族,家族子弟必定能出仕为官,层出不穷。如此,便是大汉帝国的主旋律,谁也无力改变!

    拿到绶印后,高顺便来到未来的大将军何进的府中答谢。南阳名士何颙和许攸,也在官居河南尹的何进府邸充当谋主。

    一番寒暄后,高顺拱手承诺:“遂高兄!有道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大恩,小弟定然厚报兄!”

    何进是中等身材,面如冠玉,一副小白脸的模样。他虽然是杀猪郎的屠户出生,却也爱风雅喜欢亲近高士。只是帝国的士人嫌弃他出生粗鄙,不屑与之为伍。

    而如今,名满天下的高士大儒高顺能说出这番话,何进当然有点小激动。他脸色微红,激动的语无伦次:“德,德厚兄!小…小弟知道你的规矩,又是要在中山国创办学院!若有困难尽管飞鸿传讯,小弟一定会鼎力相助!”

    “哦…遂高兄真是雅量高士啊!哈哈哈!”闻



第四十一章 崔琰追随
    造成流民游荡荒野的原因,正是像高顺、沮授等在座的一干高士家族造成的。

    帝国田亩有限,又人口膨胀,虽有天灾和瘟疫横行,帝国此时的人口也接近了七千万人。这么多人口要养活,土地却被高门士族偷偷侵占了,农人却无田地耕种自然要游荡荒野。甚至,还有人已经从匪袭击商旅。

    沮授是干吏,自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他没胆量去动本地的大族高门,只能劝无田农人垦荒。而帝国的荒地也是有限的!一念至此,他突然双眸精光闪烁,盯着高顺问:“兄欲朝中山国高门士族动手”

    “然也!哈哈哈!”高顺朗声大笑。他语气慷慨,无所畏惧。

    沮授被高顺的勇气感动,连饮三斛汾酒,道:“干了!德厚兄请先上中山国,小弟随后就到!”

    夜宴后,高顺婉拒沮授的好意,还是没在沮授府中休息。他领着沮宗和沮鹄等人,来到广年城外的野地。沮宗和沮鹄两人见此,已然明白关于高顺的传言不虚,顿时收敛了高门士族弟子的傲气。

    此时,高顺的营门之外,有三位士人在等候高顺的归来。他们当中,一位是年近五旬的中年士人;另外两位,是身材高大器宇不凡的青年。

    中年士人身材不高,肤色却特别好。他名叫张珔(jian),字子明,钜鹿人,是冀州有名的隐世,擅长养生和解释谶语之道。两位青年中,身高超过八尺三寸,浓眉大眼的青年名叫崔琰,字季珪,清河国东武城县人;另外一位,名叫公孙方,是崔琰的乡党挚友。

    他们三人都是准备来拜访高顺的。在等候的期间,崔琰和张珔还打赌:高顺此夜必定留宿挚友沮授府邸。

    “哈哈哈…”见高顺等人归来,张珔捋着额下长髯,哈哈大笑。与此同时,他还眼含狡黠之意,看着崔琰和公孙方两人。

    崔琰和公孙方都身高超过八尺,和同乡宋阶等三人,被乡党称呼为“东武城三长人”。他们三人是好友都已成年,准备出门游学。

    崔琰想南下青州东莱不其山,拜到大儒郑玄门下。而宋阶却劝说二人曰:“高德厚乃身兼太原郭公和北海郑公两家之长,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崔琰而公孙方两人来到钜鹿广年县,而宋阶处理好家事随后就到。

    崔琰见高顺被沮授接走,因此说:“名士皆是虚名耳!高德厚也不能免俗,今晚必定留宿沮授府享福,不如归去!”公孙方闻言后,犹豫不定,劝道:“只等一夜!若高德厚不归,明日便南下!”

    结伴前来等待的张珔闻听此言后,与崔琰打赌曰:“高德厚今夜必归!否则我少活是十年!”三人因此而一直在等待高顺,而其他的学子和士人,熬不住深秋的夜寒,已然回到自己的营寨休息。

    见高顺深夜回营帐野营,崔琰已然懵住。他红着脸,支支吾吾的说:“张公神算,小子服也!”随后,他来到高顺跟前,恭恭敬敬的给高顺行礼道歉:“高公!小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愧不敢当!”

    听完事情缘由后,高顺微微一笑道:“宿不宿于野外,与道德无关!呵呵!”于是,他邀请三人至营寨内一述。一番畅谈后,高顺又把三人送出营寨。临别时,他含笑道:“欢迎诸君来中山国监督小弟行事!小弟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闻听高顺又说出如此精妙短句,崔琰等人在原地发愣了好久。张珔看了看发呆的崔琰,低声笑道:“德厚公此人已身聚龙气!”

    “哦”公孙方和崔琰同时惊呼,诧异的看向张珔。张珔捋着额下长髯,神秘的一笑,曰:“民气便是龙气!”

    崔琰闻言后,沉思良久,随后眼露坚定的光芒,沉吟:“高公雅量博学正是吾师!”公孙方未说话,却连连点头。

    ……

    三日后,高顺拔营北上中山国,沮授一路相伴至广年县县域边境。不但如此,他还帮助高顺购买了三千车粮草随行。崔琰、公孙方、张珔等人,和追赶而来的宋阶一道,夹杂在追随士人、学子的队伍中,一路追随高顺北进。

    高顺等人行至大陆泽湖畔



第四十二章 门徒赵云
    见此危情,高顺命令在虖沱水河畔的昔阳亭附近,安扎下营寨思量对策。他请来冀州名士张珔、钟繇、娄圭和胡昭等人,在中军大帐里商量迁徙流民之事。

    大帐里,燃烧着几十根松树枝的火把,发出“啪啪啪”的爆裂声。高顺表情严肃的跪坐在主座上。钟繇、娄圭和胡昭等人跪坐左排,冀州名士张珔、中山国名士刘惠、耿武和闵纯、李历、赵浮、程奂等跪坐右排。

    因有七万流民追随而来,还有大量闻讯而来的流民在前来的路上,若是处理不好此事,恐怕会引发饥民暴乱的大事。见此,众人皆表情严肃。

    思量了片刻后,娄圭捋着额下长髯谏言:“主公!如今之计也只能毁家为万民了!安抚流民不过是‘钱、粮’二字即可。主公家资颇丰,变卖家产财物换得粮食,便可将这些流民迁徙至雁门郡的边境,让他们开荒屯田自救!”

    其实,娄圭之言是高顺提前安排好的。众人皆以为这些流民是祸害,高顺却不以为然。他一直认为:人力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因而,他私下给自己的心腹家臣娄圭透露:自己愿为安抚流民出资。

    这些年来,托京师皇宫里皇帝刘宏赐福,从事养马事业的高氏庄园暴富了一把。

    去年,刘宏在皇宫中建肆设商铺,亲自扮演商贾叫卖商品为乐。不但如此,刘宏还让家狗戴冠扮演官员的某样,以此讽刺帝国的官员为“狗官”。除此之外,他还好良马和外表标致的驴子等物。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因为此,帝国范围内的良马和驴子价格暴涨不停。高氏庄园因此而获利颇丰,养活三十万人也不在话下。审配善于政务,把获利来的金、五铢钱等财物,统统换成粮食和土地。现如今,高氏庄园已经遍布雁门关外了。

    财不外露!高顺没冒充有钱人炫富,所以才有了今天的这场会议。

    钟繇知道高顺有些钱财。但一下子要养活这么多人,他也没有把握,于是面带忧色的看着高顺,苦笑道:“如今已是骑虎难下!只有向翼州大族、高门士族、各郡县求援了!”

    “好一个神助攻!钟元常是好队友!”闻言此言后,高顺心中偷偷一乐。

    刘惠字子惠,中山国人,是冀州最有名的名士,闻听高顺率领七万饥民驻扎中山国边境处的虖沱水河畔,被此事感动,他才闻讯而来。刘惠闻言后,首先表态:“只要流民不入中山国境内,我中山刘氏愿捐助三千斛小麦!”

    “我耿家愿捐一千斛”耿武是刘惠的粉丝,随后跟着表态。闵纯也是一样,愿意出粮一千斛。随后,李厉、赵浮、程奂等人也纷纷表态,或多或少都捐助一些粮食。即便如此,也是杯水车薪。

    家境不丰的张珔见此,面露愧色的说:“老夫与中山国毋极甑氏家族有旧,可代高都尉前去说项,借些粮食缓解燃眉之急!”

    他口中的甑氏家族,是太保甑邯的后裔,帝国高门士族之一,家族中每代都有二千石的大员。当今的家主甑逸是现任的豫州汝南郡上蔡令。甑家是毋极县首富,毋极县七层以上的土地都在甑家的名下。而甑家,也是高顺要打击的目标之一。

    一念至此,高顺突然展颜一笑:“多谢张公帮忙斡旋此事。”于是,他当场书写一封书信给张珔。信中说:“今中山国都尉高顺因饥民挟裹,滞留毋极县附近。为贵府安危计,特向贵府借粮十万斛!此赊欠由太原界休高氏偿还!”

    “界休高氏偿还十万斛小麦啊!他们高家怎么能还得起”甑逸的夫人甑张氏收到高顺的信件后,癫狂的怒吼。甄张氏貌美如花,据说四十多岁后和其女甑宓都能争艳。而甑宓便是曹植《洛神赋》中的女主角了。

    虽然愤怒,甄张氏害怕高顺引流民北上,还是从了高顺的逼迫。她接到书信后,立即安排家丁行动起来,两日后便把十万斛小麦送到虖沱水的北岸。

    有了粮草,高顺开始朝并州雁门郡迁徙流民。荀彧和荀攸等人闻讯后,也立即率领高顺的部曲赶来帮忙。高顺还写信给雁门郡的郭襄,太原郡的田丰、审配和逢纪等人,动员高氏庄园的所有力量,来协助这次流民大迁徙。

    郭襄因为战功累积,再加上高顺在京师活动,已经官居雁门郡都尉,也是二千石



第四十三章 偶遇刘备
    第二日清晨,高顺把此地的事务交给钟繇,正式拔营北上。一路飞驰,当天傍晚,在血色的晚霞中来到滱水南岸的卢奴县城之外。

    卢奴是中山国的治所,传言城内有一眼暗泉,水是黑色,泉水不涌。不过,如今已然找不到那道暗泉了,只有一个白色的泉水石池留在原址处。

    夕阳下,高顺门下的三千门徒,一路追随而来的游学士人、学子们,此时正挥汗如雨,在滱水河畔垒土筑城。他们这些人是遵照高顺的命令,正在建造占地一千多亩地的中山学院。这也是高顺为官的规矩,每至一地必定修造一座学院。

    “果然如传言中的一般啊!自建学院,自耕自食!”看到此况后,张珔和刘惠等人不由得感慨一叹。

    “新来的学子和门徒都跟我来,先进驻临时营地,沐浴一番后再休息。明日也要参加劳作!”太史慈、满宠、毛阶和黄盖等四人骑着战马而来,朗声大喊道。

    人群之中,赵云凝视着策马扬鞭的少年太史慈,目光里满是羡慕之意。太史慈今年才十七岁,身高也不过七尺六寸多,却已经名扬天下了。只要一成年,他肯定又是一位千石的大官。“我常山赵子龙不比差!我个子比他高!我…”赵云如是想。

    高顺此时,却没那份闲心关注少年赵云的小心思。他在典韦和徐晃的护卫下,朝卢奴城外的马肆走去。

    卢奴马肆在城东,紧挨着中山学院的附近,阻碍了中山学院的圈地发展。因此,高顺还未进城,便来此处查看一番。顺便也因地制宜,给卢奴马肆找个好地方。

    托皇帝刘宏的福,卢奴马肆这几年的生意特别红火,驴马税是中山国的主要经济来源。卢奴马肆也因此一扩再扩,如今已是占地千亩的特大型马肆。马肆的周围是用杂木围成的栅栏,内有一排排的木棚马厩。

    此时已临近傍晚,马肆将要休业打烊了。皆便如此,马肆内还是人头攒动,马嘶人喊的喧闹非凡。据说,卢奴马肆的乌桓马供应了帝国一半以上的市场,青、徐、扬、兖、豫等五州的客商都在设有商铺。
1...242526272829
猜你喜欢